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中,终生献身教育,办理一个学校,成绩最佳,影响最大者,要算湖南明德校长胡元倓先生。
先生姓胡名元倓,字子靖,号耐庵,湖南湘潭人。清同治十一年八月初七日(西元一八七二年九月九日)生,到今年恰好满一百岁,去年此时,明德旅台校友,曾集会庆祝,并刊行“胡子靖先生纪念集”。笔者奉刘白如先生命,亦曾撰写“胡元倓先生传”(中华书局发行),兹当先生百年诞辰,特略述先生办理明德学校情形,以示景仰之忱。
胡先生的家诞是世代书香,祖父湘(筠帆)曾任广东南海知县,父亲同寿(同生)和伯父锡燕(蓟门),都跟着住在南海,所以有机会跟从广东著名学者陈澧读书。先生兄弟很多,长兄元仪,对于诗经和荀子有研究,他著的书,都由经学家王先谦,采入其主编的“皇清经解续编”及“荀子集解”中,六兄元玉,跟随长兄读书,又是湘绮老人王闿运的女婿,请教方便,造诣更深。
胡先生排行第九,在兄弟辈中最小,一面有父兄教导,一面又有亲戚王闿运指示,可说是最幸运的一位。在学术思想方面,胡先生对姚江学派最感兴趣,他服膺王阳明的学说,以“存诚”为立身治事的根本。
戊戌(一八九八年)维新变法,和湖南的关系甚深,因维新主角梁启超和谭嗣同等,都曾主讲湖南时务学堂,所以变法失败,湖南青年受的刺激最大。及庚子(一九○○)八国联军入京,清廷败绩,接着订立辛丑(一九○一)和约,胡先生有感于国耻日深,乃毅然弃举子业。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三月),湖南选派公费游日举生十人,胡先生即其中之一。他在沿江东下时,顺道至江苏泰兴,拜访他富有新思想的表兄龙知县砚仙,遂和龙选派的学生丁文江等,一同东渡。
到东京后,依范源濂的安排,入宏文学院习速成师范。半年的学习和参观,胡先生了解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主因,在于教育的普及;而福泽谕吉创办庆应义塾,储才建国一事,尤其给了胡先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矢志以教育救国,培养人才,复兴民族为己任。所以次年回国,即与其表兄砚仙等商量,获得砚仙叔父刑部侍郎龙湛霖的赞助,乃于长沙创立明德学校。
明德学校创办于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当时新教育虽已酝酿几十年,但仍在萌芽时期。公立的学校,因迫于情势的需要,虽已成立了几所,而私立的教育场所,仍停滞在书院、私塾的阶段。当时在湖南,固然还没有私立学校,就是在全国,也没有几所至今尚存的私立学校已经成立。以后与明德齐名的南开学校,创立于光绪三十年(一九○四),比明德晚一年,所以明德学校的创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开学日是三月二十九,这一天极富历史意义,因为八年后的辛亥广州之役,也发生在这一天,而其领导人黄兴,也是明德学校创办时重要人物之一。
原来黄兴和胡元倓,是日本宏文师范的同学,胡先生创立明德后,即至上海聘请英文及理化教员,遇到黄轸(兴),约他回长沙,主办速成师范,并教授历史和体育。黄氏受聘明德后,即利用学校作掩护,进行革命工作;与张继、周震麟等经常商讨,李书城、吴禄贞等亦自鄂来明德小住,相与密谋。课余之暇,黄常至理化实验室试制炸药,又刊行陈天华撰猛回头等书。后黄氏领导的华兴会,定于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十一月,在长沙起义,不幸被反对明德之巨绅告发,指黄氏及胡先生等为革命党魁,要求迅速拿办。后得龙侍郎从中斡旋,黄氏始间关脱险,一场风波,方告平息。
明德学校的创办,首先得龙氏兄弟父子的赞助,即赖龙侍郎捐款二千元,以租长沙城北左文襄祠为校舍。所以学校成立后,以龙侍郎为总理(相当现在的董事长),胡自任监督(即校长),而以龙侍郎子绂瑞副之。
赞助明德之另一重要人物为谭延闿,谭氏本以会元望重一时,不免重科举而轻学校,但自明德创办之年的七月间,莅校参观后,他的观念改变了。胡先生请他主办这一新创学校,欣然允诺,当即捐款一千元,并允按年补助英文教员薪金。且于次年龙侍郎去世后,即继任总理职务。
经费和人事,是私立学校两大柱石。明德学校开办之初,胡先生除请龙氏叔侄父子、黄兴及谭延闿赞襄外,对于湖南当政人物,自然都请他们帮助。如湖南巡抚俞廉三,他选派胡先生赴日游学,当然赞助他开办明德;其后赵尔巽继任巡抚,以明德为湘省正绅所创办,故多方予以维护。及端方为湖南巡抚,更锐志兴学,见明德成绩卓著,因豁免其原来贷款四千元,并每月增加津贴一千元,且资送中学甲班全体学生留学日本,这对胡氏精神上的鼓励,和经济上的帮助,自然都是很大的。其他湖南之在政治、教育界的人物,如熊希龄、范源濂等,亦多给明德以精神及物质的援助。赵尔巽及端方,在离开湖南后,仍予明德以协助。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胡先生为明德聘请优良教师,不惜长途跋涉,甚至含垢忍辱,屈膝以求。明德开办时,曾聘请周震麟、张继、王正廷、苏曼殊、陆鸿逵等名流任教。当时外文及理化、博物等教师最为缺乏,所以胡氏亲赴杭州聘华龙回湘教英文,又自日本聘请理化教员掘井觉太郎,博物教员永江正直,并购置仪器回来。又原聘日语教师李傥未到,恰好陈介自日本回湘省亲,胡先生邀他相助,陈允至暑假为止。不料暑假后,李仍未到,陈急须赴日本完成学业,坚不允再留。胡先生情急,竟于众人座前,向陈长跪,非允不起。陈终被感动,允续任教一年,这一事实,以后在湖南教育界,传为佳话。
捐助明德经费的,除龙侍郎、谭翰林外,湘潭袁树勋,曾捐助一万元。当时袁氏任上海道,以谊属同乡,胡先生前往捐款。不过这一万元得来不易,胡先生像跪请教员陈介一样,也是屈膝得来的。
胡先生为明德捐款,不惜冒险风雪,犯寒暑,跋涉险阻,真是艰苦备尝。有时要请捐款的人外出,或门房不为通报时,他就携被卧待,胡先生行九,所以有“胡九丐化”之称。光绪三十三年,明德经费极感困难,教职员薪金都发不出,几乎要关门了,胡先生往请端方总督,想向裕宁钱局借两万元。端督写了信要他到九江去兑取。但是经办人不肯发,当时天寒岁尽,学校等着钱用,胡先生真是急得要死。幸好谭延闿主持校事,怕先生发生意外,亟电安慰,校中同人,又自动捐出薪金,才勉强渡过难关。
私人捐款之外,政府机关也有补助,湖南省政府除常年津贴外,并曾拨土地以建校舍。学校经费困难时,校友也时予捐助。民国十五年,中华教育基金会津贴明德学校一万元(南开中学也津贴一万元),十八年,政府拨中俄庚款十五万元;二十二年,湖南省政府给奖金八千元,这是数字比较大的。
明德曾于民国二年,在北京创设大学,并且成绩甚佳,后因袁世凯称帝停办,又迁汉口复校,终因经费困难,不易维持而停办。自十五年以后,专办中学,校舍设备,已有基础,补助及捐款亦多,经费始稍宽裕。
胡先生创办明德的目的,在造就中等社会人才,改进中国社会。校名“明德”,系本“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书,在止于至善”之义,勉人为“大人”之学,担负起社会中坚的责任,所以校训为“坚苦真诚”,并选古今名言,请时贤书写,悬挂于学校各处,使学生耳濡目染,收潜移默化之效。其中如王闿运写的“忍耐力,希望心”,“虽九死吾犹未悔”;胡元常写的“诚心实力,有错无私”;谭延闿写的“事本无私,欲公诸世;求同乎理,不异于人”;严修写的“融异为同,化小为大,行之以渐,持之以恒”;吴敬恒写的“乐取与人以为善,因而不失其所亨”;都是胡先生自己体认有得,用以勉励学生的。
明德所实施的教育,是德、智、体、群四育并重的完整教育。在德育方面,除上述以“坚苦真诚”为校训,并辅以古今嘉言懿行,使学生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并因学生全体住校,教师亦多住校中,如胡校长就是经常住在学校的,所以师生共同生活的机会多,施行人格感化,有我国书院教育及英国导师制之长。蔚为校风,明德学生乃自然有一种特殊精神。
智育究竟是学校教育的重心,明德在开办之初,即注意中外语文及理化、博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如前所述,胡先生亲至沪杭聘请英文教员,又自日本聘请理化、博物教员,且凤置理化博物仪器标本。后应事实需要,开办日语及英语专科,又开办商业、银行、会计等专修科,所以不但注意语文、自然及社会等基本科目之教学,同时还注意商业等职业技能之养成,使毕业学生既可入大学深造,亦可出社会服务,今之所谓“综合中学”者,胡先生在六十年前,即能见之实行,不能不令人佩服其眼光之远大。
在体育方面,明德开办时,曾请黄兴教授体操,克强先生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他在体育场中那种生龙活虎般的动作,英勇豪迈的精神,曾使学生向往不已。克强先生当时且领导革命活动,自然希望学生中有人能继之而起,所以明德学校的师生,对革命的助力,实际上是很大的。
明德注重体育,自始就养成了风气,尤以球类活动见长。据明德校史记载:“民国十八年,本校球队远征武汉,凯旋而归。”又“十九年三月,开第十届全省运动会,本校参加球赛,得足球、排球、纲球、棒球四项锦标,代表全省出席华中运动会,仍获排球、棒球两项锦标归。”与体育关联的军训和童子军课程,明德也极重视,且均有优良的表现。
群育为我国过去教育所忽视,明德注重体育,尤其是球类活动,即所以增加学生团体活动的机会,藉以养成协调合作,团结奋斗,即今之所谓“团队精神”。学生全部住校,课后有各种活动如球类、田径、书法、美术、音乐、棋类等,还有学生膳食会、学生自治会等组织与活动。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明德师生异常愤慨,参加长沙市民游行示威运动,并于十月组织提倡国货会,排斥仇货,颇著成效。明德开学不到一月,上海苏报即刊载:“湘潭胡子靖孝廉,自东归与龙侍郎之子萸溪,创设明德学堂,教员得人,规模亦甚整齐,其主义在养成军国民之资格,现已开学,将来必有成效可睹。”所以明德学校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而且胡校长领导有方,教师优良,确实成绩卓著。如民国十四年,毕业生五十四人,其中考取北京、清华、北洋、交通各大学者达四十八人,其升学率之高,现时台北之建国中学与第一女中,或可与之比拟。民四二十二年,蒋委员长至明德参观,检阅军训及童子军,亲书“此于至善”横匾一方,予以鼓励。
胡先生的生命,寄托于明德学校,一生除担任过短期的留日学生监督,及湖南大学校长外,未曾离开学校。民国十九年秋,共匪攻陷长沙,时胡先生刚从南京回来,决心留长沙护校,困居赤焰中十日,共军数度向他骚扰,胡先生不为所屈,始终居校园中,以致中外各报,多载胡先生殉难者。
胡先生与谭延闿先生交深,但谭氏四督湘军,胡未尝请春利用职权,销去明德所借公债。而谭历年致书于胡,均推勉备至,如“近益感于国人之无教育,仍不能不望之我明德”;“我辈唯公有职业,不可不勉”。胡敬承其言,益励前操,于刊行耐庵言志诗第三集,其自序云:“好友徂逝,边患日深,三十年前以教育救国之志,未得少酬,而国步迍邅,于兹为极。往岁畏公弃国前数日来书,以‘死不难不死难’六字相勉及今追念,殊切人亡国瘁之痛。而保种图存,后死者责益艰巨,不知藐躬热血,尚堪更磨十年否也?然苟身幸存,敢忘死友?国犹未破,事尚可为。”胡先生献身教育,其老而弥笃之精神,由此可以概见。
胡先生一生不作官,只是晚年因国家民族遭受空前危难,为团结全国力量,乃应国民政府延请,受聘为国民参政员。并于民国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第三次大会开幕时,被推代表全体参政员致词,欢迎议长蒋中正先生。而南开校长张伯苓先生则被推为副议长,南北两大教育家桃李满天下,一言兴邦,对于集中国人抗战力量,实有极大的影响。
胡先生服膺阳明之学,以诚待人治事;更能得孔颜之乐,蔼然仁者,晚年自号“乐诚老人”,明德新建校舍,亦名曰“乐诚堂”,其修身养性,实入于从心所欲之化境。生平喜读传习录及明儒学案,尝集其精华,辑成一卷,名为“修身约言”,昭示诸生,明德之淳良校风,由是养成。
陶渊明人称旷达,晚年自为祭文;胡先生有自挽一联,颇能道出其心境及志趣,联云:
已过曾求阙浙世之年,心安理得;
愿述王阳明良知之学,继往开来,
先生服膺阳明之学,前已一再述及,而对乡贤曾国藩之学术事功,人格修养,尤为敬佩。曾氏本“谦受益,满招损”之旨,名其斋曰“求阙”,甚富哲理,于人生修养,尤受用无穷。曾氏逝世时只六十二岁,胡先生于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去世,享年六十有九,自挽作于折世数年前,故自觉“心安理得”。
胡先生晚年自号“乐诚老人”,可谓心无挂碍;唯对多难的国家,及因长沙战火而播迁的明德学校,则念念不忘。对于国家,在参政会中,就军事与教育,多所献言;对于明德,则预立遗嘱,就校董会及校长人选,妥作安排。此种以校为家,死而不已的精神,允为我教育界同人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