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蔡锷的外交思想和涉外活动初探
作者:莫宏伟
【摘要】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和爱国者。蔡锷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参与领导了云南辛亥反清武装起义和反袁护国运动。蔡锷虽然不是外交家,但他发表了一些有关外交的言论,参与了一些涉外活动,这些涉外活动和言论显示了蔡锷外交的特色。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和爱国者。蔡锷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参与领导了云南辛亥反清武装起义和反袁护国运动。蔡锷虽然不是外交家,但他发表了一些有关外交的言论,参与了一些涉外活动,这些涉外活动和言论显示了蔡锷外交的特色。

蔡锷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国势衰弱、国际政治地位极低的时代。蔡锷认为中国只有进行改革建设才能实现真正独立和富强,而改革和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中国在国际关系方面应尽力与列强各国保持和平的局面。

蔡锷担心中国革命发生、国内混乱的时候,列强乘机干涉中国内政。他主张暂时主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便稳住列强,使他们保持中立,以便中国革命及革命后的建设工作顺利进行。革命后的中国要想获得列强承认,还要力求恢复国内秩序,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以便“一面整理国内庶政,一面分遣使节,谋外交之活动”,争取列强对新政府的承认。蔡锷认为要避免列强干涉中国内政,国内的安定是十分必要的,他反对二次革命是因为他认为革命党人破坏了国内的安定;他反对袁世凯称帝也基于同样的理由。蔡锷认为和平外交还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武装,就不会有对外关系的和平,“国家外交纯以军事为后盾,没有军实,则外交无论如何均归无效”。

总之,蔡锷通过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认为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应持和平的原则,而为了维持中外和好的局面,中国应暂时承认不平等条约,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统一外交大权,开展外交活动,保持国内稳定,增强国防力量。

蔡锷主张在对外关系上尽力与列强和平相处,但蔡锷的和平外交是以不进一步丧失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为前提的。在和平的前提下,蔡锷主张对列强采取强硬的政策,极力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他对俄国侵略外蒙古、英国侵略西藏、云南,日本侵略山东,荷兰枪杀虐待华人等问题极为关注,呼吁巩固边防,“严重交涉”。

外交是一国政治的继续,蔡锷的外交思想和涉外活动是为中国政治服务的,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特色。蔡锷外交的中心准则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是与列强保持和平的局面。蔡锷希望以与列强的和平相处,赢得国内的和平建设,以国内的和平建设来增强中国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进而加强对外交涉的砝码,以便对外和平延续下去。蔡锷希望中国在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卧薪尝胆,养精蓄锐,自强不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和富强。国内不稳定,国力不上升,列强就会起异心,对外关系就不会有不失主权的和平;没有对外关系的和平,国内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下去。蔡锷的涉外活动和外交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自身认识的局限,蔡锷的外交思想和涉外活动很明显地夹带着迁就妥协的成份,他没有理直气壮的提出废除清政府与列强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过于在乎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并多少有点惧外心理。蔡锷在外交上的迁就退让,一方面说明了他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有较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他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自我解放的能力,没有找到在当时抵御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侵略中国的力量和最好途径。

当然,不能因为蔡锷外交中的迁就妥协就否认他外交的爱国主义实质和终极目的。迁就和妥协不是投降,更不是卖国,只是暂时的让步,是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一部分利益。蔡锷的外交思想和涉外活动中的迁就妥协是有分寸有限度的,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是在为维护领土完整和不进一步丧失主权的前提下的让步。蔡锷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者而度过他短暂的一生的。


下载全文:
 
来源:《纪念蔡锷逝世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集》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