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挥斥八极 凌属九屑
作者:唐嗣德
【摘要】魏源(1794—1857),字汉士,号默深,湖南邰阳人。他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又是近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表现了炽烈的爱国热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满腔愤懑。
  城上战旗城下盟,怒潮已作落潮声。

阴疑阳战玄黄血,电挟雷攻水火并。

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

全凭宝气销兵气,此夕蛟宫万丈明。

魏源(1794—1857),字汉士,号默深,湖南邰阳人。他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又是近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表现了炽烈的爱国热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满腔愤懑。《寰海十章》作于1840年至1841年,这些诗以鸦片战争为题材,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的政治诗。

1840年6月,义律带领一万五千英兵入侵广东,继而进犯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并直达大沽口,逼近天津。清政府大为惶恐,把严禁鸦片、主张抵御外侮的林则徐发落新疆伊犁。1841年1月,道光皇帝派投降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务。奕山到了广州,叫嚷“患不在外而在内”,执行“防民甚于防寇”的方针,极力破坏广东人民的抗英斗争。结果英军轻易地占领了广州城郊的重要据点,并集中炮火猛攻城东奕山的住所。奕山吓破了胆,惊惶失措,竟然无耻地在城内遍插白旗,并派出知府余保纯同英方订立了屈辱的《广州和约》。和奕山的投降卖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州三元里人民,当英军到三元里一带侵扰时,三元里周围各乡人民组织起来,在牛栏岗誓师抗英,几天之内,就歼敌二百余人,并生俘二十余名,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序幕。《寰海十章》的第九首,就是选取《广州和约》签订前后清政府的卖国罪行作为抨击对象,深刻地揭露了投降派破坏抗英斗争的罪行,热情地讴歌了广大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斗争精神。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幽怨从字里行间喷薄飞迸,挥斥八极,凌属九屑,表现了一种昂扬的气概和不屈的精神。

诗的首联,以极凝炼的语句指斥投降派的卖国行径。城上还飘扬着广州人民抗英的战旗,城下却和敌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正义被玷污,胜利化乌有,汹涌澎湃的抗英怒潮被扼杀了。“怒潮”、“落潮”的贴切比喻,是对投降派破坏爱国人民抗英斗争的严厉谴责。诗人正视现实,悲愤填膺,哀思无限,因而词气苍然,慷慨凄凉,感人肺腑。

诗的颔联,以中国人民和英国侵略者势不两立、决战到底的精神,反衬出投降派的腐败怯懦,为后两联作铺垫。阴疑阳战,孔疑达《周易正义》云:“阴盛为阳所疑,阳乃发动,欲除去此阴,阴既强盛不肯退避,故必战也。”意谓阴和阳是根本对立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玄黄,《周易正义•坤上六•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荀爽注:“天者阳,始于东北,故玄色;地者阴,始于西南,故色黄也。”玄黄,指杂色。这两句是说,中国人民在张牙舞爪的英国侵略者面前,奋起自卫还击,水战火攻并用,如同电挟雷攻,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这两句写得酣畅淋漓,格调高昂,音节响亮,气势豪迈而雄壮。

诗的颈联,以无比激愤的心情,直截了当地讥斥投降派把持国柄,压抑英良而殃民误国,这是愤极之语,字字铿锵响,句句有雷声。“鼓角岂真天上降”这一诘问,发人深思,以十分藐视的态度指出侵略者并非天兵神将,英勇的广州人民完全可以战胜这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但可悲的是投降派昏庸无耻,不放一枪一炮,就向敌人摇尾乞和,把大量的金银宝物躬手送给英国侵略者。诗人感慨时局,抒发隐忧,心情是万分沉痛的。

诗的尾联,落笔于人民的不幸和国家的垂危,对投降派和侵略者进行辛辣的讽刺和严厉的鞭挞。“宝气销兵气”,投降派以金银财宝乞求和平,换取一时的苟安,这是何等的可卑,可耻!“蛟宫万丈明”,杜光庭《录异记》:“海龙王宅在苏州东,入海五六日程,小岛之前,阔百余里……夜中远望,见此水上红光如日,上与天连,船人相传龙王宫在其下矣。”这里喻指英国侵略者十分贪婪地掠夺中国的珍宝财物,去建造殖民主义的华丽天堂,这又是何等的可恶,可恨!这最后两句,概括全诗,造语警拔,立意深刻。

这是一首悲愤诗,诗人在对出卖国家、出卖人民的投降派的无情抨击中,吐露其抑郁悲愤之情,表现出忧国忧民的伤感。但是,魏源毕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那始终燃烧在胸中的爱国烈火,使他与颓废、消沉的悲观主义绝缘。在签订《广州和约》前前后后的日子里,诗人已十分清楚地看到,搞城下之盟、向侵略者献诸珠宝的,只是一小撮清王朝的弄臣贼子,而广大人民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慨,反击侵略者的怒潮终究是不可遏止的,人民是振兴国威的希望和栋梁!因此,全诗的气氛于抑郁中有振奋,意境悲怆而雄壮,声情幽婉而激昂,使这相对应的二者于诗中得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有如天衣无缝,针镂莫寻。这样,使全诗语近情遥,意旨深微,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这正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下载全文:
 
来源:《语文月刊》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