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左宗棠为了粉碎沙俄企图霸占新疆伊犁的阴谋,以六十九岁高龄,从肃州(酒泉)出发,越过千里戈壁,把大本营设在哈密,决心与俄人决一死战,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壮举,无疑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但是,近来不少有关文章,多爱引用左宗棠“舆榇出关”、“舁榇以行”这一史料,《人物》杂志1983年笫三期还曾以“舆榇出关”作为标题发表文章;在课堂上,左宗棠“抬着棺材去和侵略者拚命”,也成为不少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动人情节。
诚然,“齿摇发脱”的七旬老翁,抬着棺材去打敌人,这种场面何等壮烈动人——但问题在于,如果比较仔细地考察一下,就可以发现,所谓“舆榇出关”、“舁榇以行”是否真有其事,却是颇令人怀疑的。
首先,肃州距哈密一千五百里左右,嘉峪关外全是戈壁荒滩,行程极为艰苦,而沙俄正对清政府进行武力讹诈,军情紧急,兵贵神速。在这种情况下,一向善于用兵的左宗棠是否愿意把一口笨重的棺材带出关外,本身就是令人怀疑的。而且,比较起来,“舆榇”(把棺材放在车上)还勉强说得过去,而“舁榇以行”(抬着棺材走),则近乎荒唐了。试问:一向以体恤士兵自诩的左宗棠,竟命令兵丁以每天七十里以上的速度,抬着偌大的棺材在戈壁荒滩上“飞跑”二十天之久,这能叫人相信吗?我认为,左宗棠是不会干这种蠢事的。
其次,一件史料是否可信,最重要的是要看事主本人的记载和当时亲自见闻者的记述,如果这两者都付阙如,那就大成问题了。
据我所知,左宗棠本人在奏折和书牍中从未说过自己有“舆榇”、“舁榇”这回事。收复新疆的西征之举,本是左宗棠引为自豪的最大快事,其中有这样一段可以传为“千古美谈”的佳话,颇善文笔而又非生性谦虚的事主本人竟只字不提,岂非咄咄怪事!
此外,左宗棠率军一举收复新疆,万里封侯,举国瞩目,他的言行,时人都有详细的记载和反映。但从他的密友、部下的文集、书信中,却未见过有关“舆榇”之事的只言片语。稍后一些而搜集材料较为翔实的著作,如《左文襄公年谱》、《清史列传》、《戡定新疆记》等,也未提及此事。至于左宗棠的后人左孝同、左孝宽,都参与了《左文襄公全集》的编纂工作,如果确有这样足为先人增辉的事,他们是绝不至于这样“粗心”而一字不提的。
再次,从“舆榇出关”、“舁榇以行”说的史料来源看,也是值得怀疑的。《人物》文章中的“舁榇以行”说,没有确切的出处。“舆榇出关”说,出处多引自秦翰才的《左文襄公在西北》和《清史稿》的左宗棠传。而《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中的“舆榇出关”一语,显然脱胎于《清史稿》。至于《清史稿•左宗棠传》,确有“(光绪)六年四月……舆榇发肃州,五月,抵哈密”一段话,这恐怕是目前大家引用的最早的史料依据了。但是,《清史稿》错误之处甚多,这点,早已为前人所指出。
总之,以上种种情况,不能不使人对“舆榇出关”说的真实性发生极大的怀疑。其实,左宗棠的爱国言行,有大量确凿的史料说明,完全可以不用这种不可靠的材料为他“增色”。如果一定要把它当作“信史”引用,甚至加以渲染,则必将 损害历史人物的真实性,而且有以讹传讹、谬种流传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