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事迹系年(一)
作者:李瑚
【摘要】本文叙述魏源事迹,诸如:家世、入学、科举、从政、交友、学术活动等。关于著作,除少数较重要的几种以外,其他诗文已详见《魏源诗文系年》,本文不再列入。
  本文叙述魏源事迹,诸如:家世、入学、科举、从政、交友、学术活动等。关于著作,除少数较重要的几种以外,其他诗文已详见《魏源诗文系年》,本文不再列入。

本文的作法是,先将魏源事迹按年排比,然后注出所据资料,其需加以考证或评论者,均附列注中。

关于所引资料,如系《魏源集》等所载易见著作一般不再详引,以省篇幅。如系散见他书或未经刊布者则抄录有关部分,以供参考。长诗亦不具录,只摘引有关诗句。

本文虽系旧稿,仍嫌付印仓卒,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指正。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甲寅)

  魏源生。一岁。

魏源,原名远达,字良图,又字默深、墨生、汉士,生于湖南邵阳金潭(今属隆回县)。曾祖大公。父邦鲁,生四子:湖、源、濬、淇。魏源为邦鲁第二子。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辰时。

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府君讳源,字默深,先世江西太和县人,于明初迁湖南邵阳之金潭。曾祖讳大公,字席儒,祖讳志顺,字孝立,隐居不仕,笃行著邑乘。父邦鲁,字春煦,有四子,府君其仲也。生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三月二十四日辰时”。

李柏荣《魏默深兄弟》:“按魏默深先生长兄名湖,原名达聪,字良弼,号敏旃,……弟二,一名濬,原名达章,字子田。……次名淇,原名达实,字子实。……默深先生原名远达,字良图,默深其号也。”(《金潭访逸》)。此据魏氏族谱,发可信。唯其兄弟皆名达某,而魏源则名远达,光绪《邵阳县志》亦然。

道光《宝庆府志》《魏大公传》:“魏大公,字席儒,邵阳人,国子监生。幼失怙,事祖母及母以孝闻。家素饶,好施予。……康熙中年,民多积欠,大公代完一郡饷银,邑令卢大经奖以‘邵邑醇良’额。八十五岁卒。……道光甲辰进士、今江南候补知州。源,其五世孙也”(卷一三八,国朝耆旧传,善行下,页2)。按五世孙应作四世孙。

光绪《邵阳县志》:“魏源,原名远达,同贡”(卷八,选举上,拔贡,页5)。

李毅《柬魏汉士》:“闭户读书聊养高,时有汉士来相招。”(眉批:此即魏默深也。见《松谿诗稿》)。又《读魏汉士明经〈北道集〉题句》(《松谿诗稿》)。《北道集》为魏源早年诗集,故知汉士为魏源字。

  嘉庆四年(1799年  己未)

  魏源六岁。

性沉默,少嬉笑。

《邵阳魏府君事略》:“幼寡嬉笑,常独坐。”

嘉庆五年(1800年  庚申)

  魏源七岁。

入家塾。甚勤学,常读书至深夜。

《邵阳魏府君事略》:“七八岁,入家塾。就扃一室,偶出,犬群嗥。夜手一编,咿唔达旦。母悯其过勤,每夜定,灭灯令卧。乃伺二老熟寐,潜篝灯被底翻阅。久为所觉,谕以长夜攻苦,非童稚所宜,继至涕泣,始少弛。”

 嘉庆七年(1802年  壬戌)

  魏源九岁。

至邵阳县,应童子试,能属对。

《邵阳魏府君事略》:“九岁,应童子试。”

 嘉庆八年(1803年 癸亥)

  魏源十岁。

祖魏志顺死,祖母匡氏病痪,父魏邦鲁任江苏巡检,路远不能兼顾,生活困难。母亲陈氏日勤纺绩,魏源攻读不辍。

《邵阳魏府君事略》:“家素封,……值大饥,有司责赋急,……孝立公慨然赴县,毁产代输,家亦中落。春煦公因筮仕江苏,道远不能顾,益窘。……母绩子读,欣欣忘贫。”孝立公即魏源祖魏志顺,春煦公即魏源父魏邦鲁。

道光《宝庆府志》《魏邦鲁传》:“魏邦鲁,字钟豫,一字春煦,……嘉庆初,以巡检分发江苏。历署嘉定诸翟司、吴江平望司,……皆著廉惠。在荆溪张渚司、海州惠泽司尤有名”(卷一二八,国朝耆旧传二,页20—21)。

光绪《邵阳县志》《魏邦鲁传》:“魏源父邦鲁,慷慷好读书。嘉庆初,官江苏巡检,事有便民辄为之,不以小官自嫌”(卷九,人物上,政学,页31)。

  嘉庆十年(1805年  乙丑)

  魏源十二岁。

在家乡读书。

魏源《杂诗》:“幼读《高士传》,轻笑不自裁”(《清夜斋诗稿》)。

嘉庆十二年(1807年 丁卯)

  魏源十四岁。

在邵阳县城爱莲书院读书。

光绪《邵阳县志》:“爱莲书院,在城内爱莲池左,旧为希濂堂”(卷四,学校页10)。

魏源《夜坐》诗:“楼更移远策,池色起寒清。”《答友人书院读书之约》诗:“池莲应入梦,门柳正扶春”(《清夜斋诗稿》)。“池色”、“池莲”约指爱莲书院旁的爱莲池。

去父魏邦鲁江苏任所,开始对江南情况有所了解。

《湖南通志》《魏源传》:“幼随父居苏,于东南形势、海防、夷情、盐果、军饷、兵制,靡不宣究”(卷一八八,《人物志》,页3892)。

魏源《寄董小槎编修》诗:“浮生廾四万尘缘,离父十年母五年。”此诗约作于二十四岁时,上溯十年,即十四岁,曾暂住其父任所。

 嘉庆十三年(1808年  戊辰)

  魏源十五岁。

入邵阳县学。学宋明理学,又好读史。

《邵阳魏府君事略》:“十五岁,补县学弟子员,始究心阳明之学,好读史。贫无书,假之族塾,伯父坦斋公,以幼学禁杂泛,乃伺便写读。”坦斋公即魏辅邦。

少年时,与族兄魏显达关系较好。

魏源《春雨柬筠谷兄》、《夏斋读书呈筠谷从兄》诗(《清夜斋诗稿》)。筠谷,即魏显达,字杰南,号筠谷,魏邦修之子,道光元年举人,博学能诗,著有《筠谷未定草》。

 嘉庆十五年(1810年  庚午)

  魏源十七岁。

以学习成绩优异,于县学食饩。为学政李宗瀚所重视。授徒后,从学者甚众。

《邵阳魏府君事略》:“十七岁,食饩,名闻益广,学徒踵至。”

邓显鹤《湘江舟夜,独检行箧,得魏默深源手札,缺然久不报,因效山谷,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代简,兼寄春湖中丞》诗注:“默深为春湖视学楚中所得士也”(《南村草堂诗钞》,卷十一,页11)。春湖中丞,即李宗瀚,字北溟,号公博,又号春湖,江西临川人,官至工部左侍郎、浙江学政。于嘉庆七年十二月授湖南学政,十五年任满入都。《清史稿》卷三五四有传。《邵阳魏府君事略》云:“李春湖侍郎宗瀚提学湖南时,府君受知最深。”游衡山。

魏源《游山吟》:“少年好远游,曾踞祝融之峰最上头。……从此芒鞋踏九州,到处山水呈真面”(《古微堂诗集》,卷五,页1)。祝融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中的最高峰。

  嘉庆十八年(1813年 癸酉)

  魏源二十岁。

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读书。

魏源《夜登岳麓介景台》、《晚步寻爱晚亭至岳麓寺二首》诗(《清夜斋诗稿》)。

汤金钊《癸酉夏日岳麓书院示诸生》诗:“此是朱张讲学区,而今亦有古风乎?文章角胜犹余事,器识心期异俗儒。愧我无能端倡率,得师相与厉廉隅(谓院长岘冈先生)。岳灵锺毓知多少,拭目英贤佐帝图”(《寸心知室诗稿》,卷三,页2)。汤金钊,字敦甫,浙江萧山人,嘉庆四年进士,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后因不附和议,与穆彰阿不和。因吏部司员陈起诗规避仓差,金钊还其呈牍,禁勿递,为所讦。降四级调用,授光禄寺卿,以二品顶戴至仕。咸丰六年卒。

岘冈,为袁名曜,字道南、焘岚,号岘冈,湖南宁乡人,嘉庆六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升侍讲、侍读。因母丧归,主讲岳麓书院。名曜能文,遇事议论锋发,同乡布政使严如熤、总督陶澍均器重之,推为“楚南人物”。所至之地,留心舆图关塞,河渠险隘。晚年患目疾,未有著述,门人刻其遗稿六卷。

与郴州陈起诗、陈起书相识。

陈沆《将出都始识魏默深,长歌别之》诗:“我此问君君不言,归叩吾家云心子”(注:“郴州陈起诗云心,亦异才也。默深以书付余,属归访之,故云”)(《简学斋诗存》,卷二,页11)此信为魏源到北京以后所写,在家乡时二人即已相识。

邓显鹤《沅湘耆旧集》:“陈起诗,字云心,郴州人,道光己丑进士,授礼部主事,升本部员外郎,记名御史,有《云心遗稿》。少负才誉,与其弟起书、起礼辈齐名。云心官吏部尤有声,未竟其用可惜也”(卷一五九,页7)。

《湖南忠义录稿》《陈训导起书传》:“陈起书,字通甫,号松心郴州人。……少负远志,与桂东李克钿希濂、桂阳何庆元积之、邵阳魏源默深相友善。从兄吏部郎起诗学为诗古文辞,讲经世学。……粤匪(指太平军(何禄围韶州,进犯楚界,……(被擒)绝粒以死”(《撼山草堂遗稿》)。举拔贡,同榜有李克钿、何庆元等。初次到北京。

汤金钊《嘉庆癸酉科湖南拔贡齿录序》:“岁辛未冬,金钊钦承简命,视学楚南。……余以譾陋,承乏衡校,属当选拔之期,与中丞广省堂先生考定,得八十九人。同年生例刻齿录,而问序于余”(《寸心知室诗存》卷五,页20)。《邵阳魏魏府君事略》:“嘉庆癸酉,二十岁,举明经。”魏源即在汤金钊序中所云八十九人之中。广省堂即广厚,时为湖南巡抚。

魏源《圣武记序》:“迄十八载,畿辅靖贼(指林清起义)之岁,始贡京师”(《圣武记》)。

此时魏源思想笃信程朱理学,并与友人李克钿、何庆元等时相切磋,互相影响。

同治《桂东县志》《李克钿传》:“游京师归,与邵阳魏默深、桂阳何庆元、郴州陈起诗究心圣贤学,沈潜宋儒程朱诸书。饬言动,敦伦理,以克己为功,竞竞守儒先此心常在腔子一语”(卷十五,人物,艺文,页73)。

何庆元《希濂先生墓碣》:“君讳克钿,字冠湖,号希濂。……年几壮,北游京师,闻其友魏君源讲学,慨然曰:吾所为艺也,虽出入仁义,真假途无事实失,今不悔,后何以为人?乃尽购宋儒程朱诸书以归。□□慕效,饬言动,敦伦理,而稍稍绌诗文不事”(同上,卷十七,艺文上,页1)。

魏源《絜园文钞后集》王能愚文后跋:“此吾邑王能愚先生文也。闻有楚南四子稿,又有车、王合稿,觅之十余年,不获一见,盖古调不弹久矣。吉光片羽,益令人生铸金之慕。”所谓车、王,即车无咎、王能愚,邵阳人,以理学齐名。车氏一门数代,如车大任、鼎晋、鼎丰等,均崇尚朱熹。车、王曾合订《皇极经世》、《洪范内篇》等书,对魏源甚有影响。

  嘉庆十九年(1814年 甲戌)

  魏源二十一岁。

随父魏邦鲁复官北上,路过洞庭湖,登岳阳楼、黄鹤楼。在河南游览帛仙镇岳飞庙。

魏源《雨霁过洞庭》、《舟过岳阳楼》、《阻雪舟中侍家大人有作》、《雪霁独登黄鹤楼》、《朱仙镇岳鄂王庙作》(《清夜斋诗稿》)。北上途中,见庐舍无烟,饥民遍野,灾情严重。认为北方地利未尽,亟应兴修水利。

魏源《道中杂言八首》:“麦秋不及待,人饥已奈何!花毒作糗粮,急那知其他。以鸩止渴饥,僵者如乱麻。”“野风吹蓬蒿,蒿中瓜庐垣。冽冽井不食,寥寥突无烟。”“千里河南北,高下寸地无。……谁言尽地利,地利弥有余。……旅客有奇梦,梦游古华胥。手成水利书,副以井田图。拜献神禹前,斯民免为鱼”(《清夜斋诗稿》)。至北京。从胡承珙学习汉儒经典,开始接触汉学。

《邵阳魏府君事略》:“嘉庆癸酉,……明年,侍春煦公起复入都,遂留从胡墨庄先生问汉儒家法。”

魏源《接家书,喜舍弟归自江南》诗:“维昔甲戌岁,捧檄趋上京”(《清夜斋诗稿》)。

胡墨庄,名承珙,字景孟,号墨庄,安徽泾县人,官至台湾道,著有《毛诗后笺》、《求是堂诗文集》等。《清史稿》卷四八二有传。

由于李克钿与何庆元的关系,与陈沆相识,并成为挚友。

陈沆《将出都始识魏默深,长歌别之》诗:“十年客南国,不闻魏君名。一朝长安道,倾盖如平生。昨日相逢今日别,执手苍茫不能说。我初见君黄花秋,是何年少意气遒。长揖众中与我语,乾坤朗朗吞复吐。当时听之闲然疑,君去累我三日思。尤工古风近罕偶,立心耻落风骚后”(《简学斋诗存》,卷二,页10)。此诗作圩甲戌。陈沆,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人,嘉庆二十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著有《近思录补注》、《简学斋诗存》《诗删》等。道光六年卒。陈沆与魏源交极笃,与董桂敷、姚学塽、贺长龄、陶澍、龚自珍等均友善。陈沆,《清史列传》卷七十三有传。

所著《北道集》请陈沆、李毅题诗。

陈沆《古风一首赠魏默深,即题〈北道集〉后》诗:“君今甫二十,出语如有神。……把君《北道集》,怀抱生古春”(《简学斋诗删》,卷三,页8)。

李毅《读魏汉士明经〈北道集〉题句》诗《松谿诗稿》)。

《北道集》为魏源早年诗集,今已佚,或已收入《古微堂诗集》。

与周系英、周诒朴等相识。

《邵阳魏府君事略》:“明年,侍春煦公起复入都,……周石芳侍郎系英偶见府君诗篇敦雅,四出揄扬,数日名满京师。”

周石芳,即周系英,字孟才,号石芳,乾隆五十八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历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调江苏学政,户部左侍郎。魏源曾作《户部左侍郎提督江苏学政周公神道碑铭》(《古微堂外集》,卷四,页21—24)。《清史稿》卷三五四有传。

魏源《出都前夕与周子坚步月下》诗(《清夜斋诗稿》),子坚为周诒朴字。周诒朴为周系英第三子,周诒棫之弟,后任盐场大使等职。

在北京,与陶澍、贺长龄、邓显鹤等湖南同乡往来。

邓显鹤《寄赠唐镜海太守鉴,兼简陶云汀方伯、魏默深孝廉》诗:“昔我居长安,馆滓京洛尘。栖栖如狗马,未尝轻诣人。独有陶士行,下直时见存。最后来魏子,爱我如弟昆。二子俱人杰,交口共誉君”(《南村草堂诗钞》,卷十一,页22)。陶士行指陶澍,魏子即魏源。唐鉴,字镜海,善化人,江宁布政使、太常寺卿。

陈沆《九月三十日,唐镜海置酒骈杏堂,为余与坦斋侍御饯别。同座者何仙槎、贺耦庚、李双圃、易午亭、魏默深。默深有诗,余亦继作》。此诗未记年月。坦斋侍御即欧阳厚均,其《粤东游草》序云:“余自请急旋里,近二年矣。……时丙子腊月,坦斋自识于来谂堂。”丙子为嘉庆二十一年,两年前即今年。唐鉴置酒饯行当在今年。

邓显鹤,字子立,一字湘皋,湖南新化人。嘉庆九年举人,从事才述,尤注意搜集湖南文献,学者称湘皋先生。著有《资江耆旧集》、《沅湘耆旧集》、《宝庆府志》、《南村草堂诗文集》等,共数百卷,晚授宁乡训导,卒年七十五,《清史稿》卷四八六有传。

陶澍,字子霖,一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川东道,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官至两江总督,道光十九年卒,年六十二。《清史稿》卷三七九有传。陶澍为御史时,疏劾吏部重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时,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为川东道时,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为巡抚时,清查库款,奏定章程,赈济灾民,治河保田。为总督时,实行漕粮海运,革除包漕陋规,修治太湖及徒阳等河工,整顿两淮盐政,行票盐法,利国利民,成绩斐然。尤能力排众议,无因循守旧、敷衍塞责等官僚习气。而且用人能尽其所长,选拔者多成名臣能吏。魏源后来在陶澍幕中,襄佐亦甚得力。

贺长龄,字耦耕,湖南善化人,嘉庆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官至云贵总督,因办理回民事不善,降补河南布政使,乞病归。道光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著有《耐庵文存》。《清史稿》卷三八○有传。魏源与贺长龄关系亦深。

冬,翰林院编修董国华约集同人为消寒诗会。先后参加者有:胡承珙、陶澍等。魏源此时以后学晚辈从胡承珙学,当有所见闻。诗会已不限于作诗饮酒。上下古今,议题广泛。对于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有所裨益。

胡承珙《消寒诗社图序》:“嘉庆十有九年之冬,董琴南编修始约同人为消寒诗社,间旬日一集,集必有诗。嗣是岁率举行,或春秋佳日,或长夏无事,亦相与命俦啸侣,陶咏终夕,不独消寒也。尊酒留连,谈噱间作,时复商榷古今上下,其议论足以祛疑蔽而泯异同,不独诗也,然而必曰消寒诗社者,不忘所自始也”(《求是堂文集》,卷四)。

陶澍《潘功甫以宣南诗社图属题,抚今追昔,成五古一首》,“忆昔创此会,其年维甲子。赏菊更忆梅,名以消寒纪(嘉庆九年,初举此会,朱兰坡斋中,以赏菊为题,吴退旃斋中,以忆梅为题)。与者夏顾洪,聚散一期耳(顾南雅、夏林圃、洪介亭皆入会。明年秋,余以艰归,诸君亦多风流云散矣)。先甲逮后甲,董子复继起(甲戌冬,董琴涵复举此会)。一为登高呼,应者从风靡。朱胡及钱谢,右鞬而左弭。益之陈周黄,重以兰英茝(朱兰坡、胡墨庄、钱衎石、谢芗亭、陈石士、周有濂、黄霁青、吴兰雪、李兰卿、刘英初、梁茝邻皆先后与会)。……林程本后来(林少穆、程云芬二君,自余出京后始入会),……自三舍人外,诸任我悉齿(功甫及汤茗孙、张士林三内翰皆续后入会)”(《抚吴草》卷一)。甲子为嘉庆九年,参加诗社的有陶澍等六人。次年,陶澍因丁父忧回籍,诗社解散。陶澍服满后入都。嘉庆十九年,消寒诗社由董国华再次成立。参加者有:朱珔、胡承珙、钱仪吉、谢阶树、陈用光、周之琦、黄安涛、吴嵩梁、李彦章、刘嗣绾、梁章钜和陶澍,后来又加入了林则徐、程恩泽、潘曾沂、汤储璠和张祥河。魏源并未参加诗社。但魏源此时于胡承珙家学习,或偶一与会,亦不无可能。

胡承珙《元祐党人碑》(见《求是堂诗集》卷十四,《销寒集》)。陶澍《消寒四集胡墨庄斋中,观沈□本元祐党人碑》(见《陶文毅公全集》,卷五十五)。魏源亦有《元祐党籍碑歌》(见《清夜斋诗稿》)。此诗或即作于胡承珙家中。

这个诗社因参加的人都住在宣武门南,所以又称宣南诗社、城南吟社等。参看拙稿《读〈魏源集〉札记》(《文史》第八辑)

  嘉庆二十年(1815年  乙亥)

  魏源二十二岁。

在北京,从刘逢禄学公羊学。与常州学派发生关系。魏源受今文经学影响较深。公羊学中三世说(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对魏源后来的历史观颇有影响。所著《公羊古微》已佚。

《邵阳魏府君事略》:“是时,……学公羊学于刘申受先生逢禄。”

刘逢禄,字申受,又字申甫,江苏武进人。外祖庄存与,舅庄述祖,并以经学有名于世。刘逢禄得传其学。嘉庆十九年进士,官礼部主事,卒于道光九年,五十四岁。(《清史稿》)本传作五十六岁。此据刘承宽《先府君行述》)。著有《公羊春秋何氏释例》三十篇、《尚书今古文集解》三十卷、《诗声演》二十七卷、诗文集八卷等。《清史稿》卷四八二有传。刘承宽论其父之学云:“大抵府君之学,其异于世儒者有二:一曰通大义而不专章句。……二曰求公是而祛门户。”其论师友渊源云:“于先正则及见大兴朱文正公、阳湖孙渊如、金坛段若膺、高邮王怀祖诸先生。同志中与共习庄氏学者则有庄君绶甲兄弟、宋君翔凤、丁君履恒。其共习张氏学者则有若张君琦、其侄成孙、其甥董君士锡。其束发以学行相砥砺者则有李君兆洛、恽君敬、陆君继辂、周君仪□、李君复来。又尝与刘公凤诰商五代史于浙江,与胡君培翚讲仪礼,王君萱龄、汪君喜孙讲尚书,徐君松论地理、徐君有壬论九数、陈君奂论小学于都门。”李柏荣《日涛杂著》:“默深公死后,遗物颇多。……最可贵者在其《公羊古微》、《易象微》诸稿本。朱墨更改,发明不少。民元反正,为叛将崔瑛掳索以去”(页3)。

梁启超《最近世之学术》:“最近数十年来,崛起之学术,与惠、戴争席而骎骎相胜者,曰西汉今文之学。首倡之者为武进庄方耕(存与),著《春秋正辞》。……方耕弟子刘申受(逢禄),始颛主董仲舒、李育,为《公羊释例》,实为治今文学者不祧之祖。逮道光间,其学寖盛,最著者曰仁和龚定庵(自珍),曰邵阳魏默深(源)。……前此治今文者,则《春秋》而已。至魏默深,乃推及它经,著《诗古微》、《书古微》。《诗》主齐、鲁、韩,《书》主欧阳、大小夏侯,而排斥毛、郑,不遗余力。由今日视之,其无谓亦甚矣。然一家之言,不可诬也。(余杭章氏谓‘齐、鲁、韩、欧阳、大小夏侯,各有师法,故不一致,而齐、鲁、大小夏侯,尤相攻如仇,魏氏不知师法略例,一切混合,殊无条理’云云,是诚中魏氏之失。但今文经说中,虽互有歧异,然其歧异,与今古之歧异相比较,则异中仍从同也。譬之,则如景教之新旧教,新教中派别数十,亦各相非。然以之与罗马旧教相比较,则新旧异点甚大,而新派中之支派,其异点甚小也。不得以此遽抹煞魏氏学)”(梁启超、章太炎《中国学术论著集要》,页453—454)。

与董桂敷、龚自珍等研究古文。

《邵阳魏府君事略》:“是时,……古文辞则与董小槎太史桂敷、龚定庵礼部自珍诸公切磋焉。”

董桂敷,字小樝,号宗邵,又号小槎,安徽婺源人,嘉庆十年进士,散馆授编修,后主讲豫章书院。卒年五十八。著有《十三经管见》、《诸史蠡测》、《诸子异同》、《自知室文集》等。

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人。父丽正,为段玉裁婿,能传其学。龚自珍,才气横越,由举人,为内阁中书。道光十九年进士,后擢宗人府主事,改礼部,告归,卒于江苏丹阳书院,年五十。著有《定盦诗文集》等,《清史稿》卷四八六有传。龚自珍为清代中叶著名思想家,与魏源齐名。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丙子)

  魏源二十三岁。

在北京,下帷攻读,用力甚勤。

李柏荣《魏源轶事》:“入都后,治学甚殷,陋室敝袍,借书还书之车,时喧于室”(《日涛杂著》,页14)。

在工部侍郎李宗瀚家教馆。

《邵阳魏府君事略》:“李春湖侍郎宗瀚……延馆京师,待之甚厚。”

读陈沆诗稿,在题跋中谈对作诗的意见。

魏源题跋:“窃谓此有三要:一曰厚。肆其力于学问性情之际,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所谓万斛泉源也。一曰真。凡诗之作,必其情迫于不得已,景触于无心,而诗乃随之,则其机皆天也,非人也。一曰重。重者难也。蓄之厚矣,而又不以轻泄之焉。感之真矣,而天机又极以人力,于是而人之知不知,后世之传不传,听之耳”(《简学斋清夜斋手书诗稿合印》)。

与陆献、汪正鋆、汪正荣等常相往来。

陆献跋《白石山馆诗》:“南初识秋翁(陈沆字秋舫)系嘉庆丙子年,在汪均之,奂之昆季斋中。秋翁在魏默深同年处,见献拟古诗中有‘鸾镜试新衣,隔帘蝴蝶飞’;‘庭草枯复青,与君久离别’两帘,颇为叹赏。此订交之始”(《简学斋清夜斋手书诗稿合印》)。

陆献,字彦若,号伊湄,江苏丹徒人,道光元年举人。道光七年,随那彦成赴新疆办理善后事宜,选授山东蓬莱、曹县县令。所至兴利除害,办事实心。鸦片战争中,在浙江随同官军收复上海。著有《山左蚕桑考》、《尊朴斋诗草》等。卒年五十八。汪均之,即汪正鋆,奂之,即汪正荣,安徽桐城人,为兵部尚书、闽浙总督汪志伊之子。此时均在京师。

冬,自北京归湖南,游泰山。

陈沆《送魏默深归湖南诗》:“三年长安住,艰苦厚自持。……羡君南行乐,自感游子衣”(《简学斋清夜斋手书诗稿合印》)。

魏源《岱岳吟》上:“丙子之冬登日观,大雪茫茫无所瞰”(《古微堂诗集》,卷五,页7)。

十一月,陈沆等会于方履籛斋中,作咏《杨忠愍琴》诗,魏源亦有和作。

陈沆《杨忠愍琴》诗注:“背有‘空谷流泉’四字,十一月十七日,与同人观于方彦闻斋中”(《简学斋诗存》,卷三,页7,诗作于丙子)。

刘嗣绾《方彦闻寓斋销寒第五会,椒山先生‘空谷流泉’琴》诗,亦作于丙子(《尚絅堂诗集》,卷四九,页6—7)。

顾翰《观方彦闻所藏杨椒山先生‘空谷流泉’琴》诗,亦作于丙子(《拜石山房诗钞》,卷五,页4—5)。

魏源亦作有《椒山琴和陈太初作》诗,注云:“琴为方彦闻所藏,背镌‘空谷流泉’四字。”诗中有云:“哲人既往我安宗,谁知以耳以神通。俄顷四座悄无容,惟余两人一枯桐”(《清夜斋诗稿》)。可知魏源此诗为咏杨椒山琴所作,但此时魏源已回湖南,大约系后来和陈沆之作。

方彦闻,即方履籛,字彦闻,一字术民。先世浙江德清人,后著籍河北大兴。又有方国栋者,康熙时官江南布政司参议,遂居常州,为阳湖人。方彦闻,嘉庆二十三年举人,道光六年,署福建永定县知县。十年,调闽县,十一年卒。履籛读书“经史百家言皆好之,而能贯其源流。善为骈俪文”。“诗则规榘于晋唐,词则胎息于北宋。自天文、地理、氏族、钱币及六书九章之法,梵夹之典,靡不综贯,尤酷嗜金石文字,所积几万种”。所著有《万善花室诗文集》、《河内县志》、《伊阙石刻录》、《富蘅斋碑目》等。《清史稿》卷四八六有传。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丁丑)

  魏源二十四岁。

回湖南,在长沙授徒。陈沆至湖南省亲(其父官武冈州),在长沙与魏源会晤,相聚十余日。

魏源《长沙秋怀》诗:“旧学既无成,为师亦何心”(《清夜斋诗稿》)。

陈沆《丁丑十一月,默深留长沙,相聚旬余,得诗五首》,其二云:“秋前恐子行,约我归方去。我归及孟冬,君已戒徒御。爱子那忍留,念子庭闱慕。会当临发时,绻绻兼旬聚。流连灯烛光,风雨对床寤。饥寒非所知,把酒论岁暮”(《简学斋诗存》,卷三,页8)。在长沙与李克钿会昭。

李克钿《复魏默深书》:“去秋一别,……此去岁长沙同寓,吾兄所亲见,口不言而心喻者也”(同治《桂东县志》,卷十九,艺文志,上,页2)。

李克钿,号希濂,拔贡,嘉庆二十二年,邑令曾钰聘修县志,卒年三十八。在长沙与陈起诗会晤。

陈起诗《长沙市楼别魏默深》诗:“西风吹木叶,与汝倚阑干。斗酒一为别,湘江终古寒。家山梦中碧,银汉夜深宽。莫遣音书寂,南飞有羽翰”(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卷一五九,页7)。

回邵阳探亲。

陈沆《送默深归邵阳》诗:“江湖岁暮愁行役,风雨城南绕梦思。谁使索居增怅叹,聚无三月又将离”(《简学斋诗存》,卷三,页9—10)。此诗作于丁丑岁暮。

得董桂敷来信,认为魏源所改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及明刘宗周《人谱》二书,“后儒不敢有所增损”,不同意将该二书刻印。

董桂敷《与魏默深书》:“足下出都言别,未得一面,怅何可言?所存陈秋舫处书三种,俱已披阅。……夫《读书分年日程》及《人谱》二书,程、刘两先生当日经数番手定,行世已久,后儒不敢有所增损。今足下私自删改其辞句,更易其篇次,以便观省可也,欲以公天下,诏来学,则即无一字不归至当,而僭越之罪,已无所逃。……二书刻行,适足丛诟。……夫丛诟犹其小也,设不幸将来有识量远不逮足下而师足下之轻改先儒成书,以为著述者,则是吾道中又添出一种无忌惮路径。关人心术,尤非浅鲜。作俑之咎,将有所归,此不可不预忧也”(《自知室文集》,卷一,页10—11)。信中所说三书,除所改《读书分年日程》、《人谱》以外,还有《曾子章句》。二书大约由于董桂敷的反对而未刻印。

在长沙得刘开来信。

刘开《与魏默深书》,见《刘孟涂集》,《孟涂骈体文》,卷二,页3—4;又见《食旧堂丛书》第四函。

刘开,字明东,一字孟涂,又字方来,安徽桐城人,县学生,曾数次至京师,道光二年卒,四十一岁。《清史稿》卷四八六有传,卒年作四十(此据姚元之《刘孟涂传》)。刘开此信未记年月。据刘开《出都留别桂舲先生》诗云:“也算公门亲植树,三年嘘拂未成阴”(《孟涂后集》),卷十一,页8)。可知刘开这次在北京的时间为三年。

汪芗林《刘孟涂集》评语云:“闻孟涂先生名久矣。戊寅四月,相遇于齐梅麓大令署中,得尽读所为诗”。戊寅为嘉庆二十三年。齐梅麓即齐彦槐,此时任江苏金匮县知县。刘开已不在北京,至道光初年卒。可知魏源与刘开相会以及刘开写信都不会在嘉庆二十三年以后,而是在二十二年以前。信中云:“近已返辔故都,竞驱前哲。……潇湘欲雨,阳鸟犹南。洞庭不波,木叶自下。陈茅自束,须求之杜若洲中;玉英一车,云得自芙蓉天末。”均指湘中故实,魏源此时正在湖南长沙,故书约作于嘉庆二十一年。大约在这次回乡期间,与严诩羲之女结婚。

刘开《与魏默深书》:“身无繁饰,思结婵媛。采落蕊于中林,问佳期于北渚。捐余宝璐,赠子奇璜。启灵锁于寸心,沐芳华于纤手。致辞归鸟,记嘉树以回翔;寄言浮云,与飘风其上下。……足下灵衣在御,芳菲满堂,陈席蕙肴,净尘荷屋。云君将降,谓下去其信芳,蹇修不诚,匪高邱之无女”(《孟涂骈体文》,卷二,页4)。此信似为祝贺婚礼之辞,故魏源约于此时结婚。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戊寅)

  魏源二十五岁

与友人去辰州。

魏源《青浪滩夜雨》诗注:“戊寅春,同友人往辰州”(《清夜斋诗稿》)。

辰沅永靖兵备道桐城姚兴洁聘请魏源纂修《屯防志》及《凤凰厅志》。

魏源《嘉庆湖贵征苗记》:“嗣(傅)鼐兵备道者,桐城姚兴洁,招源纂《屯防志》、《凤凰厅志》”(《圣武记》,卷七,页57,道光二十六年修订本)。《湖南按察使赠巡抚傅鼐传》亦云:“嗣兵备道者,桐城姚兴洁,礼予纂《屯防志》、《凤凰厅志》,志例当有传,乃传”(《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八,页12)。按傅鼐,字重庵,浙江山阴人,于嘉庆十三年任辰沅永靖兵备道,十四年升任湖南按察使。姚兴洁继傅鼐任辰沅永靖兵备道在嘉庆十四年至二十四年。魏源《青浪滩夜雨》诗注:“戊寅春,同友人往辰州”,大约即赴姚兴洁之约,辰沅永靖兵备道署在辰州。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己卯)

  魏源二十六岁。

去北京,中顺天乡试副贡生。

《邵阳魏府君事略》:“己卯,中顺天乡试副贡生。”

陶澍去四川任川东兵备道,魏源赠诗送行。

陶澍《补授川东道谢恩折子》:“嘉庆二十四年闰四月二十五日,内阁奉上谕:四川川东道员缺著陶澍补授,钦此”(《陶云汀先生奏疏》,卷二,页38—39)。

魏源《题陶云汀给谏庚午出蜀入蜀图,即送其观察川东之行》(《清夜斋诗稿》。

七月初五日,与胡培翚、胡承珙、朱珔、徐璈、蒋廷恩、陈用光、钱仪吉等祀汉郑康成于万柳堂。

胡培翚《汉北海郑公生日祀于万柳堂记》:“己卯岁七月初五日,复祀于万柳堂。同祀者:元和蒋香度廷恩、新城陈石士用光、嘉兴钱衎石仪吉、桐城光栗原聪谐、长洲陈硕甫奂、崇明陈辛伯兆熊、鹤山冯晋鱼启蓁、邵阳魏默深源、武进张彦惟成孙,及朱兰坡、胡墨庄、徐樗亭与余”(《研六室文钞》,卷八,页2—3)。此文所云复祀者,因嘉庆十九年曾举行过一次,发起者为胡培翚、胡承珙、郝懿行、朱珔、徐璈、洪饴孙等。郑康成生日系胡培翚与胡承珙据《太平广记》考出者。胡承珙事迹见前。胡培翚,字载平,安徽绩溪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官内阁中书,户部主事,后主讲锺山、云间、泾川书院。道光二十九年卒,年六十八。著有《仪礼正义》、《研六室文钞》等。《清史稿》卷四八二有传。张星鉴《汉北海郑君生日祀于虞山赵氏书斋记》:“嘉庆甲戌七月五日,绩溪胡君培翚祀北海郑君于京都万柳堂,一时与祭者则有郝户部懿行、朱宫赞珔、胡侍御承珙。乙卯秋,与陈先生奂、魏舍人源复祀之。仰见乾嘉之际,经生奋起,墨守郑君家法,为前古所未有。与祭诸君各挟著述以传世,千百年后,读其书者,犹今人之仰郑君也。乌乎盛矣”(《仰箫楼文集》,页43)。

祭祀郑康成一事,可以看作是魏源此时已参加乾嘉汉学家的行列。

李宗瀚以祝嘉庆帝颙琰寿诞进京,又于今年返回广西,魏源赠诗送行。

魏源《送李春湖师归广西》诗注:“先生以祖母逾九旬,告养在家,以祝嘏入京。”

十月,校陈沆诗稿,与萧之骧同读。

萧之骧题记:“己卯十月,与默深同读于京师旅邸灯下。之骧记”(《简学斋清夜斋手书诗稿合印》)。

去山西。

陈沆《送黄修存南归》诗:“尊酒不仁,日饯离别。陆君东马(彦若之奉天学使幕),魏子西辙(默深之山西方伯幕)”(《简学斋诗存》,卷四,页此诗作于己卯。时山西巡抚为成格,面政使为姚祖同,学政为贺长龄。从后来魏源与贺长龄的关系来看,可能是就贺长龄幕。但不久即离开山西。

游嵩山、华山;出潼关,过子午谷。

魏源《太湖夜月吟》:“湘舟玩月心始放,从此驱车西北上,携月嵩高太华巅,世间形影无斯旷”。《潼关行示杨广文》:“华山渐去骊山来,明朝更赋汤泉哀。”又有《太室行》、《少室行》、《二室行》、《华岳吟》上、下篇等(均见《古微堂诗集》,卷五)。

去四川,至成都。与陶澍、罗思举相见于重庆川东道署。

魏源《圣武记》卷十三,《武事余记》:“今两江总督陶尚书澍备兵川东,与(罗)思举同城。一日酒酣,袒身相示”(页37,道光二十二年初刻本)。又《嘉庆川湖陕乡兵记》:“(罗)思举忠孝人也,……源尝遇诸川东道署。酒酣,身袒相示”(《圣武记》,卷十,页16,道光二十六年重订本)。罗思举于嘉庆十六年署川北镇总兵,十八年,升授重庆镇总兵,道光中,改任贵州、云南、湖北提督。陶澍于嘉庆二十四年闰四月任川东道,川东道署在重庆。魏源两文所记罗思举酒酣袒身相示,盖指一事。可知魏源至四川,即在陶澍任川东道时,因往日旧交而前往访晤。

魏源此行作有《潼关行示杨广文》、《蜀道行》、《子午谷行》、《锦城吟》等诗。《蜀道行》云:“君歌从军行,我唱行路难。君奏巫山高,我弹蜀国弦”。《子午谷行》云:“谈兵说剑华阳路,骑骡爱走荒山峪。”均不似一人独行。杨季鸾《将游浙江,魏默深舍人赋诗赠行,次韵奉答》诗:“束发已授书,励志非不早。惊忧百无成,未壮心已槁。犹随弃繻生,西逐长安道。惜无《蜀道篇》,惊喜倾贺老。徒乘弱水舟,不见仙人岛。金光何时拾,愁多讵能埽?旋游吴越去,子兮中似□。千岩自此寻,万壑从今讨。相期阮与刘,共入天台好”(《春星阁诗钞》,卷二,页4)。杨季鸾,字紫卿,湖南宁远人,国子监生,后主讲永州濂谿书院。从诗意看,他似曾与人同去西安、四川等地。《蜀道篇》似指魏源《蜀道行》之作。贺老或即贺长龄?贺长龄于嘉庆二十一年放山西学政,二十四年十二月充文渊阁校理。是否在山西学政卸任后曾至四川探访陶澍?魏源《涧关行示杨广文》诗中的杨广文是否即杨季鸾?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自嘉陵江乘船出蜀。在江边观察石穴出水情形,为《书古微》《禹贡说》中的论据作实地考察。

魏源《嘉陵江中诗》、《出峡词》,见《古微堂诗集》,卷三,页1—2。

魏源《释道南条漾沔》:“予尝仲秋之月,经朝天驿至龙门山。石穴高数丈,水声浩浩,出洞东北流入沔,所谓第三洞也。询之土人,言水从最北第一洞通嘉陵江,伏流数十里,经第二洞,至此出口。然此偶值嘉陵江暴涨,故水东出。若水落时,则仍西南流入洞,注嘉陵江。余始悟山谷互受之水,彼涨此落,东西无定。漾沔相通,端在于此”(《书古微》,卷五,页43—44)。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庚辰)

  魏源二十七年

送其母自湖南去江苏,路经洞庭湖、长江东下。游览君山、汉口、黄鹤楼、小孤山、燕子矶等。

魏源《江行杂诗六首》注:“嘉庆庚辰岁奉母东下所作”(《古微堂诗集》,卷八,页2—3)。又作《江行杂诗五首》注:“嘉庆庚辰奉母东下”(《古微堂诗集》,卷九,页1)。其所作六诗为君山、汉口、黄鹤楼、小孤山、燕子矶等。

在江苏宜兴县与当地文士万贡璆等往还。

光绪《宜兴荆谿县新志》《万贡璆传》:“万贡璆,字香巢,望子,少与泾县包世臣、江都符保森、邵阳魏源、同郡李兆洛相引重。购旅园以奉亲,广植花木,词人多从其游”(卷八,人物,文学录,页50)。万贡璆,别号红香词客,著有《祝英台近山房诗词钞》,魏源为作序。

关于魏邦鲁在荆溪的时间,道光《重刊续纂宜荆县志》《魏邦鲁传》云:“魏邦鲁,湖南宝庆府人,嘉庆时署张渚司巡检”(卷五之二,荆溪名宦志,页2)。又“张渚司巡检(道光朝),魏邦鲁,元年摄任”(卷四之二,荆溪职官志,页2)。光绪《宜兴荆谿县志》《魏源传》云:“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父邦鲁,道光间任张渚巡检,文士皆乐与交。源时随任,方弱冠,与诸文士角艺,老师宿儒睹其文,辄叹赏”(卷八,人物,寓贤录,页95)。可知魏邦鲁任荆溪张渚司巡检在嘉庆、道光之间。

  道光元年(1821年 辛巳)

  魏源二十八岁。

在去北京途中,游览泰山。

魏源《岱岳吟上》:“辛巳之春寻石峪,摹榻摩厓游太促”(《古微堂诗集》,卷五,页7)。

至北京,中顺天乡试副贡生。

《邵阳魏府君事略》:“道光元年辛巳,又中顺天乡试副贡生。”

光聪谐《有不为斋随笔》《名流锢习》:“道光辛巳,余与胶州张曾霭铁桥为顺天乡试同考官,首题《上长长而民兴弟》,张得一卷,卓荦奇肆,荐之戴可亭相国,极为推赏。旋因内用‘尺布之谣’四字,嫌系汉事,抑置副榜。逮填榜,知为湖南名士魏源,大为懊惋。”

  道光二年(1822年 壬午)

  魏源二十九岁。

在北京,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魏源传》:“壬午,举顺天乡试,冠南籍。试卷进呈,宣庙手批嘉赏。名藉甚”(卷四十四,页8)。

谢元淮《得春煦书,喜哲嗣源北闱中南元》诗:“举世轻小吏,科名重出身。多君有令子,使我忘风尘。楚泽储材久,京华旅食频。准留青眼待,望此眼中人”(《养默山房诗稿》,卷十四,页1)。此诗作于癸未。

读书甚勤,博学强记。时人有“记不清,问默深,记不全,问魏源”之谚。

姚永朴《魏默深先生》:“邵阳魏默深先生源,学极渊博,时人为之语曰:记不清,问默深,记不全,问魏源。先生闻之笑曰:此何敢当!但予读书稍洽熟,亦有故焉。凡人与新知见止片刻,阅时既久,恒不复只。若常见,则无不识矣。吾于书亦如交友耳”(《旧闻随笔》,卷二,页17)。

与陈奂相识。陈奂因魏源与陈沆相识。魏源在陈沆家授其子陈廷经学。

陈奂《简学斋馆课试律序》:“奂在嘉道之际,游学及京师,识邵阳魏子默深,缘默深识蕲水陈子秋舫。……其令嗣小舫才逾冠,从默深游。后与默深同中甲榜,为名翰林,绍武其家声”(《三百堂文集》,卷上,页11—12)。陈小舫,即陈廷经,陈沆长子,道光二十四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咸丰初隐居苏州。

陈奂,字硕甫,号师友,晚号南园老人,江苏长洲人,咸丰元年举人,曾受学于段玉裁,著《诗毛氏传疏》、《诗语助义》等。家居授徒,同治二年卒,年七十八。《清史稿》卷四八二有传。

向姚学塽执弟子礼,以所注《大学古本》求教。

注《大学古本》求教。

魏源《归安姚先生传》:“道光壬午年,拜公于京师水月庵,以所注《大学古本》就正。先生指其得失,憬然有悟,遂请执弟子礼,先生固辞,而心中固终身仰止矣”(《古微堂外集》,卷四,页27)。

姚学塽,字晋堂,学者称镜塘先生。浙江归安人。嘉庆元年进士,官内阁中书、兵部郎中。居京师三十年,粗粝仅给,未尝受人一物。住佛寺中,清寒如苦行僧。卒年六十一。(《清史稿》卷四八○本传作六十六。)著有《竹素斋制义》、《姚兵部诗文集》等。

与潘谘有来往。

汤纪尚《潘布衣传》:“晚游燕,归安姚镜塘先生独行君子也,与先生狷而劬学同,相约规行诣得失,专力自治,苦志过少壮,规模宏远,足济姚先生所不及。姚先生卒,先生亦病”(《槃○文甲集》,上,页3—4)。

潘谘《丁卯桥传》:“余自壬午复至京师,归安姚先生亦知卯桥,三人者居相近,每佳风日必聚咏,漫步城南,恒竚语林树间”(《会稽潘少白先生集》,卷七,页4)。可见魏源与潘谘相识,或由于姚学塽之介。

潘谘,字诲叔,一字少白,浙江会稽人。少习兵法剑术,独游海内山水,晚至京师,与姚学塽友善。姚学塽卒,以哀伤失明。后居南京,太平军入城后,不食死。《清史稿》卷四八○有传。

魏源作有《雪诗三章柬潘少白山人》,见《古微堂诗集》,卷三,页32—33。此诗约作于道光三年(详见拙稿《读〈魏源集〉札记》,载《文史》第八辑)。借阅长春真人《西游记》,后收入《海国图志》。

缪荃孙《徐星伯先生事辑》:“道光二年,跋长春真人《西游记》”(《艺风堂文集》,卷二)。

程同文跋《长春真人〈西游记〉》:“此册为叶云素给谏所赠,龚定庵尝借钞,既而徐星伯复就钞于定庵,而为之跋”。

魏源《海国图志》:“邱长春《西游记》,门人李志常述。前半乌程程同文注,后半大兴徐松注,魏源附注(卷十九,页1,六十卷本)。”

徐松与龚自珍、程同文相识,此书为龚自珍钞藏,徐松又从龚书转钞。魏源此时在京师,与龚、徐常有来往,校注本书约亦于此时。

徐松,字星伯,大兴人。嘉庆十年进士,授编修,任湖南学政,因事戍伊犁。松留心文献,著《西域水道记》、《新疆事略》等。后知榆林府,卒。《清史稿》卷四八六有传。

夏,以在京日久,回家探亲并攻读,姚学塽赠诗送行。

姚学塽《送魏默深省亲江南:“大云烧长空,高鸟不敢飞。黑云忽翻墨,阵雨沾人衣。问君有底急,盛夏驱车归。上云辞亲久,昔昔梦庭闱。梦中持连环,倚闾遥相睎。下云冠盖场,应接无时稀。不如扫一室,静对三绝韦。此志既云决,谁能留征騑。人生非鹿豕,别泪安足挥。相望若水月,到处涵清辉。”又一首《重送默深一首》,均见《姚镜塘先生全集》,卷二,页13—14。

回家途中游泰山。

魏源《岱岳吟上》:“壬午之夏偕游侣,未极峰颠愁酷暑”(《古微堂诗集》,卷五,页7)。

何绍基赠诗《柬魏默深》。

何绍基《柬魏默深》诗:“蕙抱兰怀只有怜,美人遥在碧云边。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东洲草堂诗钞》,卷三,页1)。此诗作于壬午。

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人,尚书何凌汉子。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典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咸丰二年授四川学政。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同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五。著有《东洲草堂诗文集》。《清史稿》卷四八六有传。由于直隶提督杨芳的信邀,与邓传密同去古北口,在署中教杨芳子杨承注学习,邓传密不久离去。

李兆洛《与邓生守之》:“彦惟南回过此,接手书,知吾书已知到,稍慰。杨军门相邀往读书,于吾子甚有益,此亦何所疑虑”(《养一斋集》,卷十八,页233)。彦惟即张成孙,江苏武进人。杨军门即杨芳。龚自珍《致邓守之书》:“守之足下:望吾弟之车尘,至于不可复见而后反。归来恍若有亡。转一念曰:吾平生好奇,然未一出塞。足下乃从名将至长城,书剑磊落,又足羡也。古来诗人文人为记室参军者多,然几个有此英遇耶?重以公子贤贤而好客,遥想两君高谭驶辩,倾出心肠,足令塞禽惊舞矣。兄枯寂本惯,足下及默深去后,更可缄舌裹脚,杜绝诸缘。待明年春杪,两君并辔归时,兄尔时出定,一话塞上风景耳”(《龚自珍遗稿》,见《甲寅杂志》第一卷第七号)。守之即邓传密,初名廷玺,字守之,为书法家邓石如之子。曾从李兆洛学,《清史稿》卷五○三,邓石如传中略载其事。此时邓传密与魏源同去杨芳署中授学,不久即离去。

魏源《宫傅杨果勇侯西征凯旋寿诗集杜》:“昔在严公幕,杜陵有布衣。……稍酬知己分,欲报凯旋归”。注:“公子承注,旧从余游”(《古微堂诗稿》)。又《致柘农信稿》:“旧东杨果勇驻节辰州,约往一晤,或乘兴为黔中之行,亦未可定。”即指此种关系。

杨芳,字诚村,贵州松桃厅人。杨遇春荐为把总,参加镇压苗民、教民起义。道光初历任直隶、湖南、固原提督。以平张格尔功,封三等果勇侯,赐其子承注举人。九年,晋二等侯。鸦片战争中命为参赞,战不利,乞病解职。二十六年卒于家。《清史稿》卷三六八有传。龚自珍、魏源俱因其有平定张格尔之功,甚为敬重之。此时杨芳任直隶提督,驻古北口。杨芳原请江苏阳湖人张琦在家课子。张琦《记杨诚村军门事》:“道光元年十二月,诚村军门延余课子,暇则谈军中事,辄随录之,前后不复诠次”(《宛邻文》,卷二,页6)。至道光二年,张琦以修《仁宗实录》功,用为知县,分发山东。因此不能再在杨家授读,改请魏源、邓传密前往。

杨芳于道光二年六月调任直隶提督,九月到古北口任。道光三年十二月调任湖南提督。次年正月赴任(见杨芳自编年谱)。魏源在古北口署中约在道光二年冬至三年冬。

在古北口,为学生编选古文,讲解经义。

魏源《与邓守之书》:“挹之身体已好,源方为选文未毕”。又《与龚自珍书》云:“源近日身体如常,日与学生辈讲经义,欲得程瑶田先生《丧服足征录》,(在《通艺录》中)一卷,敬恳代向胡竹村或刘申受先生两处代借寄来,约两旬奉还。或汪孟慈处借之亦可。”

龚自珍放言无忌,魏源写信劝戒。

魏源《致龚定庵书》:“近闻兄酒席谭论,尚有未能择言者,有未能择人者。夫促膝之言与广廷异,密友之争与酬酢异。苟不择而施,则于明哲保身之谊,深恐有失,不但德性之疵而已。承吾兄教爱,不啻手足,故率尔诤之。然此事要须痛自惩创,不然结习非一日可改,酒狂非醒后所及悔也”(《甲寅杂志》,第一卷第七号)。

潘曾沂《子梅近有沧浪亭怀龚定庵之作,又访觉阿上人通济庵,值其闭关,留一绝句,昨以见示,因次韵一首,并书茅屋图后》诗:“中峰语妙是吾师,味似白云无尽时。费齿一生何所得,也曾三□转庵诗(注:……余于壬午、癸未间在京师,与亡友龚定庵往还甚密。定庵喜高论,余辄戒之,未尝不见听,故末语及之)”(《小浮山人闭门集》,《船庵集》,卷六,页11)。

  道光三年(1833年  癸未)

  魏源三十岁。

在北京。与龚自珍、姚莹、张际亮、汤鹏等往来,研究时务。

姚莹《汤海秋传》:“道光初,余至京师,交邵阳魏默深、建宁张亨甫、仁和龚定庵及君(汤鹏)。默深始治经,已更悉心时务。其所论著,史才也”(《东溟文后集》,卷十一)。《盋山志》《魏源传》:“魏刺史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始善益阳汤氏鹏,人称汤魏。继善仁和龚氏巩祚,又称龚魏焉”(卷四,人物上,页10)。

姚莹,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三年进士,授福建知县,又调台湾。改发江苏。道光十年擢台湾道,曾抗击英国侵略军。鸦片战争后,补四川蓬州知州。咸丰时,署湖南按察使,卒于官。著有《中复堂全集》。《清史稿》卷三八四有传。

张际亮,字亨甫,福建建宁人。考试不利,徧游天下山川,诗歌沈雄悲壮,与姚莹友善。著有《思伯子堂诗集》。《清史稿》卷四八六有传。

汤鹏,字海秋,湖南益阳人。道光二年进士,官礼部主事。改户部,转员外郎、御史,以弹劾满族官员受处分。著有《淫邱子》、《海秋诗集》。道光二十四年卒。所著《浮邱子》,魏源看后说:“是书可传也”。《清史稿》卷四八六有传。与昌平王萱龄有来往,借抄《四元玉鉴》。

魏源跋《四元玉鉴》云:“道光癸未三月,从王北堂获见此书,许借录副,先勒名卷末,以志欣幸。邵阳魏源。”

王北堂,即王萱龄,或王蘐龄。龚自珍《说昌平州》云:“王蘐龄者,好积书,丰然长者,以孝廉方正征,授牍礼部,则奋笔言当世事,其言有曰:今士习尤哗嚣,喜小慧,上宜崇朴学以励下。仁和龚自珍以此言为然也”(《龚定盦全集》,《定盦续集》卷一,页2)。王萱龄,道光元年副贡,曾受业于高邮王引之,官教谕,嗜汉学,精训诂,著有《周秦名字解诂补》一卷。《清史稿》卷四八二有传。

邓显鹤寄诗与唐鉴,兼及陶澍、魏源。

邓显鹤《寄赠唐镜海太守鉴,兼简陶云汀方伯、魏默深孝廉》四首,其三云:“昔我居长安,饱滓京洛尘。栖栖如狗马,未尝轻诣人。独有陶士行,下直时见存。最后来魏子,爱我如弟昆。……魏子举京兆,褒然作南元(俗以举京兆试第二名为南元)。……兼勗陶与魏,感叹劳心魂”(《南村草堂诗钞》,卷十一,页22)。此诗无写作年月。考陶澍于道光元年九月升授安徽布政使,三年正月升授巡抚。魏源于道光二年考中南元。此诗称陶澍为方伯,称魏源为南元,似作于道光二年至三年初。魏源收到此诗当在道光三年前后。

冬,回江南。

魏源《与邓守之书》:“冬月初,当归江南。”又云:“源冬月初,即归。”

 道光四年(1824年  甲申)

  魏源三十一岁。

春,两至江苏江阴县与李兆洛会晤,请为所著《诗古微》作序。魏源学术思想受李兆洛影响当于此时为较多。

李兆洛《与邓生守之》书云:“予仍在江阴。皖江修志之聘,久已却之。……默深初夏过此,得畅谈。又得读《定庵文集》,两君皆绝世奇才,求之于古,亦不易得,恨不能相朝夕也”(《养一斋文集》,卷十八,页233)。

魏源《与邓守之书》:“去冬握别,本拟今春再叙,乃以军门调任,不获如愿,真意外事也。……春间两晤申溪先生于江阴,荷蒙谆谆诲诱,兼为拙著《诗古微》作叙,已付刻矣”。二书均未具年月,当作于杨芳调任湖南以后。

此时李兆洛亦正在江阴讲学。包世臣《李凤台传》:“甲戌,君奉奉直君讳去官,以交案羁滞岁余。服阕,例还原省。君无意出山,而凤台犹有官项,就馆数年,以修脯补亏缺。官事竣,遂旋里江阴,延主暨阳书院,居之二十年,而卒于家,年七十三岁”(《养一斋文集》,传)。薛子衡《李养一先生行状》:“(道光)癸未,主讲暨阳书院。……迄今岁,固谢讲席,暨阳人士犹苦留之。然亦遂不能赴矣。卒以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八日,年七十有三”(《养一斋文集》,页8)。二文均记李兆洛此时在江阴。

李兆洛,字申耆,江苏阳湖人。嘉庆十年进士,任安徽凤台县令。以父忧去职,主讲江阴书院几二十年。以实学课士,其治经学、音韵、训诂、舆图、历法、习古文辞者辈出。著有《养一斋集》等。《清史稿》卷四八六有传。

自江苏去湖南常德,在杨芳署中。

魏源《与邓守之书》:“源二月末自苏赴常德,三月抵署,兼携四舍弟来念书,一切平安”。

魏源《章教谕强恕斋书序》:“道光四年秋,总兵官陈公阶平,自江苏崇明移湖南镇筸镇,过常德,访余杨将军署中”(《古微堂外集》,卷三,页27—29)。杨将军即杨芳,于道光三年十二月调任湖南提督,四年三月至常德。

  道光五年(1825年  乙酉)

  魏源三十二岁。

在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代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经世思想已确立。

魏源《明代食兵二政录叙》:“少游京师,好咨掌故,曾以道光五年为江苏贺方伯辑《皇朝经世文编》”(《古微堂外集》,卷三,页5)。

《皇朝经世文编叙》:“故鸠聚本朝以来硕公、庞儒、俊士、畸民之言,都若于篇,为卷百有二十,为纲八,为目六十有三。言学之属六,言治之属五,言吏之属八,言户之属十有二,言礼之属九,言兵之属十有二,言刑之属三,言工之属九,则□理于邵阳魏君默深,告成于道光六年柔兆阉茂之仲冬也。”此序为魏源代贺长龄作(《古微堂外集》,卷三,页1—2)。

李慈铭云:“夜读《经世文编》《学术门》之《原学》、《儒行》、《法语》、《广论》诸文,《礼政门》之家教、正俗诸文。此书名为贺制府长龄所辑,实出于邵阳魏默深一人之手。魏君博学有霸才,近宋之陈同甫。此书大旨欲救儒之不适于用。而其时当汉学极盛之后,实欲救汉学之偏,以折衷于宋学,故其去取不免左袒于宋,又欲合洛闽之性理,东莱之文献,永嘉之经制,夹漈之考索诸学为一。其志甚大,用亦甚要。惜其中如程鱼门之《正学论》三篇,姚姬传之《赠钱献之序》、《安庆府重修儒学记》、阎怀庭之《文士诋先儒论》,此皆猖狂不学、率天下而为空疎无实之言者,何以滥登简牍耶”(《越缦堂读书记》,页620)。其中所云:“其去取不免左袒于宋,而又欲合洛闽之性理,东莱之文献,永嘉之经制,夹漈之考索诸学为一。其志甚大,用亦甚要”等语,实为魏源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魏源早年崇尚程、朱,私淑同乡车、王等人,常相往来的师友李克钿、陈沆、汤金钊等人都是理学家。后来魏源受汉学家胡承珙、刘逢禄、李兆洛等人的影响,而有《诗古微》、《书古微》等经学著作。继与龚自珍、林则徐、包世臣、姚莹、张际亮、汤鹏等人接近,充任陶澍、贺长龄等地方官员的幕友,编纂《皇朝经世文编》,广泛浏览前人著作,遂倾向于经世致用之学。因此,《经世文编》中既有“左袒程朱宋学”的痕迹,又有“永嘉(叶适)经制”,“夹漈(郑樵)考索”的倾向。这种现象,既可以如李慈铭所认为的同时并有,也可以看作是魏源思想先后衍变的轨迹,其脉络盖依稀可见。此书既出,经世致用之学渐入人心,空疏学风为之逊减。开变法革新之先声,并为其所借鉴。后来编纂此类书籍的如经世文续编、三编、四编、新编、统编之类,不断出现,风地于国内外,影响深远。

在南京乌龙潭附近买宅居住,即今龙蟠里“小卷阿”故居。

魏源《乌龙潭夜坐六首》、《乌龙潭小泛二首》、《卜居金陵买湖干草堂三首》,注:“即乌龙潭”,见《古微堂诗集》卷八、卷十。

顾云《盋山志》云:“小卷阿,魏氏墅也。道光时,邵阳魏刺史源购地其间,为池馆弗果。今其子姓筑数椽居之,薄艺群卉,落落有幽致。”(卷三,园墅,页2)。又云:“道光季年,(魏源)卜居乌龙潭,今小卷阿其址也”(卷四,人物上,页10)。

陈诒绂《石城山志》:“(乌龙潭)迤西有薛庐。……其北隔一牛鸣地,为邵阳魏季子桂小卷阿。门外修竹千竿,亦颇有幽趣也”(页6)。

关于魏源购宅时间,《盋山志》称其购于道光时,又云道光季年。但从魏源《卜居金陵买湖干草堂》诗看,其第三首云:“春风绿尽一池山,闭户文章败叶删。不是老僧来送笋,如何倒屣出柴关。”似指删选《皇朝经世文编》时,即道光初年。考之魏源事迹,魏源于道光三、四年以前,或在家乡,或在北京,至本年才因在布政使贺长龄幕,代他编选《经世文编》而卜居金陵。此后于道光十五年购扬州絜园,即在扬州居住。道光二十五年任江苏东台县知县,二十九年任兴化县知县,咸丰元年任高邮州知州,均在任所居住。故乌龙潭草堂当购于道光初(五、六年)。至于湖干草堂命名为“小卷阿”,当在魏耆或魏桂、魏繇时。“小卷阿”之名,或取自南京摄山(栖霞山)古迹“白下卷阿”。

又至北京,与曹籀相识。

曹籀《定盦文集题辞》:“道光甲申之岁,余入市阅书,邂逅(龚自珍)于僻巷。不及通姓名,瞪目视良久,若有心契者。执手谈文字甚欢,始与订交。……明年,复因定盦而交默深,三人者遂相视为莫逆”(《龚定盦全集》)。

谭献《复堂日记》:“孝拱言:曹老人曾卖墨京师,为先君子食客,粗识字而已,谬托知交”(卷二,页13)。孝拱,即龚橙,自珍长子。

参加李宗传、姚莹邀集在京郊尺五庄的聚会。

张祥河《李海帆太守、姚石甫大令招同吴兰雷、龚定庵两舍人、姚豸青侍讲、胡小东比部、端木鹤田学博、邓湘皋、周伯恬、管异之、魏默深、饶啸渔、马湘帆、查花农、姚子卿五官正,集尺五庄》诗:“昔我登金山,四望壮心起。欲开瑶席对江天,高会大江南北士。朅来瑟缩长安居,诗社仅复联簪裾。鲍叔(觉生丈)云亡董(琴南同年)、潘(功甫舍人)返,城南落落陈(百士丈)、钱(衎石丈)、吴(兰雪丈)。今朝折柬数佳客,经术词章各专席。桐城主人皆素交,酒后狂歌脱巾帻。古藤一架水一湾,白日照耀酡朱颜。东南秀出者诸子,何啻一笑逢金山。槃敦人间足千古,远翠西峰亦飞舞。兹会还当胜地书,门也丰宜庄尺五”(《小重山房初稿》,卷十二,页15)。

“诗社”指宣南诗社,魏源未参加。“桐城主人”指李宗传、姚莹,均安徽桐城人。李宗传,字孝曾,嘉庆三年举人,授浙江知县。所至求民隐,锄豪强,平反冤狱。升浙江督粮道,建议疏浚河道。累官布政使。曾从姚鼐游,能文章。《清史稿》卷三八四有传。李宗传于道光二年至六年在北京。六年冬蒞任湖南永州(据李宗传《寄鸿堂文集》)。姚莹也于道光六年正月入都,次年三月离京(据《姚石甫年谱》)。张祥河诗亦作于道光二年至六年。今年魏源在京会试,或于此时得以聚会。


下载全文:
 
来源:《中国哲学》第十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