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公堤遐想
作者:胡光曙
【摘要】魏公堤,在江苏高邮城西京杭大运河西岸,故亦称西堤。
  魏公堤,在江苏高邮城西京杭大运河西岸,故亦称西堤。

秋高气爽的季节,我水陆兼程,千里迢迢来访西堤。这一条长城般壮观的巍巍湖堤啊!多少年来,一直引发我无尽的遐想。

弃车登舟,大渡船上的掌舵老人听说我们是从湖南远道而来探访魏公堤时,顿时神情激动起来,连连翘起拇指:“魏公是个清官,他为老百姓做的好事可多啦!”

这魏公,说的就是我故乡先贤魏源。老渡工的话使我顿时为之动容。

渡船摆过了宽阔的河面,在一处立有“御码头”的地方登岸。传说乾隆爷下江南时就是在这里做坡的。登上运河大堤,只见一线密密丛丛的壳树,壳树叶子在河风中摇曳,宛如在唱一首韵味深长的歌。堤外,就是莽莽苍苍的高邮湖了。

高邮的同志介绍说,人们一般把高邮、宝应、兴化、江都、泰县和东台一带称为里下河地区。这里地势低洼,动辄雨涝成灾。如果将里下河地区比作一口大锅,兴化县又是这只大锅的锅底。1849年夏,大雨连旬,湖水猛涨。就在这个天灾降临的危难时刻,魏源出任兴化县令。他受命三天,来不及去衙门,就亲赴各坝,察看水势,组织抗洪。

水位不断升高,河员决定启坝泄洪了。魏源坚决阻止。他指着堤内业已抽穗、丰收在望在庄稼说:“民以食为天,一定要保住这些稻谷;连年水灾失收,兴化一带,饿殍成千上万,人命关天的大事,怎可轻妄举动!”河员却说:“开坝乃上级命令,你一个小小县令,怎能阻拦!”无奈,魏源星夜直奔扬州府衙,登堂击鼓。知府陆建瀛惊诧莫名,问明来意,也深受感动,立即与魏源飞驰高邮,召见河员:暂不开坝。人民备受鼓舞。七县数十万民工奋战在百里长堤。魏源在风雨中奔走呼号,指挥抢险,昼夜无眠。巨浪把他冲倒,卷走了他的鞋子。他爬起来,泥水淋漓,赤足散发,伏在河坝上哀号:“小臣魏源,愿以身殉职,代替民死!”民工也紧跟着魏源,长堤上哀号声直冲霄汉,场面极其悲壮。终于奇迹出现,风停雨住,长堤也保住了。当老百姓捧着香火,燃着鞭炮,迎着这位用门板从河堤上抬下的五十六岁的老人时,陆建瀛也禁不住挥泪感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

魏源却没有歇气。他又深入调查,议请拨款重修了运河西堤。这一来,运河有了双重保障。他又奏准为令,今后须新谷登场,与农家无碍时,方可启坝放水。并将此令勒石为碑,竖立坝首,成为永久的规章……

这个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故事,今日听来犹如身临其境,令人怦然心跳。

高邮归来,夜读李柏荣《魏源师友记》,那《葛振之》一篇里写道——

……感先生(指魏源)之德,举人葛振之等撰匾联,至兴化恭上……匾为“保障淮扬”四字,至今犹在。光绪初,某县令匿灾不报,百姓聚数百人,捣毁堂上匾对无算。有一挑水夫指魏匾示人曰:“此魏大爷匾,不可毁也。”水夫不识字,却知如此。

此刻我的遐想竟如脱缰的奔马,欲罢难收了——

人民真是多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小官僚,只因为他把自己的生命运和人民紧紧系在一起,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就能占领挑水夫和老渡工的感情世界,一代又一代地存活在人心深处。

历史真是多情!多少朝野显贵、庸庸昏君却早已湮没,而一个时代的“清官”,却可以穿透历史的烟云,在凄迷的风雨里淘洗得更加鲜亮!

此刻我无边的遐想还没有止住。我还在想:今天若有更多的人知道魏公堤和它的故事,该有多好!可惜,世事沧桑,魏公堤早已淹没在壳树和荒草之中。它毕竟太偏僻了,既没有时髦的包装,也就引不起媒体的关注。魏公堤,鲜为人知了。多可惜哉!


下载全文:
 
来源:《邵阳日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