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辛亥革命历史人物陈家鼎评传
作者:许诒光
【摘要】陈家鼎,字汉元,一八七六年生,一九二八年卒,湖南宁乡人。少年即以读书聪敏坚毅闻名乡里。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经史诗文,无所不读。家贫,到处借书抄读。常躲在狭小的家中谷仓搁楼上抄读,撤去木梯,有时甚至竟日不下楼,啖红薯充饥。戊戌变法失败后,常读王夫之(船山)和南明学者遗著,更加奋发革命思想和民族大义。
  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早年,有一位令人瞩目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政坛上名盛一时的陈家鼎。

报国有志 

陈家鼎,字汉元,一八七六年生,一九二八年卒,湖南宁乡人。少年即以读书聪敏坚毅闻名乡里。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经史诗文,无所不读。家贫,到处借书抄读。常躲在狭小的家中谷仓搁楼上抄读,撤去木梯,有时甚至竟日不下楼,啖红薯充饥。戊戌变法失败后,常读王夫之(船山)和南明学者遗著,更加奋发革命思想和民族大义。八国联军迫订辛丑条约后,眼看大好河山破碎,痛恨满清腐败,有振兴中华之志。一八九八年入两湖书院,与同窗黄厪午(黄兴)、白逾桓等相识,后转考入湖北武普通学堂。一九○三年初,与新入文普通学堂的宋教仁相识。同年秋,陈以成绩优异获保送官费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专心研习政治。对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遍学不倦,尤其对民主制度共和政体的宪法原理原则,博而且通。特别注重研究民生问题,同时注意到新兴的社会主义学说。在大学获法学士位。

他积极参与黄兴主盟的华兴会活动。一九○四年,黄兴在长沙起义失败后逃往上海。十一月七日,陈家鼎参加黄兴召集的余庆里集会,图谋再举事。因万福华案突发,与黄兴等先后逃亡日本,继续学业。在日本,与湘籍同学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姚宏叶等联络留学生,鼓吹反清革命,宣传民主共和。一九○五年夏,国父由欧洲到日本,合并革命团体创建同盟会,陈家鼎是积极参与研究并最早加入者之一,并任同盟会总部评议员。因其学有渊源,兼通中外古今,文字功夫有根底,就成为当时革命报刊上得力的撰稿人之一。他与杨守仁、宁调元创办并由他主编的刊物“洞庭波”、“汉帜”名震一时。其为文下笔万言,振聋启聩。黄兴曾赠诗称赞,有“文章学问过吾党”之句。

奔走革命

同盟会刚成立,陈家鼎就奉国父派遣回国在长江一带发展革命组织,他便为在长江沿岸建立同盟会机关的第一人。先后设机关于上海、武汉、长沙。在上海,由当时在阜丰公司任职的孙毓筠捐资作经费,先在虹口三元里,后迁往法租界八仙桥鼎吉里夏听蕖家设立同盟会机关,门外挂“夏寓”的牌子,由陈家鼎驻会负责。上海同盟会机关成为一九○六——一九○七年前后时期海內外革命党人活动联络通消息之大本营。

在武汉,陈家鼎和“日知会”的刘敬庵、朱松坪、时功璧等结交,情感甚笃,在督署衙门后面的高陞巷建立起同盟会湖北机关。在长沙,和禹之谟共同创建了同盟会湖南分会,先设在天心阁,后迁至长沙北正街湘利干织布公司禹之谟家中。陈家鼎还结识一些长江会党头领人物如杨恢、成亚龙、郑先声、马福蓝等,开展活动。他当时任长江沿岸七省同盟会视察,不避艰险,为创设革命机关进行革命而努力。

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五日,陈家鼎和禹之谟一起,在长沙领道了湖南各界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二烈士的大规模示威运动,参加者有以学生为主的各界青年万余人,民心奋起,三湘震动。当时湖南的青年军人和学生、听了陈家鼎、禹之谟的讲演,奉之为泰山北斗,一时全省人心更加趋向革命。陈、禹以为民气可用,拟乘机进一步发动起义。不料事泄,禹之谟被捕,陈家鼎越墙逃入圣公会,得牧师掩护幸免于难。乃乔扮清吏,被护送沿小路奔江西萍乡逃亡去沪,清廷诏令沿江大吏悬赏缉拿之。其父悔叟公在家乡险遭绵絏,幸得乡绅杨翌如等保免。

在上海,陈与宁调元、杨守仁出版了奉命刊物“洞庭波”。一九○六年十月二十九日,陈为逃避追捕,和宁调元同船再逃往日本。宁在舟中赋诗八首,有云:“心诸如焚赋七哀,同舟共济几人才,祖鞭应许君先著,东亚雄飞大舞台。”“须知安乐交人易,漫说狂澜砥柱难,唯有使君唯有我,头胪练好铁相看。”(刊于一九○七年一月出版的“汉帜”第一号七十五页)

萍浏澧起义爆发,宁调元奉派回国策应,陈家鼎在“汉帜”杂志上发表“论各省宜速向应湘赣革命军”等文章声援。陈当时在东京曾任同盟会总部鼓吹部部长、文学部部长等职。起义失败,陈家鼎、宋教仁等在东京为此役牺牲的烈士刘道一等,开会悼念。

一九○八年夏,陈家鼎、朱教仁奉国父派遣带小组分两路潛回国內、发动起义。宋去台湾转奔大连、渖阳;陈去胶州湾、青岛、山东沿海一带联络人马。临行约定,相互配合,南北夹击,控制要害,直捣北京,结果都失败了。陈家鼎由神户渡海到山东,陈干、刘冠三、景定成、陶成章、商震等协助参与。但事不密、被德国人侦知密报清吏。陈家鼎与数同志被逼进深山峡谷,昼夜奔逃,只能咬几粒生花生米维持生命,却未稍气馁。回东京后,一天晚上,宋教仁到陈家鼎寄住的桑原馆寓所,端起酒杯流泪抽泣,为失败而难过。然而,后来证明,辛亥武昌起义山东向应极速,当年在山东争取的那些军人大多成了骨干,足见辛苦耕耘是有收获的。

武昌起义成功,陈家鼎回国奔走上海南京间,协助宋教仁筹建南京新政府,草拟创制法度。这年冬,带领杜义等人去大连、渖阳,招募人马组织“胡子队”,准备给清王朝最后一击。布置就绪后因南北议和定局而作罢。

民国成立,陈家鼎任临时参议院参议员。一九一二年四月七日,他与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孙科等随国父乘“联鲸”号兵舰自南京去武汉,参加与黎元洪会谈。临时参议院北迁后,他到北京,被各新闻单位投票选举为北京新闻团团长。民国初建,舆论十分重要。陈经常对东西方各国记者和各界名流发表许多言论,开展国民外交,化除国际误解,争取国际上对民国的承认,做了不少工作。

一九一二年十月,陈家鼎以中央共和纪念会总理身份在北京连续三天主持盛大的庆祝辛亥起义一周年纪念活动,并向应邀出席的蒙古、西藏活佛热情宣道五族共和的意义。

一九一三年一月,陈家鼎当选为首屆国会众议院议员,在国会展开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二次革命失败,陈再逃亡日本,讨袁护国。袁死,重回议院。接着又追随国父护法南下,在广州非常国会,他负责联络协调各派系矛盾,国父深为倚重。一九一八年初,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议。整个护法期间,陈家鼎始终和国父在一起,奔走呼号,艰苦奋斗。

铁骨丹心

陈家鼎一生品行高洁,疾恶如仇。居正赞其“秉性刚直,与人落落难合,而大节凛然,人不敢干以非义。”(“革命人物志”第五集“陈家鼎”(林述庆更称颂为“盖大政治家而侠者流也。”(“陈家鼎革命大事记”)

在议会讲坛,陈家鼎以刚直激烈闻名,对权贵常予批评。一次,在议坛竟以铜砚击案,怒斥宵小,满座皆惊,宋敌仁赠以“陈惊座”美名。一九一二年八月,武汉革命将领张振武、方维被袁世凯、黎元洪勾结在北京非法拘捕枪杀,举国忧惧。陈家鼎在议院力主弹劾,严厉批评黎元洪,历数其十大罪状,要求查办副总统。此案后虽搁置,然此举终于使民众知道民主政治之意义及民众权益之可维护。

一九一三年三月初,陈家鼎、宋教仁联袂由武汉经南京到上海,原拟同赴北京出席首屆国会开幕礼。不料宋教仁三月二十日被刺杀,陈家鼎满怀悲愤急返北京,在参议院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严厉质询,覃振等十七名议员联署此案。陈并以发言人身份接见中外记者(有日本的村田內籐、安籐冈由,美国的阿努特、法国的莫利斯等),发动舆论,声讨罪行。三月廿九日,北京新闻团在湖广会馆举行千余人的大会追悼宋教仁,由陈家鼎主持,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相继发言的还有程家柽、孙毓筠和日本人神田正雄、法国人铎尔孟等。

首屆国会开幕,袁世凯遣亲信贿陈五十万元“炭敬”,嘱“勿为民党所用。”陈当面厉声呵斥说:“我头可断,义不帝秦!”退还全部巨金。在那次著名的十月六日国会选举中,袁世凯派人包围国会胁迫大家投票选他当总统,但三次投票陈家鼎都大书“孙文”,表现了铮铮铁骨。当袁世凯得势时,陈在国会內砥柱中流,组“癸丑同志会”,联合两院忠贞的国民党议员合力抗袁。并寄诗友人明志,有“长安虽朔小称臣”一句。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陈家鼎遭袁世凯通缉后再亡命日本,过着极艰苦的生活。仍追随国父不断研商讨袁对策,积极参加护国斗争。一九一五年末,奉国父命潛同上海,策应蔡锷、李烈钧等护国军,在几家人报写文章讨袁。当时与陈其美同住法租界吴兴里,毗邻而居。一九一六年五月十八日,袁世凯派人刺杀陈其美于寓所,枪声震破陈家鼎室窗玻璃,本亦为刺杀对象,闻声越窗而逃,幸免于难。

陈家鼎是个爱憎分明感情极丰富的人,对革命、对国父的忠心信仰始终不渝。面对敌对势力笼络、收买、威胁,始终巍然屹立,从未动搖。在广州护法期间,各派系矛盾非常复杂。滇桂军阀唐继尧、陆荣廷跋扈,军政府唐绍仪、伍廷芳、程璧光三总长都不敢就职。非常国会推擧陈家鼎、焦易堂奔走协调。当时就有人要架空排挤国父,提出改大元帅府为“七总裁”制,陈家鼎坚决反对。一九一八年二月三日,在西南各方重要人物的海珠会议上,陈家鼎即席演说,痛陈“武人操纵,鲁难未已”,要求“群起一致,对抗武力派”,激昴慷慨,听者动容。在非常国会几次讨论改组军政府案时,由于陈家鼎带头反对,终未能通过。后来趁陈返沪侍奉母疾之机,非常国会在滇桂军阀操纵下终于通过此案,五月四日,孙中山大元帅被迫下野。等陈家鼎赶回,木已成舟,他非常气愤。以后军政府日趋冷落,至一九一九年冬,许多议员纷纷离去,陈家鼎仍坚持和国父一起,直至桂系军阀莫荣新被赶走。

一九二二年四月,陈炯明叛变。陈家鼎冒险只身人叛将洪兆麟兵营。洪与陈小同乡,对陈素敬仰。陈对洪责以大义,洪深感愧,令士兵缓进。陈急趋总统府,为国父脫险赢得了时间,起了关键作用,可见其一片丹心。

陈家鼎足著名的孝子。在家为长子,但长年奔走革命,未尽孝养之责,流亡日本时曾远望故乡思亲垂泪。一九一二年末,为国会选举才返湘省亲。他和夫人李国基多年分离,一九○六年夏秋在湖南秘密活动也未返乡,李氏来长沙照顾他才共同生活了一短时期,不久,又被追捕逃亡。一九○七年夏,李夫人生一女,时陈流亡日本,故女儿小名“日生”。一九一二年末这次返家是第一次见到这唯一的爱女。一九一三年一月,宋教仁也回到长沙,因系至交,恃去陈家,仿东汉范式张劭结生死交故事,登堂拜亲。又亲陪侍陈氏老父看戏(湖南各界欢迎宋陈举行的各种活动之一),并赠联留字,情深意笃。一九一八年十月,陈母邓太夫人在沪病重,陈亲侍汤药,国父特亲往探视慰问。太夫人病逝,国父领衔发讣告,赠金治丧,并亲书铭旌。这都是为了一偿陈家鼎的孝心。

文釆风流

陈家鼎诗文造诣均深。诗风崇尚古朴率真,曾与好友章太炎、刘光汉、黃侃等人仿效汉魏人诗体。近体诗学少陵、义山、东坡等大家,诗作气势纵横,非同一般。著论文有先秦诸子和两汉风格,议论雄放,无与抗衡。他早就参加“南社”(据统计“南社”社员共一、一○五人,依入社次序陈是第一○六名,比黄兴、宋教仁都早),而且还将一弟三妹都介绍加入“南社”,一家五兄妹均为社员,当时传为佳话。陈家鼎三个妹妹均年幼许多,他既为长兄,又为严师,喜教她们习诗文。他曾在一首诗中写有“眉山苏女江东谢,都做吾家姐妹行”的诗句,意颇自得。陈家鼎因忙于奔走革命,只参加过一次“南社一雅集,那就是民国元年三月十三日在上海愚园的第六次雅集。另一次是袁世凯死后,一九一六年的长沙雅集,他是适逢其会被邀出席的。

陈家鼎好友宋教仁,曾写过多首“寄陈汉元”的诗。一九一三年一月十九日,他俩在长沙同去岳麓山吊念亡友烈士,二人联句作诗,一起痛哭。诗的全文是:

“十载有家归不得,而今随尔入黄门;(陈)
更无多泪流知己,别有伤心哭国魂。(宋)
死友已经垂竹帛,生朋无分住桃源,(陈)
元龙豪气今犹在,百尺楼头一汉元。(宋)”

当时宋教仁正倡组“责任內阁”,陈表示支持,故有“而今随尔入黄门”之句(“黄门”旧指官署,亦做政府之通用词)。以前二人曾有约于革命成功后相偕归隐,而今却不可能。宋是湖南桃源人,故有“生朋无分住桃源”句。陈有书斋名“百尺楼”,故宋有“百尺楼头一汉元”句。

宋教仁殉国后,一九一三年五月四日,陈家鼎在上海万甡园鬯春堂(去年九月宋教仁招饮于此,曾有赠诗)有痛悼宋遁初诗:

“青山有约悲今昔,碧血同盟誓死生;
百尺楼台知己痛,十年沧海故人情。
放歌渔父今何处?衔石精禽事竟成;
此日鬯春堂下路,不堪回首忆生平。”

一九○六年秋,陈家鼎以长沙事败逃亡再去日本,经上海得高天梅、柳亚子等掩护暂避。十月二日(丙午中秋),高天梅、何亚希在上海举行新式自由结婚庆礼。陈一贯反封建,主男女平权。当时虽在被悬赏追捕中,仍应邀参加,并即席赋诗七绝十四韻表示祝贺。高天梅依原韻和答,中有这样几首:“高飞鸿鹄有陈郎,慷慨临风赋短章;毕竟暴秦无所僇,楚虽三户定能亡。”“愧向新亭学楚囚,曾当与子励同仇;试看十万横磨剑,直抵幽燕斩建酋。”“携手风尘我与君,焚将儒服着征裙;黄龙大纛搖星汉,万众欢呼光复军。”(一九○七年一月“汉帜”第一号七三页)

 一九一三年,陈家鼎重游武汉,回忆几年前与“日知会”同志在高陞巷创建同盟会湖北分会机关,痛悼为革命牺牲的亡友,写有“哭刘敬庵、朱松坪两烈士”诗三首:

“汉上风云震天下,只今谁与论前功?何当寻得刘朱墓,大哭当年两鬼雄!
过后重经倍可哀,诸公长逝我归来;伤心黄鹤楼前路,一去刘郎竟不回!
血雨腥风几断魂,八年前事怕重论;不堪再过高陛巷,宿草斜阳独闭门。”
(“南社诗集”第四册三六七页)

陈家鼎提倡风雅,一九二一年四月辛酉上已,他邀集朝野名流三百余人在北京中央公园举行修禊盛会,咏觞终日。其年仅十五岁的爱女韻篁(日生)邓席书魏碑大字“风雅中兴”横幅张挂于两古柏之间,有人诗志其事:“十五闺中女,能书一座称;壶觞开上已,风雅记中兴。”这样数百年罕见的大型文化活动,当时京报均有记载。

陈家鼎喜与海內外名流诗人同游名胜,寓情山水。他还和当时著名的八指头陀诗僧寄禅(黃读山)等高僧结方外缘,吟咏唱和,志趣旷达。民国元年秋,八指头陀偕永光、道阶两位和尚拜访陈家鼎并赠诗,陈即以原韻酬答:“大地沧桑甚,诗僧亦老苍;重逢八指日,回首十余霜。我句惭无己,君朋有永光;无餐供活佛,留与饮寒汤。”(“南社诗集”第四册三七○页)

陈家鼎有壮心忧国的诗,也有溫婉艳丽的诗。前者如在北京协和医院养病(陈患肺病)时和好友林颂亭(即林述庆,福建人,辛亥革命时江苏起义名将,曾任镇江都督,后被袁世凯害死,追赠陆军上将)为北疆沙俄侵衅而忧愤联句诗:“体格好何用?头胪在亦羞!(林)英雄无战马,沧海有闲鸥。(陈)边塞风云急,干坤汗漫游。(林)如何霍去病,不系郅支酋!(陈)”(“南社诗集”第四册二七○页)而后者则多见于与当时擅诗文的名姬张红玉、沈素珍等的酬唱诗。如:“野鹤闲鸥孰主宾?寥天宽阔自由神;竹枝妙舌张红玉,杨柳腰轻沈素珍。此会宛如前世梦,再来应是隔年春;无端百尺楼中酒,不宴公卿宴美人。”(“南社丛谈”四三一页)又如:“夜西风瘦不支,沈娘门外柳如丝;杨花江浦无人管,芳草天涯有梦思。桃叶桃根俱是恨,青山青史总成癡;楚腰掌上轻如许,凄绝人间杜牧之。”“自从几月病维摩,天女殷勤访问多;宝马香车寻北牖,药炉经卷侍东坡。开尊座上无凡客,问字门前有素娥;一样腰肢清欲死,沈娘瘦比沈郎多。”等。(“南社诗集”第四册三六八、三六九页)

虽然诗有艳句,但陈家鼎为人作风却极谨肃,自律很严。尽管夫人李氏系家中聘娶的缠足妇女,不识字,又无子嗣,但陈家鼎始终尊重她,坚拒当时盛行的纳妾之风。李夫人对陈长期在外奔走革命,从无怨言,操持贫困之家,孝亲抚幼,极尽劬劳,陈深感念。他一贯重视女权,与民初著名的女界领袖唐群英颇多交往。唐有“归舟遇陈汉元有赠”诗:“百战归来剩此身,同舟犹话劫余生;老陈不是寻常客,曾率诸侯讨暴秦。”俩人还有联句诗,其中陈有“不堪九死逋亡客,犹得生还话旧游”之句。(“南社丛谈”二三七页)

最有趣的是陈家鼎以诗文择婿的故事。陈无子,仅一爱女韵篁视若掌上明珠。为择一佳婿,一九二二年、二三年,陈分别柬邀北京著名大学一些中文系学生聚餐,分韻赋诗,但往往不能中意。有些学生当场不能交卷,带回去约期寄回,却总是空。久而久之,这些白吃者也不敢再登门。陈氏后访得同乡邻邑清末隐居京都的翰林名士有独生公子许君武在大学外国文学系,邀约相见。面试发现国学极有根底,又通晓外文,以为难得,常相往来。一九二四年甲子正月初七,立春。陈在家中吟咏,成七律一先韻,腹联押有“千”字,正沉吟间,许在案侧脫口吟出“立春元日符才七,名世中兴起半千”,陈大为惊叹。一天傍晚,陈挈爱女韻篁邀许同往宣武门南崇效寺饮茶,以前人诗句“诗清都为饮茶多”一句中之平声字分韻,各人即席成绝句。陈分得“茶”字,首先成诗:“黄尘如雨扑京华,灯火城南十万家;惜取忙中闲岁月,寻诗来试上林茶。”韻篁分得“诗”字,立即成诗:“宣南城畔今宵月,半入秋怀半入诗;一片晚涼浑不觉,白云深处立多时。”(韻篁时年仅十八岁)许分得“清”字,沉吟有顷,韻篁耳语催促,许急就挥笔成诗:“又来古寺听钟声,靜看浮云扫太清;笑与老僧谈旧事,如来金粟傥前生。”陈家鼎大为赞赏,遂许婚事。这年双十节,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行订婚礼,由陈老友景耀月证婚。一九二五年元月,陈在广州爱群大酒店为爱女擧行盛大婚礼,由胡汉民证婚。

卓荦政见

陈家鼎是位政治家,对世界各国近代的民主共和政制作过专门的系统研究,认为只有国父的三民主义才适合中国国情,并曾与国父亲自讨论过许多问题。一九一四年,二次单命失败后亡命日本时,曾在日人头山满家中与国父长谈,研究在中国由民众直接选举县长、省长的可能性。他们认为要根除中国封建军阀官僚的反动统治,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非要老百姓有直接的选举权和罢免权不可。

从反清、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到反袁、护法,一系列的连续斗争,陈家鼎都不愧为革命中坚。他的政论文集可惜散佚,现在可以看到的是若干档案资料。一九二○年二月他在广州发出的“关于西南大计的通电”,全文万余言,从中亦可看出他反帝、反封建、爱国爱民的赤忱和卓荦政见,他全面阐述了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政见。

为根除军阀割据,他提议裁兵和废除督军。对军阀恶势力,他主张彻底剷除。但对“依草附木”的大量胁从人员则应“不咎既往,量才录用”,反对排除异己,提倡“学欧美政治有容之雅量”。

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向帝国主义“银行团”大借款,出卖国家主权,甚至用“地丁”(人口)作抵押,陈家鼎拍案而起,忿然说:“以前他们卖国,如今简直卖人了,这还了得!”他到处讲演、发通电、写文章,印发其“论国人宜速筹应付新银行团策”小册子,大声疾呼,制止这亡国之擧。

巴黎和会期间,陈家鼎以国会议员身份提议,利用美国威尔逊总统竞选失败和哈定新总统上台之机,改变弱国外交策略,争回青岛、山东主权,废除廿一条及一切不平等条约。他说:“我堂堂中华,现为国际团体之一大国,傥自强不息,内修政事,外结邻好,所失国家主权及权利利益,均未有不可争回者,是在国人奋斗如何耳!”

“五四”运动发生后,陈家鼎要求政府“对于报界言论自由权,学生爱国一切运动,及被劫于武力后之各项教育应力加保障,并促成而助长之,以为新文化之倡道。”他十分强调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戎马之后,泽以弦歌,战后治本之图,莫大乎是。”

对于自己的国民党,他爱之深,痛之切,责之严。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內矛盾重重,纷争不息。陈家鼎说是“意见参差,毫无远略”,“有开创之精神,有奋斗的气魄,无建设之毅力,无责任之恒心。胜则相骄,败不相救;狃前代互攻之恶习,昧近世互助之美风。”他沉痛指出,这是“自讳自欺,自矜自喜,自侮自伐,自杀自戕!”必须痛予改良。应该“恢宏大度,不立门庭,屏绝小人,不许谗间。有百战百胜之绩,无一派一系之私。争权争利,其风自绝;有始有卒,此志不渝。趋近新思潮,气宇自然高尚;不遗旧同泽,意见自然消融。”尤为可贵者,他早年即提出要有为全人类的广阔胸怀。他说:“须有开国进取之心,而不可以守文自书;须有人类未宁之悲悯,而不可以成功自居。”这些见地在二十年代初是很难得的。在那封建军阀与官僚政客相互勾结又互相倾轧的政界,像陈家鼎这样一身正气、刚直不阿而又始终如一者,实在太少了。

护法失败后,陈家鼎深愤党人不求进,国事不可为。国父逝后,他伤惋之余,决心不问政事,退隐深居,养息肺疾,整理著述。著有政治专著数卷,诗四卷,文六卷,均未及出版。已辑印之“百尺楼诗集”、“半僧斋诗文集”(陈又名陈曾,故自号半僧)后亦散佚。

一九二八年一月八日(丁卯腊月十六日),陈家鼎在北京书斋因煤气中毒猝逝,年仅五十二岁。其友人张继、于右任、居正、胡汉民、戴传贤、吴敬恒、商震等为其卜葬于北京西山四王府。其夫人李国基一九四六年病逝于故乡湖南宁乡。其独生女韻篁暨婿许君武氏均于一九四九年春去台湾,先后于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逝于台北。其从子,外孙现均在大陆。再从子陈敦正、陈起凤等,则均在台湾。

许诒光恭述于南通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主要参考文献:
1.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出版的“民国之精华”第二一九页
2.台湾出版的“革命人物志”第五集一九○—一九四页
3.一九一六年出版的“朝野新谭”己编八一—九九页
4.“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上)一八一—一九九页
5.“南社案集”第四册三六七—三七一页(一九三五年版)
6.“南社丛谈”郑逸梅著一九八一年出版

敦正附记:(一)本文作者许诒光,为汉元公嫡亲外孙,亦即许君武先生之二公子,敦正之从堂外甥,现居大陆,对民国史赏,钻研不遗余力,为青年有为之士,在大陆颇受士林重视。(二)汉元公传记,曾由党国先进居正(觉生)、焦易堂两先生撰写,题为“陈家鼎傅略”。刊于民国五十三年三月,台北出版之中华民国开阈五十年文献、第一编第十二册“革命之倡道与发展——中国同盟会”第三○二页。文末注“节录”二字,显因篇幅所限,未能全文刊出。敦正待于五十三年十月上旬,向国史馆查阅原文,始知该文系民国二十二年三月,居、焦两先生撰于南京,呈请宣付史馆者。并于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经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签注审订意见:“正确”字样。诵阅之余,甚感快慰!爰经钞录全文,刊载于五十九年九月十五日出版之“湖南文献”季刊第二期八十九页。敦正于文后跋曰:“宁乡陈氏,代有贤能,民国肇造,建有奇功,讳曰汉元,宜集大勋,爰缀数语,永志弗谖。”其后复转载于七十二年“宁乡文献”创刊号;并蒐入敦正所著“元霞阁丛稿”一书中。(三)漠元公气度恢宏,言词遒劲,下笔万言,不畏强势,自始至终,为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倚重。惟民间野史中,偶或有谓其受“曹昆贿选”者,实大谬不然。想为平日汉元公发言,得罪小人,诬陷其不义所致。许诒光搜集两岸史实,撰为是传,旁征博引,事实俱在,益证其清白,岂容厚诬乎?希后之读史者,有以明辨是非,勿以讹传讹,幸甚!幸甚!(四)先君陈家骧惠农公,与汉元公,为从兄弟,先君受汉元公引道,同时参与革命,为同盟会会员,本文竟未涉及,殊为美中不足。惠农公史实,详见拙著“元霞阁丛稿”、陈起凤教授所撰“陈公惠农先生传”。(原载七十二年七月“湖南文献”第十一卷第三期四十二页。七十三年二月“宁乡文献”第二期)。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七十九年三月十日于台北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