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渊博的学识,悉心研究了“善后之策”和“御夷之方”,提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以“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内容的“制夷”战略与策略。
一、魏源的制夷策略——以夷攻夷,以夷款夷
魏源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都是以“守”为前提的。他说,“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这样,他把“以守为战”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与“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他的“以守为战”不是死守,而是要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力量(国际的,国内的)和各种方式(武力的,和平的),再配之“诱敌深入”、“分散伏击”、“水陆并进”等战术原则,以达到战争中的“制夷”目的。正如他所说,“以守为战,则岂特我兵可用佛兰西、弥利坚皆可用,即廓尔格亦可为我用,以外敌攻外敌也。岂特义民可用,即莠民亦可用,以汉奸攻逆敌也”。
魏源的“以夷攻夷”是指“调夷之仇国以攻夷”。他认为法、美、俄等国能服我调度,并列举出四次可乘之机。说“可乘而不乘,非外夷之不可用,需调度外夷之人也。”
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认为“则不独以夷攻夷,并当以夷款夷”。他列举四次款夷之机,认为“谨其始机,则鸦片不致流毒;乘其二机,则公司不致桀骜;乘其三机,则不以罢市兴兵;乘其四机,则不致款议失体。”在他着来,如果能够作到这些,就可以“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
魏源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世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万不可行”;有人认为“此款可议。”前者不敢苟同;后者不无道理。当然,其中确有空想、不切实际之处,但决不能据此予以否定。相反,这一策略的基本思想,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具有指导意义。
二、魏源的制夷战略——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失败后,在如何制夷问题上,魏源的回答是,“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他的师夷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也就是,增强海防势力,改善武器装备,提高人的素质。这种既重视武器装备,又重视提高人的素质的思想,不论是近代,还是当代,都是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
魏源“师夷长技”的目的有二:一是对付外敌侵略;一是为我所用,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思想。在怎样“师夷长技”的问题上,魏源的主要主张是:第一,了解夷情,立译馆,繙夷书;第二,引进人才、技艺,建厂制造;第三,提出了办兵工厂的具体见解,即集中办,定厂址、厂数,立章程;第四,在发展国防工业的同时,发展民族企业,具体作法是,军转民,军民结合,提倡私人办企业;第五,在军队建设上,强调常备不懈,选兵、练兵、养兵,重视选拔技术人才,提出战术原则,坚持平战结合。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所涉及的问题,不是指某次战争的同题,也不只是军事问题,还包括社会经济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魏源在总结鸦片战争前的款夷和鸦片战争中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均未实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为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振兴民族经济而提出的制夷战略。世人有称之为“远谋”的;有称为“妙策”的;有称“此为富强之图、各边驭敌之长计”。当然,从战备的角度来说,上述有的主张欠妥:如把唯一的兵工厂设于海防前沿,不可取。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展示了时代的发展方向,对后世产生了积极面深远的影响。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相当影响。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制夷”战略,至今仍能给人以启示。它的问世到现在150多年,其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学习外国的长技没有变。当代中国更加重视学习外国的长技。只是由于时代不同,所学内容不同,学习目的也不尽相同。魏源时代的“制夷”有明确对象——英夷。现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学习外国长技,其目的在于尽快使我国富强起来。不可讳言,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同样有一个御敌问题,即反对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不存在针对哪一国的问题。即使中国强大了,也不会对别国构成威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习外国长技,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