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纪念老校长胡子靖先生
作者:邓章藻
【摘要】一提起在明德中学读书时我们的老校长胡子靖先生,就不得不肃然起敬。我是1932年考入私立明德中学初中部的。校园环境优美,新建成的四层教学楼——乐城堂,教室宽敞明亮,楼前有碧波涟漪的两个大池塘,塘边梧桐垂柳,绿荫成行,隔着池塘对面,有两三层横的西洋古典建筑风格的学生宿舍和图书馆。
  一提起在明德中学读书时我们的老校长胡子靖先生,就不得不肃然起敬。我是1932年考入私立明德中学初中部的。校园环境优美,新建成的四层教学楼——乐城堂,教室宽敞明亮,楼前有碧波涟漪的两个大池塘,塘边梧桐垂柳,绿荫成行,隔着池塘对面,有两三层横的西洋古典建筑风格的学生宿舍和图书馆。若是登上乐诚堂四楼西边凉台,眺望滔滔北去的湘江和隔江的麓山和谷山风景,那真是感到风清云淡,心旷神怡,我们从小县城来的学生来到这样宁静优美的校园攻读,真是惬意极了。

听别人说,这些都是老校长胡子靖先生苦心经营创建的,他常年在外奔走募捐,为学校的发展而操劳,就是很难见到。有一天,一个消息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人群中飞翔,大家兴奋而喜悦的相互传告:“老校长回来了”。接着,上课钟也不听得响了,同学们及老师们都纷纷从教室里涌出来,朝大礼堂(四箴堂)走去,我随着人潮刚刚走下堂前北向的一列石级,就看到引向大礼堂的马路上一大群人簇拥着一个老者在前面走,我想他一定就是仰慕已久的老校长吧。我和一群初中小同学快步跑到人群前面去,急忙想瞻仰老校长的风采,只见他中等身材,面容丰腴,步履稳重,虽是白发苍苍,长须飘拂,但精神矍烁,和蔼可亲,一边走一边含笑向周围师生挥手致意,接着,他登上大礼堂讲台就讲起了,他说:我今天讲的就是明德学校艰苦创建的经过,也许有的在座老同学已听过了,多听一次也有好处,新同学更要注意听。随后一开始就说:“癸卯年三月初一”,这时下面引起一阵会心的欢笑(也许是他每次讲话,一开头总离不开说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开学日子)不一会就平静了,他也并不在意,又接着往下说:说起明德新建时,是借用前左文襄祠房屋作校址(即现在长沙市湘春路工人文化宫改建前房屋)有一位对新学虽关心,但不很了解的湘省高级官员特意来考察,官轿在轿厅停下后,官员就问前来迎接的老校长说:“你的学生在哪里?”回说:就在邻近轿厅的两边侧屋,官员在教室门边探头一看,只见满室学子鸦雀无声地在进行自习,连看几个教室,都是如此,他大加赞赏,连说很好!很好!从此,他对所谓洋学堂有了新的认识,也就多加扶植,因为在清朝末年明德新建时,社会上还流行对新学的种种误解,老校长一开始就以严格的校规,优良的师资以及严谨认真的学风来争取各方人士的支持。由此而开拓了湖南省私立学校盛极一时的新学格局,以后明德继续在前进,老校长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奔走四方,筹措经费。在学校主持具体校务的大都是他亲施教诲的早期学生以及受过他薰陶培养的学界人士如谢祖尧、俞劲(慎初)、邬朝宪(监于)、何经谓等老师,他们都终生矢志于教育,把老校长的办学宗旨及明德的严谨学风,代代相传,以至于今日这样,明德就一直成为全国知名的中等学校。

老校长说过明德新建时的情况后,他特意谈到黄兴在明德成立华兴会,进行革命活动的情况,他说:由于事机不密,被清政府侦知,情况十分紧急,他不顾自身安危,亲去见省学务总办张鹤龄,承担责任,他对张说:“诸事我均与闻,君如想升官,我的血可染红你的顶子(清一品官的官帽上以红色珊瑚作顶子,称为顶戴),张鹤龄很受感动,当即愤慨地把官帽把桌上一搁说:“这狗官谁愿意做,此刻看如何保护他们。”随后,他们一起设法销毁证处,并掩护黄兴等革命党人避往上海,子靖先生在追述这一段史实时,还激动得红光满面,鬓发皆张,声震一台,激昂慷慨之情,溢于言表,真是句句掷地作金石声,我亲聆过他的教诲只很少几次,那是第一次,虽事隔六十五年,至今回忆起来,仍觉音容风采,如在眼前,令人不胜感动和敬仰。

先生到了老年不亲理校务,但仍时刻养关心培养学生品德,他把想要对学生的教诲写在纸上,复印出来发给学生,后印用的都是很讲究的宣纸,以便于裱装悬挂,我得到过两次,一次是叙说以上临危不惧,亲见张鹤龄的事,一次是耐庵言志诗文集的题词(耐庵是子靖先生别号)。

我记得此横幅最后一首七律诗中有两句:“纵来纬地经天业,都在躬行实践身”这是至理名言,也是先生一生艰辛办学的亲身体会,对我深有教益,所以我至今能记上。这两次先生的手书传训,书法苍劲,文义精深,堪称十分珍贵的墨宝,数十年来历经沧桑世变都散失了,说来十分可惜。

先生索来把办学视为磨血救国,但如以上所述为保护黄兴等革命志士而面见满清官方人士,自承责任,则是把自己推向流血革命的前缘了。其实就先生而言,或磨血或流血,都是植根于深厚的忧国忧民的一颗赤诚炽热之心,两者并无截然的不同,先生办学本来就是在甲午庚子两役之后,偌大的华夏之邦面临被瓜分豆剖之时,志士仁人救国图存中爱国家、爱民族的忠诚体现,他历尽苦辛,真是九死无悔,一心一意只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社会中坚,由他们带领广大群众,群策群力,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基于这种使命感,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明德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像春风化雨一样,随处都贯彻爱国主义的精神,例如明德的大礼堂(四箴堂)的四周墙上就长年悬挂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遗容照片,其下并附有简历,这是别的学校所没有的,如牺牲前写下悲壮感人绝命书的林觉民,及胸挂一筐炸弹领先冲入满清广东省署的喻云纪,都在其列,学生们在课文中既读到先烈慷慨激昂的诗文,又亲睹其遗容,感受自然更加深刻。这样,由此而体会到,我们这个泱泱中华古国,社会历史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多少艰难奋斗,才能实现。又如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后,学校在教学楼走廊旁设立一大幅全国地图,用若干小型日本纸旗插在已被日寇占领的东北三省及热河省长城一线,触目惊心,使人以寇患日深,山河变色的气氛下,痛切激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同仇敌忾之情,又通过经常的收音机时事广播收听,使同学们身在课堂而时刻不忘国难当头。总之,明德在各个时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虽各有不同,但其日的总是使学生们时刻要认识读书是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是读死书或读书死,明德创建94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毕业或受业的学生已达四万余人,其中不少各方面的栋梁之材,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先生当年东渡留日仰慕福泽谕吉创办庆应义塾为国储才而立下教育救国的宏愿,已收到丰硕成果,先生真是无愧于“民国以来最受人尊敬的爱国教育家”之美誉。

我在明德初、高中部连续受业六年,贯穿了整个青少年成长时期,获益终身,师恩学谊,时刻在怀。先生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和高尚的人格精神,早已有各家写下的传记或评传传世。毋容我赘述,在这里我仅写下一则亲聆教诲时的感受,作为对他老人家的追念,同时借用以下几句古文陈语,以表达我对先生无限敬仰的心情,即是:麓山苍苍,湘水泱泱,先生之功,山高水长。


下载全文:
 
来源:《胡子靖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集》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