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全集·远遗堂集外文续编》录砚铭九篇,虽小道,颇有可观者焉,本文拟从以下诸端予以探究。
一 砚铭之源流
“文房四宝,纸墨笔砚”,是文人的宠物。四宝之中,价值最高,保存最久,常用来作为传家宝的就是“砚”。砚,除了磨墨写字作画的实用价值之外,也是装饰品和艺术品。西晋傅玄《砚赋》说得好:“采阴山之潜璞,简众材之攸宜;节方圆以定形,锻金铁而为池。设上下之剖判,配法象乎二仪;木贵其能软,石贵其润坚;加采漆之胶固,合冲德之清玄。”名砚珍宝,不但质地佳,造形美,能发墨,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而且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人格——沉潜、温润、敦厚、朴质。
“砚”的历史渊源甚早,与笔、墨的使用密切相关,大概在秦汉之时已经出现。文房四宝之中,笔不耐久用,所谓老不中书;纸放久容易酥脆,难以使用;墨陈则失去胶性,往往容易碎散。只有砚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乱而常存,可以留传千古。
一般砚台,以长方形、圆形居多,但真正的精品,往往形制不一,式样多端。制砚的工匠,每依砚材大小、形状、纹理、色泽等,制各种式样的砚台,除长方、正方、圆形外,他如凤池砚、凤字砚、石渠砚、虎伏砚,以及蕉叶、菊花、灵芝、壶卢、菱镜、鹅式等。再加上雕刻各种纹饰,以及针对砚材本身特色的巧雕,还有文人刻字,名家款识。真是极态尽妍,多彩多姿。
砚材易于耐久保存,所以历代留传下的名砚,真是洋洋大观。例如:宋苏轼“东井砚”:宋坑水岩石,色紫细润,凤池式,上敛下丰,受墨处宽平微凸,斜入墨池。砚首镌楷书“东井”二字,旁拱星云。下方侧镌楷书乾隆戊戌御铭,下钤镌“太”、“璞”篆文连珠方玺。砚背上方镌行书“轼”一字,左方钤镌“墨林生”篆文方印一,右方凸起一眼柱,下方缀凤足二。《西清砚谱》卷八著录,带木盒。
至于伴随著名砚的砚铭,更是文人精心构思,巧匠精雕,与寄遥深,耐人寻味。例如:宋李清照“闺阁砚”,端石,棕黑色,左侧刻“易安”,砚背有吴昌硕题铭:“感慨金石序,清新漱玉词。蟾蜍滴秋露,遐想吮毫时。”明方孝孺“铭方圆砚”,洮河绿石,灰黑色,体方池圆,背铭:“其体刚,肖乎乾。其用静,法乎坤。惟德全,永长存。方孝孺。”池上铭:“昔在皇颉,夏初书契,以代结绳,民察官理。庶绩诞兴,在世季末,华藻流瑶,文不为行,书不尽心,淳朴浇散,俗以崩沈,墨建翰染,荣辱是若。念兹在兹,惟玄是宅。嘉靖丙戌,居节。”左侧铭:“如玉之润,如金之纯,外方者智,内圆者神。佐之经史,以文其身,贞心亮节,我思古人。崇祯丙子三月,次尾吴应箕题。”方孝孺为明代大儒,铭文显现“体刚用静”、“外方内圆”的人文精神,足见其襟期高远。清刘墉“铭益寿砚”,端石,青紫色,长方形,砚背铲状浅凹。侧铭:“见此君,直方厚,与我深交,声名益寿。石庵。”背铭:“一伞泉流,汩润石田,取无竭,乃亦有秋耰而不辍。丁酉仲秋,子侯。”刘墉,乾隆年间大学士,清初名臣。此砚古朴大方,庄严肃穆。“直、方、厚”兼指宝砚特征与理想人格。
古人云:“砚田”常留后人耕。写文章属“笔耕”,笔耕的工具是“砚田”。通灵宝砚,贵器用而兼文采,不但质地佳,形制美,而且寄托了文人的理想:直道、敦厚、方正,满不招损,善持其盈等等。鉴赏古砚,品味铭文,启思古之幽情,发潜德之幽光,真是耐人寻味,美不胜收。“砚”以朴质敦厚为上,正象征着中华民族朴质敦厚的特性。通灵宝砚,值得我们玩味。
二 谭嗣同砚铭之精神内涵
谭嗣同的砚铭,概分两类:
第一类为友人而作,计有四篇。
1.《菊花砚铭——为梁任公作》:“空花了无真实相,用造莂偈起众信。任公之砚佛尘赠,两君石交我作证。”此砚系唐佛尘赠梁启超,谭嗣同为作砚铭。唐佛尘系谭嗣同同门好友,《谭嗣同全集》卷三有《报唐佛尘书》。戊戌变法维新,梁启超与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共参新政。变法失败,六君子同遇害,仅梁启超遁逃日本。谭、梁交谊甚笃。《谭嗣同全集》有《赠梁卓如四首》,其四云:“祖龙罗马东西帝,万古沉冤紫与蛙。伪礼谁攻秦博士,少年今见贾长沙。斯文未丧寄生国,公法居然卖饼家。闻道潮音最亲切,更从南海觅灵槎。”可见惺惺相惜之情。谭嗣同此铭,为唐梁之交作证,如石砚之永固,其实也足以印证谭梁之谊。
2.《菊花石长秋砚铭——为龙爪霖作》:“秋何长也,不陨故不黄也。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也;铭则谭而赠则王也(谓同县王信余),厥家与石皆浏阳也,以是为龙子之藏也。”此铭叙石砚之来历,谭嗣同同好友王信余以浏阳所产石砚赠龙爪霖。龙氏系谭嗣同同门好友,《谭嗣同全集》有《致龙萸溪书》八封。铭文中强调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与虞崔瑗《座右铭》的“暧暧内含光”异曲同工。君子讲究沉潜,贵在英华内蕴。
3.《菊花石砚铭——为吴小珊作》:“谓其顽而又觚,谓其逸不隐而文以华。墨之墨之当其无。汤汤者浏,曰惟厥家。噫信余不余畀,而以媵于吴(砚为王信余所赠)。”此铭叙石砚之来历。系王信余赠吴小珊。湖南浏阳所产菊花石砚,为砚中上品,此砚“顽而又觚”,谓石质顽固而方形,有棱角。喻君子择善固执,秉性耿介,坚守原则。末二句以轻松的语气,似嗔还喜,谓好友王信余持此佳砚不肯给我,却去送给吴小珊,岂有此理!
4.《菊花石砚铭——为唐筠庐作》:“身将隐,焉用文。然其笃实之辉光,终不以磨涅掩其真。以赠唐筠叟而铭云云。盖曰如其人,如其人。”此铭以砚之特质喻人。“身将隐,焉用文”,谓隐遁于世,何必文彩装饰。然而石砚之笃实光辉,始终不会因为墨磨而掩盖其本质。如此宝砚正宜送给唐筠庐,盖其人之品格与石砚之特质正微妙相契。谚云:“一粒金鹅蛋放在鸭蛋堆中仍然是金鹅蛋!”在涅贵不缁,洵为君子之质。铭末“如其人”出之感叹语气,情真意切,似闻其声。
第二类为自己藏砚所作,计有五篇。
1.《菊花石秋影砚铭》:“我思故园,西风振壑。花气微醒,秋心零落。郭索郭索,墨声如昨。”此铭文下注:“菊二,备茎叶,水池在叶下,池有半蟹,其半掩于叶,名之曰‘秋影’。”可见其形制精巧奇特。谭嗣同家乡浏阳产菊花石砚。由砚联想起故园。故云:“我思故园,西风振壑。”菊,花之隐士也。秋菊令人感触有所思,故云:“花气微醒,秋心零落。”李山甫《咏菊》诗云:“陶潜殁后谁知己,霜滴幽丛见泪痕。”此铭寄托浓烈的乡情。
2.《菊花石瘦梦砚铭》:“霜中影,迷离见;梦留痕,石一片。”铭文下注:“砚制极小,厚才分许,任石形之天然,无取雕琢,觚棱宛转,不可名以方圆,色泽暗淡,有凋敝可怜之意。残菊一,大如指,名之曰‘瘦梦’。”可见此砚形制甚小,天然绿砚石。故云:“梦留痕,石一片。”砚石有残菊,故云:“霜中影,迷离见。”骆宾王《咏菊》诗云:“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又刘子翚诗云:“轻烟绸雨重阳节,曲槛疏篱五柳家。暮醉朝吟供采摘,更怜寒蝶共生涯。”
3.《菊花石瑶华砚铭》:“投我以琼英,以丹以黄,以莫不平。”铭文下注:“文质并茂,光润次玉,名之曰‘瑶华’。”此铭从砚石之色泽着眼。琼,赤玉。英指玉之色泽,既红且黄。《诗经•齐风•著》:“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叙姑娘至著(门屏之间,古代婚娶亲迎之地)见到亲迎时的未婚夫:他等我在那堂屋,帽挂黄丝入我目,还挂着漂亮的美红玉!瑶华,称美玉。白行简《沽美玉赋》:“露瑶华之炯尔,就朝市而沽之。”谚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此石美如玉之砚,也寄托了作者的人格。
4.《菊花石观澜砚铭》:“落英之泛泛,风行水上涣,文不在兹乎,才士也夫。”铭文下注:“墨池琢之甚光坦,余任其巉岩矗叠,然序次鳞鳞有波澜奇趣,一花敷浮其上,名之曰‘观澜’。”此“观澜砚”造形颇见巧意。落花飘零,风吹水盛。既指身世飘零,又可喻为文斐然成章,涣乎其有文章!谭嗣同独嗜菊花石,乃至以此为室名,《谭嗣同全集》有《石菊影庐笔识》,堪为明证。
5.《邹砚铭并叙》:“鯈墨兮鯈丹,式凭兹兮永叹。诎然兮虽其声,块然兮虽其颜,而硁硁之节兮卒以完。”铭题下叙云:“邹岳生畀嗣同砚,质黔文皙,形体如带两纵不同之立方。不琢不潢,制甚朴野。嗟乎!斯石之不外饰也,有取疏之道焉。岳生以其太素之质,辱与贱兄弟游,死生契阔,不易其度。卒累于嗣同之顽愚,为世所讥。凤兮凤兮,于鸠奚难,而断金之谊,遂邈以山河,可云悲哉!抚物追悼,幸不坠失。窃取虢钟郜鼎之义,名曰‘邹砚’,而系以辞。”此详叙邹岳生赠石砚并取名邹砚之来历。邹岳生为谭嗣同至交好友,《谭嗣同全集》有《报邹岳生书》二封,可以差证。此砚石色黑中带赤,纹理明晰,古朴大方,未经雕琢细磨,朴拙浑厚,颇见野趣。虢、郜均为春秋古国,以钟、鼎驰名,砚系邹岳生所赠,名曰邹砚,不其宜哉!铭文咏砚,其实人、砚双写,“诎然兮虽其声,块然兮虽其颜”,虽然在听觉上无声息,在视觉上兀然独处,却保持坚硬之节。“硁硁”既指石质坚硬,又指邹岳生节操坚贞。
三、谭嗣同砚铭之艺术价值
谭嗣同砚铭仅九篇,句法上有三言,有四言,有七言,有杂言。或押平声韵,或押仄声韵。多属短篇精构。综合评析其艺术形式,约有两项特点:
1.托物起兴,寄寓遥深
“砚铭”此一文体旨在咏物,且专咏一物——砚。陆机《文赋》云:“铭博约而温润。”纪昀批《文心雕龙•铭箴>云:“处处可移,不免马络,字字比附,亦成滞相。斟酌于不即不离之间,则两义兼得矣。”谭嗣同的砚铭,托物起兴,寄寓遥深。咏友情者如《菊花砚铭——为梁任公作》:“两君石交我作证。”由砚的质地,寄托知友情深,固若金石。咏乡情者如《菊花石秋影砚铭》:“我思故园,西风振壑。”由家乡之石砚,兴起故园之情,由石砚之形体菊花,引发秋风之思。咏君子者如《菊花石长秋砚铭》:“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也。”君子沈潜内敛,光华暗蕴,暧暧内含光。咏文章之道者如《菊花石观澜砚铭》:“落英之泛然,风行水上涣,文不在兹乎,才士也夫!”文章之道,顺乎自然,恰似落英泛泛,风行水上。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自须崇尚自然天成,毋须刻意雕琢修饰。
2.咏物咏人,神形兼备
谭嗣同咏砚咏人,砚、人双写,神形兼备。透过移情作用,将人的感情、特性终投射到无生命的砚石上。
《菊花石砚铭——为吴小珊作》:“谓其顽而又觚,谓其逸不隐而文以华。”“顽”指石质坚硬,“觚”指石形方而有棱角。石砚如此,则为人贞刚劲节,坚持不屈。此固为吴小珊所作,期勉友人,实则为谭嗣同个人作风之自白。观其一生行事,足堪印证。又《菊花石砚铭——为唐筠庐作》:“身将隐,焉用文。然其笃实之辉光,终不以磨涅掩其真。”砚以朴拙质实为佳,历经墨磨而不掩其暧暧辉光。同样的道理,理想的人格,诚厚笃实,历经艰难险阻而终不改其贞亮之节。
至若《邹砚铭》:“诎然兮虽其声,块然兮虽其颜,而硁硁之节兮卒以完。”诎然,退废貌;块然,独处貌;硁硁,坚硬貌。此固指砚石之物质,兼指君子之人格。用以自励,不其懿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