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何以未于消灭太平天国后灭清
作者:胡湘宁
【摘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雞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些语句都是描敘战争的实况与残忍。曾公领道湘军与洪杨作战以来,十多年的战争洗礼,他亲眼目睹那种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惨状,使他对战争有深切的体认。而他那自己本身所遭受到的失亲之痛、奔波之苦,更是刻骨铭心。
  壹、前言

去年(西元二○○六年)十二月一日,大陆当局邀请了两岸学者专家、各界硕彥,在湖南双峰县,召开了一次国际曾国藩学术研究研讨会,盛况空前。这是我们湖南人的一大盛事,也是两岸所有中国人的盛事。旅台乡长刘鹏佛教授,亦应邀参加,并获选为“曾国藩研究会”的副会长,我等旅台湖南同乡实与有荣焉!我们的湖南先贤曾公,这位立功、立德、立言的一代伟人,又重获应有的历史地位,得到应有的尊崇,实可喜可贺。

据闻,在研讨会中,有人提出,曾公领道湘军,攻克金陵后,为何不乘胜利之余威,挥军北上,直捣京畿,取而代之?这个问题因资料有限,加之每个人观点不同,见解不同,所以很难有一致的看法。我个人对曾公这位湖南先贤,素极崇敬,对曾公的伟大事蹟,亦甚有兴趣,所以对上述问题,在此亦不揣冒昧,孤陋寡闻的提出数点芻荛之见。

  贰、以天下苍生为念,不忍生灵塗炭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雞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些语句都是描敘战争的实况与残忍。曾公领道湘军与洪杨作战以来,十多年的战争洗礼,他亲眼目睹那种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惨状,使他对战争有深切的体认。而他那自己本身所遭受到的失亲之痛、奔波之苦,更是刻骨铭心。

洪秀全、杨秀清等起兵广西金田村,直到他们的天京(金陵)被湘军攻破为止,前后共历时十五年之久,而直接间接受战争蹂躏或威胁的达十七省之多。如果湘军乘胜利之余威,旋即转用兵力,挥军北上,直捣京畿,取而代之;果尔,则可以预见,其动员兵力之众,作战地域之广,所费时间之长,蹂躏省份之多,以及百姓所受之苦难,定将数倍于斯。曾公宅心仁厚,幼承庭训、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之薰陶,平日以“树德追孔孟,拯时俪诸葛。”自许;笑谈都与圣贤为邻,虽然内心并不十分认同这个腐败的满清政权;但怎可能为了个人的政治野心,为一己之私,狠心置天下苍生不顾,去轻启战端,使生灵塗炭呢?

  参、名不正言则不顺,恐难博得认同

洪、杨起事,“相率中原豪杰还我山河。”纵然民族革命的口号是如何的响亮,反清排满的旗帜是如何的鲜明;然而策略却是何等的错误,信仰是何等的荒谬,手段是何等的残忍。所以曾公站出来,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精神,领道湘军,喊出“报百万生灵枉杀之仇、雪孔孟人伦被辱之耻、维护民族文化道德、保障同胞生命财产。”名正言顺,理直气壮,深得人心,终于消灭了太平天国,也挽救了满清的危亡。曾公力挽狂澜,功在国家;但朝廷对曾家亦不算薄,加官晋爵,“个个正树芝兰,人人官秩隆盛。”如果说,没有几天功夫,就树反旗,想取而代之,别人对你曾某会有如何的看法?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将何以杜悠悠之口?将何以领道群伦?将何以号召天下?还奢望登高一呼,从者云集?这个仗还能打得下去吗?

  肆、列强为在华利益,可能支持腐清

道光廿年(西元一八四○年)中英鸦片之战,咸丰七年(西元一八五七年)的英法联军入侵之战,使素以天朝自居,老大不堪的满清王朝,领教了列强军舰火轮的快速、洋枪洋炮的威力。在对太平天国作战时,常胜军的装备,再度证明了精良的武器,将主宰战场。这也间接的告诉了大家,如果中国内部敌对的两个政治势力武装冲突时,列强的态度,可以左右战局,受到列强支持的一方,可操胜券。

而包括东方的苏俄、日本以及欧美强国在内的列强,他们的传统国策就是不希望有一个统一的中国;强大的中国(事实上,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日本会希望两岸统一吗?会希望中国强盛吗?值得吾人警惕。)正如拿破仑所说:“就让中国人沉睡吧!只要他醒来,一定震撼全世界。”这就是列强长期以来的“邪恶”心态。列强希望中国永远沉睡,永远落后,永远积弱不振;唯有如此,他们才可混水摸鱼,才可予取予求。如果中国强盛了,他们还能再占到便宜吗?国际间是没有道义只有利益的;因此维持一个腐败的满清政权,最合他们的利益,最合他们的理想。曾公以他深厚的学养,丰富的阅历与政治的智慧,怎会考虑不到呢?

  伍、朝廷有相当实力,成败利钝难料

劝曾公取而代之,自立为帝的事,并非始于攻破金陵之日。但剿灭太平天国之后,随曾公之官位更高,声望更隆,而劝进之人更众,劝进之声更强。其劝进之人,则包括了他的部将,他的友人、他的胞弟曾国荃;但他始终不为所动,都毫不犹豫的坚拒了。虽然当时湘军在苏、浙、皖等地的兵力皆占绝对优势,长江三千里,无一船不挂曾字旗,真是兵将一呼百诺;的确,似乎是有点“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的气势。加之太平军残余份子,尚有廿余万,安徽、河南的捻匪势力强大,西北回乱亦成燎原,清廷疲如奔命。焦头烂额;所以表面观之,挥军北上,取而代之,此其时矣!

但仔细估量,此种想法恐过分乐观。当时官文、冯子材,都兴阿等人手握重兵,环伺四周;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更是虎视眈眈;朝廷有相当的实力,且似乎早有防备,加之整个国家机器全部都掌握在朝廷手里,一旦兵戎相见,湘军将难以动弹。在缺兵员,缺粮饷,缺装备武器的不利态势下,这个仗又如何去打?孙子曰:“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管子曰:“圣人择可行而后行,择行必顾其忧。”曾公对兵圣之名言,当会有深刻之体认,对先贤之遗训,定会警惕而励行。既无成功之公算,怎可去冒诛家灭族之险泥?

  陆、湘军己暮气沉沉,战场雄风不再?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古今中外,诛勋旧、杀功臣,历史上屡见不鲜。难怪李白会有“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之叹了!曾公深知虽为朝廷立了盖世功勋,但功高震主,攻克金陵灭了太平天国后,身为汉人,仍手握兵权,更使清廷寝食难安,如果再不及时交心表态,朝廷可能会千方百计罗织罪名,采取行动了。如今既无意取而代之,为避免朝廷的猜忌而断然釜底抽薪,奏请裁撤湘军,其胞弟,指挥湘军打下金陵的敌前总指挥官曾国荃,亦同时自请开缺回籍。

曾公以“强弩之末,锐气全消”为由,奏请裁撤湘军;然湘军是否真的已暮气沉沉,不堪再用?实令人难以置信。其实只要是稍有军事素养的人,都看得出来;湘军这支能征善战,战功彪炳的劲旅,新近始完成剿灭太平天国的艰巨任务,虽然战力可能难免多少有些受损,但只要经过短时间的整补(含干部的调整、人员的补充、装备的强化、部队的训练等。)即可很快恢复战力,接受新的作战任务。而事实证明后来左宗棠的西征,席宝田的征苗,王德榜的越南战场抗法,雄风依旧,都有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优异表现。这不都是打过洪、杨的湘军吗?暮气何来?锐气何消?当然只是曾公避祸的谦词与借口而已。后来曾公本人亦以体弱多病而萌退意,但朝廷虽猜忌他,却也少不了他。风雨飘摇的清廷,少不了他这位已手释兵权、德高望重、老成谋国的勋旧重臣,需要他继续为国效力,依为股肱,而再三挽留他。于是曾公也只好“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了(当然忠于谋国吝于谋身的曾公,只是想在他有生之年,为苦难的国家,苦难的同胞,再多尽一些心力而已。)但知公者为公心忧,不知公者谓公何求?其实对安邦定国,名垂青史的曾公,他内心的苦衷,又有几人能知呢?

  柒、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管见,可以看出当年曾公为何在攻克金陵后,不乘胜利之余威,挥军北上,直捣京畿,取而代之。其主要原因应是基于悲天悯人之胸怀,以天下苍生为念。而当时人心之思安,国际之情势,战略之态势等各方面之因素,也一定做过客观冷靜之分析与考量,而作了至当明智之抉择,值得吾人敬佩!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