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左宗棠早期经济状况浅析
作者:梁小进
【摘要】左宗棠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曾以三十多年时间活跃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位至督抚,爵锡侯伯,与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发生了十分密切的联系。
  左宗棠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曾以三十多年时间活跃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位至督抚,爵锡侯伯,与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发生了十分密切的联系。然而,众所周知,这位在近代中国社会有过很高地位,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生涯还不到其一生一半的时间。如果我们依据其政治活动,将其一生划为早期(1812—1852年)、中期(1852—1874年)和晚期(1874—1885年)三个时期,那么,左宗棠在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之前,还仅仅为一名出身低微的书生,而且已是一位年过四十的中年人了。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他早期的历史给予十分的重视和研究。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的历史“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它最终决定着人们所处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们对于社会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为此,本文试图对左宗棠早期的历史。而主要是其早期的经济状况予以探讨,以求发现他早期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的根由,得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县东乡的一个偏僻山村左家塅。祖父左人锦、父亲左观澜均为秀才,家有田数十亩,放佃收租,每年可得租谷四十八石。是一个旧称“耕读之第”的小地主家庭。

左宗棠幼时,全家共十口人,每年四十八石谷,显然是不够生活的。据清代学者洪亮吉的计算,“一人之身……岁得米四石即可无饥”。米四石,折谷即须六石。按左家十口,则每年食用之谷必六十石方可维持。此外,还有衣物、杂用等费,还要支付国家赋税。因此,还要靠父亲开馆授徒,得些收入支撑一家生活。左宗棠后来即回忆道:“父授徒长沙,先后廿余年,非修脯无从得食”。可见,其家生活来源,主要靠父亲的教书收入和少量的地租剥削。其经济状况既不富裕,也不稳定。倘若迂天灾人祸,就要忍饥受饿,奔走典当、借贷之门。1807年湘阴大旱,米珠薪桂,他家糠屑当餐。左宗棠出生后,母亲奶水不足,又无钱请奶妈,靠母亲“嚼米为汁”而活。后来,母亲患病,无钱买药;去世,无钱安葬。结果四处筹借,欠债二百多两银,一直无力偿还。

左宗棠早期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经济的前提和条件”下开始的。一方面,少量的土地剥削,使他家庭的经济利益与地主阶级利益联系在一起,而与广大农民利益相冲突。另一方面,这种家庭毕竟是外在地主阶级下层,又使左宗棠自小就能习苦耐劳,就能接触社会现实,了解民间疾苦。同时,这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使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希望他能通过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传统道路,求取功名,以后“燕颔封侯”、“昌大吾门”,来改变清寒的境迂。因此,左宗棠的少年时代,就是在祖父、父亲的教导下,“耕读相从”,十五岁应重试,十六岁即以第二名通过了府试。

可是,就在左宗棠刻苦攻读,一步步地向科场迈进的时候,家境每况愈下。祖父母、长兄和母亲先后亡故,三个姐姐出嫁。治病吃药,婚丧喜庆,免不了相当花费,家业单薄,无权无势的左家自然经不起这番折腾。特别是1830年(道光十年),父亲左观澜在痛苦中去世以后,“家益贫困”。从此,十九岁的左宗棠独立地走上了社会。起初,他居家攻读,因失去家庭接济,连书也买不起。继之,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日食不给,赖书院膏火之资以佐食”。在清贫孤露的生活中发愤努力。

1832年,左宗棠的生活道路出现了小小的变化。这年,他以湖南乡试第十八名考中举人,并与湘潭富室女周诒端成婚。这使他“境迂较前稍异”。但也未能改变其艰难贫苦的命运。这件亲事,早在父亲存世时已议定,但直到父亲去世后二年还因贫不能收娶,只好“不光彩”地入赘周门。而中举的当年,左宗棠欲赴京会试,却没有钱打点行装。其时,他的仲兄左宗植早已出外课食,而长兄嗣子世延无依无靠,他遂将祖田数十亩“悉畀”世延,自己却住到湘潭周家。“身无半亩”、“赘寄妻家”,这就是他当年经济状况的自我写照。

然而,左宗棠没有被这种种的清寒苦楚所压倒。为了改变这潦倒的境迂,为实践自己的理想,他还在如饥似渴地读书,继续在科举之道上攀沿。1832年后,他曾以六年时间三次入京会议,但仍不能找到出路,三次赴试,三次不第。直至1838年他最后一次罢试归来,遂下定决心,“绝意仕进”,“不复再踏软红,与群儿争道旁苦李矣!”

可是,此时左宗棠已有了个七口之家。虽早自1834年因“耻不能自食”,借周家西头小屋“别爨以居”,但仍是十分贫困,没有家业,也几乎没有收入。他生性耿直,疾恶如仇,不愿低三下四的去“奔竟干谒”,乞求权贵,谋求什么差事。只是在1837年,因湖南巡抚吴荣光的召请,去醴陵渌江书院当山长,才有了自己的一点收入。渌江书院向来“束修”微薄,充其量不过钱二百串,因此“屡致讲席空悬”。左宗棠在这里“修脯至菲,几无以给朝夕”。“每迂岁阑解馆,出纸裹中物,还盐米小债”。生活依然困难,后来(1840年),承老师贺熙龄之意,赴安化小淹课读前两江总督陶澍遗子,收入稍多一些,据传达“岁修三百全”,除去养活一家之外,尚有盈余。

以上可见,左宗棠青年时代,直到“而立”之年,虽有了举人的身份,也有了家庭,但没有家业,大多时间里也没有收入,基本上是依靠封建教育制度的施舍和富有的岳父家而生活,只是一个依附于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这种种情况,对他一生的影响是重要的,这使他进一步接触了社会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较易地接受了当时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身无半亩,心忱天下”他这一著名的自署联语,既是他早年经济状况的写照,也是他当时思想状况的反映。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左宗棠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以几年来积蓄的教书收入,在湘阴东乡柳家冲(去左家塅十里左右)买下薄田七十亩。次年,又将一家妻小迁来居住。人到中年的左宗棠开始有了自己的家业。在这里,他精心设计、建造了一座小庄园。庄园内有稻田、坡地、水塘;周围有围墙、壕沟;庄园的入口还筑有一道园门,署名“柳庄”。

从一个“身无半亩”的读书人到经营土地的庄园主,这是左宗棠早年生活道路的一个重要转变。这表明他从一个仅仅是依附于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名符其实地跨进了地主阶级的行列。不过他经营柳庄的活动也表明,他已不是那种放佃收租的旧式地主,而是带有近代经济因素的经营地主了。左宗棠经营柳庄是采取雇工剥削的方式。平时他雇用长工,农忙季节则雇用短工。他们使用柳庄的耕牛、农具、种籽、肥料,为雇主左宗棠进行生产。而左只须按他们劳动的时间支付“工钱”,收获物则全部归左所有。柳庄的生产以稻谷为主,七十亩田如年岁丰稔,可以稻谷二百四十石。此外,柳庄还“种茶、植桑竹”和饲养。其中茶叶一项的收入,几乎可以了清一年的“国课”。左宗棠向来重视农业,平时学问亦以农学见长。自经营柳庄后,他亲自深入田间陇亩,“督工耕作”,讲求生产技术,进行农业试验和农学理论的总结工作,大有在柳庄振兴一番事业的气象。

在经营柳庄的同时,左宗棠的塾师生涯并没有结束。从1843年到1847年的五年中,他还一直在安化陶家开馆。1849年,又假馆长沙朱文公祠授经课读,每年又可得奉金三百以上。这在他整个经济收入中是一个很大的部分。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左宗棠经营柳庄,并没有能持续多长的时间,其规模也未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主要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而社会所能给予的条件毕竟有限。加之鸦片战争前后,大量鸦片入侵,严重破坏了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清政府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大肆派捐加征。这一切都给柳庄的经营造成层层困难。当时,左宗棠即深有感慨地说:“银价日昂,钱复难得,农者以庸银,粪直为苦,田主以办饷,折漕为苦”,即使丰年亦不过“食易货难,金生谷死”而已。世道艰难如此,柳庄的处境和前景可知。尽管他苦心经营,柳庄的生产也很有成绩。七十亩薄田,在一般年头还能达到亩产三石四斗多的水平,但由于初创之时,要购买耕牛种子,添置各项农具,花费不少。加上购买肥料、支付各项运费、雇工工钱,即须一百二十串钱。而当时银价上涨,谷价低贱,每石仅值一串。柳庄的稻谷生产不能获得太多的利润。而“茶园所入”,则了清国课尚有不足。所以,柳庄经营十年之久,规模没有扩大,基本上只是维持着简单的再生产。特别是当时社会的腐败,阶级矛盾的日益加剧,更使左宗棠忱心忡忡,时局的发展不可能使他专心致志地发家致富,经营柳庄了。

道光末年,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即将爆发之际,政治敏感很强的左宗棠就已经感到“祸起萧墙”,于是就在到处寻找自我保全的“避祸之地”。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军进军湖南,攻打长沙的时候,他已带着家小离开了柳庄,徙居于湘东白水洞。显然,他敌视这一农民的起义和斗争,但是不愿卷入这场政治大漩涡。几十年的生活已经使他对当时的政治统治和社会情势失去希望。但是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局势的发展已不可能使他置身事外了。不久,由于湖南官绅,包括他的亲朋至友的一再敦劝,特别是其密友胡林翼在一封信中尖锐地指出:“设楚地尽沦于贼,柳家庄、梓木洞其独免乎?”左宗棠终于服从了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应聘出山,参入湖南巡抚幕府。从此左宗棠结束了他经营柳庄的活动,也结束了他早期的历史,而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的历史也就开始了。

综上所述,左宗棠早期经济状况,基本上只属于社会的中下层。他出身于一个教书先生兼小地主的家庭;青少年时代“耕读相从”,备尝艰苦,是一个“身无半亩”的穷举人;只是到了三十岁以后,才有了一点家业,成为了一个教书先生兼小经营地主。这种经济的“前提和条件”既决定了他的基本的阶级立场,也决定了他希望改革社会整刷政治、注重民生和反对外来侵略的地主阶级改革思想。因此,在后来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敢于反抗外来侵略,蔑视权贵的昏庸无耻,所到之处,都注意整饬吏治、恢复和发展经济,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并为祖国和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宗棠早期的经济状况和思想倾向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的。


下载全文:
 
来源:《左宗棠学术研讨会论文》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