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清道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洪秀全、杨秀清等起事于广西金田村,建国号太平天国,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仅两年多时间,即攻占金陵,并正式定都,改为天京。其战力之强,进展之速,气势之盛,清廷为之震惊不已,政权岌岌可危,惶惶不可终日。
然千万料想不到,太平天国却败亡在一个由书生出身的曾国藩所领道、且从团练改编而成的湖南地方部队湘军手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洪杨起事以来,清廷动员了数十万正规大军,这些平日养尊处优的骄兵悍将,却禁不起考验,不是被彻底歼灭,就是被打得溃不成军呢?为什么国家耗费了巨额军费,却不能“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呢?为什么朝廷当此生死存亡的关头,却只能依靠长期以来寄人篱下、遭人排挤、受人奚落的湘军,收拾残局,扭转乾坤呢?为什么这支三湘子弟组成的湘军能在艰困中,克服万难,力歼强敌,圆满达成任务,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呢?我们以客观的态度,来加以检讨分析,除了太平天国本身之缺失外,湘军之胜,应该是有下列因素:
贰、湘军致胜之因素
一、维护文化道统,深得广大民心
曾公对朝廷的腐败,对汉民族所受的压迫,他亦是深表不满,但是他更看出如果太平天国这股邪恶的势力若是成功了,无疑的,将会为炎黄子孙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他闭口不提“保卫大清王朝”,而只言维护文化道统,保卫天下苍生。因此,在湘军出师之前,特出檄文,以布告天下,争取民心,鼓舞士气,其文曰: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荼毒生灵数百万,蹂躏州县五千馀里……人民无论贫富,一慨抢掠罄尽,寸草不留……银满五钱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妇女不解足者,则立即斩其足以示众妇……。
……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白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来,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然……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粵匪焚郴州之学宫,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借满地……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凜凜,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
本部堂奉天子命……慰孔孟人伦之隐痛……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为上下神只雪被辱之憾……。
全文共千馀言,只字未提要“保清勤王”,也就是很明白的布告天下,太平天国摧残文化道统,杀戮无辜。湘军是一支堂堂的正义之师,是中华文化道统的维护者;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理,是顺,是正。正因如此,打动了人心,喚起了大众,尤其是博得了天下读书人一致的共鸣,和坚定的支持,进而共襄盛举。
二、走出团练思维,建军路線正确
建军路線正确与否,是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外史例,不胜枚举。近者如二次大战前波、法两国忽视装甲部队之发展与运用。一到战争爆发,波兰骑兵以血肉之躯,怎能抵德军之装甲雄师;法国零星运用之战车部队,那敌德军排山倒海之装甲军团。日本亦未及时醒悟巨型战舰之过时,航空母舰时代之来临,仍执意积极赶造巨型战舰;结果同为七万二干八百吨之艨艟廂然巨舰,武藏路与大相号,先后于一九四四及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海战中,尚未接战,即遭航空母舰起飞之美机击沉。这都是建军路線严重错误所道致的惨痛教训。
然而,回想在一百多年以前,曾公奉命在乡办团练御洪杨时,即已看出问题之所在。他高瞻远瞩,看出所面对的敌人已不是乌合之众,而是一个有信仰、有组织、有纪律、有号召力,坚强庞大的军事战斗体,绝对不是凭抓流氓、剿土匪的那点能耐就可以对付得了的;同时也看出清军绿营的腐败无能,不足以担当大任,而兴办团练,也只会扰民,根本就无法抗敌。针对当前的强敌,预想未来的作战,乃力陈改弦更张,大瞻提出另建新军的主张。他要建立一支编制进步,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训练踏实,战力坚强,能攻能守的新军——湘军。
再者,曾公早已判断湘军未来的战场,可能各在湘江及长江流域,如能控制水域,则有利作战;因此同时又奏请朝廷,增建一支强大的水师。有了水师,无论独立作战,或火力支援,或运兵,或后动支援,皆可胜任。而事实证明,湘军对太平天国之全期作战中、水师屡建奇功。尤其在对太平天国首都金陵攻略战中,因长江水域几全为湘军水师掌控,太平军难以动弹,而使陆师顺利攻下金陵,圆满达成任务。足证曾公独具慧眼。曾公出身书生,居然能在战略层次之建军备战上有如此远大眼光,真是识广虑深,智足谋远,诚不诬也。
三、精选部队成员,官兵素质优秀
曾公尝言:“戚继光练金华兵三千人,遂以荡平倭寇;国家养绿营兵五十馀万,二百馀年来,所费何可胜计,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割之用。”又谓:“……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后枝叶有所托;如屋然,柱好梁好,而后椽瓦有所丽。……遇大敌时,全靠根株培得稳,柱梁立得固,断不可徒靠人数之多,气势之盛。”由上可知,曾公带兵不贵多而贵精,素质要好,干部尤然。
干部之良窳,影响部队之成败甚巨,因此,曾公对干部之选拔至为慎重严格;所以湘军干部都是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血性青年。其出身有来自书生,亦有来自武生,而其高级干部,则以书生出身者为多。尤不乏文武兼备,出将入相的廊庙之才。武生出身者,亦多系能征善战,独当一面之名将。
而湘军基层干部及士兵,则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年轻力壮之湖南农村子弟,有朴实勤劳忠厚之风,无油头滑面市井之气。这些人皆经逐级严格挑选(哨兵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兵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最具备士兵条件,最适合从军打仗。
所以当时湘军部队素质之高,官兵之优秀,全国无出其右者。
四、训练要求严格,部队战力坚强
吴起以五百之乘,破秦五十万之众;马其顿亚历山大帝丛一万五千之甲兵,击败百万雄兵之波斯;盖胜者,乃千锤百练之劲旅。曾公深知部队训练是培养战力之泉源,所谓“军不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对训练,至为重视,且有独到功大。
湘军之训练,是把训与练同样的注重。训即是训营规,训家规;练即是练技艺,练阵法。训营规在使士兵知道军营之规矩,养成不私自外出游荡,不扰民之良好习惯,以及熟知卫哨勤务,以确保部队安全。训家规在使士兵知道作人处世之道理,练技艺在使士兵习得战斗技能,练阵法在使士兵熟练小部队战斗,课目安排得当实用。
曾公对训练讲求“动”、“实”、“熟”三字,强调“如雞之孵卵,如炉之练丹,未宜须臾稍离。”以统帅之尊,常亲临督道,虽烈日当空,或大雨倾盆,亦不间断,甘之如饴。此外亦重视精神敦育,灌输卫道仇匪之观念,培养牺牲保民之精神;所以湘军在曾公有理想,有目标,有计画,有系统,有步骤之训练下,千锤百练,终成一支能征善战,卫道保民之劲旅。
五、领道统御卓越,全军同心同德
人是战争之主宰,精神战力为战争決胜之因素,而领道统御是军队精神凝聚,增长,与发扬之张本,亦是掌握群众心理,发挥人性潛力,启道人类行为的一种艺术。所以唯有卓越的领道统御,始能培养与发挥高度的精神战力,进而战胜敌人,达成任务。曾公在领道统御上,是一位非常卓越成功的统帅。曾公对湘军领道统御之作风与具体作法,概可归纳如下:
(一)以身作则,表率群伦:他强调“正人先正己,带兵官要作主君,作之师。”因此曾公无论在品德上,言行上,生活上,以及工作上,事事以身作则,处处表率群伦,使全军官兵深受其精神之感召,人人学好,个个向上。
(二)光明磊落,开诚布公:曾公以“诚正”二字自励,尝谓,“带兵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敝处向待诸将以诚,不肯片语欺人,不重在保人官阶,而在成人美名。”由于曾公以“诚正”作为待人处世之根本,所以治军时,在这方面所下之功夫亦深,要求部属亦切,因此全军亦蔚为风气。
(三)淡薄名利,无私无我:曾公认为带兵之人,不应汲汲名利,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曾公与诸弟在军中任事则督之争先,论功则率之居后,官兵内心感动诚服。
(四)提拔后进,培育人才:曾公尝谓“办大事者,以选替手为第一要义。”所以对人才之提拔,培育不遗馀力;因此官兵个个有希望,人人有前途。
(五)坚忍沉毅,苦干实干:湘军自成立至剿灭太平天国,其间之坎坷颠踬,艰辛困苦,真是“唱凯公庭,饮泣私室。”其苦、其难、其悲、其痛,实非局外人所能想像;若非曾公坚忍沉毅,苦干实干,打掉牙齿和血吞,焉能成此大功、立此大业。古人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曾公可谓典型也。
(六)赏罚公正,纪律严明:曾公对部属之赏罚,绝对做到公正无私,诚有功,虽疏贱必赏;诚有过,虽近爱必罚,部属诚服。而对纪律之要求,毫下放松,使官兵平时养成服从守纪之军人习性;故战时遵守规定,贯彻命令,从一定之方针,取一致之行动,力歼顽敌。
由于曾公领道统御之成功,因此部属感恩报德,文武争驰,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万众一心,进而达成任务。
六、知人善任,人才济济
语云:“明堂所赖者唯一柱,然众材附之乃立,大勋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谋济之乃成。”汉高祖刘邦言:“运筹帷幄之中,決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餽,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由此可知,一个成大功,立大业的伟人,身边总是需要一些杰出之士与各类人材,多方辅助他,或筹谋献策,或冲锋陷阵,使他走上成功之路。
曾公身为湘军统帅,负军国重责大任,深知人才之重要,了解人才之多寡,是敌我双方势力消长之主因。故自受命之日起,即四处积极招揽人才。且不论出身籍贯,只谈本事才能,所谓“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所以虽高傲之士,负俗之徒,曾公亦能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如保举恃才傲物之左宗棠;拔擢流落街头之鲍超,皆传为历史佳话。
由于曾公之爱才,惜才,揽才,育才,所以湘军人才济济:书生出身者除左宗棠外,有江忠源、胡林翼、郭嵩焘、刘蓉、李鸿章、李瀚章、沈葆桢、刘典、罗泽南、彭玉麟、曾国荃等;武生出身者除鲍超外,有塔其布、杨载福、多隆阿、刘松山等。他们皆是曾公知人善任,因才器使,适才适所,刻意苦心培植拔櫂下,成为大才大器。(据统计湘军干部升到总督者有十四人,升到巡抚者有十三人,其他重要文武职务者,下计其数。)这些人部在卫道统剿洪杨的使命上,有非凡之贡献,立下了大功,成就了大业。
参、结论
曾公虽非出身军旅,唯饱读诗书,博览群籍,满腹经纶,且任京官多年,经验丰富,视野广阔;冲锋陷阵,斩将搴旗,或非其所长,然却善于策划军国大计,掌理全局,号令三军,乃将将之才也。兵圣孙子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吾人以此观之,湘军之胜,岂是偶然。
参考资料:
湘军新志——罗尔纲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