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在大戈壁滩是最令人迷恋的色彩。因为有绿色,就有水,就意味着生命。生活在大西北,特别是酒泉一带的人们对绿色怀有特殊的感情,而对柳树又更加偏爱。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一段故事呢!
一提起酒泉,人们很自然地就会以夜光杯。是的,酒泉夜光杯驰名中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酒泉人民的骄傲,不愧为酒泉的象征。
可是,朋友,你可知道,酒泉除了夜光杯以外,还有一种“左公柳”,也是很值得夸耀的。
不久前,我到酒泉访问,特意去看了看有着美好传说的“左公柳”。
进了酒泉公园的大门,一直往前行,过了文昌楼、佛祖庙,便来到了月洞门。站在这似明月般的门洞向里眺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眼古泉,它原名叫金泉。相传在两千多年以前,骠骑将军霍去病就是把汉武帝表彰他抗击匈奴有功的钦赐御酒,倒进这眼泉里,同三军将士共饮,三军将士欢跃高呼:“酒泉”。金泉由此改名为酒泉,酒泉县也因此而得名。两千多年来,泉水一直涌流不止。现在,泉水仍清澈甘甜。
离古泉五六米的地方,有一棵枝干挺拔、郁郁葱葱的垂柳,这就是“左公柳”。一百多年来,古泉以其甘甜清爽的泉水,滋润着左公柳茁壮成长;而左公柳也以其粗壮的身躯,为古泉遮荫挡雨,使其永葆秀丽诱人的身姿。
为什么叫左公柳?左公,是指清末湘军首领左宗棠;左公柳,就是指他种的柳树。一八七五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时,曾率兵讨伐当时在俄、英殖民主义者支持下入侵新疆的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乌复木齐、和田等地,阻遏了俄、英殖民主义对新疆的入侵。当年左宗棠带兵从兰州开赴新疆时,因一路上多是浩瀚的沙漠,军中又多是南方士兵,他们怕继续往前走迷了路,再也回不了故乡。因此不愿前行。左宗棠勉励大家边走边种树,走到哪里种到哪里,一方面可使兵士们见到一点绿色,一方面又可以此作为标记。就这样他们从兰州一直种到乌鲁木齐。后来,左宗棠的友人杨昌浚到西北,见到道路两旁的柳树,即景生情,吟诗一首: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而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所栽的柳树,在酒泉公园仅存四棵,它们已成为供游人观赏的十分珍贵的纪念物了。现在,放眼酒泉,大街小巷,绿杨翠柳,迎风摇曳。同行的酒泉地委的同志告诉我,为了抵御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多年来,地委一直在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我在酒泉地区访问期间,看到一排排挺拔的参天杨,一行行多姿的垂柳,卫护着宽敞、毛直的公路和纵横交错、流水潺潺的沟渠;一条条防风固沙林带,围掩着碧绿的田野和整齐的村庄。这片片林网的一扇扇翠绿的屏风,锁住了黄龙,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变了过去那种“登高瞭望一片沙,大风刮起不见家,初冬未到冰先结,春尽不睹桃杏花”的景象。
去年年底,中央领导同志视察甘肃时,希望一千六百万甘肃人民行动起来,植树、种草,改变干旱面貌。他说,封建社会的左宗棠尚且有“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气魄,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只要下决心抓,一定能搞好。
当我们从酒泉驱车前往敦煌时,一路上不时地在眼前闪过一块块绿洲,好似镶在沙漠中的晶莹的翡翠。嘉峪关内外到处可见杨柳生机盎然的景象。今年春天刚刚栽上的一排排小树,在路旁,在溪畔,在沙岗土丘……发新枝,长新叶,预示着甘肃大地更加美好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