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的人才论
作者:李华兴
【摘要】历史上任何变革时期,都会碰到突出的人才问题。魏源(一七九四—一一八五七年)就很重视这个问题。
  历史上任何变革时期,都会碰到突出的人才问题。魏源(一七九四—一一八五七年)就很重视这个问题。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作《海国图志》。他认为,要赶走海上的侵略者,首先要去掉“人心之积患”,使人的思想由蒙昧状态而觉醒过来(“违寐而之觉”),使人才由虚夸空谈而讲究实效(“革虚而之实”)。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把整个社会推入“鱼烂河溃不可救”的困境。魏源大声疾呼,变革是历史必由之路。但是,变革需要人才,没有大批人才,变革从何而来!魏源敏锐地察觉,清王朝表面上“躯干庞然”,内里却充满危机。特别是一群封建官僚,“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党而外不知人材为何物”(《治篇十一》)。如此贪鄙昏庸,如此糟踏人才,国家怎能否极泰来!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治篇九》)从人才学的角度看,魏源不仅深知人才之重要,而且对知人、用人、教人,都有精辟的见解。

不知人,就不能很好地用人、教人。“人各有能有不能。”(《治篇十》)“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治篇七》)魏源把知人看作用人和教人的根本,四个“不知”,就要取消他用人、教人的资格。对人才,魏源并不求全责备,他既看到任何人才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有长有短;更注意长中潜在的短,和短中隐埋的长,而这一点,对“知人善任”尤其可贵。

怎样用人?魏源说:“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治篇七》)一个“取”,一个“避”,言简意赅。人才使用是否得当,人尽其才能否兑现,关键就在这两个字。魏源还说:“有守不必有为,有为不皆有守。”(《治篇十》)有操守的人,不一定能有作为;有作为的人,不是都有操守。只有“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外抗强敌、内求变革的历史湍流中,尽量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作用。

人才要使用,更要培养。“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尽知已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已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治篇七》)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因材施教,要从培养对象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教育方法,充分发展他的长处和优点,去掉他的短处和缺点;二是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只有严以律己的人,才能帮助别人去掉短处,只有谦虚好学的人,才能吸收别人的长处。

能否人才辈出,群星灿烂,魏源以为,社会条件是一个重要因素。他说:“国之将昌也。其人材皆如霆启蛰,……衰则反是,其人材如蛰墐户”。(《治篇十一》)当国家日益昌盛之时,人才犹如被春雷惊动的蛰虫,大量破土而出;当国家衰乱之时,情况恰好相反,人才就象冬眠的蛰虫那样,入土掩户。

“天下奇士不常有”(《治篇八》),这是事实。然而,魏源是民族乐观主义者。对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他是充满信心的。他说:“中国智慧,无所不有”,“必有奇材绝技出其中”。只要“励精淬志”,奋发有为,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就能“师夷之长”,“反甲西洋”。魏源相信:“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海国图志·筹海篇三》)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必将和“西海之民”并驾齐驱。


下载全文:
 
来源:《文汇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