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默深对于台海地位的卓越见解
作者:王家俭
【摘要】台湾位于东亚大陆东岸的太平洋上,略约居于大陆边缘南北纵线的中点。前临深洋,后负浅海,形胜天然,隐然成为中国东南一大屏障。自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归附内地,二十四年海禁大开,“闽粤浙吴,航天万里”,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一百五十余年之间,中外一体,不闻海警。直至鸦片战争(一八三九——一八四二)发生,台海周围方才亮起了第一盏红灯。^
  台湾位于东亚大陆东岸的太平洋上,略约居于大陆边缘南北纵线的中点。前临深洋,后负浅海,形胜天然,隐然成为中国东南一大屏障。自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归附内地,二十四年海禁大开,“闽粤浙吴,航天万里”,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一百五十余年之间,中外一体,不闻海警。直至鸦片战争(一八三九——一八四二)发生,台海周围方才亮起了第一盏红灯。其间英人为了侵犯江浙,曾经于道光二十一年八月(一八四一、九),二十二年一月(一八四二、三)先后分兵窜扰台湾(一在基隆、一在大安),虽以彼等不明地理,两次均遭搁浅,全军被俘,黑白共达一百八十余人,使台湾得以转危为安,但其在我国近代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却于此足以证明。可惜当时对于此一事实,具有了解的人士并不太多,除当时坐镇台湾的兵备道姚莹之外,便是他的挚友魏默深了。

魏默深名源,湖南邵阳人,是清季有名的经学家与史学家。平日讲求经世之学,留心时务,愤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有感而著圣武记,历述清代武功及推求盛衰之理。又辑有海国图志一书介绍域外的地理与历史,指出我国的外患,昔日来自于北方大陆,今日来自于东南沿海,故吾人已面临一个新的海国时代。肆应之道,在外交上必须打破孤立,联络与国;在内政上则应知耻图强,实行心理改造;在国防上应当训练海军,加强海防,购买与制造新式船炮,“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学术上则当废除无用的八股小楷,使士大夫讲求有用之学。识见的高超,目光的远大,在当时实在无人可以与之比拟。台湾孤悬海外,屏障闽浙,在海防上关系异常重大,也因此引起了他的注意。

依默深之见,台湾不论在地缘、血缘乃至文化渊源方面,都与大陆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地缘方面,台湾乃大陆的延长,其地“可富,可强,可战,可守”,实在可以说是“中国的右臂”。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对于清初时期,廷议以台湾孤悬海外,易为盗薮,拟加放弃而专守澎湖之事,深以为异;并对施琅所说的“中国东南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之为患有形,海之薮奸莫测。台湾虽一岛,实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则不归番,不归贼,而必归于荷兰,彼恃戈船火器,又据形胜膏沃为巢穴,是藉寇兵而资盗粮。且澎湖不毛之地,不及台湾什一,无台湾则澎湖亦不能守。”一段话,衷心地赞赏。认为“诚深思遐虑之言哉!”在血缘方面,台湾原为番人所据,自明代末年,中国之民始来台湾垦殖。中经二百余年,丁口蕃衍,竟至二百五十余万,而生熟番尚不及汉民的二十分之一。此固由于先民不畏冒险犯难一往无前的拓荒精神(如吴沙之开发宜兰即为一例),但也因“气运所至,有开必先”,冥冥之中有所谓“天数”者在,而决非偶然。在文化渊源方面,中华文化对台湾的移植实自郑氏开端。成功既据台湾,遂以台地与金厦二岛相犄角,又礼处士陈永华为谋主,于是开屯垦,修战械,制法律,定官职,兴学校,起池馆以待明宗室遗老之来归者,并以赤崁城为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二县,招徕漳泉惠潮之民,自此汙莱日辟,渐成东方的乐土。对于郑成功的那种驱荷取台、开创海国的英雄伟业,他尤其感到衷心地钦佩,曾经不止一次的大加称美。有时将郑成功与扬威西洋的郑和相比,认为他们都是中国的奇男子,“彼二郑者,固中国之一奇也。”(见圣武记:“国初东南靖海记”);有时把郑成功的海上称雄比作英国的海军,谓“二百年来两壮观,郑延平与英吉利。”(见古微堂诗集“金焦行”);有时又把郑成功与日本的丰臣秀吉并称,纵横当时,不可一世。以默深所生的那个时代,对于这位著名的反清英雄竟能如此的加以礼赞,实在可说是难能而可贵了!

此外,默深尚有将当时的府治自台南移至诸罗(嘉义),将彰化的县城移往鹿港之议。前者因为台湾先前仅有三县,凤山在南,诸罗在北,台南位于其中,且近鹿耳门海口,故成为府治之地。但因其后北境日扩,开辟日广,彰化县与淡水厅先后设立,故府城已遍于南。而此时诸罗负山带溪,却据南北之中;后者因为鹿港距离泉州较之鹿耳门尤近,移彰化城于鹿港则可扼守海口,且便与内地联络。又与蓝鼎元之见相同,认为“台变皆自内地起,罕自外入。”因而主张治台之势应与昔时不同:其一,台湾内属二百余年,变乱之发生皆为内贼罕为外寇,故“其防在山而不专在海。”其二,台地之兵皆由内地抽调三载更代,且其家属皆留内地,故有叛民而无叛兵,则“其防在民而不在兵。”其三,台湾一岁三获,其余粮不仅可以近济闽省,且可远给天津,且其糖布材木,利尽南海。故其患惟在械斗之梗顽,以及胥役之扰索,则“其治又不在富而在教。”凡此均可看出他的识见远大,并且对于台湾问题具有相当深透的了解。

今日吾人居台海形胜之地,处国际多变之局,倘能全国上下淬砺奋发,团结自强,诚如默深之所言:“可富,可强,可战,可守。”多难兴邦,前途大有可为。(转载自中央日报“文央”第四十二期)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