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县人,出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殁于道光十九年。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进士,入翰林院。嗣后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四川川东兵备道,山西按察使,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旋升任安徽巡抚,调江苏巡抚。道光十七年,擢两江总督(清代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从道光二年任安徽布政使起,陶澍在江南地区从政17年,在各方面颇具政绩,为后人所称道。简要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整顿财政,清理亏欠。
清代的国库收入,以田赋丁税为主,其征收制度可称严密。但由于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种种弊端,以致征收不能足额,出现亏空或亏欠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尤其是嘉庆朝以后,亏欠数额愈积愈多,成为当时一个十分急迫的财政问题。安徽、江苏都是亏欠数目最多的省份,皆超过百万两。清廷将陶澍调任安徽布政使,是希望他能扭转这一局面。安徽的亏欠“甲于天下”,“从前竟至千余万,恩免之后,尚不下数百万”。在陶澍之前,已清查五次,但“不能得其要领”。在陶澍到任后,鉴于前几次清查的漏洞,采取检核司案,将州县欠款截清界限等办法,层层考核,条分缕晰,才将历年烂帐清理出一个眉目,彻底查明了亏欠的实际情形。如何追补亏欠呢?陶澍认为必先杜绝新亏,杜绝的办法在于严交代、提存库、减捐款、禁流摊等。继而在巡抚任内,他又制定了追补章程,规定了亏欠补缴期限,办法及拥别等,并规定了杜绝新亏之法。在江苏巡抚任内,他继续整顿财政,同时又对清廷一些不合理的规定,据理力争,适当调整。如对子孙代赔的规定,陶澍认为“漫无区别”,有失平允,主张量为交通。对于应免款项,他也往往为民争取,不是一味逢迎清廷。
从根本上说,陶澍无法解决亏欠的问题。但由于他能从这团乱麻中理出一个头绪,且措施精细得当,不徇私情,因而在他任内,江南的亏欠现象开始缓解,财政逐渐趋于正常。
(二)改革漕政,试行海运。
漕运早在秦汉之际即已推行,此后历朝均沿袭这一制度。年深日久,不免蠹害层见,积弊丛生。大多是在征收漕粮时,官吏例多浮收讹索;运输过程中,漕船相沿夹带私货,水手恃众斗殴行劫。陶澍自任江苏巡抚起,即着手漕务的整顿。他依法惩处官吏的浮收讹索,严厉禁止漕船舵工水手携带凶器,遇有纠众械斗抢劫等情事,为首者照强盗律治罪,为从者减一等惩处。经此一番整治,漕运积弊虽未尽除,但浮收讹索者也颇有收敛,舵工水手寻衅仇杀的事端也有所减少。
然而,陶澍改革漕运的贡献,主要还是试行海运。漕粮北运,相沿是经由运河水道输运。因运河水浅,年深日久,经常节节淤塞,以致粮船搁浅,无法畅通。遇有淤塞,往往稽延运期,虚耗民力,并给沿途官吏增添讹索的机会。因而,在元代就开始改革漕粮运道,即由河运改为海运。在明朝也曾试行海运,但终因海盗抢劫、倭寇扰害等原因而作罢。到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黄河骤涨,高堰堤溃,以致运河水位下降,漕运成为一个紧迫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江苏巡抚的陶澍,不顾守旧大臣和一些胥吏兵丁的反对和阻挠,“毅然以身任”,改革漕运,实行海运。经过精心筹划、考察,陶澍在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成功地组织实施了清代的第一次漕粮海运。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贡献,“而人知海漕利国、利民、利官,为东南振敝第一策自此始。”
(三)革新盐政,创行票盐。
清代盐政效法明朝,实行纲盐制。全国划定产销地区,由纲商垄断食盐的购销贩运。这种纲盐制实际上是一种官营制。盐税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收入,其中两淮盐利最大。由于纲商与官府勾结,把持盐政,贪污中饱,以及繁琐的销售环节,层层盘剥,更兼私盐猖獗等弊端,以致官盐价格昂贵,造成滞销,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公元1830年,陶澍署两江总督时,“二十年前已逐渐就颓,有江河日下之势”的两淮盐政,“迨及近岁,而决裂日甚”。针对盐政疲敝的种种弊端,陶澍先是改良官运。他制定了盐务章程15条,对盐务的运销、成本、人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但是,在这种在纲盐制范围内的改革,收效不大。
于是,陶澍又另辟蹊径。在征询魏源等人的意见之后,他毅然从根本上改革纲盐制,创行票盐法。公元1832年,陶澍制定了票盐法章程,以淮北作为票盐的试点。所谓票盐,简单说来,就是设立局厂收税,无论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均可领票销盐。票盐完全是一种创新的制度,与过去的纲盐制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废除了盐业专商,即纲商,将官营改为商营,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贸易制度。陶澍的这番改革,使清政府的盐课收入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中国的盐政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嗣后,票盐法又推行到淮南地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致力水利,协办河工。
清代的河工水利,特设河道总督专职负责,各省督抚,亦有协助之责。陶澍不仅仅是恪尽协助之责,而且把它当作“覆育苍生”的大事,致力于清除水患,兴修水利工程。道光三年以来,江南河道淤塞,水灾频仍。陶澍任皖抚以后,即致力于水利工程。他不畏艰苦,亲自登山勘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他主持组织下,先后疏浚了吴淞江、白茆河、浏河等河道,开凿了清水长河,维修了不少湖堰圩堤。陶澍的治水工程,使江南人民受益匪浅“盖自前明夏忠靖、周文襄、海忠介后,修举水利之效未有如公者”。
以上所列,为陶澍政绩中尤为显著者。漕粮、盐政、河工等堪称大致,“他人得其一皆足名世,而于公则为绪余”,可见陶澍的治绩之伟。除此之外,陶澍在整饬吏治方面也颇有成效。他自己为官以勤于政事,清廉自励而著称,在江南任内,他曾采取调整官缺,裁汰冗滥,调整治所等等措施,对败坏已久的吏治进行整顿。在创新方面,他还进行了币制改革。针对白银外流、铜钱贬值、人民生活困难的情形,他提出自铸银币,改银块为计量货币等主张。
陶澍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在江南所建立的政绩,还更由于他提倡讲求“通经致用”,以及网罗、提携了不少人才,对蔚成注重国计民生的经世之风起了重要作用。
当时乾嘉学派盛极一时,“几乎独占学界势力”。乾嘉学派即考据学派,专事校勘辨伪、训诂考证。士子们或执意揣摹制艺时文,以求仕进,或沉溺在故纸堆里,皓首穷经。这种脱离实际的学风,无法解决清王朝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形成“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陶澍所处的时代,社会危机更为加剧,吏治腐败,积弊丛生,更兼西方殖民者的东侵,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在这种情势下,思想界开始出现倡导经世致的风气,陶澍则是这股经世潮流的重要代表。他“少负经世志,尤邃史志舆地之学”,从政以后,尤为注重经世之学,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扩充自己的经世才识。他关心的是国计民生,对于学问,认为,“无论经史词章,果精一艺已足,不必矜博骛广”,提倡“研经安史为致用之具”。尤为重要的是,身膺封疆大吏之后,他身体力行,致力于漕运、盐政、河工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大政,践履自己“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经世夙志。陶澍以诸多政绩建树了赫赫经世事功,在政治上为经世致用作了论证,成为经世派最重要的代表。
陶澍注重人才。与他讲求通经致用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要解决有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就要注重人才。如他所说,“州县为亲民之官,州县得人,天下咸理矣”。正惟他以经世为准绳,所以能够发现、培养和网罗、提携一批有用之才。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当京官时,他请假回籍在益阳遇见李星沅,视为“经世才”,鼓励李多读书。后来,李星沅果中进士,官至两江总督。胡林翼也因被陶澍所赏识,而成为他的女婿,并得到他的多方培养。左宗棠地位低微时,陶澍看到他所写的一副对联,与之交谈,目为奇才。陶澍后在江南为官,在施展自己的经世抱负的同时,又网罗、提携了不少难得的人才。如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与他“志同道合,相得无间”,得到他的器重和提携。他升任两江总督时,即请调林则徐为江宁布政使,旋擢江苏巡抚。后来因病开缺,陶澍即上奏称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推荐林则徐继任。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魏源,在科举的角逐中屡屡受挫,一生很不得志,被陶澍纳为幕僚,为之筹划漕粮、盐务诸政的改革。正由于陶澍锐意改革,讲求“通经致用”,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颇有才识的改革派,除林则徐、魏源之外,其他如贺长龄、姚莹、包世臣、俞德渊等等,不一而足。
陶澍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建树的人物。他的历史业绩,不仅仅是进行了于国计民生有“百世之利”的改革,而且在于倡导一种新的风气,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他所拔擢的人才,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多有建树。尤其是湖南进入近代以后,出现了人才辈出的局面,更与陶澍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可以说,陶澍是中国古代和近代之间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人物。
然而,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在学术界却长期受到冷落。其原因,一是因为他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前一年去世的,是所谓临界人物。治古代史的学者没有去研究他,治近代史的学者也很少涉及。二是由于史学界长时间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一段时间,凡是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不问青红皂白,“立足于批”。甚而认为“清官比贪官还坏”,因为清官麻痹了人民的斗争精神。诸如此类的怪论,严重影响了对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也包括陶澍这样的人物的研究。现在我们有了一个较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应当对陶澍进行科学客观的研究,并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