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秋瑾的诗与文
作者:秋子
【摘要】志士吴樾遇难后,秋瑾凭吊诗有云:“我今痛哭为招魂,前仆后继人应在”。同时,秋瑾的感怀诗有云:“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搏沙有愿兴亡楚,搏浪无锥击暴秦;国亡方知人种灭,义高不硬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
  志士吴樾遇难后,秋瑾凭吊诗有云:“我今痛哭为招魂,前仆后继人应在”。同时,秋瑾的感怀诗有云:“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搏沙有愿兴亡楚,搏浪无锥击暴秦;国亡方知人种灭,义高不硬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

秋瑾的诗固然热情洋溢,浩浩荡荡,而她的文告也充满着煽动力,如她自拟的檄文有称:“夫闭关之世,犹不容有一族偏枯之弊,况四邻逼处,彼乃举其防家奴媚异族之手段,送我大好山河!我父老子弟,盍亦一念祖宗基础之维艰,子孙立足之无所,而深思于满奴之政策耶!”又称:“某等眷怀祖国困难之前程,默察天下之大势,知有不容己于革命;用是张我旗鼓,歼彼丑奴,为天下创。义旗所指,凡我汉族,应表同情也。”

这是何等激动,何等气概,迄今犹虎虎有生气。但就她前段的感怀诗内“义高不硬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两句看来,在吴樾遇难时,似乎秋瑾还在他乡作客哩。事实上,秋瑾是在光绪三十三年(一九零五)才从日本返归她的故乡绍兴,而吴樾则在光绪三十一年遇难的。

根据记载:秋瑾,浙江绍兴人,生于仕宦之家,年长,读书通大业,娴于词令,工诗文词。且好读剑侠传,习骑马,善饮酒,一生仰慕朱家,郭解侠义之风,明媚倜傥,俨然花木兰,秦良玉之伦。适王氏,生子女各一,与帘泉之妻吴芝瑛为莫逆交。

由于当时天下大乱,内外交关,而满清政治又日益腐败,奢侈踰度,不顾国势的衰落,亦不知雪耻复仇。因此,时人尝叹:“生不逢辰,际国多艰”。但秋瑾则认为英雄侠士创基立业的大好机会,故于光绪三十年(一九零二)决心赴日本留学,适孙中山先生创同盟会于江户,秋瑾首被邀入会,号称鑑湖女侠,以物色人才为职志,凡与她相识的江浙志士,大都由她介绍加入同盟会,秋瑾进一步便与留日学生多方联系,基于她的爱国热情,每逢大集会,她的演说,无不淋漓悲壮,感人至深!因而闻者无不激动。人人都以革命为职志,令到清廷甚为忧虑,于是阴谋嗾使日本徇清廷之请而订取缔留学生规则。学生大为不满,秋瑾愤而率同志于光绪三十三年返国。

秋瑾初返绍兴,一面执教于明道女子学校和大通学校,一面暗中到处结交死士,实行爆炸破坏以触发革命。数次起事未果,进而创办“中国女报”,鼓吹革命。后来获得徐鍚麟的协助运动,徐谋在皖举事,秋瑾亦往来吴越间,集会同志数千人,以徐为首,组织光复军。最难能可贵的是:秋瑾以一弱女子“居然约束那些会党豪杰,指挥若定;并将光复军编成八军,口号为“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其编制如下:

每军自大将、副将、行军正副参谋,以迄中左右军,中左右佐尉各职。又特制军服,自大将以至佐尉,均为黑色;对襟衣,白色包头,并加胸带,以色为等差;黄色居首,白次之,红又次,浅蓝又次之。士兵则于白月中,书其所隶的军字以为别。肩章于白月中书左右等,及号数以为别。旗帜尚白,中标汉字黑色;顺旗则书复汉,黄底黑字。

这可见秋瑾的组织力之强大,和思想的周密,讵百密一疏,军情终于泄漏,清军前来围捕时,秋瑾本来早一天就接到报告了,但她不肯逃走,反率领同志将枪械收藏起来。第二天午膳过后,谍报再来报告清兵将至,她仍不逃,学生则纷纷散去。不久,清兵果然到达学校门前,大家都劝秋瑾可从后门逃去,而她只下令办事人员和其余学生先走,自己则遭逮捕。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早三时就义,她年仅三十三岁。死前曾遭严刑酷审,终无所供,惟于刑庭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临刑时秋瑾身穿白汗衫,外着青色生纱裤,足登皮鞋,并带铁镣,两手被绑,举目四瞩后,始从容就义。浩气长存。


下载全文:
 
来源:《湘乡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