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府金陵卓然砥柱
满清入主中原后,历顺治、康熙、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帝,共二百六十八年;自顺治以至干隆是最强盛的时代。干隆末期,更是到了巅峯之境;但是,也是从这时起,大清帝国的国运,走向了可悲的下坡,內忧外患,纷至沓来,咸、同以降,尤以为厉。幸前有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麔、胡林翼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役的残局,而刘坤一气识之高,谋国之忠,其功尤不可没。
坤一字岘庄,湖南新宁县人,幼慧,读书过目不忘,师友异之,乡里有神童之目;及长,遇事沉敏,才气横溢;咸丰初年,由秀才补廪,此时适逢洪秀全与杨秀清等起事金田,太平军攻湖南,地方骚动,坤一自领团练攻茶陵、郴州、桂阳、宜章等县;到咸丰六年,同邑刘长佑(谥武慎)率军救援江西,坤一为长佑族叔,但较长佑年少,师事之,分领一军,与太平军周旋于湖南、江西各地,数十战皆捷,于是声威大震,擢直隶知州,赐花翎。七年克临江,升知府;八年,刘长佑以病归,坤一领其军,肃清江西,擢广西按察使、布政使,历任江西、广西总督兼巡抚,累官至两江总督,开府金陵,卓然为东南之砥柱。
延命金丹稳定政治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屡受列强之侵略,列强的船坚炮利,惊醒了朝野“唯我上国”、“闭关自守”之迷梦,渐渐地知道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方可重整“国威”,当时主张最力者有魏源(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林则徐等人,此可以说是清季“革新”运动之滥觞了,但当时他们的影响力不大,所以没有发生太大的效果。自英法联军之役以后,清政府对西洋的新技能,才有进一步的认识;因之,就有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倡行西法,举办新政,新政之要点有二:一是培养外交和工业人才;二是仿西法以制造船炮。
自咸丰十年(公元一八六○年)以后,清廷很多的措施,似乎也是朝着“倡行新法”的道路上走,但因一般朝臣对西洋“文明”,没有充分的认识,更没有注意到西洋的政治与教育制度等问题,以求根本的改革,迄至甲午之役战败后,若干朝臣始知非革新政治、军事,不足以图存。光绪帝是一位英明而思想进步的君主,与翁同稣、康有为、梁启超等计议,更是决心变法,但一般昏庸的重臣,偏走着慈禧太后守旧的路線,由于发生了“新”、“旧”两派的剧烈冲突,遂酿成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震惊中外的“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中,在慈禧大怒之馀,除了捕杀了新党重要人物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所谓“六君子”外(康、梁闻风逃逸),遭禁锢、谪戌、降革者,亦有数千人之多,然后幽光绪帝于瀛台,与荣祿商量,决心废立。
慈禧“这个娘们”(尝见左文襄私称),虽为女流,但绝不是一位简单的人物,她做事有魄力、有权术,当然也有智慧、有见地,她虽然废立之意已定,但又不能不征询若干举足轻重之重要疆臣意见:“遂由荣祿密电两江、湖广总督,坤一得电,即约张之洞会衔电覆不可;但之洞始诺而中海,折已发矣,中途追折弁回,削其名勿与,坤一曰:‘香涛(之洞字)见小事勇,大事怯……’遂一人挺身独任,电覆荣祿曰:‘君臣名份已定,中外口实难防,坤一之所以报国者在此,所以报公者亦在此。’荣祿以坤一电入奏,孝钦(慈禧)惧而止。”我们知道,所谓“中外之口实难防”,实反映当时英、日两国对光绪帝幽居的一种不满态度,当时廷臣中,因慑于慈禧之淫威,无一人敢将此一事实入奏者,刘坤一当时虽为东南柱石,对国是确有举足轻重之势,但在专制时代而敢出此言,可说是够胆大了,当时很多人想,如果没有刘坤一此一石破惊天的覆电,则光绪帝不但废立已成定局,其性命是否可以保存?确是很大的问题,果真如此,则多难的中国,势必再掀起一场政治斗争的大风暴。所以时人谓:“江督十二字之电奏,不但为光绪帝延命之金丹,亦为政治之安定石”也。(见清史)
不奉乱命保全东南
我国自英、法联军之役以后,“北京条约”之订立,外国来华传教者日多,而与国人发生之冲突亦层出不穷,同治初年,湘、赣、川诸省均有“教案”发生,同治九年(公元一八七○年)之“教案”尤大。迄光绪年间,外患益亟,朝野上下仇外之心理亦愈烈,当然慈禧更是痛恨外人的突出人物;于是旨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乃应运而起,这种组织,先起于山东,漫延于直隶(河北),倡言“神灵护身,不畏枪炮”。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一九○○年)直隶总督裕祿,信其邪说,表荐头目于朝廷,为无知的朝臣刚毅、徐桐、赵舒翘等所赞同,慈禧乃召之入京,于是提督董福祥领军入京,与义和团会合,在京“往来如蝗”,毫无顾忌,日本使馆书记杉山杉,及德国公使克林德先后被杀戳,五月,英、法、德、意、日、俄、奥、美八国,组织联军,首先攻克大沽炮台,此时北京使馆被围,天津兵匪亦攻租界,而我东北各省,更纷起仇教,杀戮甚惨,时慈禧见局势危殆,乃即诏刘坤一领兵北上,刘坤一既曰:“苟御外侮,则臣当立即带兵北上,若屠戮使馆中孤立之数洋人,则不愿以堂堂中国之军队,而为此种擧动也。”刘坤一不但不奉乱命,而且电告清廷:“保护各国使臣,正所以自保在洋之使臣,保护在华之洋人,正所以保护在洋之华人”。(见清史纪事始末)其见地确高人一等。
八国联军正攻击北京城时,帝、后西奔,京畿內外烧杀混乱达于极点之际,刘坤一恐联军分兵南下,糜烂东南,不问清廷可否?特意独行,本大无畏之精神,断然联络张之洞,派遣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领事议行“东南保护条约”九款,其文曰:
(一)上海道台余,现奉南洋大臣刘、两湖总宪张面示,与各国领事官会商办法,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司保护,长江及苏杭內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生命财产为主。
(二)上海租界公司保护章程,已另定条款。
(三)长江及苏杭內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宪张,允认切实保护,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文武官员,一体认真保护,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
(四)长江內地,中国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靜,各江岸已有各国兵轮者,仍照常停泊,惟须约束水手人等,不可登岸。
(五)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六)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切不可近台停泊,及紧对炮台之处,兵轮水手亦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操练,彼此免致误犯。
(七)上海制造、火药局一带,各国兵轮,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扰;此局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內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抚提用,各国勿庸惊疑。
(八)內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各洋人,遇偏僻未曾设防地方,切勿冒险前往。
(九)凡租界內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靜办理,切勿张惶,以摇人心。
上项条约订定了以后,“东南各省,秩序宴然”,此种非常的措施,不是常人所能敢为的,刘坤一作出了此种非常的措施,不但保全了东南半壁无数生命、财产,维护了国家元气,尤有进者:当时如无“东南自保”之约,战乱必及于全国,全国溃败之馀,难免不召致“瓜分”之祸!因之,刘坤一的丰功伟绩,诚可光昭史乘,永垂不朽。
三疏变法开创新局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一九○○年)八月十五日,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郊,慈禧、光绪出奔,驻驿西安后,怆怀国事,乃朱谕决心变法,当时內外大臣着实有不少人上奏,条陈所见,但其中最有系统,切实针对时弊而具可行性的,还是首推刘坤一、张之洞两人会衔入奏的三折了,当时称为“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盛传朝野。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条陈四项、第二折条陈十二项、第三折条陈十一项,每折每项,均有“办法”之说明,都十万馀言,玆将其项目分录如后:
第一折:(一)设文武学堂。(二)酌改文科。(三)停罢武科。(四)獎励游学。
第二折:(一)崇节俭。(二)破常格。(三)停捐纳。(四)课官重祿。(五)去书吏。(六)去差役。(七)恤刑狱。(八)改选法。(九)筹八旗生计。(十)裁屯卫。(十一)裁绿营。(十二)简文法。
第三折:(一)广派游历。(二)练外国操。(三)广军费。(四)条农政。(五)劝工艺。(六)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七)用银元。(八)行印花稅。(九)推行邮政。(十)官收洋药。(十一)多译东西各国书。
由上面三折的目录看来,其內容包括了教育、吏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问题。刘坤一、张之洞谋国之忠,令人敬佩。三奏入后,慈禧特颁懿旨,特申变法之决心,懿旨说:“自经播越,一载于玆,幸赖社稷之灵,还京有日,卧薪尝胆,无时不忘;推积弱之由来,恨振兴之不早……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救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全之命脉,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官民计,舍此更无他策;尔诸臣受恩深重,务当将应行变通兴革诸事,力任其难,破除积习,以期补救时艰。昨据刘坤一、张之洞会奏,整顿中法以行西法各条……各省疆吏,应一律通筹,切实施行……予与皇帝宵旰焦劳,母子一心,力图兴复,大小官工,其各实力奉行,以称予意,将此通谕知之”。
慈禧这懿旨,是光绪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一年)下的,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九○五年),这五年中所为新政,无不根据刘、张会奏三折而行的,比如说:
除旧的新政:有裁汰各衙门胥吏盖役、停止捐纳实官、归并詹事府于翰林院,裁撤河东河道总督缺,裁撤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缺,裁撤广东巡抚缺。
添置机关的新政:设立督办政务处,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设立商部,将路矿总局裁并,设立练兵处,设立巡警部,设立学部。
有关军事的新政:先后命各省绿营防勇,在一年內裁去十分之二三;命各省筹设武备学堂,命各省原有各营严行裁汰,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巡警等军;命铁良会同袁世凯办理京旗练兵事宜,设立练兵处命奕劻等管理。
关于学校选举的新政:复开经济特科,整理翰林院,譟编检以上官员政治之学;命出使大臣访察游学生,咨送回国听候录用;乡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停止武科武生童及武科乡会试;命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政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命各省选派学生出洋肄业,定学堂选举鼓励章程,凡由学取毕业合格者,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称;命各省选择学生派往西洋各国,讲求专门学业;颁布学堂章程,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科考试。
清政府依据了刘、张三疏,作出如上的改革,国运的前途,已现出了光辉的美景,但清廷对此变法图强之举,毕竟缺乏了积极而坚强之意志,且为时已晚,卒因世界民主潮流之所趋,与革命浪潮之壮阔,不旋踵而淹没了大清帝国。
保卫东北反对苏俄
刘坤一决定“不奉乱命”,发动“东南自保”之议,李鸿章当时赞助殊多,衷心感激;但是刘坤一对李鸿章迷信联俄,在“辛丑和约”之外,另与俄国议商东三省权益交俄,却竭力反对,(当时帝俄企图乘机攫取我东三省,强迫我驻俄公使杨儒与李鸿章承认签约),刘坤一得英、日两国情报,知道此事以后,乃约张之洞不惮辞费,即电军机处揭破俄国阴谋,并要求将俄国的约稿公之于世,以求各国的公断,遏阻俄国的侵略野心,刘、张电文说:
“接全权函,欲将俄约允许;此约一成!祸不旋踵!大局不堪设想……原函又谓英、日、美但有阻缓之言,并无切实相助办法,两国订约,不应他国干预,能自定为上策,请各国调停为下策等语。查英、日等国,忌俄甚深,俄得志于东三省,日固有唇齿之处,英商务亦大受损,英已屡劝中国坚持,日本去秋复电,允俟津兵撤后,联英、美诘俄,语尤结实。近日英、日同盟,专为东三省事,揆之现时情势如彼,证之事实又如此,不能自持定见,乃专以不切实相助责人乎?自行定约为上,系指寻常而言,此次俄约,本与北京公约事系一案,既有各国牵制,毅然许俄,开罪各国,实为下策,激怒之后,咸相诘问,何以应之?況英、日同盟,互保权利,我能从彼力持,即为东三省有益,若堕俄计,日、英权利受损,必取偿于我,利害显然……坤一之洞反覆思维;此约万不可许,仍以请各国公断为要。”此电发出后,议腾中外,雪片似的电报,将各国反对俄国之野心揭露无遗,因此,清廷的态度也就稳定得多了,决定“不轻许俄约”,并“交各国公议”,在此种情況之下,帝俄态度也就龟缩了,于是李鸿章毕竟未能签字。
我们回想此段史实,如果当时帝俄的贪求,没有刘坤一联络张之洞的坚决反对,俄约一签,不但东三省早非我国之所有,而俄侵据东三省以后的演变,还能设想吗?
刘坤一确是一位有担当、有气魄、有胆识、有毅力的一代名臣。临事之明,谋国之忠,在清季朝臣中,尤无与伦比者;庚子、辛丑间,当全国最纷乱之际,身系艰危,毫不退缩。其思想、行动,卓然不群,深切地影响了清季之国运,如果不是清政积弊太深,当政者昏庸无能,必当更有所展布。而其平时持身俭朴,居官廉洁宽厚,有古名臣风,足以当“忠诚”二字之谥而无愧也。
最后特录吾友陈则东兄咏忠诚公“东南自保”诗一首,以殿本文。
帝后蒙尘奔大同,皇都已陷敌骑中;
长江赖有同盟约,保障东南第一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