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全国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语文学家王闿运(1833—1916),系湘潭县云湖桥镇山塘湾人。原名开运,字纫秋,中年改名闿运,字壬父、壬甫,50岁后改名壬秋。因他刚生下不久,一位亲人送来一首诗。内有“高文一何绮,小儒安足为”之诗句,故父亲号他为湘绮。生于善化(今长沙市)学宫巷内居宅。去世后,葬于湘潭县杨嘉桥镇石旗村白鹿冲王氏宗祠后山,建有湘绮墓庐。1986年9月,湘潭县人民政府将王之墓庐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闿运出身孤贫,幼年随母依其祖父为生,曾帮人放牛、种地。后得湘潭县姜畲宿儒蔡某赏识,收为学子,免费随塾就读,还供其食宿。王聪慧过人,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才。加之,刻苦励学,寒暑无间。早上读的书不能背诵就不食,晚上背诵的书不能理解就不寝。故两三年时间,便通读蔡家全部藏书,且能诗善文,蔡深爱其才,旋即招为女婿,并资其继续攻读。另一说是,王幼年随叔父在宜章读书,后肄业于长沙城南书院。道光二十八年(1848)应童子试,道光三十年进为秀才。咸丰六年(1856),与长沙李寿蓉、龙汝霖、邓辅纶、邓绎等组成兰林词社,号称“湘中五子”。咸丰七年中为举人。太平军起义时,多次献策,成为曾国藩六大幕僚之一,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还写了大量诗文,哀悼因镇压太平天国军队而战死的将领。咸丰九年(1859),至北京应进士试不第,寓居法源寺,为权臣、户部尚书肃顺所赏识,任为家庭教读,两人密切到相约为异姓兄弟。祺祥政变后,幸免株连,避居各地。同冶四年(1865),由长沙移居衡阳西乡石门,专事著述。光绪四年(1878)冬,王应四川总督丁宝祯聘请,在成都主讲尊经书院,后在长沙主讲城南书院、思贤讲舍,在衡阳主讲船山书院兼主湘潭昭潭书院,在衡山主讲石鼓书院。光绪二十年(1886),与著名爱国诗僧八指头陀(1851—1911,即释敬安,湘潭县杨嘉桥镇银湖塘人)、郭嵩焘、陈海鹏、笠云、肖云爵等在长沙碧浪湖组建碧湖诗社。光绪二十八年(1902),应江西巡抚之聘请,任南昌大学堂总教习。因上书反对改学制,引起社会各界不满,遂辞职。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授翰林院检讨。宣统三年(1911),以乡试重逢,特加翰林院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于民国2年(1913)被举为湖南孔教会会长。次年,经弟子杨度推荐,出任袁世凯政府国史馆馆长,兼参议院参政。因不满时政,后辞职归家,逍遥自适。
王闿运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举世仰为“泰斗”、“儒宗”、“国学大师”、“一代宏儒”、“一代文宗”、“江南一大文豪”、“中国一代文豪”。《清史稿》一书把王列入懦林传,尊为经师。《光宣诗坛点将录》把王列在首位,视为著名诗人。解放前夕,文明书局出版的《近代十大家展牍》,也把王列为其中的一大家。王一生主治经学,宗法公羊。凡经、史、百家,无不诵读,笺、注、抄、校,日有定课。著作主要有《周易说》11卷、《春秋公羊何氏笺》11篇、《谷梁传笺》、《尚书笺》30卷、《今古文尚书笺》30卷、《尚书大传补注》7卷、《诗经补笺》20卷、《逸周书注》7卷、《周官笺》5卷、《礼记笺》46卷、《礼经笺》17卷、《春秋例表》11卷、《论语注》2卷、《论语集解训》20卷、《尔雅集解注》19卷、《老子注》1卷、《庄子注》2卷、《墨子注》15卷、《湘绮楼笺启》4册、《鹗冠子注》1卷等,均传于世。王的诗文效法汉魏六朝,格调高古,文词雅丽,以稳健著称,七言成就最高。推为“湖南派首领”,甚至誉为“天下第一”。著作主要有《湘绮楼诗集》18卷、《湘绮楼七言近体诗》、《湘绮楼五言近体诗》、《湘绮楼诗五种》、《白香亭诗集》、《湘绮楼词》各1卷、《七夕词》1卷、《辟园唱和集》1册、《已庚消寒唱和集》、《湘绮楼外集》、《诗余偶存》、《湘绮楼联语》4卷、《湘绮楼文集》26卷、《湘绮楼诗文抄》、《湘绮楼日记》、《夜雪集》等;编有《八代诗选》20卷、《唐七言诗选》6卷、《唐十家诗选》16卷、《楚词注》10篇、《毛诗补笺》20卷、《诗补笺》、《汉魏六朝文选》若干卷、《两汉文抄》等;还修纂《湘军志》16卷、《桂阳州志》17卷、《湘潭县志》12卷、《衡阳县志》10卷、《东安县志》7篇、《王氏族谱》4卷等。民国12年(1923),门人辑其著作为《湘绮楼全集》,达18种243卷之多,有光宣间刻本传世。其《八代诗选》,选自汉至隋八代诗歌,分四言、五言、齐以后新体诗、杂言、乐章句、歌谣等形式。此诗选充分体现王崇尚汉魏诗歌和骈文的倾向,有光绪间刻本传世。《湘军志》系应曾纪泽之请而修纂,成书于光绪四年(1878),刊行于光绪十一年(1885),曾传诵一时。全书约10万言,分16卷,是较早记述咸丰、同冶年间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少数民族起义史实及湘军营制的著作。书中虽诋太平军为匪寇,又夸大湘军战功,多有失实之处,但敢于直书,至今仍为研究太平天国的重要资料之一。1983年,岳麓书社将此书与郭振墉的《湘军志平议》、朱德裳的《续湘军志》合订印行。
王闿运工诗文,亦擅联语。其佳句至今在全国流传,深受群众喜爱。其联有三大特点:一是气派。如:“吾道南来,的是濂溪正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在湘潭市、湘潭县石潭及湖北襄阳等地题写的《关圣庙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俱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二是富有文采。如同治十年(1871),他应江苏布政使桂芗亭之请,为南京号称“金陵第一名湖”的莫愁湖所题写的一副亭联:“莫轻他北地燕支,看画艇初来,江南儿女生颜色;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无恙,春来桃李又芳菲。”三是通俗易懂。如《春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为湘潭地名竹埠港、茶园铺题联:“竹埠港,破竹樵夫吹竹笛;茶园铺,采茶娘子唱茶歌。”
王闿运的书法,独幕冷僻之好大王碑。于孤峭之中,复见婉厚之致。近年,在湘潭县姜畲地方发现一副据说是王为其湘绮楼书斋亲笔题写的楹联:“溪云杂雨来芳屋;山雀将雏向药。”从中可看出,其书法古朴自然,别具风格。
王闿运讲学40余年,门生达3000余众,遍布全国,多有成就。其中,在湖南有“湘潭三杨”与“王门三匠”。“湘潭三杨”指政治家、佛学家杨度,美术家、书法家杨钧,女诗人杨庄三姊妹。杨度(1874—1931),原名承瓒,字暂子,号虎公、虎禅师,姜畲石塘人。1985年至1902年,受业于王闿运。青年时期即参加谭嗣同、梁启超的变法行列。后成为君主立宪政治的重要鼓吹者和策划者。曾组织“筹安会”,目任会长,充当袁世凯称帝的心腹谋士与开路先锋。后投身革命事业。杨钧,字重子,号白心老人,晚号怕翁,人称五绝先生,自称五里先生。幼时,受业于王闿运,后又拜师于齐白石。其书、画、金石、诗文皆精。为文锋芒犀利,自成一家。诗不为王闿运门派所囿。王曾为杨赠联一副:“能招文字通经艺;每对琴书似远游。”著有《白心草堂诗集》、《草堂之灵》、《白心草堂金石书画》等作品。杨庄,字少姬、淑姬。从小有诗才,诗学谢灵运(385—433),文学范慰宗(398—445)。嫁与王家四子代懿为妻后,王又传其家学,因而诗艺大进。读《后汉书》时,王命作《藏洪论》,后批其文曰:“读范史能学范文,可称才女。”曾以诗歌为武器,参与宣传变法,成为当时的诗坛杰出人物之一。梁启超称她为“一代才女”,在《饮冰室诗话》一书中,又称她为“当代诗家”。“王门三匠”指木匠齐白石、铁匠张晃、铜匠曾招吉。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山人,借山吟馆主人、借山翁、寄萍堂主人、寄萍、老萍、萍翁等。湘潭县白石乡杏子坞星斗塘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师事王闿运,学古典文学。后诗、书、画、金石,人称“四绝”。张晃,同冶初年生,姜畲镇乌石岭人。王主讲昭潭书院时,收为弟子,后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黎承礼聘为该校教务氏。由铁匠成为湘中经师,由塾师而执教于高等学府。后任湖南督军谭延闿和赵恒惕的秘书。著有《乌石礼经注》、《毛诗外笺》、《乌石山房诗》等。曾招吉,衡阳人,参师于王闿运后,不仅诗词有进步,且在光绪末年,为我国制造第一个轻气球,由铜匠成为一名科学家。此外,王的门人还有夏寿田、廖平(即康有为之老师)、杨锐(1857—1808,四川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弟(1859—1898,四川人,“戊戌六君子”之一)等历史名人。
王闿运是一位忧国忧民之士。一次过黄河时,他吟诗说:“国岂贫为患,民伤吏不廉。”中日甲午战争时,曾致信李鸿章晓以大义,说:“误国之罪,谁极其咎。”表现出爱国之心。他的著作,有一些关心民间疾苦,替群众说话的言论。的确也为家乡群众做了许多好事,故而王在湘潭人民心中,成为一位神话般的人物,众口皆碑。但是,王又是一位顽固的封建遗老,他所精通的,就是“帝王之学”。他对推翻清政府有不满情绪。如他在民国初题写的一副新华门对联,就足以表白其思想内心:“民犹是也,国犹是也,国民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总统不是东西。”
杨度对王闿运这位老师是十分尊敬的。王去世后,杨作挽联一副。从挽联的字里行间可看出,他一方面表达出自己对王的愧悔心情,一方面又对王的学问、文章及其一生,作了高度评价:“旷古圣人才,能以消遥通世法;生平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叶德辉也赠挽联一副:“廿一史林苑争传,若论系出文中,魏晋六朝无汉学;四十载云龙相逐,敢曰耻居王后,江河万古愧唐贤。”
王闿运的著作和传记,已在全国许多报刊书籍刊载。其中,刊登传记的,据笔者所知,便有《清史稿》、《光宣诗坛点将录》、《湘绮楼全集》、《湘绮府君年谱》(第一卷)、《辞海》(文学分册)、《中国文艺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美术人名辞典》、《中国语文学家辞典》、《救育大辞典》、《湖南文徽•姓氏传》、《湖南历代人名辞典》、《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清代湘籍作家》、《清诗三百首》、《古今名联选译》等书。其成就之卓,名气之大,威望之高,由此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