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的哲学逻辑结构及其意义
作者:刘绪银;张健
【摘要】哲学逻辑结构是哲学范畴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及科技成就影响下的结合方式与内在联系,是思想理论的立足点与核心框架。魏源受所处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的影响建立了自己的“道——气——物——道”的思辩结构,展开了他的思想体系。
  哲学逻辑结构是哲学范畴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及科技成就影响下的结合方式与内在联系,是思想理论的立足点与核心框架。魏源受所处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的影响建立了自己的“道——气——物——道”的思辩结构,展开了他的思想体系。

在这个结构中,魏源首先阐述了自己对世界的基本看法:第一、把“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无处不在,无物不由,制约万事万物的变化流迁,纯然绝对,至大至真,物得道以存,失道而亡。赋予道以“物质”与“规律”两种属性。第三、将“道”下降到“气”上,认为“气”是生化具体的万物之本,“道”借“气”而入物中,犹如天上真月亮印映在江河中,变异为江河中千万个月亮,于是万物各有一“道”,具体物中的“道”只是本体“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具体物千变万化,但“真道”并没有变,其变化也只是“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强调了“道”的整体上的不变性与局部上的可变性,提出了“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其不变者道而已,”“有变易之易而后为不易之易”的论断。第三,揭示了具体物变迁的矛盾规律,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相斥的对立物,并以对立物为存在条件,一事物的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在势力上永远不会均等,有主次之别,强弱之分,“必争其功”,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物的性质取决于占主要地位的一面。对立的两方也可相互转化。把对立方的统一称为“积”、“同”、“密”,“重”、“双”、“和”、“积”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气决定的。气是运动变化不息的,因此事物也不断发展变化,肯定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提出了“易,天道也”的论断。第四,提出了“及物”的认识路线。认为“真道”无形无象,纯然绝对,但又借“气”入于具体物中,表现为“物道”,因此识“道”只有接触事物,重视实践,把实践作为认识事物获得理性认识与验证理论的标准。由于物物具道,因此“独得之见”“无尽善”,还必须重视他人与集体智慧,倡“众议之参同”。

其次,在这个结构中,魏源基于其基本思想,展开了他的社会变化观与政治主张。具体为:第一、从“气”论出发,认为由“气”所成之人而组成的社会、国家、朝政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社会运动是一种“气化”运动,因此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发展变化是必然的。“后世之事胜于三代”。“封建亦必当自变”,“运会所趋,即祖宗亦不能不听其自变”,肯定了变革图新是合理的,符合“道”的,倡导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第二,基于其对事物变化的内部规律认识,把“一两”学说应用于国际形势分析,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有强弱之分,必然有战争,其结果一败一胜或和,败则国亡而祖宗道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国弱,弱的原因又在于无“积”,无“积”即“不变”所致,因此只有“变”使国有“积”由弱而强,从而不败而祖宗道不灭。第三,从认识论出发,立足于“众议之参同”。在变革社会上,提出了“师夷长技”,“庶民上书奏言朝事”,“选官举贤”、“众臣共议谋事”的政治主张。第四,从“气化”观出发,认为现实中的贵贱,君民对立,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道”的表现,肯定了封建统治,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既然是“道”的表现与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而“真道不变”,故他倡导变革的主张是:“君子不轻为变法之议,而惟去法外之弊,弊去而复其初”,反对骤变与推翻封建统治,决定了他的变革思想只是一种政治改良思想。但他也认为社会、天子(皇帝)是人积所成,无人则无“积”,在政治上又主张“民约论”思想,天子在社会中要起表率作用,“自视为众人中之一人,斯天下为天下之天下。”

再次,在这个结构中,魏源还展开了他的人性论,道德伦理思想。认为人欲是一种“气化”运动,是自然合理的,强调“造化自我”和“实事程实功”的功利思想,并提出了对百姓要“开之以利”发展经济的富民思想与政治主张。

魏源建立的这个思辨结构还反映他的学术思想渊源,并与其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经验、个性特征相关,反映了封建儒人既希望社会变革,但又不愿放弃封建统治与冒犯“圣人”的普遍心理。


下载全文:
 
来源:《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集》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