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鸿,鸦片战争中著名的抗英将领,与葛云飞、王锡朋同日殉国于浙江定海,史称:“定海三总兵”。
郑国鸿牺牲后,国内有关典籍如《清史稿》、《辞海》、《凤凰厅县志》、《定海厅(县)志》都称他为“湖南凤凰人”(即湖南凤凰县人)。可见郑国鸿的籍贯是湖南凤凰是没有什么质疑的。无独有偶,一九九五年我在查阅近代史资料时发现漱浦县江口镇岩坪村一座规模较大的“郑将军墓”就是郑国鸿将军墓。郑公既为凤凰人,其墓不安葬在凤凰而埋葬在远离凤凰的漱浦县江口镇岩坪村,这一发现不能不引起人们对郑国鸿的籍贯提出新的质疑。
壹、郑国鸿安葬溆浦的由来
郑国鸿为什么要安葬溆浦?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江口郑将军墓是否就是郑国鸿将军墓,然后才好顺藤摸瓜查出原因的所在。
一、郑将军墓的考证
江口镇岩坪村郑将军墓是一九五八年间由省博物馆组织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陵墓保存完好,仅墓祠被毀,由于墓碑上未书其名,故在普查时仅留下一张照片和非常简短的记录,一九七八年笔者借调到省博物馆工作,有幸结识了当年任文物普查负责人的杨桦先生,先生对“郑将军墓”有浓厚的兴趣,嘱咐我回县后应认真对其进行调查研究。一九八○年回县后,我曾多次赴江口镇岩坪村考察。这时的陵墓建筑大部分已毀坏。仅存高三点二三米,宽一点三五米的青石巨碑横卧在坟墓旁,墓碑上书(由右往左读)道光二十三年十月谷旦;诰授武显将军浙江处州镇总兵官崇祀昭忠祠郑公;诰封夫人郑母詹氏老太君合墓;落款:曾重孙锷、孙錡;曾孙肇百;降服子鼎臣,降服孙銛立。由于墓碑没有直书其名,故在一九八二年我与人合撰的《溆浦文物志》(初稿)收录此条时仍称“郑将军墓”。
一九九五年在查阅近代史资料时,偶然发现“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将军其职官,死亡时间与此墓记载相符。后又查阅《清史稿》郑国鸿条又发现其晚辈名字与墓碑记载相符。记载更为详细的是《舟山鸦片战争资料》:“浙江巡抚刘韻珂奏报查明阵亡葛云飞等三总兵后裔情形折”(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十七日)中称:“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家属皆随任赴浙,王未回籍,楚省无从查报……,茲据该故镇之子郑鼎臣稟称,伊父生伊及胞弟鼎声二人,伊现年三十九岁,由岁贡捐纳批验所大使,分发浙江候补,现奉恩赏加四品顶戴。伊因胞伯国林无嗣,出继承祧;伊生子二人,长子銛,年十七岁系监生;次子绮,年十三岁,伊弟鼎声早故,有子锷,年十九岁,系监生,锷已生子一人,年尚幼小,伊之次子錡,伊父在日亦继与伊弟为子等情”。这篇奏折,由其子郑鼎臣详细介绍了郑国鸿后裔的情况,与墓碑文记载完全相符。同时从“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家属皆随任赴浙,至未回籍,楚省无从查报”,一句来看,是否说明当时凤凰已无郑国鸿之后裔。尔后我们又在《溆沛县志•茔墓》(民国十年版)查到:“浙江处州镇总兵追赠提督,世袭骑督尉,谥忠节凤凰厅郑国鸿墓在大江口”。由此可证,江口镇岩坪村“郑将军墓”就是郑国鸿将军墓,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
二、郑国鸿下葬溆浦的原因
三镇同日殉国,全国朝野震惊,道光帝挥泪下诏,赐金治丧,并许回原籍各设专祠。有关安葬三总兵一事,浙江巡抚刘韻珂于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即三总兵牺牲后第二十八天)呈送道光帝奏折中称:
“……查葛云飞浙江山阴人、郑国鸿系湖南凤凰厅人,王锡朋系顺天大兴县人。郑国鸿有子郑鼎臣系浙江候补批验大使,此外子孙几人。及葛云飞、王锡朋子孙几人,臣已檄饬山阴县并谘直隶,湖南各都抚臣分别确查,候查明之日,另行具奏,至葛云飞、郑国鸿尸身业经定海县民送至镇海军营,转送宁波府官验。现葛云飞柩已回籍,郑国鸿灵榇已到省、将来回楚之时,即令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此奏折呈送道光帝后,道光皇帝于九月二十二日朱批:“览奏不胜悲恻,继之以愤懑发指,俱依议行,钦此。”可见郑国鸿等三总兵回葬原籍,是通过皇帝的恩准。《清史稿》也载:“三镇同殉,事闻、宣宗挥泪下诏,赐金治丧,典依提督例”(注一)“三镇死事最烈,并入昭忠祠,定海收复、建专祠合祀(国鸿)、云飞、锡朋,并许原籍各建专祠”(注二)。
从以上“并许原籍各建专祠”中可以看出,郑公回葬溆浦是遵照皇帝“回原籍”的旨意。这里所讲的“并许原籍各建专祠”一祠中的“并许”,理所当然的是指道光皇帝;“原籍”即祖籍。《汉语大词典》:“原籍,祖居的地方。葛云飞的原籍在浙江山阴县,故他的灵柩已运到山阴县。“建专祠”中的“建”即“造”,“专”是指为他个人,“祠”即“昭忠祠”见前句“并入昭忠祠”。这里所说的“祠”指的就是陵墓。古人建墓,旁多建祠,并有守墓人,此处所用的“建昭忠祠”,可参阅郑国鸿墓碑:“授武显将军浙江处州镇总兵官崇祀昭忠祠郑公。”再可参阅福州市“马江昭忠祠”即光绪中法、马江海战阵亡将士陵墓,其墓碑上书:“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注三),由此可见“祠”就是陵墓。
郑国鸿回葬祖籍地,其方案理所当然是由其子郑鼎臣提出的。这时郑鼎臣已是三十九岁的壮年,时任浙江批验所大使,在浙江巡抚刘韻珂“查明三总兵后裔的奏折”时,郑鼎臣又以战功升为四品顶带的官员。从年龄和职官来看,都已到了成熟时期,他当然知道自己的“祖籍”在什么地方。如果按各典籍所说的在“凤凰县”,那么他又怎么敢将其父的遗体葬入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呢?在封建制度下,皇帝的旨意是绝对不能违抗的,何况郑鼎臣自己又是朝庭新提拔的四品命官,因此就更不能违抗皇上的旨意。所以说郑国鸿回葬溆浦,是由其子郑鼎臣所提出,是遵照皇帝的旨意而回葬溆浦,可见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是其祖籍地是可信的。
三、江口镇岩坪村郑姓
这不是个巧合,郑国鸿安葬地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这里的村民大多是姓郑,小地名叫“郑家院子”。据当地《郑氏族谱》记载:“郑氏自宋末仕文公任三州刺史时,为避乱而解甲归田,迁湖南辰州府(今沅陵县),复迁溆浦县堆村(今水东镇)。后由晚甫公迁居江口镇岩坪村,时为元末”,自晚甫公后,郑姓班辈为:“宣源文义思,志楚秀子天,良国元锡如,立所昌能大。”郑国鸿与其兄郑国林当属晚甫公十二代子孙。现岩坪村后山及一些地方所埋葬的“国”字班的人,都属清道光及光绪年间的墓坟。由此可见,郑国鸿的班辈和岩坪郑姓相符,而且与其同“国”字辈的,也都是同时期的人,故岩坪郑姓每年清明,都要来此祭祀。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郑国鸿埋葬地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应该是郑国将军的祖籍地。
贰、郑国鸿“凤凰人”的由来
众所周知,现今国内众多的典籍都称郑国鸿为湖南凤凰人,郑国鸿牺牲后,其浙江巡抚也称他为“湖南凤凰人”,后到湖南凤凰查询又称:“至未回籍、楚省无从查报”。可见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解释清楚。
一、郑国鸿的入仕之路
郑国鸿的入仕之路,是关系到人们为什么称他为凤凰人的关键问题之所在。《清史稿》郑国鸿条载:“郑国鸿,字雪堂,湖南凤凰厅人,父朝桂,贵州协副将。伯父庭松,镇竿千总,殉苗难,无子,以国鸿嗣,袭云骑尉,从傅鼐剿苗,授永绥屯守备……”《凤凰县志》也载:“郑国鸿,字雪堂,父朝桂……干隆六十年(一七九五)伯父郑庭松(镇竿镇千总)因镇压苗民起义身亡,即以国鸿为嗣,承袭云骑尉世职。嘉庆八年(一八○三)郑国鸿从凤凰厅同知傅鼐围剿永绥厅(今花坛县)苗民龙六生起义军,被授为永绥屯守备,后累迁湖北黄州协都司,湖北提标中军参将及广西平乐,湖北竹山,浙江湖州,湖南宝庆四协副将。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升浙江处州镇总兵,”可见郑国鸿是通过伯父郑庭松死后,以过继子承蒙皇上荫赐袭“云骑尉”之职而步入仕途的。伯父死前是任镇竿(凤凰)千总,故凤凰是郑国鸿步入仕途的第一站。
二、伯父郑庭松不是凰凰人
镇竿(凤凰)千总,在当时是属朝庭正六品的武官,比文职县令还要高一级。清代朝庭对下属官员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严禁本地人在本地为宫,当属朝庭管辖的凤凰县也绝不能例外。《清朝典制•回避制度》规定:“外官自督抚至州县宮,亦不许以本省人任本省之职,有的虽非本省,但本人原籍与任地相距在五百里以内,也在迴避之列。”清干隆三十二年又制定:“定官居本省而距家三百里外者,俱准毋庸迴避。”溆浦与凤凰相距以在三百里之外,郑庭松就是根据后一条而任镇竿千总。清代的这种迴避制度是非常严格,在地方志中反映非常明显。据《溆浦县志》记载,溆浦县辖下的龙潭巡检司官员(正九品或从九品)自清顺治至宣统末,共有五十六位官员在此任职,其中没有一位是本地或三百里以内的官员担任。因此可以说,凤凰不是郑庭松的祖籍地,反言之,如果郑庭松的祖籍是凤凰,那他绝对不能在凤凰任职,既然伯父的祖籍地不是凤凰,那么郑国鸿的祖籍就更不用说了。
三、“凤凰”应是郑庭松的官籍地
清代的户籍制度比较复杂,《清史稿•食货》载:“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卫籍;曰商籍;曰灶籍。”又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附注)记载:“籍(分)民籍,军籍,医籍,灶籍,官籍……等。”郑庭松时任镇竿正六品千总之职,可见凤凰只是他的宫籍地,正因为伯父的官籍地在凤凰,这里也就是郑国鸿步入仕途的地方。干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因伯父战死,朝庭授他“云骑尉”世职,其时郑国鸿刚好是二十三岁青年,嘉庆八年从凤凰厅同知傅鼐平苗而升永绥屯守备,故郑国鸿的所有履历必然是填写“凤凰县”了,这一点不足为怪。比如凤凰某同志在溆浦工作,其子女参军,他所填写的籍贯当然是填写在居地的溆浦,而其人的祖籍地,应该是凤凰县。
参、郑公与溆浦籍人士的交往
《凤凰县志》载:“国鸿少时聪颖好学,就读于名师严如煜,采求经世之学。”严如煜,溆浦县桥江人,字炳文,号乐园(一七六九—一八二六),十四岁就读于岳慧书院,二十五岁主掌沅州明山书院(郑国鸿就是此时从严如煜求学),历官陕西汉中知府,陕西兵备道,陕西按察使等职。严如煜非常注重军备。曾著有《苗防备览》、《洋防备览》、《屯防书》、《三省边防备览》等著作,曾被嘉庆帝亲擢第一。严如煜长郑国鸿八岁,与其父郑朝桂交往甚厚,故将十七岁的郑国鸿送至沅州明山书院(院址在今芷江),就读严如煜名下。郑国鸿在此接受了严如煜很多的“精忠保国”、“不畏强敌”的爱国思想。日后他积极的投入到“平苗”,和抗击外来侵略的战斗中,他的升职和牺牲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其传略中,将从师严如煜纳入其中。从这一点中也反映出,严、郑两家的交往,除了友情之外,还必然有同乡之情所牵连。
另据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二日钦差大臣裕谦上谕皇上的奏折称“所奏凤阳、颖州二府乡勇,已饬太平府知府舒梦龄前往雇觅。”(注四)舒梦龄、湖南溆浦花桥人,清道光二年进士,曾任亳州、泗州知州,后任凤阳、太平、安庆府知府及山东登莱青兵备道。
舒梦龄也与郑家有所交往,他带领凤阳、颖州二府乡勇增援定海时,正是郑国鸿牺牲后的半个月时间内,从同乡关系来看,他对郑国鸿回葬溆浦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郑国鸿牺牲后与夫人合葬于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祖籍地。从封建制度上看,他是遵循皇帝的旨意“回归原籍”。从我国的传统风俗习惯来看,他也符合于我国的“叶落归根”的传统。
综上所述,郑国鸿将军的祖籍地就是其安葬地——湖南省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是千真万确。
注解
注一:《清史稿》三十八传葛云飞傅。
注二:《清史稿》三十八传郑国鸿传。
注三:《中国文物报》一九九六年四月十四日头版中华瑰宝“马江昭忠祠”(总第四七九期)。
注四:《舟山鸦片战争资料》第三百零二页“著钦差大臣裕谦照所奏筹防情形妥善办理并酌办定海失守善后各节事上谕”(剿捕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