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八指头陀与茅山普安教寺
作者:戴怀萱
【摘要】普安寺位于鄞县南乡蕙江之滨茅山之阳。佛门宗派属临济宗,建于后梁干化元年(九一二),当时名为“茅山院”。至宋治平元年(一○六四),朝廷赐名为“普安教寺”。
  普安寺位于鄞县南乡蕙江之滨茅山之阳。佛门宗派属临济宗,建于后梁干化元年(九一二),当时名为“茅山院”。至宋治平元年(一○六四),朝廷赐名为“普安教寺”。元至元十七年(一二八○)部份院舍倒坍,越二年修复。经明永乐、正德间不断建修,普安寺大为扩充。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因慈溪建城,拆毁东寺,寺僧清玻奉该寺佛像来茅山,于是普安寺新建了禅堂、廓庑、山门。万历中增建宝华堂。崇祯初又建楼于殿西南。至此殿堂巍峨,楼阁绵延,蔚为壮观。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住持行广重修后岩大士像。二十二年(一六八三)住持成宝继修大殿及西楼。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又修伽蓝祖师诸像。当成证任住持后,重建了西楼;新建了听松居。历康熙一朝,佛事兴旺,普安寺连续四次大兴土木,修旧建新。此后,却逐渐走向衰落。至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在了空法师为住持时,寺已荒涼冷落,了空法师有见于斯,与其徒续源,协力经营凡二十余年,于是大殿、天王殿、三圣殿、方丈殿、库房、斋堂皆葺治一新。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僧悟靜与其徒自空,重修天王殿及锁翠关、云牌楼,凿放生池,重新全堂佛像。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重建三圣殿、说法堂,新建西式楼房五间。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又增建祖师殿、念佛堂、功德堂等西式楼房五间。此后又修了藏经阁。正当寺院香火日盛一日之时,异乎浩劫接踵而至,日寇蚕食中华,一隅的道场,香火渐行清淡。在一九四○年六月一个白天,竟因火烛不慎,起火焚烧,四十来间院舍被毁,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九日敌机又在茅山寺附近投下一颗炸弹,从此一蹶不振。最后仅存的一位曾留学于日本的寺僧也涅槃归西。寺院痕跡终至荡然无存。

普安寺的兴盛与三茅山的风土人文密切相关,这从“三茅志”中可以见得。元考功郎中丰灼撰成“三茅志”二卷,至明代有何尔昌者,增而修之为五卷。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陆海续修、充实为六卷。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僧谛空又修成“三茅普安寺志”二卷。民国时期修寺志的,据“鄞县通志”记载仅天童寺、金峨寺、七塔寺等四家,而茅山寺即为四家之一,足见茅山寺在鄞邑寺院中地位的不凡了。

茅山的人文景观有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中进士的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建造天一阁书楼,去世后葬于茅山。他的墓依山而上,共五层,俗称“五台坟”就在寺后偏东的山腰。民间传说:当时范家曾强令寺院让出中间通道。由于事实确是寺建于前,数次诉讼不胜,于是派遣范氏族人进入该寺为僧,意在从寺院内部设法达到让道的目的。但事与愿违,出家为僧的范氏族人,受到佛教的感化,却反过来为普安寺说话,范氏只好断了这个念头。故范钦墓道只得从墓东侧盘旋而上。普安寺、五台坟和位于青龙白虎两山之间奉祀唐两浙兵马铃辖使张仁皓的灵应庙(俗称茅山庙),茅山之巅的茹峰亭,称成茅山景区。茅山庙前耸立著一幢洋楼由当地巨商洪沧庭出资经沈友梅协调而建成,初为茅山小学所用,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县教育局因本县缺乏师资,经县长陈宝麟批准,借此楼与茅山庙为校舍,初定名为鄞县县立乡村师范学校,首任校长为边甘棠。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根据省教育厅通知,改校名为鄞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并延长修业年限为四年。民国三○年四月,因日军侵陷县城而停办。十余年办学,为农村教育培养了大批师资。茅山之地锺灵毓秀,人文荟萃,能文善诗的有胡鲁封、徐酡仙、呂文舟、杨雪门、杨灵圣等,他们世居于茅山附近胡家坟、花园、东林寺、杨家弄等村,都有缘佛门,常出入普安寺。诗僧寄禅(八指头陀)因寺内高僧与了法师为湖南同乡,也常来寺挂单。这在一八八九年,大师“哭与了和尚”诗中可见:

忆昔俱年少,岐山间道时。

看云同枕石,洗缽共临池。

暂指青松别,仍为皓首期。

旧游今寂寞,回首泪如丝。

一九七六年冬,寄禅从湖南东来,驻锡宁波,即从呂文舟、胡鲁封、徐酡仙及寺僧与了法师游,成立诗社,相互吟和。次年(一八七七)又来普安寺小住,以后来过三茅山普安寺多次。在他初到普安寺期间即写了许多诗文,赞扬茅山与茅山寺,如一八七七年所写题为“游三茅山普安寺”诗:

直上南来第一山,薜萝深处款禅关。

听松一拂依然在,化鹤三茅去不还。

古洞烟消丹灶冷,丛巖雨过白云闲。

请看原上垒垒冢,谁乞金丹驻玉颜。

同年有“归茅山”七绝一首:

禅心不及白云闲,荏苒风尘老容颜。

一别林间惊岁晚,归来红叶满秋山。

当时从宁波到茅山不论步行乘夜航船都要过翻石渡(在栎社南面奉化江边),往返非常不便,他所作“宿翻石渡船中”诗:

芒鞋竹杖破袈裟,到处随缘便是家。

今夜偶同渔父伴,一船明月宿芦花。

可见他步行来往,夜晚就借宿在渔船之中。

一八七七年暮秋寄禅大师登茅山茹峰亭,写下“暮秋茹峰山阁晚眺”五律一首:

高阁凌霄汉,登临见大荒。轻烟凝远村,疏雨淡斜阳。江淨寒潮白,秋高木叶黄。凭栏不欲去,明月照衣裳。

熟悉茅山的老年人,今日读此诗时,无疑会在眼前湧现一幅昔日茅山茹峰景物的画卷。

茅山普安寺旧有“桃花阁”、“听松居”景点,我们可以从大师“人日重过茅山寺”与“关中怀茅山与了上人”两首诗中依稀想见。诗云:

心似飞云思故山,又攜竹杖叩柴关。

涧流碧水仍如旧,人逐青春去复还。

看石忽惊禅影瘦,听松殊觉野情闲。

白头老宿归何处?惟有孤灯照病颜。

※##※##※

欲向庐山访远公,禅关无奈白云封。

不知我佛拈花处,风月何年共听松。

茅山在鄞南平原上拔地而起,故寺门原有“南来第一山”的匾额,这在大师“戏赠与了上人”一诗中提到,全诗是这样写的:

衡云出岫不知还,留住南来第一山。

莫只无心图自在,好行法雨济人间。

这里充分表达了大师留恋“南来第一山”茅山,连出身之地衡山也乐而忘返了。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寄禅大师已六十二岁,他与首次来茅山普安寺已隔三十六年了,虽时移景殊,故旧凋谢,他还是情系茅山。这年三月十四之夜宿茅山寺,与社友杨屺伯(辔琴)同登茅山茹峰亭,大师见景伤情,喟然赋“茅山登茹峰亭”诗云:

攀萝重上茹峰亭,满目疮痍涕自零。

欲拔灵茅沧海去,申原一发神中青。

不久,大师又来茅山,这次虽未登山,即在茅山寺遥望故旧徐酡仙、胡樵砚(鲁封)、呂文舟、杨雪门之墓,潸然作诗:

三茅旧游地,一步一伤心。

故人多葬此,墓木已成荫。

台社复谁在?青山独至今。

春风草又绿,对此益沾巾。

这也是大师与茅山最后的诀别。是年九月,他为护教赴京,受袁世凯政府官员侮辱,圆寂于北京法原寺了。(转载宁波同乡会会刊四月十日第三六一期)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