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革命先烈蒋翊武举兵讨袁·壮志未酬
作者:刘本炎
【摘要】刺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的阴谋野心暴露无遗。一位痛恨袁某蹂躏民权、违背约法的国民党志士,立誓联络各地义师举兵讨袁。不幸当他行经桂林时,为袁某下令桂林镇守使陈炳焜所杀,成仁时仅二十九岁。
  刺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的阴谋野心暴露无遗。一位痛恨袁某蹂躏民权、违背约法的国民党志士,立誓联络各地义师举兵讨袁。不幸当他行经桂林时,为袁某下令桂林镇守使陈炳焜所杀,成仁时仅二十九岁。

这一位革命志士,就是湖南澧县人蒋翊武。

蒋翊武自少年即富民族意识,十八岁时入湖南常德师范学堂肄业。这所学校为湘西革命志士聚会之所;蒋翊武入校后,不久即加入革命行列。后来由于宋教仁策划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蒋翊武热心响应,行迹为学校当局起疑,把他开除。

他离开常德师范后,更加积极的奔走革命。武昌首义前夕壮烈殉国的刘复基烈士和他是好友,二人联络会党、传播革命思想,受他影响立志加入革命的青年,多达数百人,组织力量大增,并在常德城内的祇园寺设立机关,展开策划革命的大业。

清宣统元年,清廷以立宪为藉口,图缓和革命志士的举义行动,蒋翊武深知清廷之伪,极力加以驳斥,唤醒同志不可因此姑息。

他为了有效推动扩大革命的力量,并于是年九月前往武昌,投入鄂军四十一标,充当士兵,以策动新军响应革命,收为革命武力。

鄂军新军中,革命志士甚多,并有一秘密组织,称为“群治学社”;刘复基、蒋翊武加入后,声势更大,未几,蒋翊武即被推为学社之主持。

武昌起义的前夕,武昌革命机关部被包围,蒋翊武与刘复基、彭楚藩等人一同被捕,由于蒋翊武身穿短衣紧袖,油污不堪,并自称系厨房伙夫,又故作乡愚状,清廷逻卒不以为意,监视稍疏,他即乘隙逃去,连夜遁往岳洲,致未遇难。

民国元年四月一日,国父为全国统一,辞去大总统职,荐袁自代,临时政府移往北平。袁世凯召武汉首义各同志随政府北上,蒋翊武亦前往,被任为军事顾问。

此时,宋教仁为推行其政党政治的理想,改组同盟会成立国民党,并展开国会参议员选举。蒋翊武亦参加角逐,当选参议。

袁世凯野心逐渐暴露。蒋翊武为救民国于危亡,待正式国会选举毕,即南游上海、汉口,与新当选之同志,策划如何从政治上作和平的根本的解救。

民国二年三月,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刺。袁世凯复派兵南下,咄咄逼人,蒋翊武知非发兵讨袁不可,乃周游各省,联络义师,谋共同起兵。

在他前往广西时,为袁某爪牙所捕,囚送桂林。袁某得报后,立即电嘱桂林镇守使陈炳焜将“蒋翊武就地枪决”。

陈炳焜向蒋翊武出示袁某之电报,蒋翊武神色自若,痛斥袁窃国,并索纸笔,作遗书交代后事,还作了四首绝命诗述志。其中一首“斩断尘根感晚秋,中原无主倍增愁;是谁支得江山住?只有余哀逐水流。”他未能手刃袁某以拯救国家的遗恨及无奈,完全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了。

陈炳焜虽不敢抗拒袁某命令,但对蒋翊武之精神志节却很敬重。第二天,他先在镇守署内设席,待蒋翊武餐毕,又用自己之乘舆,送其赴刑场。

临刑时,蒋翊武神态安然,端坐于红毡上,从容就义。时为民国二年十月九日。

八年后,国父督师至桂林,追念蒋翊武的忠烈,特在他就义之处立碑纪念,胡汉民并为文纪其事:“蒋公翊武,澧县人,蓄志革命,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以武昌防御使,守危城,却强敌。事定,当道縻以官爵,不受。癸丑讨袁,将有事于桂林,到金州,为贼将所得,遂戕公于桂林丽泽门。今年冬,大总统督师桂林,念公勋烈,特为公立碑,而命汉民书公事略,以昭来者。公之死事,与瞿、张二公不同,而其成仁取义之志,则一也。中华民国十年十二月谨记。”

文中指导指“瞿、张二公”,系明末瞿式耜与张同敝,二人均以忠于民族,被清廷杀于桂林。胡汉民以蒋翊武与瞿、张二公并尊,亦称允当。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