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陈天华回头狮吼
作者:徐咏平
【摘要】陈天华,字星台,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民国纪元前卅八年生。民元前七年十二月留日时,以反对日本取缔留日学生,愤而投海自尽,年卅一。性敦厚,善属文,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誓不娶,无子。
  陈天华,字星台,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民国纪元前卅八年生。民元前七年十二月留日时,以反对日本取缔留日学生,愤而投海自尽,年卅一。性敦厚,善属文,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誓不娶,无子。

天华少年时即怀光复汉族之志。闻人有称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扶清灭洪之功业,辄默然不顾,且面有愧色。不治生产,衣食不周,不以为意;惟专心著述,鼓吹民族主义,为文均用白话文或通俗文字,务求通晓,妇孺读之,皆能了解。故其所作,最为盛行。喜读中西史志,每感兴衰,涕泗横流,不能自己。

民国纪元前九年春,天华东渡留学。是年春,帝俄乘八国联军之机,进兵我东北,有增无已,并向清廷提出七项新要求。留日学生大愤,集会于神田锦辉馆,出席各省学生五百余人,天华与焉。大会通过组织“拒俄义勇队”,举蓝天蔚为队长,推钮永建、汤尔和为代表,回国劝说袁世凯出兵抗敌,义勇队愿为前锋,讵料清廷竟指为“乱党”,饬驻日公使蔡钧与日政府交涉解散之,不许操练。留日学生以报国无路,咸倡革命,力主排满。各省留学会,遂纷纷创办刊物,如“湖北学生界”、“江苏”、“浙江潮”、“新湖南”等,以唤醒国魂号召。以瓜分之祸日亟,朝野皆束手无策。天华大感悲愤,乃啮指血,成书数十幅,痛陈灭亡之惨,邮寄国内各校,读者莫不感动。天华作“警世钟”,提出“十个须知”、“九条奉劝”。篇前有诗云:

长梦千年何日醒?
睡乡谁遣警钟鸣?
腥风血雨难为我,
好个江山忍送人!
万丈风潮大逼人,
腥羶满地血如糜;
一腔无限同舟痛,
献与同胞侧耳听。

“十个须知”为:“第一、须知这瓜分之祸,不但是亡国罢了,还要灭种;第二、须知各国就是瓜分了中国之后,必定仍旧留着满洲政府,压制汉人;第三、须知事到今日,断不能讲预备救中国了,只有死死苦战,才能救得中国;第四、须知这时多死几个人,以后方能多救几个人;第五、须知种族二字,最要认得明白,分得清楚;第六、须知国家是人人有份的,万不可丝毫不管,随他怎样的;第七、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第八、须知要想自强,当先去掉自己的短处;第九、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第十、须知排外事业,无有了时”。

“十条奉劝”为:“第一,奉劝做官的人,要尽忠报国;第二,奉劝当兵的人,要舍生取义;第三,奉劝世家贵族,毁家纾难;第四,奉劝读书士子,明是会说,必要会行;第五,劝富的舍钱,国家不保,家财断不能保住的;第六,劝穷的舍命,打退洋人;第七,劝新旧两党,各除意见,大家爱国;第八,劝江湖朋友,改变方针,合力排外,作大豪杰、大国民;第九,劝教民当以爱国为主,信教可以的,这国家是一定要爱的;第十,劝妇女必定也要想救国的”。

“警世钟”的结语大声疾呼:醒来!醒来!快快醒来!快快醒来!不要睡得像死人一样。同胞!同胞!我知道我所最亲爱的同胞,不过从前深处黑暗,没有闻过这等道理。一经闻过,这爱国的心,一定要发达了;这爱国的事,一定要勇往了。前死后续,百折不回。我汉种一定能够建立个极完全的国家,横绝五大洲。我敢为同胞传曰:“汉种万岁,中国万岁”!

天华革命著作以“猛回头”最为感人,流传较广,出版于民元前九年(一九○三年)。当时报载广告有云:“是书以弹词写异族欺凌之惨剧,唤醒国民迷梦,提倡独立精神,一字一泪,一语一血,诚普渡世人之宝筏也”。清廷以该书影响至伟,查禁甚力,然喜阅者多。丙午(一九○六)秋,有浙江义乌人曹阿狗,因讲演“猛回头”,为金华县令嵩莲所杀,足见其宣传排满革命威力之大。

“猛回头”有序云:“俺也曾,洒了几点国民泪;俺也曾,受了几日文明气;俺也曾,拨了一段杀人机,代同胞愿把头颅碎。俺本是如来座下现身说法的金光游戏,为什么有这儿女妻奴迷?俺真三昧,到至今始悟通灵地。走遍天涯,哭遍天涯,愿寻着一个同声气!拿鼓板儿,弦索儿,在亚洲大陆清凉山下,唱几曲文明戏”!后书黄帝纪元二千四百五十五年,不书清帝年号。署名“群学会主人书”。

首段哭黄帝:“我的始祖公公!叫一声我的始祖公公!想当初大刀阔斧,奠定中原,好不威风”。继哀汉族亡于满人:

大地沉沦几百秋,
烽烟滚滚血横流。
伤心细数当年事,
同种何人雪耻仇?

自海禁大开,洋人侵略,民穷财尽,屡战屡败,国亡无日,满人无能。天华谓:“无奈我同胞沉迷不醒,依然歌舞太平,大家自私自利,全无一点团结力,真真烧到眉毛尖了,尚不知痛,好叹呀!”

“咱家闲下无事,编了几句话,叫做‘猛回头’。列位若不厌烦,听咱家唱来消消闲好吗?”其下为一首弹词,均三、三、四为一句,二句押脚韵;唱词后说白。第一段为:

拿鼓板,坐长街,高声大唱。
尊一声,众同胞,细听端详:
我中华,原个是,有名大国;
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
论方里,四千万,五洲无比;
论人口,四万万,世界谁当?
论物产,真个是,取之不尽;
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
看起来,那一件,比人不上;
照常理,就应该,独称霸王。
为什么,到今日,奄奄将尽;
割了地,赔了款,就要灭亡?

以下虽五胡乱华,辽、金、元、清、外族统治,满清虐待汉人,媚外苟安,肇瓜分之祸。继又分段一唱一说:

怕只怕,做印度,广土不保。
怕只怕,做安南,中兴无望。
怕只怕,做波兰,飘零异域。
怕只怕,做犹太,没有家乡。
怕只怕,做非洲,永为牛马。
怕只怕,做南洋,服事犬羊。
怕只怕,做澳洲,要把种灭。
怕只怕,做苗傜,日见消亡。

于是奉劝同胞为免于亡国灭种,求为牛马不可得,应该奋起,先行“十要”,学习强国自救:

第一要,除党见,同心同德。
第二要,讲公德,有条有纲。
第三要,重武备,能战能守。
第四要,务实业,可富可强。
第五要,兴学堂,教育普及。
第六要,立演说,思想遍扬。
第七要,兴女学,培植根本。
第八要,禁缠足,敝俗矫匡。
第九要,把洋烟,一点不吸。
第十要,凡社会,概为改良。

因此,中国人应效法“法兰西、德意志、美利坚、意大利”;唱词一变六、四字一句:

要学那法兰西,改革弊政。
要学那德意志,报复凶狂。
要学那美利坚,离英自立。
要学那意大利,独自称王。
莫学那张弘范,引元入宋。
莫学那洪承畴,狠心毒肠。
莫学那曾国藩,为仇尽力。
莫学那叶志超,弃甲丢枪。

末段号召排满革命,满族异种深仇,倒行逆施,残害同胞:

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
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
那怕他,专制政,层层束缚;
那怕他,天罗纲,处处高张。
猛醒狮,梦中醒,向天一吼。
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
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
雪耻仇,驱外族,复我冠裳。
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
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俺小子,无好言,无以奉劝,
这篇话,愿大家,细细思量。
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极可哀;
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醒莫徘徊!

全书仅写至第七回,第八回有题无文,则第七回已为作者绝笔矣。天华作此三书,先敲“警世钟”,唤起国魂,一齐“猛回头”,勿忘亡国恨,发奋有为,睡“狮子吼”了,排满革命。正如“狮子吼”书中所录对联:

扫三百年狼穴,扬九万里狮旗,知费几许男儿血购来,到今日才称快快!
翻二十纪舞台,光五千秋种界,全从一部黄帝魂演出,愿同胞各自思思!

一九○三年春留日学生为拒俄成立义勇队,五月间上海同文沪报忽传返国学生钮永建、汤尔和在天津被清吏杀害之说,各会员闻之,愈为激昂,决定进行方法四种,以鼓吹各地起义为主,乃推举同志回国分省运动起义,名曰运动员,黄兴与陈天华为被派回湘之运动员。黄兴、陈天华返抵湘后,即与刘揆一等,组织“华兴会”于省垣连升街,举黄兴为会长,分途活动,会众日多。翌年十月适逢慈禧太后万寿节日,会议决定分长沙、岳州、衡州、宝庆、常德五处起事。先期在长沙万寿宫之皇殿下预藏大炸弹一枚,候全省武文官吏届时到场行礼时燃放,以期一纲打尽。讵料期前十日,有会党何少卿、郭鹤卿以事机不密被捕,因是计划尽泄。诸同志得息后,遂分别走避。天华间道走江西至上海,与黄兴等会合,设机关于公共租界新闸路庆余里,再谋举事,不幸以皖人万福华愤前桂抚王之春主张联俄,枪击之福州路金谷香西菜馆而未中,西捕探索至庆余里机关部,被捕者数人,天华亦在内,后获释,再赴日本。

天华有章回体革命小说“狮子吼”一篇,“楔子”谓梦中得书为“光复纪事本未”,分前后两篇,总计卅万言,前篇言光复故事,后篇言收复国权国家完全独立故事,醒后取而阅之,以原书全是正史体裁,乃改用白话以章回演义写出。又原书封面画有狮子,故取名“狮子吼”。

第一回:数种祸惊心怵目 述阴谋暮鼓晨钟
第二回:大中华沉沦异族 莽风潮激醒睡狮
第三回:民权村始祖垂训 聚英雄老儒讲书
第四回:孙念祖提倡自治 狄必攘比试体操
第五回:祭亡父叙述遗德 访良友偶宿禅房
第六回:游外洋远求学问 入内地暗结英豪
第七回:专制威层层进化 反动力渐渐萌机
第八回:乌鼠山演说公法 宜城县大闹学堂

全书未完。内有一段专叙“苏报案”:“那时上海有一个破迷报馆,专与政府为难,所登论说,篇篇激烈,其中有一篇‘论革命’,尤其痛快。满洲政府在各国领事面前,屡次运动。各国领事原先是不准的,从来见他们苦求不已,只得派了巡捕,封闭破迷报馆,把主笔两人,拿到巡捕房。到了审日,各国的领事官,带了翻译,齐到会审堂,满洲也派一个同知做会审委员。被告破迷报馆正主笔张宾廷,年卅二岁,副主笔焦雍,年廿一岁。原告律师说张、焦二人在租界内设立报馆,昌言无忌,诋毁当今圣上,煽动革命,实在是大逆不道,要求将犯人移交问罪。被告律师问:今日原告何人?原告满洲政府代表江苏候补道余震猛听此语,若说清国皇上,面子不太好,若说自己是原告,这个题目,又担当不起,答不出来。被告律师说原告没有一定的人,案子不能成立。……后来这一场官司,满洲政府没有占到好多便宜,是为汉族与满洲政府立于平等地位的第一次”。书中人物姓名谐音。张宾廷即章炳麟,焦雍即邹容。又如狄心攘,意即敌必攘。唐必昌,意即唐人必昌。华再兴,意即中华民族必再兴。孙念祖、孙肖祖、孙绳祖一望而知其含意。

一九○五年春,天华忧伤过甚,忽发奇想,拟以全体留学生名义,电请实行立宪,建议于各省留学会馆,盖有感于庚子、甲辰二役倡义之失败,谋别出途径,潜布党人势力于政界,以掩护革命活动。经留学生会馆取决于各省同乡会,黄兴、宋教仁、冯自由均不表赞同,议遂寝。天华乃作“中国革命史论”,主张“革命出于国民,革命之后,宣布自由,设立共和,其幸福较之未革命之前,增进万倍”。又谓:“中国自古之革命:三代之革命,多由贵族;东汉之七国,西晋之八王,明世之燕王棣宸,君主之家事,无关国民之消长;其他权臣篡国,夷狄乱华,暨揭竿者之旋起旋灭,俱不得混入于革命”。故“不愿今日仍有私人之革命而无国民之革命”。

是年秋,国父自欧洲莅日本。七月廿八日约晤宋教仁、陈天华于“二十世纪之支那”(月刊)社,日人宫崎寅藏亦在座。国父垂询此间同志多少,情形如何,天华即将去岁湖南风潮事,提出报告,并言及办事之方法。国父乃纵谈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举座惊服。翌日,宋教仁偕陈天华至黄兴寓所,商谈华兴会与国父合作。卅日,国父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召开中国革命同盟会筹备会,到者七十余人,决定会名为中国同盟会,誓词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各人誓毕,乃举会章起草员,规定会章,由黄兴、马君武、陈天华、宋教仁、汪兆铭五人任之。

八月十三日,东京留学生举行欢迎国父大会于富士见楼,到者千余人。天华有文纪之,题曰“纪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

孙君逸仙者,非成功之英雄,而失败之英雄也;非异国之英雄,而本族之英雄也。虽屡失败,而于将来有大望;虽为本族之英雄,而其为英雄也,决不可以本族限之,实为世界之大人物。彼之理想,彼之抱负,非徒注眼于本族止也,欲于全球之政界上社会上开一新纪元,放一大异彩。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

先是,孙君由亚而美,由美而欧,所至之处,旅外华民及学生,开会欢迎,公请演说。各国政党,亦皆倒屣以迎。孙君既获闻各国大政治家之结论,益以参观所得,学识愈富,热度愈涨,亟欲贡献祖国,乃于乙巳孟秋,由欧洲返日本横滨。旅东同人闻之,派代表百余人,恭迓于埠。于阳历八月十三日开欢迎会于东京曲町之富士见楼。

富士见楼者,居于骏河台之麓,后临一小河,游艇如织。隔岸为炮兵工厂,烟突林立,黑云蔽天,声隆隆不绝,雄壮殆不可名状。为日本一名区,有嘉客则宴于是。结构虽不大宏敝,颇为精巧,盖素为日本集会之所也。是日至千三百余人,已告满员。后至者皆不得入,然犹不忍去,伫立于街侧以仰望楼上复数百人。有女学生十余人,结队而来,至则门闭,警察守焉,女学生大愤,恨恨而去。然室内则已无隙地,阶上下,厅内外,皆满。暑气如蒸,汗臭不可响迩,余乃偷出户外吸空气。有小假山,屹立池中,四周喷水,红色鱼游泳其间。楼外则葡萄披篱下垂,绿荫覆焉。从此而下,有小门,门侧系一游艇,风景绝佳,神气为之清爽。未几而厅内拍掌声起,余急入,则来宾日人某某等,已先孙君而至。约二十分许,孙君着鲜白之衣,数人导之,拾级而上,满场拍掌欢迎之。立在后者,为前者所蔽,跋足以望,拥挤更甚,然皆肃静无哗。东京自有留学生以来,开会之人数,未有如是日之多而且整齐者也。

无何,孙君以蔼然可亲之色,飒爽不群之姿,从人丛,出现于台上,拍掌声又起。孙君先谢欢迎之盛意,继续述环游全球所历。众人拍掌不绝。终乃就时下之问题,而为一源源本本之演说。(下略)

孙君演说毕,继之演说者,则有安徽某君。……更端而起者,复有数人,最后为来宾演说。……已而经理人告散会,来宾先去,孙君次之,群亦纷纷散,时已为午后三时矣。

记者曰:余每见日本人之欢迎其陆海军帅也,殆举国若狂。私心忖度:使其人而在中国也,中国人视之当如何?迄今观留学生之欢迎孙君,而知我中国人爱国之忱,崇拜英雄之性,视日本有加无已也。夫孙君者,非内地之僭主伪吏,迂师曲儒所诋为大逆不道者乎?而留学生殆举全数以欢迎之。孟子曰:“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天下之大老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吾今亦曰:“留学生者,中国之代表也,代表归之,被代表者焉往?”其有疑吾言者乎?盍俟之于异日。(下略。按此为六十余年前之新闻写作体裁,夹叙夹议,描述生动。)

八月二十日下午二时,中国同盟会本部成立大会假东京赤坂区灵南日人阪本金弥宅举行成立。加盟者三百余人。由黄兴宣读章程共三十条。公举总理及职员议员。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众咸举手赞成。天华被推选为书记部职员。

是年九月廿四日,皖人吴樾,炸清廷派遣出洋考察宪政之五大臣于北京车站,不幸身殉,沪各报撰论慰问出洋五大臣,天华以“怪哉上海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为题,撰文斥之:

“学堂者,汉族之学堂也;报馆者,汉族之报馆也。其于满奴之受惊,宜拍案大叫曰:‘惜乎不死也’!其于烈士之以身殉也,宜大表哀敬之辞,率全国之学堂报馆而开一大追悼会。今天烈士之死,则目为病狂丧心,于满奴之幸免,则慰之幸之,何其颠倒如是其甚也。……吾人于烈士而痛恶之,于满奴而慰问之,谓非病狂丧心,其能至是耶”?是指上海报界为汉奸报矣。全文有极烈的民族主义思想,诚革命报人也。

十一月十七日,“民报”在东京发刊,为国父手创,同盟会成立后之革命党刊,以张继为发行人,司笔政者先后有陈天华、胡汉民、章炳麟、朱执信、宋教仁、但焘、汪东、黄侃、刘光汉等,与君宪派之“新民丛报”相抗。发刊词为国父亲撰,正式揭出“民族、民权、民生”主义,为三民主义见于文字之始。天华有“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一文,刊于“民报”,谓“革命时代宜行开明专制”,与同盟会所颁布革命方略之“军政时期”相同:

“中国沉沦奴伏于异种之下者二百数十年。迩来民族主义日昌,苟革彼羶残暴旧政府之命,而求乎最美最宜之政体,亦负共和者。……然则言中国变革,而盛诵夫君主立宪之美者,为彼少数异种方握政权计,而非为我汉族光复于将来也。……日本之奏维新之功也,由于尊王倾幕,而吾之王室既亡于二百余年之前,现之政府,则正德川氏之类也。幕不倾,则日本不能有今日;满不出,则中国不能以复兴。此吾侪之所以不欲如日本之君主立宪,而心主张民主宪者,实中国之势宜也。……吾侪既认定此主义,以为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而入手之方,则先以开明专制,以为兴民权,改民主之预备,最初之手段,则革命也”。

时国内忽有分省界之风起,排挤外省人。天华深不以为然,著论告诫,题为“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首谓:“近日各省满奴举办新政,尚往往以外省之人,办本省之事,初不见所谓有省界。自权利之说出,而畛域之心起,其中必有所谓省界之分,则大可不必”。继谓:“今日者,国权未伸,外人势力侵入有加无已,满奴未去,汉人权力消亡,此皆不顾,而先从事于省界焉;不外御其侮,而阋于墙内,甚矣其愚也”。

指出省界之分,实由于“官场通弊,好用私人,一局为某省人之总办,则皆所用某省人。”因而“举各省人在其省者,必尽之而后去快”。并以告湘人:“湘人于咸同之间,为满洲政府杀戮同胞,因此而大展势力于各省。湘人不自其为大恶之所在,反视为分所应有。今也情形大异,上既见疑于满洲,日事削夺,下复被憎于各省,排斥时闻。湘人如不知反躬自愧,徒欲怨人,则危险有不可言,况亦从而排斥外省人之复报,作举乎?吾湘人有大戾于中国,即执吾湘人寸磔之,亦为罪有应得。欲于四面楚歌之中,获立一足,以未来之功,洗前日之耻,则不可不力负义务,而以权利让人”。

有留日学生湖南新化人周辛铄,抱病东游,拟学速成法政,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不幸病殁,天华为撰事略,述其生平。末谓:“华于君虽为同县,知君之事少。兹所叙者,仅其十之一二耳。又君之怀抱,今尚难披露,愿俟之异日”。不意天华竟因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愤而自尽:“狮子吼”未终篇,“周君之怀抱,”已无人为之披露矣。

“民报”出版未及一月,日政府文部省徇驻日公使要求,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留学界异常愤激。天华痛愤不平,乃作绝命书万言,投日本大森海湾自尽,时为一九○五年十二月八日。国父适在南洋,闻讯为之哀悼不已。香港同南开追悼者千余人。冯自由作联挽之:“生平得爱友二人,星台殉国,近午(黄克强字)何之?可叹吾党英才,又弱一个;灵爽凭健儿五百,公武(南洋同志通讯暗号,国父原名)鸣钟,自由不死,誓覆虏酋政府,实践三民”。

天华“绝命书”自述投海动机:“中国有一线之希望者在于近来留学生日多,风气渐开,如人皆以爱国为念,刻苦向学,以救祖国,则十年二十年之后,未始不可转危为安”。不意“有为之士固多,可疵之处亦不少。以东瀛为终南捷径,目的在求利禄,而不在于居责任,其尤不肖者,则私德先坏,其被举于报章者,不可缕数”。自日本文部省公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日学生,意见不一:一派主归国,在上海创办学堂,以洗日人取缔之耻;一派主求学宜忍辱负重,互相驳论。天华慨乎言之:取缔规则剥我自由,侵我主权,内顾团体之实情,不敢发难。继有倡停课者,颇不以为然;然既已如此,则宜全体一致,始终贯彻,万不可互相参差。而日本各报诋留学生为乌合之众,“放纵卑劣”,则中国真亡矣,岂特亡国而已,二十世纪之后,有放纵卑劣之人种,难存于世界。天华曰:“鄙人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时时勿忘此语,力除此四字,而做到此四字之反而:‘坚忍奉公,力学爱国’。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海,为诸君之纪念”,为“使诸君有所警动,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更卧薪尝胆,刻苦求学,不兴国家,则中国可不亡”。是以尸谏矣!

天华自称:“志行薄弱,不能大有作用,将来自处,惟有二途:其一则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夫空谈救国,人皆厌闻。能言如鄙人者,不知凡几。以生而多言,或不如死而少言之有效”。并奉劝:“才学气稍胜于鄙人者,万不可学鄙人也。勿以鄙人之故而悲痛失常,而易其志也”。

天华在“绝命书”中再陈其革命主张:对满族不可仇杀,许有同等之地位。革命不可出于功名心,而应出于责任心,必事至不得已而为之,无所利焉。革命不可利用外资,盖极为危险。而革命必须普及宣传,使中等社会,皆知革命主义而渐及下等社会。斯时也,一夫发难,万夫响应,于事何难?若循多数未明此义,而即实行,恐未足以救中国,而转以乱中国也。

天华对于收回外人在华权利,谓宜注意积极的方法,须于改变国体、开通民智、整理财政、养成实业人才,十年之后,经理有人,主权复还,吸收外国资本,以开发中国文明。

天华对日本既不主张排日。中国宜革命自强,利用外交,更新政体,练新军,修铁路,双方实力平等,则与日本同盟不致亡于日,且可保东亚也。惟能分担保全东亚之义务,则日本不能专东亚之权利。凡作一事,须远瞩百年,不可徒任一时之感触而一切不顾。一哄之政策,此后不再宜中国矣。

对于当时之青年,天华曰:“近来青年误解自由,以不服从为规则,违抗尊长为能,以爱国自饰,而先牺牲一切私德,此之结果,不言可知”,以相规劝。

烈士陈天华实爱国根于天性之人。湖南事败,重游日本,忧愤益甚。每谈天下事,未尝不哽咽涕泣而道。是年春,东报兴瓜分谣,天华更愤,欲北上,冀以死要满廷救亡,明知无裨益,而思一试之,因友人阻之不果行。尝语人曰:“吾实不愿久逗此人间世也”!是抱死之目的以竢久矣。取缔留日学生事起,群起力争,或浼天华作文以表意见,答谓徒托空言,驱人发难不为也。

投海之前夕,天华握管作文,深夜不辍。晨起食毕,向友贷金二元出门,入夜未归。良久,留学生会馆阍者叩门曰:“使署来电话称:大森警吏有电至使署,告有一中国男子死于海,名陈天华”。天未明,其友人赴大森视之。大森町长曰:“昨日六时,当地海岸东滨距离六十间处,发现一尸,即捞获之。九时检查身畔得铜货数枚与书留(寄信回证)余无他物,今既已殓矣”。友人赴观,乃倭式墓也。已有同邑友人往横滨备棺裘,厝于华人墓地。其绝命书寄达中国留学生总会馆干事长,一人宣读,听者数千百人,皆泣下不能仰。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