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一八七四——一九一六年)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清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入城南书院读书。五年后,入武昌两湖书院,接触到西方政治学说。二十七年,留学日本,参加拒俄运动和军国民教育会。三十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被推选为会长。因筹划反清起义未果,而逃亡日本。次年,在日本东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三十三至三十四年间,参与或指挥钦、廉、防城起义和镇南关、云南河口之役。三十五年,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并策划广州起义。宣统三年三月(一九一一年),指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再赴香港。武昌起义后,由香港到武昌,被推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对清军作战。次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在南京任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民国五年归国,病逝于上海。辑有《黄兴集》
〔故里〕
黄兴故里在湖南长沙县高塘乡。故居原为两进四合院平房,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始建。十三年九月十六日(十月二十五日),黄兴诞生于此。左右橫屋廂房已毀,现存上、下两进正房,共计十二间。前栋正厅,右房为黄兴父母卧室,左房为黄兴卧室。现与正厅陈列黄兴生前用过的家什、文具等。墙挂黄兴遗照及手书“笃实”墨迹。围墙正门上方悬挂廖承志题“黄兴故居”门匾。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行跡〕
两湖书院遗址在湖北武汉市武昌解放路中段西侧。清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黄兴入两湖书院。二十八年,被选赴日本留学。次年归国策动革命,在此院发表演说,鼓吹反清。阳夏保卫战期间,再以战时总司令身份,在此院(时为两湖师范学堂)检阅首批援鄂湘军。两湖书院系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六年创办,后扩建为两湖师范学堂。
“三•二九”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在广东广州市越华路小车营五号。为一幢四进三间的青砖民房。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中国同盟会决定于广州发动起义,总指挥黄兴在此设秘密指挥部。起义之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黄兴亲率起义队伍从此出发,进攻两广总督署,即黄花岗之役。一九四九后,此房辟为纪念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军政府旧址在湖北武汉市武昌闽马场北端。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调动大军威逼武汉,黄兴由沪到汉,督师抗敌。十一月二日,汉口失陷。当晚黄兴在军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退守汉阳,会上,被推举为战时总司令。十一月二七日汉阳失守,黄兴又到武昌出席军政府紧急会议,以所议不合而辞职。军事会议室在军政府旧址红楼二楼东第三间,现已复原陈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
黄兴墓在湖南长沙市岳麓山。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四月十五日葬此。墓坐西朝东,花岗岩石砌成,正方形,周围石柱崁铁栏杆,东设铁门,门前为一石坪,下有三层九十二级石台阶引道。墓上矗立一幢花岗岩石塔形碑柱,高九•五米。正面崁铜板,上镝楷书“黄公克强之墓”。茔地面积八百余平方米。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景物〕
黄兴墓庐在湖南长沙市黄兴墓南侧百米外山坡上。原为土木结构平房。一九七九年,改建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增设接待室,并置有围墙。占地面积一一○○平方米,建筑面积四七八•六四平方米.内设黄兴事跡展览。
黄兴铜像在湖北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南侧。像塑于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原立于蛇山,临江山头。一九五五年修建长江大桥时迁此。
拜将台在湖北武汉市武昌阅马场南端。清宣统三年九月十三日《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三日),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在此任命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原台系用木板临时搭建,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在原址正式建亭立碑。一九五五年改建,只存碑。碑北向,为红色水磨石,作四边形锥体,高四•一米,座为水泥构方台,高一米。正面上方竖刻“拜将台”三字,下方竖刻“辛亥首义鄂军都督黎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两行小字;背面竖刻“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义同志会敬立”与“公元一九五五年二月武昌区人民政府改建”两行款识。碑状如剑,直对苍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兴路在湖南长沙市。民国三十七年命名。沿街商肆林立,为长沙市主要商业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