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郭嵩焘集外诗举要
作者:雷磊
【摘要】郭嵩焘(1818—1891),晚清思想家,文学家,中国第一任驻外使臣,以精通洋务而著名。其身后有王先谦于1892年编定的《养知书屋遗集》行世,王在《遗集》之《总序》中说:“(嵩焘)殁后,哲嗣炎生等出其丛残稿本视余,遂与杨商农(书霖)孝廉次为奏疏十二卷、文集二十八卷、诗集十五卷。”
  郭嵩焘(1818—1891),晚清思想家,文学家,中国第一任驻外使臣,以精通洋务而著名。其身后有王先谦于1892年编定的《养知书屋遗集》行世,王在《遗集》之《总序》中说:“(嵩焘)殁后,哲嗣炎生等出其丛残稿本视余,遂与杨商农(书霖)孝廉次为奏疏十二卷、文集二十八卷、诗集十五卷。”1984年岳麓书社出版由杨坚点校的《郭嵩焘诗文集》,乃《遗集》的“文集”部分和“诗集”部分的合集,内容并无增减。然读《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却发现大量并未被《遗集》收录的诗文,今将其辑录,并作出笺注,计集外诗280余首、集外文40余篇。现选诗21题28首以飨读者。

  奉和余瑞圃赠诗

逢君风雨黯江天,世人须眉无此贤。

彤陛紫宸吾辈业,青衫白发老来仙。

怀提铅椠年将百,戢孴金貂会满千。

此去定通金马籍,文章功在战功先。

笺:此诗作于咸丰六年正月初五,乃郭嵩焘途经浙江常山舟次所作。检郭嵩焘初四日《日记》曰:“晚次,都昌孝廉余芳信(自注:号瑞圃)来船一谈,年逾七十,以赴都会试,风情豪迈,未稍衰也。”余芳信有诗赠行,郭次韵奉和。咸丰十年闰三月十日,余芳信以七十五高龄留京应兆试,冒雨访拜郭嵩焘,嵩焘“为怃然异之”。

本诗第三句最后一字“业”又作“事”。最后一句自注云:“此君以末与戎事为憾。”

  理安寺见法雨禅师手帧

一瓶一钵无人识,收取湖山旧物来。

堪笑死生一解脱,流连万物亦何哉。

笺:此诗作于咸丰六年三月十七日,其时郭嵩焘奉曾国藩之命赴浙江办理盐务,筹措军饷,便游杭州理安寺。其同日《日记》曰:“吴越王时为法雨寺,宋理宗易名理安,明时毁于蛟……。万历时,法雨禅师结草山下,从荒榛中清出庙之基址,以次复庙之旧,有遗嘱手帧,书法颇类颜鲁公,具详其修道原委,后有云:一草一物皆不可以轻毁。予为书一绝云。”诗之首联乃指法雨复庙之事。尾联“盖亦微有身世之感也。”(见同日《日记》)郭道光二十一年尝游于此,此诗旁注云:“住持密心属题记。辛丑年游此,住持谦谷,南京人,询之密心,今尚在也。”

  夜书旅壁

劳劳八年事,未敢问行藏。

荒岁冬无雪,寒天夜有霜。

道孤妨世隘,心短觉途长。

浩劫干戈满,驰驱益自伤。

笺:此诗作于咸丰九年十二月廿三日。郭嵩焘因办理山东税务不利被僧格林沁参劾,交部议处。此时郭由山东归京途次宛平县长辛店。本日《日记》记载:“因忆昨日新城旅壁有联云:用家国天下为学;以介节义勇自持。两语若专为予设者,予亦腼然居之不疑。”诗即由此生发。自咸丰二年太平军兴,郭挺身而出,一劝左宗棠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二说曾国藩筹建湘军,至本年郭奉命前往山东,检查烟台等处海口贸易税收有无隐匿侵吞,郭大张旗鼓,思欲有所作为,无奈僧格林沁所派会办李湘棻中作梗,乘机参劾郭氏,致使郭被召归京:此即诗中“劳劳八年事”者。郭抗言直行,不计个人得失,“未敢问行藏”,且“自持此心可对诸天地神人,求有裨国计而已,亦不一顾畏之”(《玉池老人自叙》)。然“道孤妨世隘”,不谙世事、呆气十足的天子近臣郭嵩焘终因山东之行栽了个大跟头,遂心灰意冷,“气短觉途长”,“驰驱亦自伤”了。

  书卢生祠壁

卢兄饮尔一杯酒,尔梦何如我梦长!

薄宦谁堪营绿野,◇吾亦熟黄粱。

乾坤浩浩沙虫劫,争夺纷纷虮虱场。

尽遣愁怀付冥漠,从君一梦到羲皇。

笺:咸丰十年四月廿一日作。其时郭嵩焘告病回籍,途经河北邯郸县,便游黄华馆之卢生祠,感怀身世,爰有是作。郭自山东回京,奉旨著降两级调用,仍入直南书房。郭耿耿于怀,谓“仆去冬奉旨查办山东海口税务,以为,山海之大利,变通经理之,足以裨益饷需。而李云航(湘棻)漕台适与共事,百计隳坏之,又巧构于僧邸。……十数年闻其名,至此始悉其情状,而天下任事之难亦略得之阅历,有退焉自沮而已”。(见咸丰十年元月二十日《日记》)咸丰十年三月十七日,郭具摺请假回籍,同年四月十二日离京,于十一日、十二日《日记》中记曰:“孤臣去国之感,怆然于心,重闻此语,为之洒涕”,“而依依去国之感,惟有悲伤而已”。以上述引言印证本诗,则辞意显矣。

  嘲舆人

可憾无如丙四麻,不行正路满山扒。

惯充里手白菜鬼,岂是青矇萝卜花。

包子充饥休想你,老爷倒灶总逢他。

合依胆大妄为例,四十荆条一面枷。

笺:此诗作于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据郭《日记》,知其此二日诣祖茔行礼。舆人有丙四麻子者,绕山越岭,崎岖数里,崛强不从人言,连日如是,嵩焘遂为诗嘲之。是诗幽默风趣,令人发噱。郭不任繁剧,弃官居乡方显平易本色。

本诗第五句自注云:“时方赏给舆人包子,因罚除之。”

  又次罗研生重午纪事诗韵代柬寄研生

浮云世事本来空,别景依稀似梦中。

念我定知心贯日,对君休怪口生风。

官人情性生非惯。乱世声名计早穷。

缓缓归来湘水上,挂冠一笑又从公。

微躯多病渐防深,强学华旉戏五禽。

此去孤城悬海外,扁舟一夜达湘阴。

乞除迂缓题新扇,托便提携返故林。

传体江罗胡属我,只应元老是知音。

笺:此两诗作于同治元年六月十九日。其时郭嵩焘将赴苏松粮储道任,“缓缓归来湘水上,挂冠一笑又从公”、“此去孤城悬海外,扁舟一夜达湘阴”即言此,亦可见郭对今后宦途险恶早有心理准备。罗研生,名汝怀,研生其字也,号梅根居士,湘潭拔贡,候选内阁中书,著有《湖南文征》等书。郭嵩焘原与罗汝怀同事省城忠义局,采访湘军忠义,为作《湖南褒忠录》,“传体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属我,只应元老是知音”即言此。又郭《日记》曰:“盖《忠义录》体例惟湘乡相国(曾国藩——编者)所言最允,研生意在求奇,只是知者之过”,言《忠义录》之由来也。

  盘塘有怀

半壁横江险可凭,连山西上接西陵。

空悲峻阪驰赢马,惟见盘塘下朔鹰。

幽壑闲云迷出处,大江孤月照衰兴。

当时豪杰俱尘土,洒泪扁舟对短灯。

笺:此诗作于同治元年八月十二日。其时郭嵩焘从湘阴赴上海就任苏松粮储道,途经湖北广济县盘塘,爰有是作。本日《日记》曰:“盘塘在羊角山下,与富池口相对。西望半壁山,横截江心,犹咫尺也。怆怀往事,泪下凄然”。“往事”者,盖指郭好友湘军统领江忠源于咸丰三年九月与太平军战于半壁山之事也。是役惊心动魄,太平军大败富池口江部守军。逾三月,江战死于江西庐州,湘军痛失一骁勇上将。事见郭咸丰十一年十月十日所作《赠总督安徽巡抚江忠烈公行状》。时过十载,郭仍唏嘘不已,“当时豪杰俱尘土,洒泪扁舟对短灯。”盖亦自伤也。

  泊芙蓉墩

横矶直上扼方湖,战舰飞腾亦要区。

云梦南迤方属楚,风涛东卷气吞吴。

五更太白依残月,九派浔江下小孤。

垂老扁舟成底事,西风一夜响菰蒲。

笺:同治元年八月十三日作,郭途次江西芙蓉墩(属彭泽县,为方湖入江处)。此诗写得沉郁顿挫,颇有寂寞孤零之感。盖有因焉,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咸丰帝西逃,奕䜣签署《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热河,郭八月初八日《日记》云:“是日恭闻太行皇帝之丧,北望悲号,抚念时事之艰难,怆怀圣躬之捐弃,未知朝局之变又复何如?凄恻无已”。不久,郭之知交湖北巡抚胡林翼于同年八月廿六日病逝,郭连呼:“伤哉!伤哉!”“天不欲平祸乱耶?为之怆然终日”。(见同年九月初四日《日记》)更大变故乃同年十月之“辛酉政变”,载淳(同治帝)生母叶赫那拉氏勾结恭亲王奕䜣在京发动政变,捕杀载垣、端华、肃顺,其他五大臣革职治罪。郭十二月初二日感赋一诗云:“茫茫祸福本无涯,夹陛躬桓自一家。已报汉庭诛贝瑗,终疑晋法坐张华。西陵羽卫真匆遽,东市衣冠谁叹嗟。怙乱持权同一尽,追思人事始萌芽”,不胜世事无常之感。这一连串变故,使郭噤若寒蝉,忧谗畏讥,若非曾、李苦劝,郭是不会赴苏松粮道之任的,然仍不免“垂老扁舟成底事,西风一夜响菰蒲”之黯然怀伤矣。

  遣事二首

十日湖船蘸碧波,闻香无奈隔帘何。

乱余水染愁边黛,雾里山堆醉后螺。

憨极裙钗皆匿影,避深帷幔自低歌。

垂杨毕竟含娇态,劫火烧残夕照多。

处处园林草色萋,尽教山鸟尽情啼。

采莲踪迹萍难隐,看竹人家路易迷。

水泊旁移惊宿鹭,宵眠小滞候鸣鸡。

多情杜牧年空老,来傍沧江听鼓鼙。

笺:同治二年五月二十日作。其时郭嵩焘赴两淮盐运使任途次泊舟江苏罗店。此两诗多写乱后凄凉景象,“乱余水染愁边黛”、“劫火烧残夕照多”、“处处园林草色萋”等皆是也,然郭并不消沉,因苏松粮储道任政绩颇著,李鸿章奏请擢任两淮盐运使,郭颇思一番作为,遂“来傍沧江听鼓鼙”,这前后二、三年是郭为官最痛快的时期。

  眉生惠诗五首和二首为之书扇

世途历险艰,贤达难为合。

民劳怨诡随,谗嚣遘蹲沓。

遭难始逢君,对语临江塔。

疑君老且衰,英姿转飒飒。

回旋破屋底,颠倒酣罍榼。

坏壁触朝鼯,寒檐偎夜鸽。

时时步就君,巡阶日千匝。

哦骚抗遐想,排方叫阊阖。

超然脱樊笼,一谢鸡鹜杂。

期君涉湘游,勿疑朋簪盍!

寇乱四海沸,流毒极东南。

庙堂尽端委,万事付空谈。

抱膝期管乐,此意谁能参。

桑孔术虽微,能手无二三。

操纵英雄略,亦足拯时艰。

我无荐贤责,跻君清要班。

凉月白于水,空山相往还。

江陵荐草心,嵇鹤所不堪。

茹蘖广场中,谁能喻苦甘。

笺: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作。其时郭已署理广东巡抚,赴任途经江苏通江关。眉生,即金安清,号傥斋,眉生其字也。浙江嘉善人。官至湖北按察使。著《拟陈洋务疏》、《水窗春呓》等。其人才气过人,精通洋务,然品行有碍,人目为洋鬼子。郭曾荐金于曾国藩,不用。后潦倒而逝,郭深惜之。

第二首三、四句后改作:“朝野多名贤,大半崇清谈。”

  碧湄见示次懿叔韵同游粤王台诗予亦为和之

吾生愧姬公,一月头不沐。

而遑握吾发,有才待薰浴。

后来任折冲,左骖授贾复。

生平敦儒尚,奇书挂满腹。

长风动地至,那羡夔#足。

南登粤王台,海日荡朝目。

张喉吐奇甸,咳唾九天玉。

荒哉此穷海,百阜尽饶沃。

诸君蔬笋气,走课南园竹。

陈侯老嗜酒,酒味谙已熟。

君傥从论文,颇亦勤句读。

贬讥到迁甫,青眼或君瞩。

吾衰万事废,挟策就君卜。

子才岂敢量,权为诸将督。

笺:同治四年四月十八日作。郭时任广东巡抚。高心夔,字伯足,又字陶堂,号碧湄,江西湖口人,咸丰进士,著有《陶堂志微录》、《陶堂遗文》、《恤诵》等。高此时从郭氏游,本诗后四句即言此。

本诗“那羡”句又作“烟尘起两足”,最后一句又作:“权坐将军督”。

  次陈懿叔诗韵

生平自信我亦颇,出门顾影与人左。

万事异趣谁肯亲,但求无忤不官可。

起搔鬓发犹◇沙,门前官鼓颇三挝。

居高致旱吾当耻,拂衣归理湘江槎。

笺:此诗作于同治四年七月初一日。此时郭嵩焘与两广总督瑞麟大相龃龉,颇有归去之思。由此亦可见清督抚同城之弊。同治五年五月,郭即将离广东巡抚任,上《请酌量变通督抚同城一条疏》,痛陈督抚同城之弊,其言曰:“与总督同城之巡抚,军政既不得与闻,民事又须受成总督。一则虚列其衔,一则两操其柄,是从前督抚同城,名存而实去者,仅一巡抚。”又曰:“督抚同城,爱憎好恶之异情,宽严缓急之异用,同为君子,而意见各持,同为小人,而譸张倍出。”前任总督为原湖南巡抚毛鸿宾,于同治二年六月因曾国藩保荐擢两广总督,毛随即保奏郭任广东巡抚。毛、郭以知交分任督抚,本该相安无事,然好景不长,因种种意见不合,终弄得不欢而散。瑞、郭势同水火遂不为怪也。瑞即将接任督篆,郭即于同治四年二月十二日《日记》记曰:“而渠(指瑞麟——编者)之视我若外人,与其幕友相为朋党,势不可与处,念之怃然而已。”其两人之不和已露端倪。瑞为满人,又实权在握,直以幕僚视郭,郭“忝居封疆之寄,专为人司章奏,所稍发摅利病,又多为裁抑。岂惟道不能行,并言亦不得尽。”遂深感“督抚同城之制酷虐如此!”(以上均见郭同治五年元月二十二日《日记》)且“日夜以脱离此邦为幸”(见同治五年元月廿六日《日记》)。以此观诗,“但求无忤不官可”、“拂衣归理湘江槎”殆不为空发也。又同治四年六月廿九日《日记》曰:“吾与澄泉(指瑞麟——编者)共事,抵牾万状,以吾心之郁结,知天心之感召,必足以致旱无疑也。”此当为“居高致旱吾当耻”解也。

  和研生四诗

不道寒波住,偏多热客游。

先生心貌古,野老户庭幽。

清话宜蓬荜,遗规协◇篓。

何须招隐赋?丛桂小山秋。

平生甘淡泊,世味厌敷腴。

走卒身多贵,书生道固殊。

深劳君一顾,留得桧三株。

园竹宜垂钓,渔樵狎老夫。

半亩能容膝,吾庐自一天。

晴多深喜雨,云散半成烟。

小屋难藏客,秋瓜日费钱。

蜗居经始日,未许便高眠。

老景无多好,年来酒味耽。

茶呼诸阮饮,天待老邹谈。

东路归元凯,西游问老聃。

请君宽望眼,月月有初三。

笺:同治五年九月初六日作。郭已去官回乡。郭实早萌退志,要之,其因有二:一为瑞、郭相左,其同治四年五月十三日《日记》云:“与澄帅论事不合,至加以觝排攘斥。褊性如此,不宜仕宦允矣。”又后两日《日记》云:“居此两年,终日惴惴,以得早退为幸,念之为一快也。”同月十八日《日记》云:“其颠沛如此,所至必乱人之国,岂可更与共事哉!自是而吾之去志决矣。”二为左、郭相倾,左以粤军会剿太平军汪海洋残部不力,四次参劾郭嵩焘,且图以蒋益澧代郭,郭同治五年元月廿六日《日记》云:“致蒋芗泉一信,以左帅奏令来粤,意在挤排鄙人,不知鄙人七月一疏,原拟举蒋自代也。”又同治五年三月十五日《日记》亦曰:“接王少鹤信,知粤抚已擢蒋湘泉,鄙人作何位置,尚无确信。能得罢职归家,乃为快耳。左季高三次保蒋公,必得此席而后已,可谓全力以争矣。终亦不能测其为何心也。”引文所言“七月一疏”盖指乞病之摺,其同治四年七月廿三日《日记》云:“具疏乞病,商之碧湄、志城,皆极怂恿之。吾行决矣。”又同月三十日《日记》曰:“是日具稿乞病。此吾素志所存,而势亦迫于不得已也。”郭终于同治五年五月廿日黯然离粤,实在是“势亦迫于不得已也。”不论郭、瑞及郭、左矛盾之是非曲直,郭在官场上失败更主要地归于他的性格,郭为人抗直,不容异见,好直陈利弊,与以曲为直、以滑为正的官场习气格格不入,其于政治上斗争的失败是必然的了,归居后的郭氏心情完全改观,恬淡自喜,“平生甘淡泊,世味厌敷腴”从另一方面可见出郭氏之为人。

第一首第六句自注云:“来诗瓯窭误瓯篓,即承其误用之。”第二首第六句自注云:“门前七桧,谋去之,居士力争,为留其三。”第四首第三句自注云:“居士馈茶。”第四句自注云:“兼蒙邹资山兄枉诗。”第五句又作“积雨迟康节。”

  丁卯元旦率成

又是人间一度春,江山歌咏得闲身。

冰泉放溜风鸣涧,雾嶂捎檐雨洗尘。

小放园梅潜改岁,半温炉火细薰人。

及归领略清闲味,回首钧天隔紫宸。

笺:同治六年元旦作。自是以后,郭循苏东坡例于每年元旦即作试笔诗。此诗一派清新,中二联于写景为工,寓清旷喜悦之情焉。然郭于心稍有慊焉,“回首钧天隔紫宸”,实望皇帝再施隆恩,多少挽回郭被降级调用而不得不乞病回籍所失去的面子。

  庚午元旦

忽忽行年五十三,世情冷暖已深谙。

一悲兰玉衰迟感,四饮屠苏醉梦参。

渐暖山岩销冻溜,先春梅柳拥晴岚。

年年景物山川在,独立空庭泪暗含。

笺:同治九年元旦作。郭长子立箎于上年十月初四病逝,郭大恸,检同日《日记》云:“其病其死,吾至今三日犹如梦寐也。”此后经年,郭丧子之痛始终不能释怀也,一睹旧物或一忆旧事则悲慨交集,“东林僧至,正予检箎儿遗诗,不知其涕泗之交颐也。”(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日《日记》)“往年当此日,篪儿夫妇皆冠服行礼,俗谓小年节也。思之怆然。”(见同月廿四日《日记》)“偶检日记,见去岁亡儿生日一诗,怆然流涕。”(同治十年元月初九日《日记》)皆此类也。郭立篪,名刚基,又字依永、绍筠,为曾国藩第四女婿。性聪慧,工诗古文及书画镌刻,且品行高洁,不同流俗,其岳父曾国藩为作《墓志铭》,父执吴南屏为作《郭依永传》,著有《食笋斋遗稿》、《食笋斋三体书》。郭实有深望于此子也,遽然病丧,岂不恻然。嵩焘“一悲兰玉衰迟感”,又惟“年年景物山川在”,遂“独立空庭泪暗含”了。

本诗第四句自注云:“自广东乞归,至是四年。”

  焦山题杨忠愍墨迹

妙墨雄辞亘天地,奇光宜为此山留。

沉吟烈士前朝迹,苍莽长江万古流。

取伴云烟虬在鼎,空悲今古貉同邱。

桑沦劫火难消灭,杰阁丛林快此游。

笺: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廿三日作。时郭嵩焘入京陛见途游焦山。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犯台湾,清政府“明知彼之理曲,而苦于我之备虚”,不得不退让求和,签定了《台事专条》(即中日《北京专条》),以赔偿50万白银的代价换取日本从台湾撤兵。此事极大地触动了朝野人士,“人人有自强之心”(以上均见《筹办夷务始末》)。时任直录总督的李鸿章决心大办洋务,在慈禧太后的三次召见中推荐郭嵩焘出任洋务。郭遂有入京之举。诗中“桑沦劫火难消灭”盖及时事也。杨忠愍公即明杨继盛(1516—1555),容城人,字仲芳,号椒山,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因劾权相严嵩,下狱死,谥忠愍。著有《杨忠愍集》。

  夜梦俞竹君邀饮并出数图索题

名王系楼护,将士唱刀环。

临老腰肢健,犹能一据鞍!

酒亦我所欲,诗更豪于酒。

此腹空如瓠,枵然无一有。

笺:光绪二年十二月廿三日作,郭嵩焘甫至英国。英使威妥玛以马嘉理被刺一案要挟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规定派使赴英“道歉”。郭嵩焘任钦差大臣,于光绪二年十二月初八日抵英国伦敦。郭之出使引起国内一片咒骂之声,或斥其为汉奸,且有联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王琇运《湘绮楼日记》光绪元年八月二十日)。郭于出使前屡次上疏乞病告退,不许。慈禧且召见郭氏,曰:“此时万不可辞。国家艰难,须是一力任之。我原知汝平昔公忠体国,此事实亦无人任得。汝须为国家任此艰苦。”(郭光绪二年七月十九日《日记》)此两诗乃记梦之作,其同日《日记》云:“吟哦而醒,急起书之,以备遗忘。”郭初识西方文明,有茫然不知所措之感,此两绝句豪气逼人,盖其梦中自宽自振之辞也。

  英儿周岁举行试周之礼

长大愚贤未足论,岁周丹墨试探扪。

故乡风俗聊存记,巨海云涛自吞吐[吐吞]。

路四万余程暗数,期三百六日如奔。

金章紫绶从儿好,剩有衰颜付灌园。

笺:此诗作于光绪五年二月十八日。郭嵩焘乞病归国途经拿舍多(马六甲一口岸)。郭与副使刘锡鸿(后任驻德大使)由不和至势不两立。郭、刘之争有其复杂的背景(总理衙门李鸿藻等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对待西方文明的两种态度之争等),郭深感心憔力悴,遂乞病告退。英儿乃如夫人梁氏所生,郭光绪四年三月十八日《日记》云:“为儿子满月之期,命名曰立鍈,字曰英生。七万里生子,其年周一甲而与乃翁同,其所生之月日,又历七年而与兄同,炎儿亦以壬申二月十八日生也。”

  题陈右铭诗册

石钟山人海鹤姿,妙语脱口为新诗。

只今一官百僚底,殿阁论思及者谁?

长安贵人夸翰墨,妍姿巧出簪花格。

李侯虎视角两雄,羊欣道护今安得?

使君声名高塞天,掇拾留贻五百年。

纷纷俗眼忌文字,珍重提防万口传。

笺:此诗作于光绪六年三月初一日。此诗册乃高碧湄所录李眉生旧作,陈右铭得之于长安市中,郭嵩焘闻知此事,欣然题诗,诗中内容亦记载了此事。陈右铭,字宝箴,江西义宁人,光绪中,官至湖南巡抚。高碧湄,名心夔,诗宗六朝,有名于时。李眉生,名鸿裔,四川中江人。咸丰进士,曾长期居于曾国藩幕中。

  雪芹画石作梅刻之文正祠而题绝句其上

丞相祠堂春作堆,年年风雪报花开。

一株老树坚如铁,历尽干霜万雪来。

笺:此诗作于光绪六年三月十九日。彭玉麟,字雪芹,湖南衡阳人,湘军水师统领,平生酷爱画梅。陈作梅,名鼐,江苏溧水人,曾国藩幕友。文正祠,旧在长沙局关祠,民国时曾国藩曾孙宝荪女士改名为艺芳女校。

  寻梅

一饮村醅好,欢娱近水湄。

矾边投细影,竹外笑斜枝。

波动鲈还乐,花开鹭未知。

盘翰偏满兴,坠岛绕千思。

腴味来应嚼,团洲眺自疑。

余怀须依石,轻趣袅游丝。

笺: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廿二日作。郭翁晚年优游文酒,常与乡贤友朋往来唱和、斗诗游戏。同日《日记》曰:“熊鹤村邀酌,同席罗瀛桥、傅青余、王雁峰、俞鹤皋、李黼堂、杨蓬海共八人,合得年五百四十岁。……“是日斗诗牌,凡为字盒十,每盒百字,平声五十字,仄声五十字,各就字盒中排赋五律一首,标题曰:寻梅。所受字惟四支韵六字,余皆不足四韵,乃就六韵编五言长韵一首云。”


下载全文:
 
来源:《曾国藩学刊第四期》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