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叶德辉传
作者:郑伟章;姜亚沙
【摘要】叶德辉(1864—1927),谱名撰辉,小名庆,字焕彬(奂彬),又字奂份(焕份),号直山、直心,又署郋园,湖南湘潭籍,居长沙坡子街,祖籍江苏吴县洞庭东山,自称是宋叶梦得(石林)的后裔。生于同治三年(1864)正月十四日寅时,1927年4月11日(一说4月14日)被枪决于长沙浏城桥外识字岭,葬南乡烂泥冲金庭公山,时年六十四。其祖父叶世业(字颐泉,号肯堂)始自吴迁湘。……
  叶德辉(1864—1927),谱名撰辉,小名庆,字焕彬(奂彬),又字奂份(焕份),号直山、直心,又署郋园,湖南湘潭籍,居长沙坡子街,祖籍江苏吴县洞庭东山,自称是宋叶梦得(石林)的后裔。生于同治三年(1864)正月十四日寅时,1927年4月11日(一说4月14日)被枪决于长沙浏城桥外识字岭,葬南乡烂泥冲金庭公山,时年六十四。其祖父叶世业(字颐泉,号肯堂)始自吴迁湘。其父叶浚兰(字涤贤)捐赀为候补知州,善染技,在坡子街开公和染房,在叶德辉的岳父九芝堂药房老板劳澂(字德杨)资助下,至甘肃经营茶叶而致富,在湘潭广置田产。又在樊西巷、坡子街开德昌和钱铺、怡和百货号,又与人在小西门正街合设玉和槽坊,成为坡子街八大家之一。同治十年,德辉8岁入小学,记性愚钝,以为天下至苦之事莫读书若矣。十二年,10岁时读四书、子书毕,其父日课以《资治通鉴》、《朱子名臣言行录》等。光绪三年,14岁时,记性犹极钝,今日所授读,明日彻忘之。其父督课又极严,至此时更以为天下至苦之事莫读书若矣。光绪六年,17岁入岳麓书院,受湖南学政山东潍县人曹鸿勋(仲铭)赏识,业师徐峙云介绍以捐田200馀入学宫为条件,允其归入湘潭籍。光绪十一年,22岁时乡试中举人。其后光绪十二年、十四年两赴会试均报罢,于是留京三四年,居郡馆中,从事举业。光绪十七年其第三子启慕出生,旋其妻以痧症而亡,自是誓不再娶。至光绪十八年29岁时会试中进士,分吏部为主事。泊然于为官,遂请假归里,曾移居苏家巷平康北里。是年与经学大师王先谦(益吾)相交,为平生第二知己,自是当道始知其名,门户日启,渐渐成为势力很大的乡绅。历届巡抚到任必访王、叶二人,议事之先要探其意向。又任长沙、善化府县254个保安团之团总,呼风唤雨,武断乡曲,且沉溺声色,好狎娼妓,玩弄男旦,秽声著于乡里。王闿运斥其为“躁妄殊甚”,“村野童生”。乡人鄙称为“叶麻子”、“凹屁”。

叶氏与近代史上几件大事关系密切。戊戌变法中,与王先谦反对维新,视康、梁为毒蛇猛兽,赶梁启超出湘,曾编印《翼教丛编》、《觉迷要录》以辟康、梁。曾撰联云:“大学堂小学堂,不大不小中学堂,学语言学文学,学得半人半鬼;东教习西教习,非东非西英教习,教排满教革命,教到无父无君。”宣统二年,长沙米荒,王先谦、叶德辉、孔宪教、杨巩等豪绅、奸商故意囤积居奇,抬高米价,以至激起民变,焚烧巡抚衙门。事态扩大,湖广总督瑞澂条奏:“叶德辉性情狂妄,武断乡曲,包庇娼优,形同无赖。当米贵时,家中积谷万馀担,不肯减价出售,致为乡里所侧目,实属为富不仁,猥鄙可耻。”叶氏受到革去功名、交地方严加管束之处分。辛亥革命中,曾避地长沙南之朱亭镇,又至南岳寺庙,欲削发为僧。1912年10月,黄兴回长沙,革命当局湖南都督谭延闿迎至德润门并将此门改为黄兴门,改坡子街为黄兴街。叶德辉给其父送葬后自乡下回城,就命扫街夫撤去牌子,并戏作《光复坡子街记》,诋毁革命。革命党人唐蟒(唐才常之子)愤甚,将其拘至警厅,结果被劫出,次日乘轮至上海。半年后,汤芗铭为都督,才回湘。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湘潭人杨度在京倡筹安会,叶德辉任筹安会湖南分会会长,为袁氏效力。事败,有人提出应抄没其家产,因而避居苏州四年。1926、1927年北伐时期,湖南农运高涨,叶氏曾起草斥骂农运十大罪状之电文,又作对联云:“农运宏开,稻粱菽麦黍稷,杂种上市;会场广阔,马牛羊鸡犬豕,六畜成群。”横批“斌尖卡傀”,意即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不人不鬼,气焰嚣张。省农会派纠察队将其逮捕。这是叶德辉第三次被捕。头两次都平安过关,这一次他同样嚣张地对纠察队员说:“你们拿我去,看如何送我回来。”叶德辉与时任省农会主席柳直荀父柳大谧(字午亭)为至交,故有恃无恐。他被寄押在长沙县署,女伶罗福雪与之善,每日为其送饭菜。五天后,罗获知风声不利,送去金叶,劝其吞金了结。叶掷还之。4月11日提审时,叶氏尚谓:“郭璞有言,命全今朝。”没料想,就在这一天,当即被宣判绑赴浏城桥外识字岭执行枪决。

叶氏在政治上固一贯保守、反动,且品行不齿于人,然在学术上却颇有名于时。其学生刘肇隅《郋园读书志》序称叶氏“著作等身,于群经、小学、乙部、百家之书,无不掩贯宏通,发前人未发之蕴。而于目录版本之学,寝馈数十寒暑,储藏既富,闻见尤多,故于各书,一目了然。偶然随笔所写,动中窾窍”,并非虚语。他的政敌江标称其“校勘之学,今之思适(即顾广圻)也”。叶昌炽称其“为学之强项”。许崇熙为撰《墓志铭》称其“为学博大汪洋,考订精审,不轻下己意,一时言古学者,翕然宗之,海内外无异辞焉”。一时把他与柯邵忞称之为“斟经酌史,南叶北柯”。湖南著名学者杨树达说:“其博洽渊如西庄(即王鸣盛),逊其专诣,信学林之伟业,旷代之鸿儒矣。”辛亥革命后,湖南都督府军政部长唐蟒以其反对革命,又唐父才常被害疑与之有关,曾逮而欲杀之。章太炎、王闿运等得讯即通电全国,相救者甚夥。章太炎电文云:“湖南不可杀叶某,杀之则读书种子绝矣。”据传,王震曾言及,毛泽东在世时谈起叶德辉,以为若不杀,留其性命,则于学术研究更有利。叶德辉兄弟四人,二弟叶德耀,字昺父,善堪舆,人称之为“凹尸”;三弟叶德炯,字容皆,嗜钟表,人称之为“凹时”;四弟叶德煌,字默安,好嫖妓,宣统元年卒于北京,人称之为“凹屌”。叶德辉自称有三子,长子叶杞,6岁而殇;次子叶启倬,“类有心疾,于着衣、吃饭、生子外,终日魂魄无所归宿,余早视为废人,待其就木”;三子叶启慕,“年愈而立,靦覥若处子,令其见宾客,局促如坐针毡”。“有子且若无子”,“后顾茫茫”。叶氏遭伏诛后,继承并发扬其藏书事业者系两从子叶启勋、叶启发兄弟,本书皆有专篇。叶德辉著述有《书林清话》十卷、《余话》二卷、《藏书十约》、《南阳碑传集》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板本考》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考证》未分卷、《郋园书画题跋记》四卷、《寓目记》三卷、《观古堂文稿》四册、《郋园全书》、《郋园北游文存》一册,《郋园山居文录》上下卷、《观古堂诗录》、《观古堂书录》、《游艺卮言》、《郋园书札》、《郋园诗钞》八册(辛丑观古堂刻,皮锡瑞序)、《郋园四部书序录》(系叶氏自著书专目)等。

叶氏系清末民国间全国著名大文献家之一。先世即略有藏书。叶氏尝云:“先曾祖、先祖两世皆好藏书,当乾嘉盛时,在籍耆绅如王西沚光禄鸣盛、沈归愚尚书德潜,皆与余家往来,园林题额,至今犹在。颓垣破壁间,每过祖庭,想见当时文采风流,日久终不泯灭也。道光季年,山中枭匪蜂起,先祖避乱始来长沙,行囊不赀,而有楹书数巨箧,中如乡先辈崑山顾氏、元和惠氏、嘉定钱氏诸遗书以及毛晋汲古阁所刊经史残册,唐宋人诗文集,□竹、石君二公一二旧藏,无锡宗人九来先生收藏宋少保石林公家训、说部等书,甲乙丹黄,琳琅照目。家君中宪公守数十寒暑,俾余小子朝夕讽诵,略窥著作门庭。虽无宋刻元钞,而零星经书及明刻精校,摩挲手泽,阅世如新。”

又云:“迨余乡举,偕计入都,日从厂肆搜访,《皇清经解》中专本单行之书颇有初印佳本。丙戌、丁亥居会城,县人袁漱六太守卧雪庐藏书大半散出,其中宋元旧椠,折阅售之德化李木斋编修。袁书多兰陵孙氏祠堂旧藏,记有南宋本《两汉书》,触目垂涎,卒为李有。后乃稍稍收拾其残本,或抄或配,时书棚估客相示。其时同收袁书者有王理安校官启原,守缺抱残,恒过余居,考辨真伪。己庚之际,再至都门,值商丘宋氏纬萧草堂、曲阜孔氏红榈书屋两家所藏,散在厂甸。余力不能全有,择其目所缺载及刻有异同者购之,如明活字本《太平御览》与万历甲辰重刻《太平御览》,前后七子诗文集部,康雍诸老藏校诸书,得二十箱,捆载南归。壬辰通籍,乞假田居十馀年,间得善化张姓书数橱。张曾久宦山东,中有王文简池北书库、诸城刘文清、历城马国翰玉函山房故物,益以袁氏售而未尽之馀,往往先得其残编,久而自相配合,上下三四世,南北三十年,由是四部之储,稍为完备。庚子以后,与日人往来,时以己刻丛书易彼国影印宋元本医书及卷子诸本,海内朋好或以家刻新书交易,至辛亥已得卷十六万有奇,以重刻计之,在二十万卷以外。”辛亥以后,“中更兵事,逋逃南北,奔走京都、上海,书客如鳞”,“每岁归来,必有新刻旧本书多橱,充斥廊庑间,检之弥月不能尽。平生好书之癖,虽流离颠沛,固不易其常度也”。其藏书分装于1368个书箱之中,可谓富甲海内。尝自云:“余平生酷好聚书,又□□于板本之鉴别,所藏几二十万卷,异本重本插架累累,四库应读之书既已遍读,四库未见之书亦随见随读。诸从子继起,益事搜采,所获秘籍互相传抄,世业青箱,五经诒笥,书香寄美,家泽延长。”他耳濡目染,渐喜藏书。在岳麓书院读书,“所获膏奖颇丰”,“积以购书籍”。他“承先世之楹书,更竭四十年心力,凡四部要籍无不搜罗宏富,充栋连厨,而别本重本之多,往往前此藏书家所未有”。一生中他或居潇湘,或北览燕云,或东游吴门,所到之处无不致力于搜购旧籍。

又云晚岁有三乐,一为八旬老母饮食起居如少年;二为子侄好学孜孜,校书刻书,楹书有托;三为藏书二十万,书香寄美,家泽延长。辛亥避居朱亭,有《忆藏书》诗云:“四千余册手常披,坐拥书囊作绛帷。百宋千元犹有待,廿年一刻未相离。别来似隔良朋友,乱后如同故国思。记得铭橱留祖训,借人不孝鬻非儿。”又有《买书行》、《后买书行》两诗云:“吾生好坟籍,终日为书役。大而经史子,小者名家集。二十万卷书,宋元相参积。明刻又次之,嗜古久成癖。”又有诗句云:“有官不羡禄万石,有田不假粟千仓。相依惟命只万卷,神仙三食寿命长。”

叶氏自记其藏书精品云:“宋本以北宋胶活泥字本《韦苏州集》、金刻《埤雅》、宋刻《南岳总胜集》、南宋刻陈玉父本《玉台新咏》为冠。元刻以敖继公《仪礼集说》、婺州本《荀子》、大德本《绘图列女传》、张伯颜本《文选》为冠。明刻至多,有涂祯刻九行本《桓宽盐铁论》,可证顾千里为张郭仁重刻十行本目为涂刻之误;袁褧刻陆游本《世说新语》,可证周氏欣纷阁、李氏惜阴轩两本重刻袁本臆改之误;顾元庆刻《四十家文房小说全部》,乾嘉时藏书家如孙氏平津馆、黄氏士礼居皆止零种,近日海内四大藏书家亦然,余有其全,又经金孝章先生鉴定、手写签题,尤为稀世之秘;其他明刻善本未检校者不可枚举。抄本以元抄明补曾性《类说》、谢在杭春草斋抄《猗觉寮杂记》、杭世骏自著《订讹类编》稿本、戴震《诗经类考》,或可补传刻之缺略,或可考近本之异同。名人手钞者,则有宋白玉蟾手书《道德经》、明杨慎手书自撰《六书索隐》、钱大昕手钞黄丕烈校宋本《南宋馆阁录》、厉鹗手抄《稼轩词》、阮元《三家诗补遗稿》。日本刻本有天文癸巳刻白文《论语》、皇侃《论语义疏》、山井鼎《七经孟文考异》、魏徵《群书治要》、上官国材本王肃注《孔子家语》、嘉禾仿宋刻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文政仿刻元大德本《千金翼方》、安政刻影抄本康赖《医心方》、安政活字本《太平御览》。皆朝夕抚玩,铭心镂骨,一日不忘者。此外,旧刻、孤本、名校,集部更不暇详举焉。”

叶氏搜书特点是,虽有宋元本,不以自夸,颇注重明本及清代各家原刻本。尝曰“明嘉隆以前,去宋元未远,所刻古书,尽多善本”,“宜求书者珍如拱璧矣”。他批评陆心源以皕宋命楼,癖宋佞宋之偏弊,尤推崇张之洞《书目答问》以清本为主,不列宋元旧刻之做法,他甚至视咸丰二年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为镇库之宝。搜聚乾嘉诗文集一百多家,重经学、小学类书。尤重清人经义著述。

其藏书处有观古堂、丽□、郋园。藏书印有:“叶德辉”、“德辉”、“南阳”、“丽□”、“观古堂藏”、“郋园”、“郋园过目”朱方、“郋园手校”、“观古堂鉴藏善本”、“叶德辉鉴藏善本书籍”、“叶德辉焕彬甫藏阅书”、“叶德辉字焕彬一字直山”、“吏部司封员外郎”、“观古堂”朱方、“叶印德辉”、“焕份”、“叶氏丽□”、“臣德辉”朱方等。又有一极小字朱方印曰:“长沙叶氏郋园藏书处曰丽□藏金石处曰周情孔思室藏泉处曰归货斋著书处曰观古堂。”此印雕刻甚精,其藏书捺之不多。莫伯骥《五十卷楼藏书目录初编》目六记载。

叶氏藏书目录有,《观古堂藏书目》四卷四册,1915年叶氏自刻本,前有叶德辉自序,后有其子叶启倬、叶启慕跋。叶氏自序云:“辛亥鼎革,避乱县南朱亭乡中,重编此目,以志一生精力之所注。分类与四库不同,且详凡例。”跋云:“迨辛亥避乱邑之朱亭,因携此目重为编订,意谓兵燹之后,书必散亡,书亡而目存,亦聊作前尘之梦影而已。”按:是目每类之前有叙录,仿班固《汉志》之成例也,撮述各门各类学术之流变,分类之义例,研究学术者可参考焉。如史部薄录类叙曰:“薄录类者,史家艺文、经籍之流也。四库以书籍、金石为一类,谓之目录,义难赅贯,例亦杂糅,况国朝金石之学,撰述无虑数百家,自宜析出,别为一类。至书籍板本题跋滋多,缺佚、校勘成书者众,概名目录,循览多岐,今故叙次为目录之属、为题跋之属、为考订之属。近人书目有以题跋、考证人之儒家考订者,不如此之门户分明矣。”可见叶氏分类颇有见地,且符合实际,可供后人参考。著录之书经部约1300种,史部约1100种,子部约1300种,集部约1800种,全目共约5500馀种。此目另一特点是仿尤袤例,一书名之下有多种版本,例如“《读书敏求记》四卷,钱曾撰,一乾隆乙丑沈尚杰刻本;一道光乙酉阮福刻,汇入《文选楼丛书》本;一道光丁未《海山仙馆丛书》本,合沈阮二刻为一”。此可与莫友芝《鄙亭传本书目》视为一类,为研讨一书之不同版本之资粮。

其题跋之作为《郋园读书志》十六卷十六册,民国十七年(1928)初夏上海澹园印本。叶启倬、叶启慕在跋《观古堂藏书目》时云:“家君平日遇宋元明刻旧本,多手自勘定,题跋精详,曾编《郋园藏书题跋记》四卷,启倬缮录成帙,并拟付刊。”可知是编系叶德辉于藏书各本上所撰题记之汇编,其先已由叶启倬缮录为四卷稿本,题名为《郋园藏书题跋记》,与现书名不同。前有其学生刘肇隅序,后有从子叶启崟、叶启勋、叶启发等人跋。刘序云:“肇隅髫年即从吾师游,每登观古堂,倒箧倾筐,任意繙阅,于是者逾二十年。偶检一书,则见前后多有题跋。吾师尝进肇隅教之曰:‘凡读一书,必知作者意旨之所在,日久未之温习,则必依稀惝怳。余于所读之书必于馀幅笔记数语,或论本书之得失,或辨两刻之异同,故能刻骨铭心。’辛亥国变避乱邑之朱亭中,以旧编《观古堂藏书目》重加理董,乙卯以活字排印二百部,一时海内风行。然皆知吾师于群书皆有题跋未录出也。丙辰长夏,尚农、习斋两世兄始属慵书写录,略依书目分部,得文若干篇。大抵体近《述古》、《敏求记》,较多考证之资,例本甘泉《杂记》,兼寓抉择之意。远追晁、陈二家志录之流别,近补纪、阮二公提要之缺书,是故言考订、校雠、收藏、赏鉴为一家言。”“窃惟吾师著作等身,于群经、小学、乙部、百家之书,无不淹贯宏通。发人未发之蕴,而于目录版本之学,寝馈数十寒暑,储藏既富,闻见尤多,故于各书,一目了然,偶然随笔所书,动中窾窍。是编之辑,于吾师渊海之学问,不过表其万一耳。然残膏剩馥,沾溉无穷,其津逮来学之功,巨矣!”叶启崟云:“大伯父吏部君幼秉先祖父之训,不读无用之书,收藏四十年,于宋元明钞外,尤好收国朝诸儒家塾精校精刊之本,兴之所至,每有题跋夹于卷中,其中近刻多而宋元少者。大伯父恒言各家藏书题跋记于宋元佳处已详尽靡遗,虽有收藏,无庸置论,惟明刻、近刻,他人所不措意者,宜亟为之表彰。”他写这些题跋偏重于明刻、近刻,有备他日《续修四库全书》蓝本之意。是书有其题跋之作700篇,其中卷十一至十四为《乾嘉诗坛点将录诗征目》,系所收乾嘉人诗集题跋。叶启勋云:“世父平时每得一书,必缀一跋,启勋兄弟所得,亦必呈请审定题尾。积年既久,成十六卷,名《郋园读书志》,较书目为多,且详焉。乾隆之际,人文号称极盛,其诗文专集,超轶宋元。大兴舒铁云孝廉位、钱塘陈方伯太令文述曾撰《诗坛点将录》一书,阅时既久,诸人专集世鲜流传。独世父穷年搜访,所缺不过十之一二,欲待其全,汇辑为《诗坛点将录诗征》,乃先将已得之集,考诸人履贯事迹,作为小传,复征引诸家诗话,详其出处。因诗选未成,故附于《读书志》之后云。若夫辨版刻之时代,订钞校之精粗,考卷数之多寡,别新旧之异同,以及藏书印记,先辈佚闻,莫不精审确凿,直欲接迹晁陈,驾王尧臣《崇文总目》、马贵与《经籍考》而上之。以视钱遵王之收败骨董、黄荛圃之专重宋元,更自有别也。盖世父博极群书,贯通经史,特出其绪馀,随时题识,将以为承学之士导其先河。平时尤留心先祖辈诗文集,世鲜传本者,亟为付刊。今春世父被难,家藏典籍遂多散亡,斯固吾家之闵凶,抑亦东南文献之奇厄矣。”

叶氏为近代著名目录版本学大家。尝谓:“不通目录,不知古书之存亡,一切伪撰抄撮、张冠李戴之书,杂然滥收,淆乱耳目。此目录之学所以必时时勤考也。”又谓:“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一字千金,何可鲜视?昔贤尝以一字聚讼纷坛,故予每得一书,必广求众本,考其异同,盖不如是不足以言考据也。”这方面的著述有《书林清话》十卷、《馀话》二卷。是书有感于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仅“采掇历来藏书家遗闻佚事”,于版本则“莫得而详”,“于是检讨诸家藏书目录题跋,笔而录之。于刻本之得失,钞本之异同,撮其要领,补其遗缺”。是书网罗资料宏富,问世后备受学界推崇。《藏书十约》一卷,是在藏书理论方面的重要著述。《书目答问斠补》,刊于1932年4月《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第三号。叶氏三十年中每获有一书,即以朱笔旁注刊刻人名年代,纠其讹误,致力颇深。原本付其次子叶启倬收存,录两副本分付侄子叶启崟、启藩,友好多录其校语,取资津逮。未刊者有《宋元板本考》、《四库全书总目板本考》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考证》不分卷等。

叶氏亦喜刻书,“所著及校刻书凡数十百种,多以行世”。有:《观古堂汇刻书》初集十一种,二集六种;《观古堂所刊书》十八种,与前书有九种重复;《丽□丛书》九种;《观古堂书目丛刻》,汇刻各种书目十五种;《观古堂汇刻书目》三种,系赠江标所刻,为前书所无,有《铁琴铜剑楼宋元本书目》、《持静斋宋元明钞书目》、《皕宋楼宋元本书目》;《双梅景闇丛书》十四种;《观古堂校刻唐开元小说》六种;《唐写经画佛阁汇刊佛经》四种;《叶少保石林遗书》十四种;《南阳叶氏家集》甲编十种,乙编七种;《南阳叶氏家乘》五种;《观古堂别刻书》六种;《观古堂所著书》一集八种,二集九种;《观古堂诗集》十种;《观古堂单刻所著书》九种。又,叶氏卒后,其子侄于1935年将其所著、所刊书共129种汇刻成《郋园先生全书》二十函、二百册。己未仲春月曾刊《叶氏观古堂铅椠录》,系1919年以前所刊书之目录。

叶氏谈及钱曾(遵王)述古堂藏书折阅售之季沧苇时,慨叹曰:“余自先祖藏书至今,已及三代,吾更增置之,所收几二十万卷。诸儿不能读,浊世不知重,每叹子孙能知鬻书犹胜于付之奚媵覆酱瓿褙鞋衬,及吾身而思遵王之遇沧苇其人,盖犹快意事也。”叶氏之书未及身而鬻。卒后,其子侄避居上海,后“归家清检藏书,有破碎不堪者,有以之拭秽者”,颇有被攘夺散佚者。其子沉湎赌博,将藏书押注换钱。《南岳总胜集》辗转北平、广州,归入莫氏五十万卷楼。《韦苏州集》为周越然言言斋所得。叶启勋《拾经楼紬书录•玉台新咏跋》云:“余家变故相乘,世父死丁卯(1927)春月之难,藏书散佚几尽。从兄某则因家计,将所得斥卖罄尽。”其书归北平某书局,东北于省吾得其佳本。广东莫伯骥收入其书亦甚多。1938年长沙大火,“观古堂雕板尽罹灾厄”。1944年日兵据长沙,“庐舍悉毁”。抗战中,其子启倬、启慕将藏书鬻于日本人山本,现当庋诸东洋。湖南省图书馆二三十年来仅访得其手批、手校本30余种,如抄本《云麓漫钞》、《读书敏求记》、《古今书刻》、《书目答问》等。广东莫伯骥五十万卷楼、潘承弼著砚斋亦有其散出之书。


下载全文:
 
来源:《湖湘近现代文献家通考》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