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晚年的宗教皈依
作者:赵烈安
【摘要】魏源家乡在隆回县金潭乡合理村(魏家塅)。隆回佛教盛行,道教和堪舆之术影响也较大。
  魏源家乡在隆回县金潭乡合理村(魏家塅)。隆回佛教盛行,道教和堪舆之术影响也较大。

据《隆回县志》:隆回境内信仰佛教者曾一度较为普遍,寺庵庙宇遍布各地。解放前夕的寺庵,尚存或留有遗址的即达518座。解放前夕,曾有道观50座。

金潭魏家塅附近今尚有地名观音阁、石龙亩、道士冲、桃都观。清末大理寺少卿魏兰澧《金潭风光》诗有句:“冲闻道士千声磬,阁送观音半夜钟。”可见佛道两教在当地活动的积极和传播的悠久深入。

邵阳市各县普遍存在“佛道两参”的现象。道士有住庵堂寺庙的,和尚有做道场佛事的,教义和宗教活动有时参和不分。甚至连属于巫术和阴阳风水的一些内容也首先依附于道教,然后亦与佛教相混。佛教传入久,与传统的儒道各教及地方迷信融和渗透。已经日渐本土化了,而且后来居上。有一清代。它一直占优势,处中心和支配地位。在社会上层人物、知识分子和普通老百姓中都广为流布。

魏源父亲魏邦鲁“尝从溆浦严如煜于京师,受奇门六壬占筮之术,兼闻经世之学;信阴阳风水,极讲迷信而又颇通医术”(李汉武《魏源传》P.4)。魏源故宅“屋后是一个象鳌鱼形的土堆。房屋被焚之后,魏源的叔辈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说鳌鱼形是一处寅葬卯发,房房兴旺的好地,因而把原来葬在白木山紫金田的魏源曾祖岩栖公的棺木,迁葬于此。”(魏寅《魏源传略》P.3)他的父亲叔父一辈,都是笃信堪舆风水的。

与佛道相比,回教、天主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关系不同,在魏源出生成长的家乡,基础也不一样。

据《隆回县志》,明洪武年间,随着回族同胞从外地徙入,也把伊斯兰教带入隆回。至民国年间,隆回境内先后修建了十座清真寺。计:山界回族乡五座,北山乡二座,桃洪镇二座、罗白乡一座。这四个乡镇都在靠近邵阳市一方的隆回县南端,离北端魏家塅皆百余里。而天主教和基督教是民国以后才陆续传入隆回的。魏源的家乡,嘉庆、道光年间,还没有回教、天主教的流传。

不过,回教和天主教还有所不同。

回教各族主要定居于中国之大西北。经过康熙以来对准噶尔、噶尔丹叛变的多年用兵,回疆已内附清室中央政权。虽然从策妄到张格尔仍时有叛乱,但威胁不大。故《海国图志》卷二十五开头就说:“案今天山以南……蔓延及于内地各府厅州县,无不有清真寺礼拜寺者,其人……自为一族。海字承平,可无大患。”

《魏源集•前言》指出,魏源“在对待国内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也持有错误的观点和态度。”《海国图志•天方教考》批评了回教的教义教规(现在看来,这些当然是错误的),但他批评回教,不若对天主教的激烈。认为回教“不废神祇人鬼。亦胜天主教之偏僻。”《海国图志》之《各国回教总考•每月统纪传》中有小字案语:“案西洋崇耶苏,辟回教,故语皆诋斥。今去其已甚。存其大概。”

道光年间我国主要的威胁是信奉天主基督的英国。《海国图志•天主教考》:“其书皆英夷所刊布”,故反对甚为激烈。在全文之末,魏源以小字附录了洋人挖中国信徒眼睛为药的骇人听闻的详细传闻。

天主教洋人和中国人民的矛盾当时在邵阳一带十分激烈,与魏源同为邵阳县民的贺金声,小魏源59岁,“忌用洋货,人讥为宝估佬,1883年,纵火焚烧洋人架设电线的木材。1900年衡阳教案,贺沿途设置义茶亭,为前往支援反教会斗争的(邵阳)群众供茶水、干粮。衡阳教案屈辱妥协,他无比忿恨。大胆表白:彼洋人即挟天子以令我,我亦可以不奉诏。发布《驱洋人劝各国教士文》、《拿教犯书》等告白。1902年9月,贺金声正式竖起义旗,数日之内,组成了三万余人的队伍。衡阳外国传教士派朱二跛子等三名奸细前来刺探,朱二跛子被拿获,贺审得此人一向依仗洋人势力欺压百姓,又是镇压衡州教案的刽子手。命令战士押解朱二跛子游遍邵阳56都,然后绑在中乡灵宫殿当众烧毙。贺广贴布告,捉拿德国教士康满,号召百姓驱逐洋人出境。”(《邵阳文史资料》第一辑P.3—7)。

邵阳人民与天主教积怨甚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魏源就是在这块土地上长大的。当然,天主教本身和帝国主义侵略(有时利用天主教)是两回事,不能混同起来看待。但魏源在世时(也包括贺金声及以后一段长时期)的社会条件还不可能出现对待各种宗教的正确理论和政策,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反对天主教,是广大邵阳人民晚清阶段进行反帝斗争的方式之一。

*    *

魏源笃信阴阳风水,与家庭教养和家乡风习有关,与他对父母的孝顺及儒家厚葬思想有关,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不可能有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

《默觚上•学篇一》:“圣人敬鬼神而远之,非辟鬼神而无之也。无鬼非圣人宗庙祭祀之教。人之生也,有形神,有魂魄。于魂魄合离聚散,谓之生死;于其生死,谓之人鬼。”魏源毕竟是个有神论者。这便是他晚年终于成为虔诚教徒的内在根据。

魏源二十六岁时,“游浙江杭州,晤钱伊庵居士东甫,从闻释典,求出世之要,潜心禅理,博览经藏。延曦润、慈峰两法师讲《楞严》、《法华》诸大乘。毕,回苏州,闻舟钲,有省”(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中年编《海国图志》,在所录《唐元奘使西域记》后的案语最后说:“乌呼!吾知之矣!奘师忘身求法,周咨博访,跋涉奚辞?三载印度,翻然归途,不复北指,径回疏勒,直趋于阗。昔人有心,予揣度之,是之谓矣!”称玄奘为师,对他忘身求佛法,热情歌颂。

但是,青、中年时期,魏源只是爱好和敬重佛学,思想上毕竟还是以传统的儒学为中心。

《皇朝经世文编》之《二氏论》指出:“士之诡者,取孔孟之旨,学为经偈,使圣人平正显明之理,隐于繁复谲奥之词,而变其面目,遂令庸耳俗目,惊疑敬畏,若二氏之学,出于孔孟之上,何其愚也!”《海国图志》中《天主教考》:“魏源曰:‘董子曰:“道之大,原出于天。”’故吾儒本天,与释氏之本心若冰炭,乃天方、天主,亦皆本天,而教之冰炭益甚。”

青、中年时期的魏源,总是站在儒学、名教的根底上去看待各种宗教(包括佛教)的。

魏源晚年之笃信佛教,与中青年时期不大相同。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魏源已60岁。多年经营和居住的扬州絜园毁于兵火,妻、子所在的南京湖干草堂归去不得,作为州县守令,受到咸丰皇帝旨谕:“魏源着即革职,以示惩儆。”五十八岁患过黄胆病。“神明非昔”,且病聋,精神萎顿,以病弱年老之躯,流寓飘零兴化、苏州、高邮、杭州之间,战事未了,家国前途难料,而且插手不得,精神无可依凭,极端苦闷,因而虔诚净业,皈依佛门。“故园安稳非前世,新梦飘零失太平。午夜风霜惊老大,天涯生死话酸辛。”(《偶感三首》);“可怜今夜月,更照吴淞郭,城头谯鼓兼画角,蚌鹬相持几时活?江上月,皎如雪,可惜万古照离别。长歌短谣,君起舞,我击节。”(《江头月》)。晚年魏源诗,一派战乱不能自持的景象。又有《偶拈四首》:“寒窗久入定,半夜念无起。入耳忽倾瓶,此声何所始?”“扫地焚香坐,心与香俱灰。沉沉寂寥中,冥冥花雨来。”“见前不见后,谓后非我有。谁知无影人,向南看北斗。”“眼光百里圆,雷声百里震,耳目不到处,讵是本来性。”诗中一片灵感禅机,魏源已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了。

《净土四经总叙》:“世宗宪皇帝御选《语录》,辑莲池大师净土诸语,御制序文,阐扬宗净合一之旨。高宗纯皇帝南巡,亲诣云栖,拈香礼佛。御制诗有‘由来六字括三乘’之句。大矣哉,西方圣人之教,得东方圣人而表章乎?……故现宰官、长者、居士身者,持诵是四经。大之则无边烦恼誓愿断,迩之则广行布施,供养三宝,多刊大乘经典及净土诸经论。夫劝化一人成佛,功德无量;况劝化数十百僧,辗转至千百万,皆往生西方成佛,功德可思议乎?”

魏源去世之前一年写信给周诒朴;“老年兄弟,值此难时,一切有为,皆不足恃。惟此横出三界之法,乃我佛愿力所成,但瓣一心,终登九品。且此念佛法门,普被三根,无分智愚男女,皆可修持。若能刊刻流布,利益非小,子其力行毋怠。”

晚年的魏源,著文自署“菩萨戒弟子魏承贯”,俨然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是佛经佛法之积极热情的宣传者了!


下载全文:
 
来源:《文史拾遗: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专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