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略论陶澍的胆识与才干
作者:黄一俊;刘仲书
【摘要】陶澍出身于风气闭塞的湖南山区,而能跻身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政治舞台,官至两江总督,并且留下了较好的官声、政声,至今在湖南、江苏、安徽及四川一带民间,仍较广泛地流传着“清官陶澍”的故事。可见,陶澍不愧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名能员好官。剖析陶澍个人的胆识与才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陶澍、研究陶澍。 ……
  陶澍出身于风气闭塞的湖南山区,而能跻身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政治舞台,官至两江总督,并且留下了较好的官声、政声,至今在湖南、江苏、安徽及四川一带民间,仍较广泛地流传着“清官陶澍”的故事。可见,陶澍不愧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名能员好官。剖析陶澍个人的胆识与才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陶澍、研究陶澍。

第一,陶澍自幼受家教和馆学的沐浴熏陶,奋发向上,有志于以天下为己任。十三岁时以其父口气撰写春联:“红芋、包谷、蔸根火,这点福老夫所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即已表白自己的心迹和抱负。他不仅受周围环境的默化潜移,且为历史上英雄豪杰所感召。对明代名相和居正,陶澍尤为崇敬,由衷赞叹张居正敢在“上恬下嬉、气象恭然”的氛环中,“起而振立,挈领提纲,综核名实”,使“法肃于庙堂之上,而令行于千里之外”,“其精神气魄实能斡旋造化,其学识又足以恢之”。同时,他亦从张居正的遭遇中意识到:干国利民,必然遭到阻力,需要付出代价。但他坚信“恩怨尽时方论定”,历史终将作出公正评价。

另一方面,陶澍善能审时度势,把握潮流,开拓前进。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陶澍巡视上海时,曾赋诗曰:“吉贝(即木棉)黄(道)婆力补娲,剪灯今见彩笼纱。天工巧试丁娘(传为明工织布能手)手,新样翻成顷刻花”。反映当时上海织布工业的发展及本人对新事的敏感。正因他眼光敏锐,高瞻远瞩,所以能抓住契机,乘势而起,在漕盐诸大政中,毅然冲破各种阻力,兴利除弊,锐意改革。

第二,陶澍胆识兼人,“任事勇敢,不避嫌怨”。他在江南每任一职,皆遇到复杂的局面和棘手的问题,阻力重重。“议海运,则南漕北仓挠之;议裁盐费,则窝商蠹吏挠之;议截粮私,则长芦总漕挠之;议改票盐,则坝夫岸吏挠之。群议沸腾,奏牍盈尺。使公仔肩稍不力,天子之倚任稍不坚,必不能善后”。正因他“智不惑、勇不惧”,有识有胆,敢作敢为,方能高视阔步,决断如流,指挥若定,事遂功成。

陶澍之所以任事勇敢,不仅根基于他的惊人胆识,还源于他雄浑豪迈、豁然大度的性格。魏源称陶澍“虬髯山立,尊严若神。饮酒数斗不乱,洪音环辩,上下古今,往复曲折,无不达之意……。遇事奋发,义形于色;而胸怀洞无城府,待人表里如一”。仕途一帆风顺,自当影响其精神状态,使之襟怀豁达,性格豪迈,自信心强。而豪迈性格,反过来又促进他遇事奋发,不计名利,不避嫌怨,临事果敢,而不慎微谨小,顾后瞻前。

第三,陶澍清明廉洁、以身率属的操守,有口皆碑,不愧为一代名臣典范。初为御史,“参劾污吏以肃官常”,指出州县积弊八条,根源则在督、抚、藩、臬。提出必须“正本清源,以身率属”,方能澄清吏治。巡视中城,自称“战战栗栗,不敢暴弃”;在厅堂悬联自警“绕案风清,尘埃扫除吏牍;举头日近,光明洞照吾心”巡视南漕,革除积弊,率先作则,宣告“立法除弊,先从本衙门为始”。陈臬山西,告谕晋阳书院诸生时,言及自己“夙宵惕惧,凛若冰渊。向之耐苦于学者,今益不敢不廉于守;向之究心于学者,今益不敢不勤于职。积习未忘,初心肯负”。抚皖时,对受灾孤幼,督饬各地创修育婴堂收养。兼理两淮盐政,即交消该职养廉银5000两,并裁汰盐衙浮费十六万余两。“服官数十年,起居如寒素”。逝世时,“讣音所至,寮吏军民,莫不陨涕。两淮盐商,感公德惠,醵金赙奠。德配黄夫人述公生平之言,毅然却之,曰:‘夫子生无亏,死无歉。家世儒素,生计非所求’。公之清节,孚于家人,见于身后,非苟然也”。

第四,“实心任事”、“办事认真”、“结实周到”,是陶澍的一贯作风。作一反当时官场中“渐糜已久,以推诿为明哲,以因袭为老成,以奉行虚文故事为得体。恶肩荷,恶更改,恶综核名实”之积习,而以“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作为工作守则,实心实力,实事实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决策前深入调查研究。陶澍认为,“天下有一物即有一象,有一象即有一理……,丝毫不容假借”,必须“即实象以求实理”。体现他求实求真的唯物反映论思想。对于为政,他强调“将举一方之利弊而兴剔之,其山川、风土、人物、官师、学校、财赋各大端,皆不可不周知其故”,然后方能“借资考镜”。其抚皖赈灾,开创海运,治理三江,整顿盐政,无一不是既从历史文献进行细致研究,更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然后决定臧否部兴革,作出决策,果断施行。

二是施政中周密部署,勤加督导。魏源称陶澍施政,“指麾区处,不遗巨细”。安徽赈灾,亲临前线,驻节芜湖,“寝食俱废,……区处条划,纤细周至”。其奏疏皆亲自起草,“下笔千言,无能代其草者”。勤于督饬,则是陶澍认真办事态度由己及人的延伸。验收吴淞水利工程时,“屏舆从,徒步察视,不受属吏欺”。“至坝所,亲以水尺量坝内外,深浅不符。吏支吾,严诘之,叩首伏罪”。吏属无不感叹,曰:“自来阅工者,无此认真也”。

第五,卓越的行政才能,是陶澍取得显著政绩的重要主观因素。他先后任过编修、御史、典试等京官及道、臬、藩台等地方官,明察官场实情,熟谙典章制度。出色处理过刑名、财政、漕务、赈灾、科试、教育等政务。这有助于他把握清朝统治机器的运行规律,不断提高行政才能和办事效率,进而为出任督抚积累经验。而博学多识,经世致用,则是其行政才能的基础。

陶澍卓越的行政才能,首先表现于他在错综复杂之际,能抓住主要矛盾,有效解决问题。魏源称其“生平所至兴革,纲举目张”。其治漕,始则开创海运,以苏漕困,解除京师粮食危机;继则次第疏通河运,革除漕弊。其治盐,抓住裁冗费以轻本、轻本方能减价、减价便能敌私这个主要矛盾,先汰浮费,次截粮私、船私,再改行票盐,于是,滞盐一空,清廷财政收入急剧增加。

二是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陶澍慧眼识真才,勉励拔擢李星沅、左宗棠;在京组织消寒诗社时,即与林则徐结识,相与酬唱,任两江总督时,奏举林出任江宁布政使,主持赈灾治水,旋擢林则徐为江苏巡抚,后又荐举其继任两江总督。陶澍既有识人之眼力,又有容人之肚量。河督张升、麟庆,与陶澍政见相乖,然陶澍能与之“和衷共济……虚衷商议,二公亦释然无忤”。正由于他善识人、容人、用人,于是大批人才便聚集在其周围。既有如魏源、贺长龄、贺熙龄、包世臣、梁章巨等具有远见卓识、经世致用的学者,为之筹谋划策;又有如林则徐、陈銮、俞德渊、王凤生等勇于改革、长于政事的干练官员,与之同心协力,付诸实施。这不仅可以避免官场中的无端倾轧和无益内耗,而且可以极大地减少决策上的失误和实施中的偏差,从而大大提高行政效能而成就功业。

总之,陶澍具有匡时济世,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任事勇敢,不避嫌怨的胆识;清正廉洁,以身率属的操守,办事认真,结实周到的作风,提纲挈领,知人善任的卓越才能。因此,留下了“清官”的美名,为后人所称道。


下载全文:
 
来源:《论陶澍》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