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宋教仁在漳江书院
作者:李元璨
【摘要】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中国民主宪政运动的先驱宋教仁先生,一八九九年春至一九零一年夏,在湖南桃源漳江书院求学,时间长达三年多。这是宋教仁奠定学识基础,萌发反清革命思想的重要时期,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深深的腳印。但是,迄今有关他在这一时期活动的资料尚少见世。本文希望能多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以期有助于对近代这位历史人物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中国民主宪政运动的先驱宋教仁先生,一八九九年春至一九零一年夏,在湖南桃源漳江书院求学,时间长达三年多。这是宋教仁奠定学识基础,萌发反清革命思想的重要时期,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深深的腳印。但是,迄今有关他在这一时期活动的资料尚少见世。本文希望能多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以期有助于对近代这位历史人物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一、入学苦研

    书院是古代高等教育的骨干,发展传统学术和思想的中心。漳江书院是当时桃源的最高学府,位于县城东一里的地方,明嘉靖年间乡贤达李征创建。后经历年扩建,至清光绪年间,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宏大的书院。历任书院山长都是“文章意气,睥睨一时”的饱学之士,平江名儒李元度即曾来院主讲。科学鼎盛时期,书院多重试艺,至清末,随著时代发展,书院转而注重经世之学,“斯世学子靡然向风,含藻蕴芬,青青翘秀,极一时之盛”。①宋教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漳江书院读书的。

    宋教仁克服了不少困难才得以进入漳江书院。一八九八年冬,渴求知识而又苦于无书可读的宋教仁,结识了漳江书院学生文骏,得知书院藏书丰富,于是决定第二年春入院读书。但是当时宋教仁家境已颇困难,为此宋教仁不得不腼腆地求助于新婚妻子方氏,拿了嫁奁箱内的押箱钱,才得以入学。

    当时书院每个学生单居斋室一间,伙食由书院公廚合办,每人派柴米制钱十二文,油盐菜蔬灯油费,再有二十文,即可度过一日。书院定章,每月教谕一次,山长一次,衡阅学生文卷,分别等第优劣,并定奖金多寡;每岁正月,由县官蒞场考试,正取十五人,奋发谷六石,副取十五人,谷各半之,统名之曰“膏火”。宋教仁在漳江书院学习期间,由于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月三八考课,以及每岁县考,常居优秀,所得膏火费,足以自给,有时甚至还能省下余钱,用来贴补家用。

    宋教仁初入漳江书院,就是一名活跃分子。一八九九年冬,县里拿出三千串制钱,作为书院购书经费。当时书院由山长选定书目,同时推选出宋教仁和另外两名高年级学生,径赴长沙思贤书局和武昌湖北官书局,购办经、史、子、集,以及其他各类书数百种。这是宋教仁第一次从偏僻的家乡去省城和外埠,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

    宋教仁在漳江书院学习期间,求知欲特别强,而且兴趣十分广泛,几乎无书不读。似致他的同学常常笑他:“钝初(宋教仁号敦初,后又改号钝初)到书院,俨如黄牛上芭茅山。”每次他一伏书案读书,就专心致志,竟日不休;到丫晚上,一盏桐油灯下,读起书来,彻夜不息。宋教仁学习不仅特别勤奋,而且十分讲究方法。有一次,他一个昼夜阅读“十三经注疏”数十卷。同学们大为惊讶,说他一目十行,是个天才。宋教仁笑了笑说:“我那里一目十行,不过在开卷之前,条列疑义,然后重点翻阅,已了解的便一一放过,只拣那能为我释疑解惑的细细咀嚼。现今各门书籍,何止汗牛充栋,如效古人白首以穷一经,岂非腐儒笨汉。”

    二、得遇良师

    宋教仁在漳江书院期间,有两位老师对他教育影响最大。

    一位是前任书院山长,时任县教谕的黄彝寿,字仲良,湖南善化(今长沙)人。他精于宋学,平日待己律人都很严格。由于他德高望重,当时漳江书院不少学生都纷纷拜在他的门下以为弟子。宋教仁由于经常请教质疑,与他的关系更是特别亲近。有一次,黄彝寿从长沙运一船书到桃源,途中触礁船破。书都湿了,好不容易抢救到桃源,请了几个学生晒检。宋教仁是其中一个,他边晒边看,工作一完,就马上把书中的疑义提出来和黄教谕研讨。黄彝寿看出他的资性和抱负与众不同,对他更为器重,视为自己的得意门生。黄彝寿不仅精于治学,而且富有民族思想。他平日说话不多,但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卻时常表现在文字之间。清朝末年,国事日非,割地赔款,层出不穷。于是黄彝寿就在县学大堂上,挂一副对联:“堂堂华夏愤膻腥,要大家励精致气,以湔国耻;纳纳干坤运枢纽,看此日从新化故,懋育群生。”②以表明自己胸中的志趣和思想倾向。他还向学生宣称:现在世界大变,会做几篇文章无济于事,必须再学新学,效法欧美日本,讲求维新之道。由于黄彝寿的教育影响,宋教仁在漳江书院读书期间,也曾悬一联于书斋:“办天下事,自欧亚始;读古人书,在秦汉前。”又贴一联于窗前:“莫使真心堕尘雾,要将热血洗干坤。”③亦可见当时宋教仁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另一位对宋教仁教育影响更大,他就是当时书院山长瞿方梅,字羹若,湖南保靖人。他学问渊博,思想开明进步,“生平为学大旨,……戊戌而还,凡关于法政教育诸书,随时探究,冀得通达时务,沟通中西”。④主讲漳江书院期间,他“以开通风气,提倡新学为己任,研究经史之余,并讲究小学、舆地。不以雕虫小技为能事,一扫空疏浮薄之文弊。”⑤他“于制义之外,分课经学、小学、舆地、算学、掌故、词章,而以经世有用为归”。⑥他引道学生阅读“资治通鑑”、“读史方舆纪要”,使知中国历代治乱之根源,典章制度之变革;阅读明末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的著述,使明夷夏之辨。特别是他还要学生阅读当时维新人物如薛福成、冯桂芬、严复等的译述,使学生的思想大为开阔。不少学生在他的教育引道下,一时“遵尚朴学,士风丕变”。⑦瞿方梅一八九八年来书院,宋教仁在他门下从师三年多时间,所得教益自然是特别大的。瞿方梅对宋教仁尤为器重,“一见而奇之,谓非池中物,浪跃三千,不定龙门点额。”⑧以后他还曾回忆自己与宋教仁在漳江书院是“四载相掖,谊而不利”。⑨在瞿方梅的精心指道下,当时宋教仁认真研读了顾、王、黄的著述,以及严复翻译的“原富”、“法意”、“天演论”、“群学肆言”等书,从而为他逐步树立种族的和政治的革命思想打下了基础。“后宋之从事革命,推翻清朝,肇造民国,瞿方梅之甄陶,亦与有力焉”。⑩

    还应该指出的是,宋教仁在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受到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深深影响。而这又与宋教仁师承瞿方梅有关,因为瞿方梅本人恰恰就是一位“义理奉阳明为师”(11)的人。可以这样认为,就是在漳江书院读书期间,由于瞿方梅的影响,王阳明其人和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已经在宋教仁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置,并为他以后留日期间,一度潛心钻研王学,并最终接受了王阳明的哲学观点打下了基础。

    三、明志革命

    严格或者确切地说,宋教仁的反清革命思想是在漳江书院读书期间产生的。当时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漳江书院一般学生读书的目的多是获取功名,所谓“八月入闱,……桂花香里,人人皆欲攀折一技,荣归故乡,炫耀宗亲也”。(12)平日一个个“准是以治身,而身不蹈于非礼”,(13)大都专注于八股文的研习。宋教仁则不同。他在黄彝寿、瞿方梅潛移默化的影响下,“薄功名不屑,务讲求经世有用之学,平日喜兵、刑、名、法、舆地诸籍,往往别有会心”,(14)并常与同学一起“纵论中西政治得失,关塞险厄,及古今用兵胜败”。(15)一次,宋教仁与同学纳涼于耸立书院前的漳江阁,其时江月高悬,夜涼如水,大家不由纵论起湖广形势。一个同学文兴大发,背诵了一段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州域形势•湖广序”:“湖广之形势,在襄阳乎?在荊州乎?抑在武昌乎?以天下言之,则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在荊州;以湖广言之,则在武昌。”然后说“此不刊之论也。”宋教仁听了笑著说:“君诚所谓食古不化者。今日之武昌,雄踞长江及南北水陆交通枢纽,无论以全国言,以东南言,以湖广言,形势都在武昌。如一旦有英雄起事于东南,首先宜夺取武昌为根据,西因粮于蜀,南接援于湘,系湖广总督之头于肘后,北出武胜关,断黄河铁桥,然后成立新政府、徐图北伐,直捣北京,定可夺志于天下。”这表明当时宋教仁不仅已萌发反清革命思想,而且对如何推翻清廷,脑子里也初具轮廓。以后有人回忆起这件事说:虽然当时“此乃书生意气,纸上谈兵,闲暇无聊,但钝初后来策划起义于长江中下游,着重点在武昌,正象诸亮的‘隆中对’一样,早已筹措于出茅庐之前了。”(16)又一次,书院同学见宋教仁反复吟哦一文,一听原来是黄宗羲的“原君”。接著宋教仁就和同学谈起清皇室的腐朽昏聩,列强的鹰瞵虎视,议论要救国图存,就只有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国家。当时有的同学以为他是开玩笑说的,并不以为意。谁知宋教仁卻一本正经地解释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彼可取而代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君等听了,也定以为一派胡言吧。”

    宋教仁在漳江书院期间,还与自立军有过一定联系。戊戌变法失败后,社会思潮开始从改良转向革命。与谭嗣同为“总角交”的唐才常,组织了自立军,策划在长江中游盆地——湖南、湖北及江西起义。当时身为自立军左军统领的陈犹龙,也是桃源人,曾入学漳江书院,后又肄业武昌两湖书院,与唐才常结为志同道合的密友,并致力于长江流域一带的秘密会党中发展关系。一八九九年冬,陈犹龙回到常德一带联络会党,发展会友,与桃源会党领袖杨吉陔在武陵县河袱主盟,先后发展接纳宋教仁、胡瑛、孙安仁等为富有山堂会友。以后宋教仁等因该会不排满而保皇,渐渐与它脱离。但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宋教仁曾给予很高评价,称之为“自立会革命”。(17)这说明在漳江书院期间,宋教仁确曾与自立军发生过一定关系,并对宋教仁反清革命思想的产生有过一定影响。

    四、结交挚友

    宋教仁在漳江书院学习期间,不少同学皆“服其才之雄、而志之大也”。(18)而宋教仁也非常注意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以为挚友。一位同学孙安仁回忆说:“宋公钝初,前在漳江与仁共学时,不以仁为不材,动以推翻专制,改建共和各项密谋,互相商榷。”(19)当时与宋教仁结为革命密友的还有翟方书、田荊华、覃振、胡瑛、聂雁湖等同学。其中瞿方书更与宋教仁交契最挚,两人“凡古今中外政治得失,山川险要,无不潛力钻研”,(20)有时“计议革命方略,恒密语达旦”。(21)这些同学,以后都与宋教仁一起留学日本,一起参加同盟会,成了辛亥革命中的风云人物。

    宋教仁在漳江书院期间还有一件事,对他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有过一定影响,这就是宋教仁应试受抑和与刘复基订交。一九零零年冬,宋教仁参加桃源县试、常德府试,都名列前茅,受到当时比较开明的桃源知县胡鉴莹、常德知府朱叔彝的赏识,目为奇才,极器重之。一九○一年复参加院试。一道策论题为“晋通吴以制楚,卒为东诸侯之患论”。出题者为倾向维新的主考官江标,他是针对当时那拉氏与李鸿章正执行“联俄制日”的卖国外交政策而出的题。宋教仁作文时更是借题发挥,首先开门见山说:“甚矣,以夷制夷之说之谬也!”文章最后则大声疾呼:“当不惜杀一人(指李鸿章)以谢四万万之同胞,当不惜杀一人(指那拉氏)以安万世之天下!”江标阅卷至此,便用朱笔眉批:“痛快,痛快!奇才,奇才!”并拟拔为桃源童生院试首卷。后因一帮办师爷认为宋教仁的文章锋芒太露,恐怕引出祸端,结果只取第八名,补博士弟子员。宋教仁参加科学考试原是奉母命而行。她母亲也并不认为这就是目的。她勉励儿子说:“秀才以天下为忧乐,岂在区区科举耶?汝求其大者远者可耳!”(22)宋教仁自然更不想走这条封建科举老路。他在拜见当时常德一位名师戴展诚时曾明白表示:“学生不恋功名,喜读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存亡之书。”

    宋教仁应试虽受抑,但他的文名卻因此愈噪。宋教仁在常德参加府试和院试,下塌于五省客栈,当时来向他索稿的人络绎于途。一天,有一青年前来求见,正遇宋教仁欲外出游。来人便笑道:“那好,我,刘复基,熟悉本城街道,愿为向道。”于是两人出下南门,沿大河街而行。行至东门外皇经阁,二人面江而坐,刘复基出示一纸,笑道:“先生文卷,我早从别人手中抄过,今天拜访先生,另有求教。”于是摊开纸片,指著说道:“这‘以安万世之天下’句,我猜度并非先生由衷之言,但不知确否?”宋教仁大笑道:“试卷哪有真言,你这小鬼精灵,竟看出来了。可是世人昏昏,竟说我的文章好,真是荒唐。”接著叹道:“我本大汉民族,堂堂华冑。自爱新觉罗入主中国以后,累受外夷欺凌。欲振兴中华,恢复汉光威仪,非变更现状不可。”刘复基深以为然,于是两人遂订为莫逆之交。时宋教仁十九岁,刘复基十七岁。

    宋教仁漳江书院的同学罗蕺回忆说:“宋君钝初,负笈来院肄业。……英姿卓荦,志气不凡。读书一目十行,能识体要。凡训诂、地理、词章及有关政治之典章制度,靡不一一钩稽,弃糟粕而取精华。用功不过两载,甚进步已沛乎莫能御也。”(23)这段话如实地反映了宋教仁在漳江书院期间思想、学习、生活的概貌。在这期间,宋教仁得遇良师,结交挚友,打下坚实学识基础,立下“旋转干坤,澄清天下之志”,(24)在自己的人生旅途,走过了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

    附注:

    ①④⑤⑥⑦⑩(11)(20)(21)“桃源县新志稿”。

    ②陈毖涛:“记宋教仁”,“湖南文史资料选集”第十辑,第九六页。

    ③(16)文思:“宋教仁二三事”,“桃源文史资料”第一辑,第八—九页。

    ⑧哀时客:“渔父痛史”,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四十二、三合辑,第十一页。

    ⑨瞿方梅:“哭宋先生之哀声”,“民立报”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12)(18)(23)罗蕺:“忆宋君教仁”,“宋教仁纪念专辑”(一九八七年,桃源)第三四—三六页。

    (14)(24)罗蕺:宋教仁“我之历史”序五,(桃源三育乙种农校石印版)。

    (15)(18)文骏:宋教仁“我之历史”序四。

    (17)吴良槐:“自立军追忆记”,“自立会史料集”,第一一二页。

    (19)孙安仁:宋教仁“我之历史”序六。

    (22)罗润章:“宋母万大夫人七秩寿叙”,“民立报”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一日。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