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氏家族研究
作者:吴兴勇
【摘要】湖南省隆回县金潭魏姓:开基祖为魏万一。先世于元代(1279~1368)由江西吉安太和县鹅颈大丘始迁湖南善化县,迁移原因是避难,元代异族入侵,江右人口纷纷向内地迁移。到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这支魏姓又进行了第二次迁徙:魏万一与其弟魏万二复由善化县再迁宝庆邵阳北路隆回金潭。
  魏源家乡湖南省隆回县的魏姓宗族简况

湖南省隆回县金潭魏姓:开基祖为魏万一。先世于元代(1279~1368)由江西吉安太和县鹅颈大丘始迁湖南善化县,迁移原因是避难,元代异族入侵,江右人口纷纷向内地迁移。到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这支魏姓又进行了第二次迁徙:魏万一与其弟魏万二复由善化县再迁宝庆邵阳北路隆回金潭。至上世纪中叶,魏姓族人分布隆回县兴隆乡之金潭村、萍花冲、坳背,隆治乡的元姑上、竹坪及本省邵阳魏家桥、宁乡、溆浦等处,另有族人外迁四川省绵竹、仁寿、什邡、宜宾、资州、彭县、秀山、重山、南川(以仁寿、绵竹为最多),贵州省婺川、培州、龙泉、遵义、兴义、镇远(以婺川最多),广西省兴安、龙胜、泉州,江苏、浙江杭州、甘肃、新疆、云南、陕西等处,递传25代,男女丁口约共12000人(据1948年统计,聚居隆回金潭的约7000余人,迁四川的约4000余人,迁苏杭的近百人,多是魏源的后代,迁溆浦、宁乡的约400余人)。

湖南隆回魏姓闻人首推清代大思想家魏源(1794~l857),其次是魏光焘(1837~1911),字午庄,与魏源相隔两代,是魏源的族孙。以办湘军营务起家,因军功晋陕西巡抚。1899年任陕甘总督。不久迁云贵总督。1902年调任两江总督。1904年调任闽浙总督。著有《勘定新疆记》。魏光焘的儿子名叫魏肇文(1884~1955),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成城学校,与蔡锷将军是同窗好友,一同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被推为同盟会湖南支部长。1913年被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曾以鬻书为业,是有名的书法家。魏肇文的儿子魏荣爵(1916~),是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

魏源的族人——横刀立马,保卫我国西部边疆的魏光焘和魏景桐

魏光焘(1837一1911)魏光焘字午庄,祖籍湖南隆回,是魏源的族孙辈。

要了解魏光焘的事迹,先得从清朝洋务派首领左宗棠说起,1867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平定浙江的太平军后,又被调往西部平叛,出任陕甘总督,平定陕甘回民之乱。1875年,英、俄等帝国主义窥伺我新疆,在那里煽动叛乱。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左宗棠领兵横扫新疆,击败俄、英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天山南北各地,并率军出屯哈密,力图收复伊犁。1881年,左宗棠升任军机大臣,调任两江总督。新疆的防务和开发便移交给他的下属魏光焘掌管。

本来,魏光焘一直是左宗棠的得力助手,左宗棠平定浙江时,就擢拔魏光焘办理湘军营务,左宗棠赴陕甘,魏光焘始终追随左右,为平定新疆效力,立下汗马功劳。光绪皇帝为了表彰魏光焘的功绩,任命他为平庆泾固道,治理的地区包括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县)、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固原州(今甘肃固原县)等地及其附近,道是道台的意思。魏光焘在任期间,修路植树,劝课农桑,颇有政绩。正如左宗棠的诗中所说的:“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1881年,魏光焘升任甘肃按察使,1884年又升任甘肃、新疆布政使。他在新疆主持军政十余年,将左宗棠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我国西疆因此得到安定,俄、英等帝国主义不敢再来犯。他尤善于理财,西北军务一切经费都经他一手审核,每年都收支平衡,而且绰绰有余。他将自己在边疆的工作经历、业绩写成《勘定新疆记》一书,以启示后人。188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率部开赴辽东战场,投入反攻海城之役。次年三月,日军进犯清军辎重粮台所在地牛庄,他率军回援。以三千兵力抵抗日军近二万精锐部队,奋勇督战,重创敌军。因军功晋陕西巡抚。1899年任陕甘总督。八国联军侵华,他率兵勤王。1902年调任两江总督。在任期间,热心筹办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1904年调任闽浙总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家乡逝世。

魏光焘能够在边疆建功立业,和他身边的一个得力助手——魏景桐分不开。魏景桐(1850—1913),字荫伯,是湖南新化人,道光庚戌年,出生在四川南充县、叔祖魏高崧的官邸,五岁还乡,从师受读,博涉经史,为郡学生员。从父魏鉴堂当时任观察和兵营管带,对魏景桐格外器重,目为千里驹。魏景桐年少即有大志向,他见国事多艰,强敌入侵,内乱四起,便投笔从戎,为新疆巡抚魏光焘掌管文案。由于有同乡、同宗两重关系,深得魏光焘倚重。巡抚每天在府中和他置酒论兵。后又委托魏景桐总理营务,军营中将士皆佩服魏景桐,称赞他草创檄文的才干,比得上古代的陈琳,而运筹帷幄之才,不亚于汉代的张良。他给魏光焘出谋划策,往往奏奇效。

光绪十九年(1891年),魏景桐被擢升为叶城县知县。叶城县土名哈尔哈里克,汉朝时该地为子合国,明朝为叶尔羌属境,清光绪间置县,属新疆莎车州,在今新疆自治区莎车市以南的叶城县境。魏景桐任职期间,曾与英国勘定疆界,不辞劳苦,骑旄牛往返英属印度境内,力图维护国家权益,令英人折服。在内政方面,制定民族和睦规约,使异教相安,缓解宗教矛盾。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魏景桐随魏光焘出关作战,牛庄一役,中弹伤手,仍裹伤继续作战,坚守不退,且杀伤敌酋多人。1896年,又随魏光焘在陇西平叛,魏景桐同样表现出异常的勇敢,竟单人独骑,深入敌人的营垒,开诚布公,向他们申述政府的招安意图,分化敌人的同盟者,由于他能“惕之以威,怀之以德”,参与叛乱者都望风瓦解,纷纷来归。此次战役,魏景桐因军功赏孔雀翎,光绪皇帝亲自接见,加以慰勉。

1897年魏景桐因功被擢升为知府。这一年魏光焘被调往西南,任云贵总督,魏景桐随行,被任为云南粮储道,总管云南全省营务和兵备,加二品衔。1899年魏光焘改任陕甘总督,魏景桐又随行。庚子(1900年)之变,光绪帝被囚禁,端王擅权,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布盲目排外,驱杀洋人的旨令,用电报下达各封疆大吏,魏景桐见了,力斥其非,说道:无故激怒夷人,是我方政策的失误,拳民乃左道旁门,乌合之众,事必无成。当时魏光焘不敢公然违旨,举棋未定,将此事电询两江总督刘坤一,结果发现刘坤一的主张与魏景桐不谋而合,于是决定陕甘加入“东南互保”,事乃大定。

1901年,魏景桐入广西平乱成功。朝廷补授他临安开广道,治理云南临安府(治所在今云南建水县)、开化府(治所在今云南文山县)、广南府(治所在今云南广南县),同时监督蒙自(今云南蒙自县)关税务。当时法国人在中越边境修筑铁路,运机器过境,雇用民船,百姓以为洋兵来侵,风声鹤唳,纷纷逃难,魏景桐勒令法人立即停止运送,法国即调来军队,以护送为名,进入中国境内。魏景桐为维护国家主权,即下电文给所属官吏说:“外兵越境,即为违约。法人运送机器的船只由我方派兵保护,无需法兵。”并立即调集防营,沿途照料、监督法人的运输队。事情乃和平解决。法人筑路,常因占用土地问题与中国老百姓发生争执,魏景桐往往穿着青衫布袜,深入陇亩之间,察看现场,交涉利害,有不便于中国老百姓的,总是据理以争。他治理云南,能做到知人善任。他深知,单靠外地人组成的军队,难以维持云南的安定,于是他大力引用土司,提拔少数民族的英俊为军官,龙济光、白忠武等都是他一手提拔出来的,后来龙济光做到民国政府的陆军上将。

1908年魏景桐调任广东按察使,不久奉命核查广西参奏案件,授广西布政使,兼代巡抚。1911年因病辞归。民国二年逝世于故乡。

由上可知,魏景桐和魏光焘是继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之后的清朝末年的两员能干的封疆大吏,他们在削兵患、驭四夷方面的功绩,时人比之为汉朝的赵充国、马伏波和班超。但由于清朝迅速崩溃,他们也很快为人们所淡忘,可家乡人始终记得他们,新化魏姓人士一提起魏景桐,就引以为荣,他们称他为“荫伯公”,因为“荫伯”是魏景桐的字。

魏景桐的曾祖名叫魏启懋,祖父名叫魏高柱,父亲名叫魏用鸿,母亲谢氏。魏景桐妻子为陈夫人,凉州人氏,生有二子三女,长子魏定成,次子魏定咸,长女适河北潘祖锡,二女适彭作忠(巡检),三女适陈能宽(法律生)。魏定成有三个儿子(魏景桐的嫡孙):魏怀宗(新疆乌鲁木齐石油总公司干部)、魏敏宗(湖南祁阳副食品公司退休干部)和魏亢宗(江西省建设银行工作)魏景桐的四弟名叫魏景森,魏景森的儿子名叫魏延年,魏延年有三个儿子:魏起宗(原台湾铁路部门课长)、魏光宗(广西南宁高等职业学院退休干部)和魏儒宗(贵州工学院退休教授)。

  与魏源齐名的新化魏姓名人

湖南新化魏姓近世闻人首推魏景桐(1850~1913),字荫伯,郡学生员。授广西布政使,兼代巡抚。魏景桐的叔祖魏高崧,又名魏崧,字维岳,清朝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举人,次年(1823年)连捷进士,与隆回魏源齐名,当代人中流传有“弄不清,问魏崧,弄不全,找魏源”的谚语。历任四川乐山、大竹、隆昌、兴文、邻水、南充、南川等县知县。在南充掌政十年(1844~1853),百废俱举,1849年,四川大饥荒,自己出资买米救济,活人无算。1850年,南川县士绅建德政坊于城西十里处,纪德政十六条。

  魏源家乡魏姓族谱现存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魏姓族谱有40多种,其中上海图书馆藏29种,湖南图书馆藏6种,湖南邵阳市第二档案馆藏一种。

湖南图书馆藏的邵阳魏氏族谱是魏源的家乡隆回的族谱,有魏丙荣主修的1939年大名堂本,现存1册,还有1995年油印本4册。此外湖南省图书馆还藏有长沙、邵阳、新化、桂阳、衡阳等地魏姓氏族源流17份,1册。

邵阳市第二档案馆藏的魏氏族谱是民国26年(1937)印本,存10卷,有魏源家世。

  魏源对家乡修族谱的贡献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魏源身在江苏,却关心家乡修族谱的情况,据他考证,湖南隆回的魏家氏族是于元朝末年,从江西省吉安县迁到湖南的,最初定居长沙。明朝永乐年间,万一公兄弟迁到邵阳的隆回,从元末到十九世纪中叶,已有四百余年来,子孙繁衍,当时已达到数千人了。

隆回的魏家氏族首次修族谱,是在乾隆甲辰年(1784年),当时魏源还没有出生,自然不能参与修谱的工作。道光十九年(1839年),魏源回家乡扫墓,家族中父老子弟和他商议续修族谱的事情,魏源深表赞成,并协助成立了一个修撰班子,不用说,魏源慷慨出资相助。

转眼间,又过了三年,族谱将要修成了,家乡父老写信来江苏,委托魏源为族谱写一篇序言。魏源谦虚地回信说,自己是一个在外面流离飘泊的游子,在家乡没有根底,实在不敢随意动笔为家族的谱写序。但家乡父老一再来信敦请,情意恳切,魏源不好再推却。还是在百忙中,提笔写了一篇序文。

作为一个学问家,魏源写的序文与众不同:不单纯叙述和宣扬本家族或本姓氏的长远历史,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综论宗族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这说明魏源看问题十分深远,着眼点非同一般。

他在序文中说:人民生活在这世界上,借助仁义的力量而结成群体,依靠群体而强大。这正如荀子所说的,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能够结成群体,而动物则不能。可是,群体的力量在于凝聚力:如果人民的群体的内部因利益而发生争执,群体就会因为争夺私利而变弱。因此,魏源指出,上古的国王通过宗族的法则将民众联合起来,用会餐的方法使民众能定期聚会,并且颁布井田的法令,使民众依附在土地上,即使死了,或是搬家,也不离开故乡。在古代宗族是国家的基石,宗族的稳固和国家利益攸关。宗族纽带是古代政治家的法宝。可是,到了汉朝,由于形势的发展和政治的原因,上古“小国寡民,人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局面必须打破,汉高祖刘邦破天荒地颁布大规模迁徙民众的法令,如楚国的屈、景等大家族,齐国的田氏家族,都被迁往关中。这种大迁徙,动辄十多万户人家,朝廷要利用这些富有的大家族充实荒凉的关中,增强首都长安的经济力量。

为了做好这样的迁徙工作,使人口不至于流亡分散,朝廷同样必须运用宗族纽带,因此,每次迁徙,都勒令全族一起行动,魏源说,这是因为朝廷不愿意民众涣散而要他们结成群体。

魏源接着指出,为了保持宗族纽带不致断裂,旧时习俗规定:凡是离开故乡已有三代,在新迁徙的地方落籍的,就必须另外推举一位族长,以领导整个家族,如果没有在新址落籍,则每逢喜庆或丧事,都必须派人或通过书信告知故乡的宗族,这就是已迁徙和未迁徙的区别。

魏源在序文中联系到自己父亲的情况,说:“吾先考宝山主簿公卒于任,贫不克归,遗命留窆,初无所择于何地也。”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在官职上去世,为官清廉,无钱归葬。十年后,魏源才“卜地于(当地的)阳羡山中,”以埋葬父亲,可喜的是,这时“张渚之民来言说,昔魏公分司吾镇,有惠政,吾等已上其事于邑,载于荆溪名宦志矣。今闻魏公葬地未卜,曷彷朱邑啬夫葬桐乡故事乎。于是举其大贤山之吉地,以赠以葬。”魏源安葬了父亲后,感叹说:“是故见吴民之厚,而先考所以去乡之故,其可无罪于祖宗矣。”

接着,魏源在序文中说到自己的情况:“我现在侨居江苏扬州,尚没有固定的住所。这说明我尚没有正式迁出,还属于邵阳金滩魏氏宗族的一员。《诗经》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见到桑树和梓树等家宅旁边常栽种的树木,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这就是我十分高兴修谱的事情已完成而且诚恳向家乡父老表达谢意的原因。”

接着,魏源祝愿自己的家族说:“我家族始祖自长沙迁到邵阳时,不过兄弟二人,而繁衍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可不是偶然造成的啊!金滩地方山水环绕,原野广阔平坦,如此优良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前辈祖先的道德力量,才有今天这样的局面。现在金滩魏姓所要争取的目标并非只是某一科考试得中或某一处村镇兴旺,我想日后必定有忠信材德奇伟之士产生自金滩的山水之间,以实际行动来壮大宗族、振兴家乡,譬如山中的泉水,不要堙塞其发源处,应该疏浚它,又譬如墙,不要损害它的基础,而应该用土培它。”

魏源在序文的最后,引述古代圣贤的话,来分析家族盛衰的原因,并以此来告诫全族的父老兄弟:“子舆氏(孟子)说过:父子兄弟,去掉私利之心,满怀仁义相交接,没有不兴盛的:去掉仁义之心,各怀私利相交接,没有不衰亡的。这就是我家祖辈来此地后世代所奉守的训诫,我期望全族之中,父亲教育儿子,兄长勉励弟弟,互相学习仁义的行为,讲求礼让,则我宗族的兴盛,可以等待啊!”

魏源这篇序文写于道光二十二年(1841年)仲秋月,写作地点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潔园

  湖南的魏源纪念胜迹

潇水,资水上游,又名夫夷水,土人命名为潇溪,两岸风景优美,茂林修竹连绵不断,河水映照两岸的青山,碧绿如玉,且清澈可见底。河底怪石突兀,与岸边巨石争奇斗趣,蔚为奇观。魏源曾考察此处,证明其为三湘之一潇湘的来源,并做诗《三湘棹歌》三章,以纪其地,这里仅录其一:

溪行欲尽竹不已,苍雪纷纷化流求。船尾甫出碧玉湾,船头不见白云起。舣船斩竹撑竹篙,篙声响应空谷号。舟底水将石作骨,江边山以石为毛。滩声渐急篙渐警,知有截溪渔簖近。渔翁晒网鹭晒翅,一潭竹影涵鱼影。

  湖南隆回县金潭村魏源故居

在湖南省隆回县金潭乡学堂湾(土人称该地为魏家塅河东面沙洲上),宅建于清嘉庆年间,为一长方形四合院,从西朝东,两正三横,纯木结构,整个房舍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是我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魏源的故居。土改时分给民居住,1992年由国家收回。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魏光焘故居

位于金潭村下魏家塅石山湾,是一组鳞次栉比的院落,虽在土改时分给了农民,但至今保持完好。魏光焘出生那年兴建的老宅门(方言称槽门)也保持着。魏光焘曾任陕甘、云贵、两江、闽浙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是清末重臣。

  忠臣庙

在金潭村内,清末为纪念清军将领魏纪鋆(音云,yun)而建。魏纪鋆(?一1870),字宝善,隆回金潭村人,初为都司,曾随鲍超前往广东平乱。左宗棠目为将才,命随军赴陕甘平乱,累官至总兵。同治九年(1870年)夏季,前往接受马正荣投诚,途中遇别部叛军,被俘,不屈而死。皇帝下诏给骑都尉世袭,家乡建庙祭祀。现该庙已改为学校。


下载全文:
 
来源:《邵阳学院:纪念魏源诞辰2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