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将屆周年,谈到香港就不能忘记“鸦片战争”,一八四○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在广州虎门焚毀英商鸦片之后,就考虑到英国必不甘心;于是对辖区沿海武备加强以资应付,后来英国舰队果然东来,在珠江口岸遭遇到强烈抵抗,英军知广东已有准备,舰队即转向北上、改攻舟山、大沽等地,逼清廷议和。
随后清政府也调派我湘籍将领、时任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会同安徽省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协肋定海总兵葛云飞接收定海,并“宣恩释俘”,英军被迫退出。三总兵旋即分守要隘、构筑炮台,当时郑总兵驻守城西南的竹山门,独挡入港要道。
和议未成,一八四一年九月二十六日,英国专使朴鼎查率军舰二十九艘,军队两万余人再度进攻,三总兵率部协同奋战,以劣势装备对抗英军强势火力,激战数日后,英军改变策略,分兵同时进攻城西和城南,郑部也分头全力迎击,多次阻挡敌军攻势,我军伤亡甚重,形势非常危急。部属建议他退保晓峰岭,郑不听、回说:“竹山不守,晓峰岭焉能自存?武臣效命疆场,份也!”英军已进攻五天仍未能得逞,十月一日,英军又分一路同时进攻土城、竹山门、晓峰岭。终因火力悬殊,晓峰岭和县城相继失守,英军再集中全力攻向竹山门。郑部因久战伤亡过多,又无后援、危局已现。年已六十五岁的郑总兵见大势无可挽回,亲率身傍随护人员冲向敌军、挥刀砍杀敌军,身负伤数处,仍不退缩,使敌军也为之悚然!然终因众寡悬殊,他率领的勇士全部皆壮烈成仁。
定海三总兵同以身殉的战报传至北京后,道光皇帝为之恻然,并下诏:“三总兵遗体归葬原籍,在定海建昭忠祠供后人祭祀。”
郑国鸿总兵原借湖南溆浦县江口镇。于一七七七年出生,殁于一八四一年,其祖居郑家大院,背倚顿旗山,前慰溆水沆水交汇处,有山水之胜,又具磅礴气势之雄,才能孕育郑氏这样人杰,其伯父廷松公曾任镇筸(今湖南凤凰)千总,其父亲朝桂公仕贵州上江协副将,真是一门三杰。国鸿幼承庭训、又随明师严如煜攻读经史,对其影响颇大,因严如煜为当时有名学者,年二十五时,已主讲明山书院(今湖南芷江县内),曾任官职至陕西按察使,著作甚多,尤以有关武备论著如《三省边防备览》,《苗防备览》、《洋防辑要》等书,涉及安抚苗疆和关注海防,为一具远见之学者,国鸿能受其薰陶,故其一生作为,受到肯定,当非偶然。
现浙江省舟山市定海晓峰山上已建立公园,郑国鸿等三位当年抗英卫国三总兵的英姿,透过塑艺术家的心血,复现于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与那高矗的“鸦片战争纪念碑”,在晨曦晚霞里相互辉映,供后人景仰。
生长在内陆山村的郑总兵,有幸能远戍海疆。奋战殉国后,蒙道光帝皇封诰授为“武显将军”,而今他的塑像,仍英姿肃然地雄立在他生前曾拚死捍卫的国土上,永恒地守望著辽阔无垠的海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