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中学自1903年创办以来,迄今整整94年了。94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风雨之路,一条辉煌之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材。明德的革命传统、办学特色及其影响,使她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回顾90多年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怀念明德的创办人——老教育家胡元倓先生。
胡元倓先生,字子靖,号耐庵,湘潭人,1872年9月9日出生于书香世家。1989年,先生27岁,选为拔贡,在科举上用过功夫,期望通过考试成名立业。然而先生青年时代,正是中国急剧走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深渊的年代,先进的知识分子,痛感民族危亡,努力寻求救国的道路。1902年,胡元倓公派出国留学,与陈夙荒、陈天华、朱剑凡等赴日本东京弘文速成师范就读。在日本期间,先生考察了明治维新的成功,认为得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留日学生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以教育救国、培养人材、复兴民族为己任。
1903年初,胡元倓先生从日本回国,即在长沙西园创办明德学堂,学校于3月29日正式开学。遂使明德成为湖南省第一所私立中学,同年秋,胡元倓先生聘请刚从日本回国的黄兴、陈天华、张继等来明德任教,主持速成师范班。这一批革命志士仁人进入明德,使明德一开办就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在先生的组织下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学生,印发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以宣传革命。1903年11月4日,由黄兴先生发起的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在明德成立,华兴会成立不久,即酝酿在长沙起义,黄兴先生还在明德实验室制作炸弹,后因事泄。清政府派兵抓捕黄兴等人,在胡元倓先生的掩护下,营救黄兴出走日本。不久,黄兴即与孙中山会合,成立同盟会,进行反清斗争,在黄兴先生影响下,明德师生参加辛亥革命多达30余人,1991年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称明德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高度评价了明德师生参加反清斗争、推翻帝制的革命功绩。
胡元倓先生一生从事教育,担任明德学堂校长达38年,直到1940年去世。先生不做官,不逐利,体现了教育家的高风亮节。胡元倓先生曾对黄兴说:“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我为此事(教育),乃磨血之人。”胡元倓先生一生磨血办教育的精神,教育并影响了几代办教育的学人。明德创办后不久,各种学堂相继在长沙成立,其中许多学校的校长出自明德门下,是胡元倓先生的弟子,清末民初,湖南教育兴盛,这些老教育家功不可没。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成立,黄兴先生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推荐胡元倓先生担任教育总长,先生坚拒,不愿做官,成为当时美谈。
胡元倓任明德校长的几十年间,正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急剧变化的年代,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下,要办好一所学校,绝非易事。明德经费非常困难,胡元倓先生常年奔走在外,北出榆关,南下金陵,转旧都、赴浔汉甚至远涉南洋,经常周旋于官绅豪富之间,被人戏称“胡九叫化”(先生排行第九,又有胡九之称)。胡校长募得经费即用来建筑校舍,购置仪器图书,使学校规模日臻完善。1932年建成的乐诚堂,为长沙最早的水泥框架建筑,其资金就是胡元倓先生从陈立夫、陈果夫两先生手中筹集的,并委托明德校友、著名土木建筑专家周凤九教授设计、施工,现在这幢中西合璧的教学大楼已有60余年历史了,成为了长沙文化名城的珍贵文物。胡元倓几十年间,筹款数百万之巨,而个人则甘心淡泊,从不购置私产,有时遇到学校经费紧张,还自动带头减薪。
胡元倓先生具改革家的风范,在教育领域认真探索,在学科设置上能根据社会需要,设立各种专业,明德开办的头几十年间,不仅有中学本科,还开设速成师范、理化、博物、日语、政法、商业、银行等专修科,多层次培养人材,胡元倓先生主办过明德小学、明德中学、明德大学,与张伯龄先生在天津创办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一样,形成了教育系列。1929年,胡元倓先生还被聘为湖南大学校长。胡元倓先生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学校搞好内部管理,严格要求,形成良好风气。特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遗余力,有一次,为挽留一位日语教师在明德继续任教,不惜当众下跪,后人有“胡元倓跪请贤才”的故事流传。
往事沧桑,物换星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间,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明德为湖南省重点中学,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努力,学校在办学条件、内部管理、教育质量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已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作为一所三湘名校,面对21世纪的挑战,处在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如何办出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校,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校友龚育之同志返校时题词写道:“在流血革命成功人民政权建立以后,特别需要发扬胡老校长磨血救国精神,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面向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只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奋发努力,才不会愧对先人,更不会贻误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