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弘扬先烈精神,为振兴中华而贡献力量
作者:贾亦斌
【摘要】100年前的今天,先祖嗣同公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用自己的鲜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100年后的今天,我们聚会在先烈的家乡——湖南浏阳,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具有非常特殊的纪念意义。
  今年是戊戌维新运动l00周年,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志士,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谭嗣同殉难100周年。100年前的今天,先祖嗣同公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用自己的鲜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100年后的今天,我们聚会在先烈的家乡——湖南浏阳,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具有非常特殊的纪念意义。

为隆重纪念湖南维新运动和谭嗣同殉难100周年,湖南省政协,长沙市政府,浏阳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省社科联,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谭嗣同研究会等主办单位,做了大量的工作,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其中包括召开纪念大会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书画作品展、嗣同杯诗词邀请赛和演讲比赛等。还特地修缮了谭嗣同故居和烈士祠,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浏阳文管所的同志不仅夜以继日地工作,而且还主动集资协助完成,令人感动。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湖南谭嗣同研究会名誉会长、革命老前辈宋任穷同志,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教授,虽因身体和工作的原因未能前来,已分别来函表示祝贺。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和顾廷龙先生为谭嗣同故居和纪念活动亲笔题字,弥足珍贵。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朱作霖、我国著名学者南怀瑾教授和美国《易》经学会理事长汪忠长先生也来信来电表示祝贺。《谭嗣同全集》的编者方行先生赶在大会召开之前,将《谭嗣同全集》和《谭嗣同真迹》增订再版,还亲来参加会议;已故学者邓潭洲先生的遗著《为改革而献身的谭嗣同》和李一飞教授编注的《谭嗣同诗全编》,也分别由岳麓书社、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作为谭氏后裔,应邀参加今天的盛会,感到无比的荣幸和激动。在这里,我谨代表海内外谭氏亲属,向湖南省各级党政领导,向各主办单位,向所有为此而付出辛劳、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向到会的各位来宾和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亲切的问候,并预祝会议及各项纪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100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他们主张变法,提出废科举、建学堂、办新政,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虽然这场运动最终以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先祖嗣同公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而宣告结束,但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先祖嗣同公为维新变法英勇献身,年仅三十三岁,但他短暂的一生,却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精神遗产。嗣同公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壮烈光辉的一生,他的精神、思想和实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首先,我们要学习先烈热爱祖国,为救亡图存、变法维新不惜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列强争相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嗣同公悲愤填膺,奋笔写下了震憾人心的诗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嗣同公毅然投身维新变法运动,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大声疾呼,以唤醒国人。在守旧势力的威胁面前,他以大无畏的姿态表示:“平日互相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岂临小小利害而变其初心乎?”成为维新运动中最坚决、最激进的一员。当戊戌变法失败,面临被捕之时。嗣同公谢绝了友人请其远走避难的劝告,毅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决心用鲜血和生命去唤起民族的觉醒,实践自己为变法不惜“杀身灭族”的誓言,成为我国近代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我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先烈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惊人地泣鬼神,必将彪炳万代,永垂青史。这种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优良传统,是我们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二,要学习先烈热爱国胞、关心人民疾苦的博爱精神。

嗣同公从小遭受封建伦理的折磨,在痛苦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人助人,“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他是著名的“清末四公子”之一,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却不忘贫苦民众,以救国救民为毕生志向。在漫游大江南北时,他注意观察和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感叹“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对之寄予了无限的同情。1895年秋,浏阳发生大旱,他认为责无旁贷,立即协助老师欧阳中鹄进行赈灾救济,实行以工代赈,并请其父亲在湖北借款两万元寄回浏阳赈灾,挽救了许多灾民。北游访学途中,他在天津城外见到遭受水灾难民的惨景,痛心不已,决心为解除人民的苦难而奋斗,“遂复发大心,誓拯同类,极于力所可至”。充分体现了嗣同公关心国事民瘼,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之心。今年我国遭受特大洪灾,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齐心协力,为当前的抗洪救灾、重建家园、发展经济,作出自己的贡献。

笫三,要努力学习《仁学》及其勇于“扫荡桎梏,冲决网罗”的精神。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他以“自由、平等、民权”思想为核心,择取了传统儒学、西学和佛学的有关内容,与维新变法运动的现实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哲学体系。《仁学》批判封建蒙昧主义,号召“冲决网罗”,解放思想,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它所具有的强烈启蒙精神,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仁学》问世之后,对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蔡和森等非常敬仰谭嗣同,毛泽东曾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魄力雄大,诚非今之俗学所可比拟。”《仁学》的思想,成为鼓舞他们奋斗的精神来源之一。《仁学》继承了中国学术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要学习先烈求新务实、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

谭嗣同是中国19世纪末叶的改革家。他为了追求祖国的独立富强,改变当时中国封闭落后状况,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他注意从基层着手,由下而上地推动改革,“欲就一邑,为新中国之萌芽”。他与其他维新志士一起,先后设立了浏阳算学社、不缠足会、南学会、群萌学会等团体,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反对封建陈规陋俗,主张移风易俗。他还参与创办了《湘学报》、《湘报》和湖南时务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和启蒙思想,培养维新人才,使当时的湖南和浏阳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地区之一。

梁启超先生曾说:“谭浏阳志节学行思想,为我中国20世纪开幕第一人。”需要指出的是,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在谭嗣同周围,存在着一个进步和开明知识分子的群体,如其老师欧阳中鹄、刘人熙、涂启先,其友人唐才常、刘善涵、黄颖初、黎少谷等,都是浏阳近代历史上的先贤。他们为湖南和浏阳开拓了风气,培养了人才。浏阳之所以在新、旧民主革命中出现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局面,是同以谭嗣同为首的维新志士的活动和影响分不开的。这是浏阳的骄傲,也是浏阳的优秀传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今天,浏阳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纪念100年前戊戌变法运动的维新志士,缅怀他们在为促进祖国独立富强和人类进步事业中作出的杰出贡献。作为谭氏后裔,我们更应该以先烈的精神,努力要求自己,教育子孙后代。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先烈的爱国主义和为追求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而共同努力奋斗!

最后,我以纪念先烈殉难100周年所作的一首七绝作为结束语:

血洒故都已百年,神州改革正攻坚。

横刀公自仰天笑,激励后人勇向前。


下载全文:
 
来源:《谭嗣同与戊戌维新》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