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的成功秘诀
作者:张堂锜
【摘要】清朝,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从嘉庆年间开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在内忧方面,天地会、白莲教等反清复明的组织一直秘密地活动;在外患方面,帝国主义入侵,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使得清人顿失民族自尊心。这时,打著新宗教旗帜的太平天国出现,由于百姓对朝廷的极度失望,他们登高一呼,清廷的处境便岌岌可危。
  凡做一件事,无论大小难易,皆有始有终。

——曾国藩《曾文正公文集》

清朝,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从嘉庆年间开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在内忧方面,天地会、白莲教等反清复明的组织一直秘密地活动;在外患方面,帝国主义入侵,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使得清人顿失民族自尊心。这时,打著新宗教旗帜的太平天国出现,由于百姓对朝廷的极度失望,他们登高一呼,清廷的处境便岌岌可危。

就在这危急之际,曾国藩出现了。他一方面以维护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的忠臣义士自居,在母丧期间,墨絰从公,创立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则提倡自强运动,购买、制造西洋的轮船枪炮,派遣留学生,吸收外人的长处,期盼截长补短,振兴民族,可谓用心良苦。

他一生致力于延续孔孟道统的思想,生活严谨,治学勤苦不辍,而且能苦心孤诣地坚守原则,尽忠报国,因此梁启超称赞他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不仅是近代,也是有史以来少见的伟人,不仅是我国,更是全世界少见的伟人。梁氏的推崇或许有些过誉,但无可否认的,曾国藩对家国的贡献,以及他所留下的为人、治学风范,确实是值得后人钦仰的。

以治学来说,曾国藩的渊博学问,主要是因为他“日以读书为业”的缘故,从道光十九年,也就是他二十九岁起,他开始写日记,内容不外是他“所行之事”及“所读之书”,不论军务如何繁忙,他这习惯都一直保持,未曾中辍,单以这份坚持的毅力就足以傲人了。

他每天早起便先温习经书,早饭后读史书,下午则兼览诗、古文,每日可以看书八十页,而且皆用笔圈点,如遇事耽搁,则减半分量。他在道光二十二年时替自己订了“日课”,内容分十二项,主要的有:

一、主敬;随时怀著戒慎恐惧的心,处理事情便可专心一致。

二、早起:每天黎明即起,绝不赖床。

三、读书不二:一本书没有圈点到一日预定的页数时,绝不看其他的书,每天每本书以看十页为准则。

四、读史:在他二十六岁那年,买了部二十三史,父亲告诉他一定要圈点一遍,才不辜负父亲,从此每天都圈点十页,如有间断,便是不孝。

五、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绝不拖延时日。

由此可见,他读书讲求方法、规律,而且绝不一味死读书。每天在日记上,他一定督促自己八件事,即读书、靜坐、作文、书法、办公、教子、对客、覆信,看看有没有做好,并检讨反省一番,如果有什么心得,就记在眉批上。虽然平日职务繁忙,但空闲时一定手不释卷。他后来之所以能著述立言,和他始终保持研读不辍的恆心极有关系。

尤其在军情紧张,他在军营中仍不忘自我充实。他每日均伏案整理一些奏牍书札,这些公文、书信,绝不假手他人,一定亲自书写,而一旦有空,仍旧吟诵书史,因为他将读书当作是修身养性的功夫,他说:“军事变幻无常,每当危疑震撼之际,愈当澂(澂、同“澄”,清也)心定虑,不可发之太骤(骤、突然)。”这也是他对付忙碌军旅生涯的一个绝招,因此每当有紧张状况发生时,他都能从容补救,转危为安。

曾国藩的营中生活,大致是这样的:天未亮便起床,天刚亮便出门巡营,校阅兵马的操练,白天清理文卷,接见宾僚,其他时间则读书、笔记,不使身心有片刻闲暇。如此努力不懈,完全凭借一个信念,那就是“时局艰难,惟劳动心力者可以补救。”只有学识、思想不断的成长,才能应付困苦危险的局势。

除了读书之外,曾国藩的毅力,从他戒烟一事可看出。在他三十二岁时,“潮烟”非常流行,潮烟有水、旱两种吸法,烟味清芬,刺激不大,京官吃烟的情形很普遍,不算为过,但毕竟不是好的嗜好,因此他决心戒绝。在日记中他提到戒烟后“心神恍惚,几若无主”,看来颇为难忍,不过由于他意志坚定,此一嗜好终于戒除。以后,他常以此勉励人家说:“我三十崴最爱吃潮烟,几乎是片刻不离,但我立志戒烟后,至今不曾再吃。”

小至戒烟,写日记,大至擘划军国大政,著述立言,曾国藩均以持恆的决心一一做到,而且成果辉煌,名耀史册。我们看到手不释卷的曾国藩,率兵作战的曾国藩,戒烟成功的曾国藩,其实都只是曾国藩的一部份,真正的曾国藩应该是;有恆心、有毅力,任何事都有始有终的曾国藩。(八十二年八月五日中央副刊)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