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从务农到权贵的曾国藩家族
作者:刘鹏佛
【摘要】清代湘乡曾国藩家族源出于宗圣曾子,原居住在山东,传至西汉末年曾据才迁徙至江西,其后再传二十二代至唐朝御史大夫曾庆。曾庆生有二于,一为曾伟,其后代仍居江西,是为南宗。
  壹、家世渊源

清代湘乡曾国藩家族源出于宗圣曾子,原居住在山东,传至西汉末年曾据才迁徙至江西,其后再传二十二代至唐朝御史大夫曾庆。曾庆生有二于,一为曾伟,其后代仍居江西,是为南宗。另一为曾骈,但因其后代承袭宗圣嫡裔的博士之职而迁回山东,是为东宗(注一)。南宗传至曾孟鲁时,再迁至湖南省茶陵县,曾孟鲁又四传至曾坝时,再迁居湖南衡阳唐福,自此开始繁衍数百年的曾氏家族,并逐渐形成以曾大若、大湖、大光及大忠等四房为主,其中以大忠房较弱,但又大多迁徙至祁阳县,因此前三房便构成了曾氏族谱所称的三大房(注二)。

清顺治元年(一六四四),曾氏家族在曾孟学的率领下,才由衡阳迁往湘乡,曾孟学生有七子,但他迁往湘乡时并未全家前往,随行的只有长子曾宏佑与次子曾宏奉,其余五子依旧留在衡阳。曾宏佑生有二子,长子曾闻富又生有六子,其中第四于曾贞桢即是曾氏后人尊称的元吉公(字应桢,号元吉),曾氏的家业至他才日渐兴盛(注三)。曾贞桢生有六子,次子为曾尚庭,尚庭又生二子,长子曾衍胜即是曾国藩的曾祖父,曾衍胜生有五子,三子曾兴■(名玉屏,号星冈)即是曾国藩终生敬畏的祖父(注四)。曾兴■生有三子,长子毓济(名麟书,号竹亭)即是曾国藩之父。曾毓济生有五子,长子传豫即为曾国藩,次子国潢、三子国华、四子国荃、五子国葆。

曾国藩生有三子五女,长于纪第(三岁即夭折),次子纪泽、三于纪鸿、长女纪靜、次女纪耀、三女纪琛、四女纪纯、五女纪芬。曾纪泽生有三子三女,但只有次子广銮、长女广璇、次女广珣三人存活,其他三人均早已夭折,因此其弟纪鸿特别将三子广铨过继给纪泽。曾纪鸿生有四子一女,长子广钧、次子广鎔、三子广铨(过继给纪泽)、四子广锺,独生女广珊。

曾广铨生有二子,长子约农(昭檆)、次子昭润。曾广銮仅生独子昭揆。曾广钧生有三子一女,独女即为曾宝荪,长子昭杭、次子昭桦、三子昭柯。曾广鎔生有五子,长子昭楞(早逝)、次子昭亿、三子昭键、四子昭棉、五子昭谏。曾广锺生有四子二女,长子昭权、次子昭桓、三子昭树(早逝)、四子昭榕,长女宝荷、次女宝菡。曾广珊适俞明颐,生有二子一女,长子俞大维、次子俞大纲、独女俞大缜(注五)。

贰、从乡绅到仕宦

一、科举

历代曾氏家族大都务农维生,以致家世均为贫寒微薄,然自清顺治元年(一六四四),曾氏家族由曾孟学迁居湖南湘乡之后,尤其是三传至曾贞桢(元吉公)时,家族经济情况日渐好转。曾贞桢年轻时家族仍然十分贫寒,伹经过他努力奋斗,白手起家,终于创造了相当财富,因此曾氏家族后人均认为自他开始才使曾家基业日益宏大,为感谢他为曾家立下的基础,特别为他别立祀典,记载推崇他对家族的功劳(注六)。

曾贞桢生有六子,次子曾尚庭是曾国藩的高祖父,尚庭又生有二子,长子曾衍胜是曾国藩的曾祖父,衍胜生有五子,三子曾兴■即是曾国藩的祖父。曾家三传至曾兴■时,曾贞桢其他支派的子孙大多均已式微,惟有曾兴■这一支仍维持较好的经济状况。

曾兴■(名玉屏,号星冈)年幼时,家中经济状况尚可支持他求学上进,但他无心读书而常与一群游手好闲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因此家道日渐中衰。曾氏家族一些长辈们不忍看见家族没落,遂讥讽曾兴■将成败家子,他听到这种批评之后才幡然悔悟,痛改前非,终于脱胎换骨,立志振兴家族。他首先将他家祖产高嵋峰山边的山坡地开垦成良田,其次又养豬、养鱼等以增加财富。此外,他从修建宗祠,照顾亲友,调解邻里纠纷,主持地方公益等,建立起家族邻里间的威望,终于成为当地的领袖人物(注七)。

然而曾兴■对于曾氏家族最大的贡献,在于决心培植子孙成为士绅阶级,想从科举功名上来提升曾家的社会地位。他非常后悔年幼时未能立志求学争取功名,以致虽小有社会地位,但自叹不如那些科举出身的士绅阶级,便把心愿希望寄托在儿孙上。曾毓济(名麟书,号竹亭)深知其父的苦心,亦确实发奋图强,矢志苦读,但却时运不济,资质欠佳,连续十六次参加童试均名落孙山,直到四十三岁那年(道光十二年,西元一八三二年)参加第十七次考试才勉强考上秀才。曾兴■亦知晓其子才学有限,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转而寄托在他孙辈身上,尤其特别督道其长孙曾国藩。曾国藩亦是经过多年努力,历经长期科场艰苦的考验,才在并不很顺利的科考中,陆续考上秀才、举人、进士,终于学而优则仕进入朝廷出任高官,完成其祖父一生的宿愿。此时已有六十五岁高龄的曾兴■自是喜不自禁,逢人便誇耀自己教道子孙有方,有幸“望孙成龙”,曾家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大展鸿图了。

曾毓济为人溫和敦厚,在其父督道下,本有科举入仕之志,却因时运不济,才学欠佳而壮志未酬,最后考上秀才,只得在家乡教书兼务农,并将希望寄托在长子曾国藩身上,且自撰一副对联教道子孙: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钜付儿曹(注八)。

后来由于曾国藩在仕途上一帆风顺,遂使曾毓济常常受到他人的鼓励而介入地方上的公益事业,因此亦成为有名的地方士绅阶级。

清代湘乡曾氏家族的勃兴,历经曾贞桢、曾兴■、曾毓济三代努力,逐渐由贫农转为地方上的乡绅阶级,但大幅提升曾氏家族地位的人物,首推曾国藩之功。由于曾国藩在科举上的成就,继之学而优则仕担任京官,以致将曾氏家族由地方上乡绅的地位进人仕宦人家之林,兼以曾国藩及其诸弟与曾氏族人,参加湘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平定太平天国的大功,因此大为提升曾氏家族的地位,尤其曾氏兄弟的同一日封侯封伯,为清朝先后二百六十八年之中,难以见到的特别现象。以下略述曾氏兄弟的英勇表现。

曾国藩谱名传豫,原名子城,后改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生于清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十月十一日,自幼即在其父祖的严格督道下,立志向学求取功名,终于在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考上秀才,并于同年与欧阳夫人成亲。第二年入长沙岳麓书院苦读,又于同年考取举人,时年二十四岁。其后参加两次会试不第,直到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才以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虽然对进士名次不满意,但却幸运的入选翰林,时年二十八岁。

曾国潘进入翰林院之后,方知天下学问可学者甚多,从此努力吸收各种学问,尤以师事理学大师唐鑑、倭仁二人,对于他日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其后进入仕途之后,得到权相穆彰阿的大力提拔,因此官运亨通,历任礼、兵、工、刑、吏等部侍郎。虽然仕途顺利,伹他并未为官场恶习所感染,反而本诸知识份子之良知良能,慷慨激昂,痛陈积弊,为改革中国而努力(注九)。

二、军功

咸丰二年(一八五二)七月,曾国藩由于其母江太夫人去世,匆忙赶回湘乡奔丧,因此结束了长达十四年在北京的官宦生涯。但当曾国藩在家母为守丧时,亦正是太平军攻打湖南长沙的紧张时刻,当时咸丰皇帝别无他法,只好下诏强迫曾国藩出山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搜查长毛土匪事务。他在多方考量下,决定上书恳辞,但在张亮基巡抚委托其好友郭崇焘的极力游说下,又经其父曾毓济一番“移孝作忠”的教道,终于改变心意前往长沙主持团练,准备对抗太平军。由于这项守孝与尽忠的抉择,终于大大的改变了曾国藩个人与其家族的命运(注一○)。

曾国藩奉诏办理团练时,由于湖南以前就有团练,深知仅用于地方自卫的团练实效不佳,因此首先决定编练战斗力较强的正式军队,并仿效明代戚继光与清代嘉庆湖南布政使傅鼐的成法练兵,招募善良纯朴的农民加以训练,“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注一一)经过一年的辛苦努力,终于编练出一支力挽狂澜的的湘军。

咸丰四年(一八五四)三月,曾国藩首次率领湘军出击,却出师不利,灰心丧气之际,愤而跳水自杀三次,均被幕僚及时救起,幸好湘军后来在湘潭大捷才恢复信心。其后湘军与太平军之征战互有胜负,但因太平天国内讧实力稍减,曾国藩遂率湘军乘胜追击,先后清除太平军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的势力,终于在同治三年(一八六四)攻破金陵城,平定了太平天国。曾国藩因功受封一等毅勇侯,子孙世袭罔替,达到他个人事业的高峰。

曾国藩原想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偕同曾国荃一道引退(注一二),但清廷仍想借重他之威望负责平定捻乱,遂命其继续担任两江总督。同治七年(一八六八),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但结果清议哗然,不得已再回任两江总督,此后曾国藩体力日衰,百病缠身,而于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二月四日晚上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曾国藩共有兄弟五人,他身为长子,其他依次为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四人。现依排行分敘如下:

(一)曾国潢,谱名传晋,原名国英,后改为国潢,字澄侯。其人天资平庸,常自承以发财为生平志愿,因此亦常有人利用其兄曾国藩家属身份诱之以利,希望靠他与各地官府建立关系谋利,此即是曾国潢介入地方公事之始。此外,他亦曾在湖南办理团练,负责围剿太平军与上匪,但因有冤枉及滥权主事,在地方上招致不少民怨,因此曾国藩对于其弟在家乡的作为,颇不以为然,然因他长年在外地为官,家中之事大多委之国潢,以致不便于过度反应,只有百般劝诫而已。如此也对曾氏家族的令名造成了一些污点,颇令人遗憾(注一三)。

(二)曾国华,谱名传谦,名国华,字溫甫,号深斋。自幼即胸怀大志,好读史书,颇有奇才,伹因屡次应科举考试皆不中第,心中愤恨不平,常将怨气发泄在曾国藩身上,亦常与家人言语冲突。其后湖南各地为对抗太平军侵犯纷纷兴办团练,他追随二哥国潢办理团练,建立不少功勋。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四月,追随李续宾攻克九江,声名大盛,清廷为嘉勉其功劳,特别加授他巡抚之衔,并命其继续进军安徽,不料连克四县之后,孤军深入庐江三河镇,造成全军覆没,曾国华与李续宾一同力战阵亡。事后清廷追赠道衔,又加赠太常寺卿衔(注一四)。

(三)曾国荃,谱名传恒,原各国莲,后改为国荃,字沅甫,排行第九,时人常称之为九帅。在曾家五兄弟之中,曾国藩与他最知心,并认为他是兄弟中最优秀者(注一五)。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国荃十四岁以府试第一名考上秀才,咸丰二年(一八五二)更被保举为优贡生。

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国荃原拟再参加科举考试,但因应试之路被太平军阻挡,又值曾国藩坐困南昌,遂放弃应试而招募三千精兵前往江西救援,屡战皆捷,此后即弃文就武投身于与太平军拚搏的战场。由于深获湖南巡抚骆秉章、江西巡抚耆龄、湖北巡抚胡林翼等人的赏识,多次担任进攻太平军的主力,均获得大捷,最后更率军攻下太平军固守多年的安庆,令湘军士气大振。

同冶元年(一八六二),曾国荃与其弟曾国葆合作,分别由长江南北两岸进攻太平天国首都——金陵,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在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六月十六日攻破金陵城,生擒忠王李秀成,平定太平天国,因功封为一等伯威毅伯。曾国藩兄弟二人同日受封侯、伯,因此湘乡曾氏家族威名远播全国。

曾国荃攻破金陵后,原应各方赞誉备至,反而毀谤丛集,有言他与部属吞没太平天国所藏财宝,亦或言他与湘军诸将不合(注一六)。另外民间言及他各种奢侈阔绰传闻不断,系因早在攻打金陵之前,曾国荃即有每攻下一座名城,必请假返回湘乡大规模的购屋买田,令人侧目。曾国藩也批评他手笔太阔(注一七)。国荃在各方的责难之下难以辩白,兼以旧病复发,遂请求清廷退职回家养病,所统湘军亦被解散。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清廷忙于剿平捻乱,再度启用曾国荃担任湖北巡抚,与其他湘淮军联合作战,不幸其手下大将郭松林、彭毓橘先后在剿捻之役大败,所属精锐几乎全部阵亡(注一八)。此外,又因参劾湖广总督官文贪庸遭致反击,湖北巡抚官署亦遭火灾,他在内外交困下,再度称病辞职返乡休养。此后在家赋闲七年,一直未再受重用,亦因此令其返乡后心境改变很多,从此不愿与人争长短,而谨言慎行,韬光养晦,力图改变他给乡人的印象。

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清廷终于重新起用曾国荃担任陕西巡抚,寻改任东河总督,光绪三年(一八七七)转任山西巡抚。光绪六年(一八八○)升任陕甘总督,二年后改任两广总督,一年后又内召为礼部尚书,光绪十年(一八八四)改任两江总督,任内清靜无为,常托病谢客,终于在光绪十六年(一八九○)十月,逝世于两江总督任上,结束了他早年气盛晚年谦逊的一生。

(四)曾国葆,谱名传履,名国葆,字季洪,后改名为贞干,字事恒。年轻时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早年考上秀才后,即改行研究武术,曾追随长兄曾国藩号召六百人参加团练。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十月,其兄曾国华阵亡于安徽三河镇,曾国葆得知噩耗后,誓言为兄报仇雪耻。次年,他复出前往湖北追随胡林翼,率领千名湘军在安徽境内连克太湖、潛山两县,更在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八月,与曾国荃合作收复安庆。其后兄弟二人率军合围金陵,不幸被金陵流行疾病传染,而于同治元年(一八六二)病逝。事后清廷追赠按察使官衔,又加赠内阁学士衔,赐予靖毅谥号(注一九)。

以上除曾国藩兄弟之外,曾氏家族因参加湘军而立功者大有人在,但因地位不夠显著,因此他们的成就较易为人忽略。现根据“四修族谱”中的简单传记资料,以及曾氏族人个人生平经历记载,略述较著名的族人如下:

(一)曾传盛,字国藻,号鸿先。顿知上进,追随族兄曾国荃攻打太平军,最后一起攻破金陵城,因功晋保同知衔知县,并升任直隶州知州之职(注二○)。

(二)曾传里,字华德,号平政。喜读兵书,尤善于骑射,追随曾国葆深获重用,先后升为千总、守备,并加部司衔,其后曾国葆病逝,自请护送其灵柩返回湘乡(注二一)。

(三)曾传纯,名恒德,号镜亭,系曾传里之弟,年幼时即有勇略,曾追随曾国藩深受信任,冒死完成任务,因功升到守备、游击、参将等职(注二二)。

(四)曾传芬,字荣发,曾命其三子曾勋鸿、曾访箕、曾阁臣,追随曾国荃转战各省,因功受封为副将、把总等官(注二三)。

(五)曾兴渠,字良才,曾命其孙曾传俊等七人参加湘军,亦获得总兵等官职。

以上几位族人参加湘军,主要是因亲族关系追随曾国藩兄弟,其次是为改善家中经济问题,最后他们在湘军建立的功勋,大多是凭著真本事,冒著生命危险换来的,并非只是依靠与曾国藩的特殊关系凭空得来的。

注释:

注一:曾宏毅、曾洁盘同修,《大界四修族谱》,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影印,一九六七年出版,“谱敘”第三至四页,“奏牍”第八一至九六页。

注二:李荣泰著,湘乡曾氏研究,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一九八九年六月初版,第十二页。

注三:同注一,第二七五至二七六页。

注四:同注一,第五三五至五四○页。

注五:董丛林著、百年家族——曾国藩,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年一月初版,第三四三页。

注六:曾国藩著,曾父正公全集,台北市文海出版社影印,一九六四年出版。

注七:同注六,第一二九四七至一二九五○页。

注八:同注五,第四页。

注九:同注五,第一四至一六页。

注一○:同注五,第四一至五二页。

注一一:同注六,“奏稿”,卷一,第二七二页。

注一二:同注六,“书札”,卷二十三,第一五○八六至一五○八七页。

注一三:同注六,“家书”,卷九,第二○一九四页。

注一四:同注一,第五七四页。

注一五:同注二,第六十八页。

注一六:同注二,第七十一页。

注一七:同注六,“家书”,第二○二五五页。

注一八:同注十六,第四二八页。

注一九:李元度著,《天岳山馆文钞》,台北市父海出版杜影印,一九六四年出版,卷七,“曾憨烈曾靖毅公别传”,第一至二页。

注二○:同注一,“文艺四”,“鸿先公神道铭”,第二○四页。

注二一:同注一,“平政都尉传”,第二○五至二○六页。

注二二:同注一,“镜亭军门纪略”,第二○八至二一○页。

注二三:同注一,“荣发封翁暨德配陶太夫人七旬寿序”,第一七一至一七四页。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