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胡治兵语录》是蔡锷于其短暂的生命旅程中编撰的一部重要军事著作,书中反映出的军事思想与前期的《军国民篇》及后期的《军事计划》共同构成其军事救国思想的完整体系。然由于史料的相当匮之,长期来史学界对此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有鉴于此,笔者在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撰成此文,以期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蔡锷为何要在那种年代编撰《曾胡治兵语录》?这是史学研究者劈头遇到的第一大问题。以往有的论者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出发,作出了“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所作的最后一次努力”之说。此说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所列举的理由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要真正弄清蔡锷编撰此书的目的及动机,必须联系到当时具体的客观形势和蔡锷深层的内心世界。为此,笔者作出如下两种阐释,一为有感于当时民族危机的严重,希图藉此对新军官兵的训练有所挽回补救,从而捍卫祖国的主权;一为试图通过对曾国藩、胡林翼终成事功之人格力量的推崇,以培养新军官兵的国格,从而达到“善者日趋于善,不善者亦潜移默化”的目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蔡锷编撰此书的缘由。总体来讲,前者是蔡锷编撰此书的终极目的,而后者则是蔡锷为达此目的采用的一种手段,合乎其内心所抱定的主旨和理念。具体而言,如何解决中国当时所面临的民族危机,是每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但其具体做法却可能因人而异,蔡锷长期身膺军职,于当时军队的实际状况耳喧目染。通过他本人的亲身经历,使他意识到要使军队能于此时真正有所作为,就必须侧重于从精神上对其严加整顿,痛加训练。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历史上伟人的人格力量为榜样。实际上,蔡锷本人极度推崇曾国藩、胡林翼,对他们二人终成事功之人格力量更是顶礼膜拜。考虑到曾、胡二人的大致情况为官兵们所熟悉,“景仰想象,尚属匪难”,故当新军统制嘱其编精神讲话材料时,蔡锷便撷取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萃成此书,颁行军中,以代精神讲话之材料。
《曾胡治兵语录》凡12章,包含着蔡锷丰富的军事思想,是其军事救国思想发展之重要阶段。为论述方便,笔者从三方面入手剖析其丰富的内涵。
一、建军思想。蔡锷继承曾、胡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其亲自经历及当时客观形势的要求形成了自己的建军思想。蔡锷十分赞同曾、胡二人欲建军、先择将的主张,对他们二人择将的条件更为叹服,尤其是曾、胡的“良心血性说”,认为这是“大本大源”之论,亦即现身之说法。不仅如此,蔡锷还将曾、胡二人择将的五个条件概括为五德,从近代意义上赋予其新的内容。
二、治军思想。这是蔡锷于此书中着墨最多,费力最大的部分,专列《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明》、《仁爱》、《勤劳》、《和辑》等章论述这一问题在这几章中反映出蔡锷的治军思想,莫不针对当时军队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同时,蔡锷运用其所学到的近代知识,对曾、胡的治军思想作了种种阐释和发挥,从而使其治军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具有新的特色。
三、战略战术思想。蔡锷此书既为针对当时的民族危机而作,故他在战略战术上取极端的攻势,“不如此则不能造成发声夺人之气象”。而战略战术上的攻势须“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其当”,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军事状况,蔡锷又认为必须取守势(在具体行动上),但理论上仍须取攻势。
《曾胡治兵语录》编撰完成后,当时未能公开印刷。及至护国战争结束,始有李根源刻印于广州。大革命时间,作为培养革命军人摇篮的黄埔军校亦以此为教本,时任校长的蒋介石亲自为该书写语,并增补“论心”一章,于此种种迹象可见该书在近代中国的影响非同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