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子本义》的考察,进一步认识魏源在清代学术风气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魏源认为《老子》为“救世之书”,在哲学思想上也受《老子》朴素辩证思想的影响。魏源撰写《老子本义》的重心不在阐发《老子》哲学思想体系,而在把其哲学精髓转化为“经世致用”的思想营养。主要从社会价值层面阐述《老子》。他区分了老学与庄学,肯定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他肯定的“无为而治”并非放任不治,而是察顺民情、减灭刑法,体养生息的政策。他认为“无为”必先“无欲”,而“无欲”必先从统治者开始。“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主张,与儒家的“仁”、“义”、“礼”相通。“老氏书赅古今,通上下”,有益于治理国家。《老子本义》注重“义理”的阐述,突出地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
二、《老子本义》这种持色的形成,除了社会历史根源之外,在学术上也非无源之水。他的经学思想与常州今文经学派有传承关系,但他研究《老子》的学术特色更多地源于湖湘文化的学术传统。湖湘文化与老庄学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当湖湘学派兴起之后,理学传统延续不断。即使在乾嘉汉学如日中天之际,湖南学者也注重义理与考据的结合。同时,湖湘文化具有“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从王夫之到近代各时期的士大夫们都显示了“内圣”与“外王”的并重,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风。魏源在从刘逢禄学今文经学之前就已深受湖南这些学术传统的影响。这使得他不仅在今文经学发展中有所建树,而且使其子学研究颇具特色。
三、在清代子学研究史上,魏源之前,人们或者把《老子》看作修身养性的书,或者激烈地排斥老学,大多未能肯定、发掘其社会价值。魏源既看到了儒道的区别,又明确肯定《老子》的社会价值,发挥“经世致用”的思想,这样,在《老子本义》中不难发现清代学术一些值得重视的变化:魏源阐扬子学是对儒学一统天下的冲击。他试图在先秦非儒学派中发掘救世济民的思想价值,这在客观上是学术解放的曲折反映。先秦诸子的复兴虽主要是道光以后的学术潮流,而魏源已开先河。再则就清代子学发展而言,《老子本义》不同干乾嘉时期校诂诸子的著作而是注重“义理”的阐述,发掘社会价值,充满了“经世致用”的特色。这实际上开启了诸子研究的新风气。这种倾向与晚清诸子学的主流是基本一致的。因此,不仅在经学领域,而且在子学领域,魏源的学术成就均标志一代学术风气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