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爱国的改革家谭嗣同
作者:邝振华
【摘要】今年9月28日,是“戊戌变法”时期爱国的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谭嗣同(1865—1898)就义90周年纪念日。故写此短文,以志不忘。……
  今年9月28日,是“戊戌变法”时期爱国的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谭嗣同(1865—1898)就义90周年纪念日。故写此短文,以志不忘。

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外烂漫胡同的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他5岁起,苦读《四书》、《五经》,习作诗文,聪明异常。1877年,13岁的谭嗣同随父回浏阳修墓,结识唐才常,彼此结为患难之交。次年,又随父自浏阳赴甘肃兰州任所。20岁时,他从军新疆。被新疆巡抚刘锦莹赞为奇才,打算把他推荐给清廷。但不久,刘锦莹离职回家,他只好离开新疆,漫游于祖国大江南北。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随着清军的惨败,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谈判,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30岁的谭嗣同义愤填膺,认为“此约不毁,圣人无能为矣!”并写了一首催人泪下的忧国忧民的《有感》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强烈的爱国思想促使他猛醒。他明确指出当时积弱的中国,唯一的出路,只有变法图强,才有振兴的希望。从此,他便开始写文章,发信函,痛斥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并公开提出开议院、废科举,改官制、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造轮船、开银行、改税制、讲农学、练乡兵、改军制、变衣冠、兴女学、修街道、建公园等改革主张,以挽救民族危亡。为此,他在家乡浏阳办起了一个学会,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又把浏阳南台书院改为算术馆,邀集聪颖有为子弟肄业其中,使浏阳成为全省新学的起点。康有为在北京设立强学会,他于1895年7月慕名往谒,惜康有为已南归,只会见梁启超。他在北京还结识了夏曾佑、文廷式、王鹏运、张元济、江标、熊希龄、黄遵宪、张誊、严复、徐致靖、林旭等知名人士。

1896年,谭嗣同的父亲替他谋得一个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期间,他“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用了半年时间,写成他的代表作——《仁学》上、下卷,共50篇,计5万字。当时署名“台湾人所著书”,“盖书中多讥切清廷、假台湾人之口以抒愤也。”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冲决一切罗网”的口号,表现了他立志砸碎封建枷锁的战斗精神。

谭嗣同在写成自己的理论著作《仁学》后,便积极投入改革的社会实践。1897年10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人的邀请,回湘参加湖南新政工作。先后办起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不缠足会等。并聘请梁启超来湘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培养了一大批有作为的革命志士,象蔡锷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时又出版《湘报》、《湘学新报》,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他自己曾开过《论中国情形危急》、《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论全体学》等课程,听众往往至1000人。又开办内河航运、商办矿务、修筑铁路等。当时湖南生气勃勃,成为全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省。不久,便惹来保守派叶德辉之流的攻击,改革派人士便纷纷离湘。

1898年6月11日,即旧历4月23日,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维新。谭嗣同受徐致靖推荐入朝,光绪帝委他与杨锐、林旭、刘光第为军机章京,共同参预朝政,当时号称“军机四卿”。官虽四品,但实权较大。光绪帝等人的“变法”,引起慈禧太后的忌恨。慈禧首先免了光绪帝的亲信大臣翁同和等人的职务,派自己的亲信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军队,控制北京。

形势急转直下,手无寸柄的光绪帝洞悉其奸,只好求救于谭嗣同和康有为,要他俩设法相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嗣同自告奋勇,于9月1B日密访袁世凯,请其营救光绪帝。袁假意许诺,却暗中告密。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宣布“临朝听政”,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

康有为早一天离京到上海,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嗣同拒绝了梁启超要他逃亡的建议,坐在家中等候来捕。后来,又有一些日本志士苦劝他到日本避难,谭嗣同断然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5日,他果然被捕。在狱中,曾题诗壁上:“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充分体现了他以身许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9月28日,军机四卿及康广仁、杨深秀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临刑时,监斩官令他北向谢恩,他睁大眼睛叱责说:“其奚恩之足谢也!”并当着一万多围观的人,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年仅33岁。

次年,谭嗣同的遗骸运抵湖南,安葬在浏阳城外牛石山下,墓前华表上镌刻一副对联: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一峦挺秀,群山奔趋若波涛。

谭嗣同殉难16年以后,康有为专程到浏阳县西门外,瞻仰烈士祠,并题联曰:“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康氏以自己“有为”的名和谭氏“复生”的字,组成这副巧夺天工的对联,深切表达了对死者的悼念,痛惜自己不能完成烈士生前未完的大业。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史通讯》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