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学》以仁为万物之源,以求“仁”为宗旨,故感受到专制君主是“独夫民贼”,因参悟宗教之慈悲,批判三纲五常是祸害中国数千年的网罗,必须“冲决”,才能救人心。本文就《仁学》一书,探讨谭嗣同对君臣、父子、夫妇、名教的批判,及对朋友关系的肯定。其“冲决网罗”、“推翻威权”的思想,启发了他认定人际关系应以朋友之平等伦理思想为基础。人际和谐的根本因素,即为解除名教束缚,而以朋友之平等观重建人际间之秩序,则社会始有真正和谐可言。其伦理观影响至今,百年的实践与呈现已可验证。然而过分“冲决网罗”后所造成的亲情悲剧如何避免,也是我们应该详加反省及检讨的。
一 谭嗣同《仁学》中的伦理观
谭嗣同在《仁学》中,开宗明义对仁的解释是通,是平等。“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通是平等,平等即是仁的具体表现。孔子曰仁,佛家谓慈悲,耶教谓之博爱,谭嗣同融三教于一,在耶、孔、佛的宗教情怀中,找到人性的最高凝聚升华。谭嗣同胸怀对众生的怜悯,大声批判不人道的差别待遇,造成不平等的尊卑命运,归咎于封建名教制度造成的罪恶渊薮。为了实践仁,为了拯救众人之灵魂,谭嗣同以勇者的大义,冲向几千年的传统网罗,发出震天雷响,引来春雨绵绵,人心为之所开,传统上位的固执不通,遇上了求新求变的改革派,其伦理的平等观念,实在是谭嗣同仁学中的精粹。
1.伦理思想的人道主义
在《仁学》一书的自叙中,谭嗣同说:“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谭嗣同是因自身体验到受不平等待遇的痛苦,而欲解救世人,不惜捐躯,以救全世界之众生。
当谭嗣同观察众生利禄、俗学、君主、伦常、天地、佛法的网罗重重困扰,身心不得自由,人才不能开放心灵与天地、万物相通。不能相通就不能达到和谐、共融的大同理想世界。谭嗣同的以“仁”的博爱人道思想说:“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谭嗣同虽创建耶儒佛三教合一,取三教之仁道精神,但其仁的思想中,有很多是墨子的兼爱精神。“一家一人”、“视其人同胞也”,是传承了墨子兼爱思想;“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是墨子“非攻”的和平思想。谭嗣同在《仁学》自叙中也自称,“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可见谭嗣同的仁的思想也是仁道主义在墨、儒、佛、耶之宗教情境中,实显人的存在光明面。其强调废君主制创民主政治,无贵贱之分,人人平等自由无贫富差距,达到均富理想社会,是人道主义的最高意识。
2.冲决五伦的挑战
谭嗣同以人道主义的胸襟,本着先秦儒家平等感通,兼相爱的仁道精神,批判三纲五伦之缺失:“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敬若天命而不敢渝……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少存焉者得乎?……忠孝既为臣子之专名,则终必不能以此反之。虽或他有所据,意欲诘诉,而终不敌忠孝之名为名教之所出,反更益其罪。”像这种封建制度,使真理不得明白,才华不得施展,苦闷的灵魂呐喊,总逃不出桎臣、轭民、压子、困妻的社会制范。秦汉以后的中国政治、社会和家庭伦理,在荀子的以礼制治国,定名分之等差到韩非子片面的加强了君臣、夫妇、父子的伦理规范,法家威权化的位差伦理,从此掌控了中国政、教,家庭一层层的天罗地网,捆绑了多少热血男儿,扼杀了多少聪慧才女。谭嗣同发下了宏大志愿:“废君统,倡民主”,从政治教条上开始改革,进而建立国家、社会、家庭的新伦理思想。兹将谭嗣同冲决五伦分述如下:
A.五伦中四伦的冲决
(1)君臣之伦:改革君臣之说,系受黄宗羲《原君》之影响。《原君》中批判后世人君视天下为私产,不容别人窥伺之心态是政治堕落。甚感君主专制之不合理,他认为“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专制君臣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君令臣死则臣不得不死的绝对服从,昏君误国杀民皆由此而生,谭嗣同提出了“君末民本”的思想,以打破“君权天授”的愚民思想,必须要冲决“独夫民贼”所编织的网罗,回归到正统儒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他的《仁学》中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国君为百姓共举,也就是现在的选举权在百姓,其思想启发得自墨子的“选天下之贤者,立为天子”。谭嗣同的君臣伦理定位在君臣共同协力为民办事的民主思想,以打破专制威权的私天下的奴役制度。
(2)父子之伦:父子本为骨肉之亲的亲亲关系,父亲对子女的成长志向有很大的影响。谭嗣同幼年感受不到父爱,反遭到莫大的痛苦。据梁启超的《谭嗣同传》谓其“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谭父是保守的官僚思想,儿子却是前进求新的改革派。父子冲突不可避免,逐渐形成冷淡僵化的父子关系。其关键要追源到汉代所形塑的三纲规范,《仁学》中说:“君臣之祸极,而父子,夫妇之伦遂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此皆三纲之名之为害也。……君臣之名,或尚以人合而破之;至于父子之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卷舌而不敢议。”父权太重,“父以名压子”,在父权的名教威权之绝对服从的义务,分化间隔了父子亲情,子女的个性志趣不得伸张,婚姻与前途不能自主,痛苦仇恨暗生。谭嗣同以自身为苦,感怜天下苍生,呼吁天下为人父者,皆曾为人子,能以仁通,来互信互爱。
(3)夫妇之伦:所谓夫妇之伦,在中国社会中是以男主外、女主内,男为天、女为地而发展;几千年的妇女生活,早被宗法组织所扼杀。在夫妇的伦理上,也传递君臣、父子之主从附属关系,轻忽了男女之间的情爱组合。谭嗣同批评非出于两相情爱的婚姻是造成夫妇之道苦痛原因:“本非两情相愿,而强合漠不相关之人,絷之终身,以为夫妇,夫果何恃以伸其偏权而相若哉?实亦三纲之说苦之也。”因为中国传统视男性地位是高贵的,女性地位是卑贱的,无人格的,只能依男子而成人格,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妻事夫”是君臣之权威尊卑之名教网罗,丈夫可以三妻四妾,妻子必得从一而终。“男则姬妾罗侍,放纵无忌,女一淫即罪至死”。谭嗣同肯定男性应与女性一样平等,他说:“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同有无量之圣德大业,平等相均,出非为淫而始生于世……去其粉黛服饰,血肉聚成,与我何异。”谭嗣同是男儿身,却能以仁心爱念,看到中国女性的不幸,感觉到夫妇之伦对女性的压制生同情心,他实在是拯救中国女性苦难的大圣人。
(4)兄弟之伦:五伦之中,兄弟之伦谭嗣同着墨不多,虽较少批判,然也因长幼有序之规范,削减兄弟之间的亲密。为了分夺位爵财产,更造成兄弟之间的不睦,甚至反目成仇的人间悲剧时有所闻。谭嗣同认为传统的兄弟之伦仍有冲决改造的空间,打破名教的桎梏,恢复互信互谅的相互尊重,平等、自由的情义交往,“所以者何?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惟意。总括其义,曰不失自主之权而已矣。”只有人人有自主之权,才可扫除三纲五伦制限社会发展之弊端,“兄弟于朋友之道差近,可为其次。余皆为三纲所蒙蔀,如地狱矣”。这是谭嗣同把兄弟之交比拟朋友之情,接近相对等的义务伦理。兄弟之间有情有义,能去掉名分之束缚,无私利之争夺,透过教育发挥人情善良之正面教化。
B.五伦中朋友一伦的礼赞
谭嗣同自幼遭受纲伦之厄,对于僵化的名教伦理所延伸出的不合理之人间疾苦,深恶痛绝,倡废三纲五伦。但对人际关系之朋友一伦是十分礼赞,“五伦中,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无纤毫之苦,有淡水之乐,其惟朋友乎!”为何认为朋友是五伦之中于人生最有益呢?谭嗣同的中心思想是平等、自由、信义,唯有在朋友之情谊中最为符合这种情境,“其在孔教,臣哉邻哉!与国人交,君臣朋友也,不独父其父,不独子其子,父子朋友也……夫妇朋友也;至兄弟之为友,更无论矣”。谭嗣同视朋友之道为改善其他四伦之圭臬,“夫惟朋友之伦独尊,然后彼四伦不废自废。亦惟明四伦之当废,然后朋友之权力始大”。人生不能孤独而行,朋友情谊之可贵,在于双方均能互为主体,相互尊重,是良性的互动,透过交谈、沟通、达成共识,成为志同道合的人生伙伴。嗣同先生,甚感良好的朋友关系,最符合人生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格自主,而朋友之互信互谅互爱的品质,又最适合人伦的维系。
二 从《仁学》看现代的伦理实践
谭嗣同的冲决三纲五伦在当时是很大勇大智的表现。其对后世的影响启示很大,百年前之理想实践至今,其利弊得失可从两方面去看:
(1)肯定:谭嗣同在一百多年前,眼见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再不大事改革,必至灭亡,其言:“国与教与种将偕亡矣。唯变法可以救之。”又见日本变法维新之成功,国事日强,更加强其变法救国之必要及紧迫,本着“国之兴亡,匹夫有责”之爱国情怀,广泛研究中外富强伦理之道。虽见西洋枪炮船舰之强,但更加重视其制度伦理之美,认为中国法治之美在周之后已荡然不存,“今中国之人心风俗政治法度,无一可比数于夷狄,何尝有一毫所谓夏者”!虽效西法,也肯定中国的古文化。
当时谭嗣同的努力方向是欲复兴古学并推行西学,成立学会、办报纸、鼓吹科技救国,经济救国,重视妇女教育,提倡个人消费,曰:“天理善也,人欲亦善也。”肯定女性有追求情爱自主的权力,谭嗣同用冷静的头脑、锐利的批判、救世的热情去破旧开新,其“冲决网罗”的思想,虽已被后人付诸实践,但还不够落实。然而其历史地位,在人类进化史上,也有其显著成就,实在值得肯定。
(2)隐忧:当然从《仁学》中,我们看到谭嗣同的伦理观,有其时代的意义,及启发后人深思的反省。然而由于其过于激进的改革言行,冲击的是几千年的传统顽强抗拒,导致变法失败,也把一次应该稳定进步的改革维新机会变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不幸。
谭嗣同的全面否定中国传统三纲五常的呼声,遮掩住肯定中国古文化的光芒,全盘西化的移植主义,无法顺利消化,使国人无形中兴生自卑、崇洋的心理,只学到西洋文化的皮毛,丢失了中国文化里美好的特质。而现今的民主素养,人格自主也都只达到表象,人性本善的一面还待开发,恶的一面还需要透过教育去消除。看看今朝,我们也享受到谭嗣同理想中的自由、民主。可以做一个自主的人了,但是衍生的不理性、不守法的事件越来越多,重视享乐的个人主义,是现代伦理道德的最大杀手。教育的重量不重质,家庭成员的疏离,是伦理恶化的原因。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增高的犯罪案件,都是现代伦理最大隐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