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张默君先生,湘乡人,早岁参加同盟会,献身革命工作,历任中央评议委员、考试委员,一生从政、办报、治党,久随行在,翊赞中枢。擅诗、善文、工书法,学贯中西。德业并隆。乃当代惟一之女宗也。
先生天赋异禀、聪明睿智,所为诗词,已刊行者计有白华堂诗集,玉尺楼诗集,正气呼天集等,风格高隽,辞旨渊远,海内文坛,莫不推重。言其书法,天马行空,自成一家,飞舞夺目,匪惟工力,盖亦天授。文则鸿裁巨构,议论鬯发,烛远通微,既冰莹玉润,又慷慨铿锵!且生平嗜玉成癖,尤富研究。曾著“中国古玉与历代文化之嬗晋”一文,阐述珍视国宝之道,更提示爱玉者发扬爱国精神,应避免玩物丧志!语重心长。然后将其珍爱之上古圭瑗、古白玉、夏璧等玉器,悉数捐赠国立历史博物馆庋藏。一时报章腾载,中外共仰,谓为艺坛之盛事,不啻千古之典型。
民国五十二年先生七秩晋九华诞作诗述感,中有“百折千磨骨,一生九死身”之句。九死不死,风范永存。今年十月为先生百年冥诞之辰,湖南文献特以先生遗像,作第十一卷第四期封面,并辟纪念专辑,特载李志新先生所撰“革命先进张默君先生传”及先生所著“中国文字源流及历代书法之演进”一文与谭延闿先生为其母张母何太夫人手著“仪孝堂诗集”所作序言等文,藉表崇敬与追思之忱。
湘乡熊德扬敬识
先生从事革命将四十年,忠党爱国。诗文翰墨,既冰莹玉润;又慷慨铿锵!为当代三湘才女中之巨擘,“惟楚有才”信有焉。
先生原名昭汉,字默君,民元以后以字行。湖南湘乡人,生于民国纪元前即光绪十年九月初六日。禀性刚健清正,灏气懔然,立地顶天,有为有守,系在自由中国许多党国元老中之唯一女性。曾任中央评议委员,兼考试院考试委员。诗文翰墨,俱为当世所重,每有吟咏,无不传诵一时,是为当代才人,诚女杰也。
天赋异禀:凡一哲人之造就,有赖于禀赋之独厚,亦有关环境之特优,此英雄所以与时势相激相荡,以成波澜壮阔之观也,而张氏实兼而有焉。以言前者,则观其诗文之渊懿,与夫翰墨之隽拔,不待论而知其必非常人。以言后者,则其梓里,湘乡泉井坳,东山耸峙,涟水潆洄,崇岩幽岫,吐精孕灵、擅风物之胜,固足以钟灵人杰。而先生一生事业之辉煌,与夫学问之湛深,实受锡于厥考张公伯纯(讳通典),厥妣何太夫人仪孝老人之启迪者甚厚。盖伯纯公隶同盟会,于清季督办江南学务,陶铸多士,如蔡锷、赵声、禹之谟等,均出其门,既广播革命种子,而于辛亥年秋,举义旗于苏州,促苏督程德全反正,响应武昌,策动江宁,以成光复大业。而太夫人则诗才天纵,名章佳什,中外有声。国民政府故主席茶陵谭组庵亟称之、其序太夫人“仪孝堂诗集”有云:“沈酣三唐,渊源八代,风骨既骞,芬芳自远”。则其才思之茂,工力之深,可觇矣!先生幼承庭训,复负异禀,髫年,受诗经于何太夫人,即过目不忘;每令属对,常于嬉游跳掷中出隽句,奇语惊长老。六七岁以降,受读四书、春秋、左传、书、礼、易诸经。稍长涉历百家,而最心折明季大儒顾(炎武)王(阳明),王(船山),黄(宗羲)等之为人,揅治其学说,而于船山之学服膺尤笃。其民族革命思想,殆基于是。庚子移家沪滨,又获读陈天华之“狮子吼”,邹容之“革命军”,章太炎之“訄书”,谭嗣同之“仁学”,及民党刊物“黄帝魂”、“新湖南”、“新广东”、“洞庭波”、“浙江潮”等,革命思潮益以飚发。辛丑随家之宁,肄业汇文女中,尝与驻东京民党秘通消息。时伯纯公在江南创立学校多所,并就铁汤池寓所,设养正女中,由何太夫人主持。先生以髫龄治学其中,兼授小学、文史、倡导民族思想。其后欲负笈春申,而困于资,赖太夫人质钗钏,得以成行,遂考入上海务本女学师范本科,朝夕淬砺,刻苦力学。乙巳夏国父纠集同志组成同盟会于东京,先生一心向往,乃因黄克强、龚炼百之介,而加盟焉。旋秋瑾自日本归,特访先生于沪校,抵掌痛谈,相得甚欢。丁未仲夏,徐锡麟与秋瑾密计返国,分赴沪、浙举义,过沪,又访之于务本女校,欲约与俱,适外出,未值,时清廷防范党人甚严,侦骑四出,秋不便久留,乃留一纸曰:“要事待商,访妹不遇,极怅,行色匆遽,再见何期,前途珍重”。末署名“璿”,先生返校后一再觅之不获,越旬日即闻徐锡麟行刺恩铭,就义于皖,而秋亦殉国于绍兴之轩亭口,盖部署未定,而案发矣,呜呼!先生以未遇秋瑾,获免于难,自吾侪观之,固幸其获留有用之身,效忠党国,而自先生视之,则既甘死如饴,宜其后此恒以未克成仁为憾也。未几复参与南社为社员。南社者,实吾党之海上秘密机关,特阳为文艺雅集耳。先生既为社员,乃时以主义为诗文,与社友于右任、杨笃生、苏曼殊、刘三、宋教仁、叶楚伧、陈匪石、陈去病、宁调元、傅熊湘、高天梅、姚石子、姚鹓雏等相唱和,登诸社刊,风行海内,激荡悱恻,感人至深,其东南风气之转移,殆可与伯纯公之开广学会先后媲美,裨益革命演进者至巨。
胆识过人:丁未夏,先生以冠军毕业于上海务本女学,以志在深造,乃赴吴入景海女校补习英文,准备留美。时伯纯公亦以佐苏抚陈启泰办新政,携何太夫人自皖至吴。不意两江总督端方以受宵小密告,伯纯公蓄异志,急电苏逮解,启泰夙重伯公风义,慨然以身家保之,获免。旋端方复亦罗致先生,驰函任为省立粹敏女学教务长,亲友力尼其行,而先生则既以身许国,早置生死于度外,奚惧为?且伯纯公事甫寝,如拒不行,即不啻示怯,将速灭门之祸,遂毅然赴宁晤端方,鬯陈树人救国大计,端方气慑,不敢致诘,转称道不置。先生视事后,撰“学约”十章,以培养智力。发扬国粹,敦学笃行,勤俭劳动,为自治齐家济世之本。又于学科管理多所兴革,并添设中学,学子倍增,声誉雀起,端方尤倾倒备至,遂依其规制,就江宁设模范小学四十余所,并为其子女及幕僚儿童计,于督署内特设第一模范小学,坚请其兼授史地,先生以有机可乘,允之。端方公余,辄率宾僚及卫士至校听讲,非课终弗去,先生屡怀炸弹,拟伺机击之,终以诸生依依环绕,不忍伤及无辜,卒未果行。其后江南罗织党狱日急,孙毓筠被拘禁,先生留其夫人孙珏于校中、秘使照护,并通消息,未几杨旧林同志等又遇害,革命怒潮日益澎湃,伯纯公亟思举事,而苦于端方防范綦严,未易纠集同志,正踌躇间,适粤督张鸣岐电调其督办柳州垦务,公以门人蔡锷(松坡)方练兵桂中,可以计事、大喜、乃去吴赴桂、赵声欲随往,窘于资,先生乃悉以校脩与之,赵得以奔驰粤桂间,奉国父命,与黄兴胡汉民等规划策动,卒于辛亥三月廿九日发难于广州,事后七十二烈士死焉!功败垂成,遂呕血殂化于香江,而先生亦感人亡邦瘁、悲愤填膺、深恶满獠、雅不欲再与端方相委蛇,乃拂袖离粹敏,负笈春申圣约瑟女书院矣。
光复苏州:辛亥秋八月十九日,吾党首义武昌,伯纯公自粤得先生急电驰归,于九月十四日偕其旋吴门,漏夜召陆师标统朱熙(琛甫),章司长驾时(逖秋)水师管带王道煌(扶轩)并留苏各界同志等一百余人,密集于护龙街饮马横寓所,规划光复苏州事宜,伯公担任主席力主易武昌等地反正旗帜“兴汉灭满”字样为“兴汉安民”以示吾党革命,救民爱物之旨,先生首先鼓掌,众同意;遂兵不血刃,活满人无数。当时先生以白竹布二丈余制长巨纛,以布蘸墨,作擘窠大书“兴汉安民”四字悬吴门城外北寺塔,凡乘沪宁车驶入苏州时,隔数里即睹此鲜明之巨纛,迎风招展,人心振奋。时有同志龚炼百、成国屏等自淞滨来,远见此纛,即鼓掌狂呼曰:“苏州已在张伯纯父女主持之下独立矣,不观‘兴汉安民’四字为昭汉之手笔乎”?由此可知先生之睿智矣。旋公推程德全任都督,公任总参议,先生擘画其间,赶制巨纛旌旗,并亲撰六言布告如下:“照得民军起义,实为顺天应人。满清窃据中国,惨经三百余春。叠遭丧权割地,近尤逆施倒行。吾族炎黄华胄,焉能忍辱偷生。武汉义旗既举,争看薄海欢腾。吴会长江重镇,指日饶吹收京。望尔四民人等,各安所业毋惊。如有乘机扰乱,定当执法以绳。一德安民兴汉,同开万世太平。”复以石砚底属书记罗子华制刻“江苏都督之印”外饰以朱绫,内充以棉花胶水,俨然一大印信。父女于十五日黎明,遂率领水陆军警全体鼓吹入署,程督知大势已去,趋出听命,乃由伯公晓以大义,授以印信,就都督职,通电各省,宣布独立,声威所播,海内震动,旋大军下金陵,东南因之底定矣。
程督反正后即委先生筹办江苏大汉报,乃就苏城沧浪亭可园部署社址、聘传熊湘(字君创又号钝庵),陈去病(字佩忍)金松岭(字鹤望)陈鸿璧等任笔政、克日发刊、苏州之有革命日报,此其嚆矢。先生雄于文,每日社论多出其手,辞严义正,感人至深,傅陈诸子亦经常有阐扬主义倡导民治之作,一纸风行,社会思想为之丕变。
领导妇运:国父就临时大总统职后,分道北伐,军威甚盛,惟乏饷饣胥 ,先生奋起,乃自苏赴沪,与务本女校诸同人会商,倡捐助饷,当经组织中国女界协赞会,公推先生任总干事,领衔通电东南各省女界,努力献替,共襄大业。旋得款台万元,仍推其与陈鸿璧、唐群英等赴宁,面呈孙大总统,备蒙嘉许。
元年二月,国父辞临时大总统职,由袁世凯继任,于是临时政府及参政院遂行北迁,是年夏女同志唐群英等力倡女子参政运动,北京政府闻而深嫉之,时有哄斗,先生以男女平等之义,既经孙公宣示,且明载临时约法,则女子之宜参政,更何待争,顾以时势揆之,政权既操诸佥壬之手,百政莫修,纪纲凌替,吾女子夙尚高洁,奚必于斯时与群小争执耶?且民治基础,系于民智,吾侪允宜治学,暂缓参政运动,而以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为己任;淬砺奋发,树之风声,庶女子咸能献身社会,造福人群,果尔则今之所攘臂以争者,他日将不求而自至矣,众闻而大◇之,北方反对空气因而和缓。先生乃于是年孟秋与陈鸿璧、杨季威、舒蕙祯等组织神州女界协济社,建立女子畜植场,发刊“神州女报”并于闸北创办神州女学,国父首先捐金万元作为开办费。先生先后被推为协济社长兼教务长以及校长,虽事属草创,然小学、中学及各专修科以次设备齐全,教员如叶楚伧、陈去病、傅熊湘、郭步陶、叶圣陶、谢天逸、李士杰、江小鹣、陈抱一、王济远、张辰伯、汤济沧、周巽格、陈鸿璧、杨季威、汤国梨、谈社英、程仲沂,均为知名之士。学子毕业者前后千余人,均英俊有为,致力政教有声,如小麦育种专家沈骊英者,即出其门墙。该社经费,除国父拨助万金外,胥赖先生多方筹募,勉力支持,前后计达十五年之久。迨十六年国军北伐时,一路循浙袭沪,北军顽抗,战于闸北,神州社适当其冲,遂不幸毁于炮火;既无基金,又值国家多事,迄未恢复,时引以为憾焉!
二年春,欧美妇女参政会长嘉德夫人(Mrs.C.C.Catt)来华,神州协济社约集女界各文化机关团体在张园举行欢迎大会,先生告以本党政纲所定男女一切平权之义,嘉德夫人极为兴奋,而对国父识见之卓越,尤深致敬仰。旋复研讨进行参政之方式,启发证明,相得甚欢。自后欧美妇人参政会,世界妇女协会,汛太平洋学术会议等,与神州女界协济社,及妇女参政会,女权运动会,时通声气,代表往还,实以款待嘉德夫人为之滥觞。
考察欧美:七年春,先生受教育部委托赴欧美考察女子教育,以欧战方酣,乃先赴美,自温哥华转华盛顿,由美国会第一任女议员兰卿女士邀赴议会观听,并宴于国会餐厅,纵横畅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慨。旋赴美东各地详察最著名之女子大学,如:华沙、韦斯莱、斯密司、西门司,蒙特荷约克,越笛克拉菲,及各省市立中心小学。旋赴纽约,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专研教育,以遂夙愿。是年中国留纽约同学会改选,先生当选会长,该会成立有年,而由女子任会长,则自先生始。
国民外交伸张正义:八年夏,欧战告终,各参战国将议和于巴黎,京沪各地学子以反对日本对我所提二十一条而有五四运动之发生,先生立即召集哥伦比亚大学同学开会,组成爱国会,电北平当局力争,公推为代表赴巴黎,与我国参加和会代表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商讨对策、先生于和会尚未开幕时,乃先赴英考察教育,驰赴巴黎、约留法学生郑毓秀,(法学博士魏道明夫人)等与全权代表陆徵祥会晤,痛陈利害,陆大为感动,乃电北京请示,及和会前夕,留学生数十人携武器复往陆处围困之,黎明北京电到,命陆退席,群情大慰。斯时我国代表幸未签卖身契者,人咸知为五四运动之果,而不知先生与当日留法诸君奔走呼号之功,盖有足多焉。其后先生又往考察法、瑞、比、德诸邦教育后,归途复视学南洋,集所有笔记成“欧美教育考察录”,刊诸上海时报,朝野均极重视。
主持苏女师:八年冬暮,先生自欧返国,仍主办神州女学及女报,旋苏省当局以省立第一女师学潮迭发,久不能平,闻其自欧陆归,乃敦聘为校长,就职伊始,学校翕然,秩序以定。因审度时势,拟具六年改进计划,按年推行,整理学科,并与国立东南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取得联系,聘朱君毅、竺可桢、王伯沆(瀣)、吴瞿安(梅)、胡焕庸、马宗霍、王毓英、蔡济舒等任教职员。创立图书馆,设各科实验室购置仪器,充实设备,以“真、善、美”为校训。注重陶冶品德,锻炼体格,其学制为复式单轨,一为高初两级师范、幼稚师范、小学、幼稚园,以普及教育为宗旨,一为高初两级中学,以升学,求深造为目的。为期社会之学校化也,则使学子及时参与校外学术研究,或演讲以及各种正当团体活动。为期学校家庭化也,则在校中并重家事教育,使习医药,护士、保育、烹饪、裁缝等科,成就卓著。当时各届全国性教育展览,咸有“宁一女师,无不第一”之美誉。
创立平民教育运动:民十,中国教育改进社于济南及金陵举行大会,公推先生任女子教育组长及交际主任,全年在宁,与熊希龄夫人朱其慧,王伯秋等发起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督制十字课本,励行扫除文盲,分在各地设立平民学校千余所,并就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设失学儿童及成年妇女夜校数所,命师范生教管之。先生长宁校八年,师生亲敬如家人子弟,毕业者千余人,多能卓然有所建树,迨十六年,教育当局划全国为四大学区,易学制,废所有师范科,先生深恐今后师资缺乏,必致影响普及教育,及推行义务教育甚巨,乃力争以师范中学并进,并于大学设师范学院,培植高级师资,不遂,乃辞去。
十三年九月、由戴季陶氏介绍,于右任氏证婚,与绍兴邵元冲(翼如)先生结婚于上海,国父以二氏均从事革命工作有年,贡献甚巨,特自广州电达贺忱。
主管杭市教育:十六年春夏间,先生受任为中央政治会议上海分会教育委员。六月浙江省政府成立,邵翼如氏以省委兼杭州市长,任张厉生为秘书长、张静愚为公用局长,金宝善为卫生局长,程远帆为财政局长,先生为教育局长。先派员调查杭市各学校实况,已而因地制宜,拟具教育实施大纲,由市政会议通过后,分别按期实施。又设置中心学校多所,成效卓著,中西人士之考察教育者交口称赞。旋以周凤岐率兵入浙,省市政府均撤出,邵氏夫妇去沪,其整顿教育宏规,虽不克逐一躬督实施,然嗣后杭市教育施政大纲犹循前规也。
为国抡才:十八年先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二十年任立法院第二届立法委员,议订法典,多所匡赞。旋改膺考选委员会委员,遂以全力用在考选法规之拟订,与考试制度之建立。二十年七月,国民政府举行第一届高等考试于首都,先生受命为典试委员,我国女子之参与抡才大典,实自先生始。其后历届高等考试,除于二十八年因侍亲乡居,阻于交通,不克参与外,盖无役不与,是以桃李满天下。
二十年被选为南京特别市党部监察委员,二十四年冬被选为中央党部监察委员,后选为中央党部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三十八年来台,国民党改造后,被选为中央评议委员。
耒阳讲学:十五年十二月蒋公由豫赴陕,电召邵元冲赴西安参赞机要,月中而西安之难发,张学良、杨虎城拥兵犯上作乱,劫持统帅,并拘禁中央在陕大员,邵氏以事变之先,疾恶特甚,辞严义正,乱党深嫉之,遂殉难成仁,先生在京闻讯,哀痛几绝!嗣后侍母仪孝老人养疴,并鞠哺双孤于湘乡,自后数年甚鲜离里。
二十九年奉命赴陪都重庆典试高考。三十年因悼夫感时著“正气呼天集”。是年冬丁内艰,返湘葬母。三十一年,奉中央命监察湘省党务,所至详察利弊,备极辛劳,并应湖南省党部之请,讲演“中国政治与民生哲学”于耒阳,阐述先圣昔贤立言精义,宏扬国父遗教,听者甚众。是年四月发动湖南各县宪政实施研进会,主持湘乡各界宪政实施座谈会。三十三年,返陪都参与十二中全会,提案积极复兴海军,争取海权,巩固国防,以永奠东亚安定之基。嗣后经常驻考选委员会主持各类考试,并规划考选事宜,以迄于今。
著作等身:先生聪明睿智,学贯中西,勋业彪炳,俱如上述。其诗文集已刊行者计有:白华草堂诗集,玉尺楼诗集,正气呼天集,扬灵集、大凝堂诗、红树白云山馆词、中国政治与民生哲学,欧美教育考察录,最近教育言论集等。已编订待出版者,计有:西陲吟痕、黄海频伽哢、瀛声元音、藼谪剩草、后者系为三百多年前,即明天启七年九月中夜被人磔杀之才人翁孺安女士辨诬,并将其遗作编订。此外散见报章杂志之作品,为数亦多。所为诗词风格高隽,辞旨渊远,上追唐宋,忧邦伤逝诸什,神寒骨重,感人尤深,海内文坛,莫不推重。字迹挺秀,自成一家,习舞夺目,匪惟工力,盖亦天授。为人诚挚慈厚,遇事剖晰疑难,议论鬯发,从事革命垂四十年,懋著勋勤,而未尝稍自矜持,中庸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先生有焉!
民国四十年四月二十二日李志新写于台北西宁别墅(按:默君先生于民国五十四年一月三十日在台北病故,享寿八十二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