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葆墓地考察记述
作者:朱天旭
【摘要】近作文《书香曾府》至十五篇:有恒堂的将官及其传人。想多方查找史料并搜集传说故事,先后亲自采访当地有识之士多人,又电话采访曾氏后人多位。^
  近作文《书香曾府》至十五篇:有恒堂的将官及其传人。想多方查找史料并搜集传说故事,先后亲自采访当地有识之士多人,又电话采访曾氏后人多位。

  传说曾国葆并非军营病死,而是被太平军俘虏后点天灯烧死

一日,访现已八十多岁的曾理砚老先生,曾老很热情,讲了很多有关于曾府的故事。在关于有恒堂的故事中他向我讲述一个在正史中找不到的故事:幼时(大约七到至八岁)听当年跟曾国葆一同打太平军,晚年居今九峰村石带子,其时已有九十多岁的王国十老人讲,曾国葆身材魁伟,力大如牛,是一上等武将,且治军有方,言出必果,令无有敢违者。一日曾国葆带一队亲兵察看粮道,中太平军埋伏,太平军10倍于湘勇,曾国葆令一勇逃出报信,免于遇难,其他全当即战死,曾国葆一人杀太平军十几个,终因寡不敌众,被太平军活捉,太平军知其是曾国藩大帅之弟,将其手、足、头钉于木柱之上,用棉絮沾上煤油,置于其肚脐眼上(曾国葆体大肥胖,肚脐眼有茶碗大),烧七天而死。自此曾国藩、曾国荃与太平军家仇国恨深深结下,兄弟二人全力斩杀太平军。

  正史上的曾国葆和曾国藩为之所作的墓志铭

曾国保,系曾国藩的四弟,派名传履,字季洪,后更名贞幹,字事恒。官至知府,自幼用功读书,志向远大。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奉诏募勇进击太平军,曾国葆挈六百人相从。咸丰八年,为曾国华战死之仇复出,先投奔胡林翼,克安徽太湖、潜山。咸丰十一年与兄曾国荃克复安庆。同治元年(1862年),围攻天京而病死于军营。清穆宗皇帝追赠曾国葆为内阁学士,谥靖毅,并在江宁、安徽、湖南分别建立专祠祭祀,其遗骸葬原籍荷塘24都马公塘。

  《清史稿》记载曾国葆(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

国藩、国荃弟贞幹,原名国葆。诸生。从兄国藩剿平常德、宁乡土匪。时杨岳斌为把总,彭玉麟为诸生,贞幹亟称於国藩,谓二人英毅非常,同辟领水师。初败於岳州,贞幹自引咎,言诸将无罪。国藩东征,贞幹家居未从。及其兄国华战殁三河,贞幹誓杀贼复仇。胡林翼使领千人,自黄州转战潜山、太湖。从国荃攻安庆,设计招降贼将程学启,克城之功,学启为多。同治元年,与国荃分路沿江进师,破鲁港,克繁昌、南陵、芜湖,会军雨花台。寻染疫,将假归,援贼至,被围,强起任战守,围解而病剧,卒於军。初以功叙训导,加国子监学正衔,赐号迅勇巴图鲁。既破援贼,擢知府,命下而贞幹已殁。事闻,赠按察使。李鸿章为陈战绩,诏依二品议恤,赠内阁学士,予骑都尉世职,建专祠,谥靖毅。

曾国藩为曾国葆作有墓志铭,全文如下:

季弟事恒墓志铭

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八日丙寅,我季弟殁于金陵军中。逾月,丧过安庆,国藩设次哭奠如礼,遣之反葬。弟名国葆,字季洪,后更名贞幹,字事恒。少则落落,自将脱去町畦,视人世毁誉,及书史褒讥微恶,不甚厝意;不随众为疑信,时或诘难参伍,大破群惑。尝应县试及学政试,再冠其曹。已而厌薄举业。不肯竟学。

咸丰三年,国藩奉诏讨贼,召募水陆诸军。季弟挈六百人以从,提督杨载福、侍郎彭玉麟,始皆客季弟所,为僚佐。季亟荐此二人为英毅非常器,已愿下之。四年三月,岳州兵败。季又亟白诸将无罪,已愿独坐之。其后杨、彭二人果以水师雄视东南,而诸将亦次第登用,掇取高官大名。独季弟黯然归去,筑室紫田山中,柴(闭)绝人事,身与世若两不相收。

八年十月,母弟国华战殁三河。季弟大恸。誓出杀贼,以报兄仇而雪前耻。鄂帅胡文忠公方广求将材,命季分领千人,自黄州建旆而东。十年正月,连克太湖、潜山。三月,始与叔弟国荃,会师以围安庆。十一年八月,克之。明年,为今皇帝元年。弟以正月师次三山。三山者,宣池群贼萃之区。军入援绝,寇十倍我,乃以计招降三县义民之陷贼者,噢咻而厉使之。得四千人,编伍约法,用破鲁港,克繁昌,下南陵、芜湖。而国荃亦以是时克东西梁山,徇和州、当途,夺采石。兄弟复会师,进薄金陵之雨花台。江东久虐于兵,沴疫繁兴,将士物故相属。弟病亦屡濒于危,定议假归养疾。适以援贼大至,强起战四十六日,贼退而疾甚,不可复治矣。

季弟初以功叙儒学训导,加国子监学正衔。克复安庆,晋秩同知,赏戴花翎。厥后,连克繁昌三县,天子虽以国藩前有辞赏之奏,犹特赐迅勇巴图鲁名号。至大破援贼,晋阶知府。命下而弟不及见矣!事闻,遂追赠按察使,照军营病故例议恤。诏书谓朝廷早欲擢用,特以国藩恳辞,留以有待。呜呼!圣主之于臣家,恩宠不訾。独惜国家欲大用吾弟,与吾弟欲得当以报国,两相须于微莫之中,而卒不克少待以竟厥志。呜呼!兹所谓命焉者非耶!

季弟生于道光八年九月二十日,春秋三十有五。曾祖讳竟希,妣彭氏。祖讳玉屏,妣王氏。父讳麟书,妣江氏。三代皆封光禄大夫,妣皆一品夫人。配邓氏,先弟十月卒。兄弟五人,自仲氏国潢外,四人者皆从事戎行。季无子,以国潢子纪渠嗣。同治二年,某月某日甲子,葬于某里某山之阳。辄叙次事状,系以铭语,以写吾哀。铭曰:

智足以定危乱,而名誉不并于时贤;忠足以结主知,而褒宠不逮于生前;仁足以周部曲,而妻孥不获食其德;识足以祛群疑,而文采不能伸其说。呜呼予季!缺憾孔多。天乎人乎?归咎谁何?矢坚贞而无怨,倘弥久而不磨.

  两次亲临曾国葆墓地考察记述

民间传说与史料记载出入很大。11月21号是双休天,上午见现已退休、曾任树德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的贺金乔先生闲聊中讲到曾国葆,他问我,曾国葆葬哪里,我告曰:葬荷塘24都马公堂。他即告我马公塘位置。我产生亲临墓地看看的想法,贺书记欣然答应作陪。我们出发了,一会儿就到了荷叶镇城区西头的珠目村马公堂山地。马公堂就在荷叶变电站后,沿着变电站旁的一条简易公路前进大约200米,再在田垅上走200多米,来到了一低矮的山丘下,从荆棘中攀缘约50米来到了曾氏祖坟上。站立坟头,贺金乔书记说此地风水先生说叫“蛇形嘴”,前面的池塘是蛇的信子,两边的山塘是蛇的眼睛,山间上面是雷子殿;从前还有一雷子庙。环顾四野,山环水抱,山不高,又无险峻之处,山上林木郁郁葱葱,确是一风水宝地。这原是贺家的祖山,贺氏先祖坟葬下排,曾家坟葬上排。据贺书记说他幼年时随父在此处扫墓,曾听上辈讲曾家的先人在此立坟,其实有的棺木里并没有尸身。从前这里有一个很气派的石砌大墓,白大理石墓碑,大跃进时,石墓被撤了,只留下了两块石碑。我们走近石碑,扒开杂草,仔细辩认,很难看清。其时,我记起了曾国葆后人王习珠老师的电话,迅速拔通了她女儿曾宪红女士的手机,向王习珠老师了解情况,王老师证实确为曾国葆的墓地。交谈中对墓内无曾国葆尸身之说,未予否认。后我又与现居广西的曾国葆后人,曾昭亮先生和现居南京的曾国葆后人曾宪宁先生了解,回答也很含糊,并未对我所采访的传说给以否认。由是可见前面曾理砚先生所述故事的真假。同日下午与曾国藩研究专家邹其霖先生谈起上午的事,邹先生颇有兴趣,要求实地察看,于是我又与邹先生驱车来到马公塘。我们就地拔得毛草将墓碑上的分化物用力擦去,渐渐地字迹依稀可辨,上书“特旨诰封通奉大夫高轩大人之墓”、“一品夫人某某”,这是曾国藩叔父母之墓,我以为我对曾国葆的墓地考察有误。但并未泄气,仔细观察,见紧临的石碑,更难辩认,想应不会是国葆墓碑,但还是用毛草不断擦其碑,慢慢地字迹也可辨了,上书“追赠通议大夫谥靖毅曾公事恒老大人之墓”、“例赠淑人曾母邓淑人之墓”,到这时我与邹先生都深信这是曾国葆夫妇和曾高轩夫妇之墓。


下载全文:
 
来源:曾国藩研究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