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论魏源的忧愤意识
作者:苏中立;涂光久
【摘要】正值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之际,就魏源忧愤意识的形成、内涵及其特点,分论如下。
  正值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之际,就魏源忧愤意识的形成、内涵及其特点,分论如下。



魏源的诗文大都是他感时、经世之作,其内容充满了忧愤意识。他在《偶然吟十八首》中就曾表白自己“不忧一身饥,所优一家寒”,“不优一家寒,所忧四海饥”的宏伟抱负。在《海国图志》中说:“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这些标志着他的忧愤意识的形成和成熟。

魏源的忧患意识既是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现实的反映,也继承了前人的忧患意识。他直接继承了儒家经典中的忧患意识,认为“六经”都是“圣人忧患之书”,诗经《二雅》是“诗人之所发愤”而写作的,人们研究卦爻的吉凶变化,就会知道“文何以忧患而作易。”魏源在诗文中还不时发出:“雄谈空喟贾长沙,忧乐江湖复何用”的无限感慨,深寓着象范仲淹一样的忧患意识。

二

魏源的忧愤意识,内涵十分丰富而又深刻,他面对数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社会大动荡,认识到清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的腐败和危机,并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忧愤:

1、哀民生之艰辛。在鸦片战争前后,由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国家财政也日益枯竭,魏源对此十分忧虑。他叹息“荒年谷贸丰年玉,下赋田征上赋钱”。他指出:“漕之患在民生”,盐患亦如此。

2、忧军事之衰弱。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军事衰弱,军队“但有死气无生气”。魏源对此既忧海患,又忧边患。这种忧海忧边意识,具有远见卓识。

3、愤吏治之腐败。魏源认为,清朝的一切危机都与吏治腐败有关联。他痛斥清朝官吏们的“畏劳畏怨”,“循俗苟安”,“行贿舞弊”,“垄断图利”,“贪污中饱”“敲诈蠢蚀”,“攘珞攘赆”,“开柙兕祸周遗”,认为他们是造成国家民族种种危机的总根源。

4、忧人材之空乏和虚患。魏源最为忧虑的是“天下之无才”“无一才堪称军吏”。以及“人才之虚患。”在他看来,挽救时局,拨乱反治,最根本的还是人才问题。并提出了“延天下之人才”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三

魏源的忧愤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启蒙与救亡的接续与交错。启蒙与救亡是中国近代两大主题,在忧愤意识这根链条上凝聚着魏源的启蒙与救亡这两个最强音。鸦片战前,魏源的忧愤意识主要是在忧内患,其着眼点在进行思想启蒙,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的忧患意识主要在忧外患,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与启蒙口号,其着眼点仍在进行思想启蒙。他说:“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而“人心之积患”又包括“人心之寐患”和“人材之虚患”,除去了“寐患”和“虚患”,一切事情就好办了。这样,既进行思想启蒙,又达到了救亡的目的,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忧愤意识的积极进取精神。魏源继承发扬了历史上忧患意识的积极进取精神,在鸦片战争前,就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口号,鸦片战后,他又引用《礼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说明多难兴邦,忧患出智慧、出人才。使“忧”与“愤”成了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

3、忧愤意识的导航作用。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腐朽没落的清朝封建制度和中华民族遭到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野蛮的洋枪洋炮的同时袭击,于是先进与落后的斗争内容竟以侵略与自卫的斗争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离奇的独特的历史悲剧。在这种悲剧面前,魏源进行了理智的辩证的思维,明确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起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魏源的忧愤意识中的上述辩证思维方式和新的救国方案,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起了导航的作用,近代中国先进人物正是沿着这一方向摸索前进的。

总之,魏源的忧愤意识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积极的内容,它既继承了我国历史上的优患意识的优良传统,又为近代中国志士仁人指示了新的方向,他的忧愤意识虽然和其他思想意识一样,具有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补天”思想以及“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内君子而外小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等夸大“明君”、“圣人”、“君子”忧患意识作用的唯心史观等等局限。但瑕不掩瑜,它在中国近代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今天仍有某些启迪作用。


下载全文:
 
来源:《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集》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