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立德、立功、立言的曾国藩(下)
作者:刘建鸥
【摘要】人格修养:曾国藩之所以过人者,非其勋名事业,而是他的修养功夫,他的学问功名事业,更是从他的修养功夫建立起来的。一般人尝说曾国藩才气平常,他自己也经常说自己钝拙,但何以他的学问道德事业,又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呢?他只是用很平实的方法,贯澈到底,所以才有此极大的成就。
  五、人格修养、学术思想及其影响

一、人格修养:曾国藩之所以过人者,非其勋名事业,而是他的修养功夫,他的学问功名事业,更是从他的修养功夫建立起来的。一般人尝说曾国藩才气平常,他自己也经常说自己钝拙,但何以他的学问道德事业,又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呢?他只是用很平实的方法,贯澈到底,所以才有此极大的成就。

(1)立志:他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浴。”苦志学业,到了进京进士以后,与唐镜海、倭良峰等大儒交往,他的思想更进了一步,此时他要穷理达德,做圣贤的功夫,他的事业则在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而以匡时救世为事事。他尝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又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这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若夫一己之屈伸,一家之温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这是何等的气象,何等的规模?

(2)存诚:中国圣贤内圣外王之道,即大学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步骤,而最基本的则在于诚意、正心,国藩以此自励,并以勉励僚属子弟。李鸿章初居曾公幕中,曾公每于黎明会食幕友,鸿章深以此事为苦。一日,故托头痛未参加会食,曾公迭派差弁催促,鸿章不得已,乃披衣踉跄而往,食毕,曾公舍箸正色谓鸿章曰:“少荃既入我幕,我有一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盖讽其托病不诚也。鸿章为之大悚。曾公作湘乡昭忠祠记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都足以存诚为修己的基本功夫。”

(3)务实:国藩另一不可及处,在于务实,不尚夸张浮华,不好高骛远,他克勤小物,学问事业,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由务实而来的美德,第一个是“勤”,文正公服官三十年,军书旁午,日理万机,案无留牍,生平无不回之信,无不见之客,每日还要写大字,作诗文(临死之前二日,尚为刘松山作墓志铭,未成而卒)编纂书籍,他身体并不健康,但始终不懈不怠,他反对大人物不管小事的说法,笔记中说:“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文王之圣,而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忡山甫夙夜匪懈,其勤若此,则无小无大,何事之敢慢哉?诸葛武侯为相,自罪以上,皆亲自临决。杜慧度为政,纤密一如治家。陶侃综理密微,虽竹屑木头,皆储为有用之物。朱子谓学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

他提出办事要有“五到”和“五勤”的精神,所谓“五到”就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五勤亦即身勤、心勤、眼勤、手勤、口勤,其内容与精神和“五到”相互表里。

第二个是“俭”,文正公的节俭的作风,也是一般所难能的,他官居极品,手握军国大权,自奉刻苦节俭而外,并严勉家人保持朴素生活,常函诫其子曾纪泽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而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我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纪泽新婚,文正公特驰书与其子嘱其转诫新妇,要学习纺织酒食二事,要亲下厨房,讲求作酒食小菜。他在南京总督府任内,其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还要绩麻纺纱,不少间断,这以之视今天达官贵人豪富之家,妻女的生活,真不可同日而语了。

相传文正公三十初度时,曾制添青缎马褂一件,家居不轻着,惟遇庆贺及新年时一衣之。故藏之三十年,衣犹如新,他每饭仅一荤,时人称“一品”宰相。嫁女以二百金为律,欧阳夫人嫁其幼女纪芬时未敢稍改,左忠襄公不相信,发箱奁验之,果然如此,再三嗟叹,以为实难敷用,因更赠四百金。凡此,可以概见文正公持身治家之俭,实可以风末俗而励颓风了。

(4)主敬:文正公一生深参宋儒“居敬”之理,并笃践而躬行之。他用一个“敬”字,治学、办事、处世,乃至对自己的身体,真是妙用无穷,他说:“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问仁一章“言敬恕最为亲切,自此而外,如‘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字之最好下手者。(家训)他认敬的功夫,“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日课)两语至为精微确当。

由主尊相关而来的是谦虚谨慎。谦受益,满招损,文正公的学问德业当时冠出侪辈,但他处处自谦自抑,扬人抑己,虚怀若谷,终身自亲如不足。他处事以谨慎著称,治军作战亦以“扎硬寨,打死仗”,稳扎稳打为主。当时人或多非议其迂阔,其实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纵横捭阖,行险侥幸的人,成功者未尝不有,但失败者更多。“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凶。”他说:“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唐虞之恶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纣之无道,曰强足以拒谏,辩足以饰非,曰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皆傲也。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家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家书)敬和谦虚谨慎,是做人做事的基本美德,本此,就无往不利了。

(5)坚忍:文正公外行虽极谦虚谨慎,但内在的个性,却是极坚忍强毅的,择善固执,百变万世不足以移其志。龙梦逊先生曾文正公学案序说:“曾文正公为近世之大人物,德业文章,炳耀寰宇,虽妇孺亦知钦佩其为人。彼果何所得力而成就如斯之盛哉?……盖由强毅谦谨而来也。惟其强毅也,故困知勉行,力追前哲,特立独行,自拔流俗,虽极人世艰难之境,而不曾少易其心;虽遇千挫百折之阻,亦不足以夺其志。真者必信,而不为外界所移,妄者必不信,而不为古人所欺。”这足以概括曾公坚忍强毅的个性。他读书时家境困难,没有阻滞他求学上进之心。治军作战时,同僚议讥,州县不听指挥,绿营拨隶之将佐,不服节制,且迭遭人败之后,朝廷抑且疑责,在旁人处之,靡不灰心泄气,一怒挂冠,但他打落牙齿和血吞,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晚年名高望重,谤议无端而生,处理天津教案后,全国尤嘲责不已,他都处之泰然,这种坚忍强毅的精神,人是所难能的。

他另一表现坚忍强毅的个性,在于“持恒”。他治学做事,不动念则已,只要一起头,就终身行之不懈,道光二十二年(三十二岁)任京官时,为自己订定十二种课程,此后即依此力行。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五、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后阅点一遍,则不负我矣。

六、谨言:刻刻留心,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七、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十、月无忘所能:每日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项功课,把治心、治学、治事的范围都概括了。此后终身行之不懈,有这样的功夫,其学问、道德、事业,怎么不登峰造极呢?

二、学术思想:曾国藩的事业道德,固然为后世楷模,但他的学术思想尤值得吾人崇拜,因他的事业经纶和道德修养都是从他的学问思想中来,修养与事业,只是学问思想的表现而已。

(1)学术成就:曾公学术上的成就能窥探古圣先贤之精微而包兼之。在文学方面,他远蹑司马迁、班固、韩愈,近齐归有光、方苞、刘大槐、姚姬传诸大家。在经世致用,立己立人方面,他以礼乐仁义为中心,远绍邹鲁(孔孟),近接昆山(顾亭林)。于程、朱、陆、王之理学,亦精研深造,老、庄、申、韩之虚静与任法,他能兼涵并摄,取短补长,因时致用。清初盛兴与宋明对立之考据训诂之学,他也无所不窥,无所不精。曾公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并不是驳杂揉凑,而是有中心,有条理的融合贯通。一生的“汗马功名,问牛相业”,兼具圣王双层资格,都是由学问中千锤百炼而来的。

(2)思想中心:中国人生,政治思想的主流,以儒家为中心,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孔子思想之体系,言人人殊,大抵其根本观念为“仁”,其余孝弟忠信义恕智勇等等,都是仁之一字的发挥或其实践。至求仁的方法,则在“克己复礼”。如:“颜渊请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于此,我们要略加解说,仁的含义究竟如何?与克己复礼又何以发生必然的关系呢?仁就是人生本然的同情心,或者说是潜伏于人性中一种爱的显现,因为有此爱的本性,有此同情心,对于其他的人和物,乃能发生一种不忍之心,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即是克己的工夫。再明白一点说,所谓克己,第一要克制自己的妄欲。第二在利得之际,先人而后我。然而无限止的克己,是人性之所难能,即使少数人偶而能做到,但决不能持久和普遍,因此,必须树立一个大家都能遵守的客观标准,此即中国大圣先王所制订乃至“约定俗成”的“礼”,礼者理也,礼虽然是些人们生活起居,应对进退,往来交际,事上驭上,乃至朝庙祭享的一些仪节,但它都是根据“理”而成立的,能合礼即合理,合理的行为自合于仁。所以孔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其意在此。

曾文正公的中心思想,亦可谓为“仁”与“礼”,他对于仁礼两字体认最切,尝自叙带勇之法说:“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尝望其成立,望其发达则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生畏,威而不猛也。待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杂犯之象,则人知感矣。守斯二者,虽蛮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矣哉!?”(日记)又他作王船山遗书序也说;“昔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子亦仁礼并称。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平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人,外之莫急于礼。”其义自见。

然而求仁和执礼的入手方法如何呢?程子主张“居敬穷理”,曾公师之,他说:“至于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庄敬自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日课四条之一)曾公于敬字之外,又添一恕字:“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曰富、曰贵、曰成、曰劳、曰誉、曰顺,此数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贫、曰贱、曰败、曰辱、曰毁、曰逆,此数者,我之所恶,人亦皆恶之……吾兄弟从恕字痛下工夫,随在皆设身以处地,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处处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当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自少矣。”(杂著)

由以上可以得知,曾公之所以重视“敬恕”二字,其义甚明,因为能敬自然能尽礼,能恕则仁也在其中了。曾公一生为学、治事、处身、待人,要不外以求仁执礼为其目标,而以敬恕为达到此一目标之途径,守此四字,受用不尽。

(3)想范畴:文正公的思想范畴,有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军事等思想,大抵博渊肆宏,古人之精华,而自成一体系。兹无法一一详介,仅就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撮要介绍一二。

①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思想有一特色,即以人为本,对于形而上的字宙观,谈得比较少,但并不是没有,易经上的“太极”可以说即是中国先贤的本体论。“太极生两仪”程伊川尝依此倡理气二元论,他说:“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道也,阴阳者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理也。”(程氏遗书卷十五)曾公似颇宗此说。他说:“天下之道,非两不立。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札)足见其有二元论的倾向。不过曾公仍认为理是宇宙一切之根本,宇宙万事万物之理是同一的,惟在其形下之气的践形不同,所以万物才各有差异。故有“理一气殊”说,此说本始于朱晦庵,朱子说:“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则大小之分,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而不能齐也。”(载张子全书内)曾公亦说:“吾身与万物之生,其理本同一源,乃若其分,则纷然而殊矣。”(书札)如此看来,宋儒和曾公,又似乎以理为宇宙共同的本体,而有一元论的趋向了。不过宋儒之所以主张理一气殊说,盖仍为一个“仁”字立根据,因为人与万物既是同源共理,则于宇宙众生,应一视同仁,不宜间形骸而分尔我,有所厚薄畛域于其间。有了此一观念,则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并育,天人合一,荡荡乎仁之至也。由此可知中国先贤的宇宙观,乃是着眼于人生的,就人生立场看宇宙,曾公受宋儒之影响,故其宇宙观亦如是。

关于人生观方面:曾公的宇宙观既如上述,则其人生观,自然为淑世的人生观。他说:“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凡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于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宗族乡党。”(答刘孟容书)又寄弟书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家书)这就是曾公的人生观。

曾公既抱淑世的人生观,则艰苦困难之事,日临吾前,自是意料所及,因此,他更具吃万苦、排万难牺牲奋斗的精神,以完成救世救人之宏愿,他说:“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复陈仙舫书)他生平实心任事,挫折时生,谤毁迭至,他致弟国荃信中有“打落牙齿和血吞”之语,其坚忍卓绝的意志和强毅不屈的精神,诚足令人兴起!他是为了淑世的人生观而奋斗而力行不懈的。

曾公一生虽无一时一刻不在奋斗力行中,但他并不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尝说:“立身之重,以禺墨之勤俭,兼庄老之虚静,庶于修己治人之术两得之矣”。他为了淑世而奋斗而力行,为而不有,其胸怀是何等光明,何等恬澹啊!

②政治思想:文正公于历史上的治乱兴亡,成败得失,研究得透熟,他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根本,针对当时政治情形,而产生出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当时最可悲的是:一、吏治贪污“今春以来,粤匪益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内,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源,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复胡连舫书)二、是非不明:“今日天下之变,祇为混淆是非,麻木不仁,遂使志士贤人,抚膺短气,奸滑机巧,逍遥自得。”(与吴甄甫书)“国藩入世已深,厌闻一种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养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国,已非一日,偶有所触,则轮囷肝胆,又与掀振一番”。(与刘孟容书)三、人心陷溺:“窃以为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飨退缩者,果骧首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统为浩叹者也!”(复彭丽生书)乱世的人心风气,我们目击身亲,读曾公以上一段话,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当时的吏治人心既是如此,曾公为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提出两大主张:

一、崇尚礼治:他尝说:“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王船山遗书序)“古之学者,无所谓经世之术也,学礼焉而已。”(孙芝房侍讲蒭论序)“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其内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其外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笔记论礼)曾公崇尚礼治之心,于此可见一斑。孔子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来维持社会秩序,齐俗化民,这当然是根本的办法。虽其收效较缓,非骤然可几,但一经收效,就长治久安了。曾公并不轻视政刑,观于前述他剿匪的手段,相当激烈,人以申韩目之,即可知他并非迂腐拘而不化,不过本儒家思想,以礼治为根本而已。

二、崇尚人治:曾公是最重人才的,有倾向于人治的色彩:“来示垂询用人行政,利弊得失,窃以为人存而后政举,方今四方多难,纲纪紊乱,将欲维持成法,仍须引用正人,随事纳之准绳,庶不泥于例,而又不悖于理。”(复毛寄云书)“法岂可恃,亦视乎人耳。”(复林秀山书)诸如此类的语句,不胜枚引,足见其人治之见解。法治与人治孰重问题,在春秋战国时起,儒法两家,即已各执一说,其实,法固不可废,但法是人立的,人行的,法虽良,无人不足以自行,而且法如果假借于邪恶者之手,适足予以以钻寻颠倒之路,而作为其济恶之工具而已,故儒家重人治之论,亦不为无见。

曾公因为重人治,所以特别重视人才,他奏疏书札中,对于人才之论陈,有转移之道,培养之方,考察之法,访求之道,任用之方,待遇之道等,大抵深刻切实,而他本人确确实实俯首下心以培养人才,访求人才为务。他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四原则:“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成为不朽的名论,他幕下人才辈出,实因曾公之求才、爱才、用才所致,因此才能荡平太平天国之乱,建立中兴大众之功。

六、结论

从以上各节简介中,已足窥见曾国藩之生平,尤其,他在生前被称为圣相,死后更被崇为有史以来不一二见之伟人,确属当之无愧,而且历来评述其人,皆誉多毁少,便更足以后世景仰之明证,谨择要略述一二,以见一斑。

江苏巡抚何璟评曾文正公之伟大,“胥本于进德之勤,其生平尽瘁报国,克己省身,器识过人,坚贞自矢。不特今世罕觏,即方之古贤臣,盖亦未尝多让。”

薛福成首推曾公勤谨忠纯似汉诸葛武侯。而建树过之;谋猷文彩,穷尽事理,似唐陆贽,而历艰苦则又过之;博学宏识,诚实笃履似宋司马光,而武功过之。

容闳谓曾公“大权在握而从不滥用其无限之威权。财权在握,绝不闻浸润涓滴以自肥,或肥其亲属。”他说李鸿章死后有私产四千万,“文正公则身后萧条,家人之清贫如故也。”因此他作结论说:“总文正公一生之政绩,实无一污点,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足为后人模范,故其身虽逝,而名足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凝而宏,可谓完全之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旧教中之特产人物。”

梁启超论文正公推崇最甚,他说:“曾文正公,近日排满家所最唾骂者也,而吾则愈更事而愈崇拜其为人。吾以为曾文正公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彼惟以天性之极纯厚也,故虽行破坏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极严谨也,故虽用权变焉可也。彼其事业之成,有所以自养者在也。彼其率励群贤,以共同事业之成,有所以孚于人且善导人者在也。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世诸贤杰中,最称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知而勉行,历千百艰苦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卓绝坚苦,如斯而已”。

综上各家论评,曾文正公的学问道德事业,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已可概见,古称三不朽事业,公实其中之尤佼佼者。我们觉得,他所挟持的则是十六个字:公忠、诚信、勤俭、仁厚、敬慎、谦冲、坚忍、恒毅,这十六个字就是他基本德性,而贯之笃履实践,困知勉行,所以才有如此伟大的成功。曾文正公天生的聪明才智,并未超轶一般人,以后天的勤苦砥砺,恒毅不辍,才超越众人而臻于圣贤之域,读文正公文集及其立身行事,有心者,都应为之兴起!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献》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