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王闿运的文化自负
作者:黄波
【摘要】在晚清史上,湖南湘阴的郭嵩焘是越到后来越凸显其价值的一个人物。可是他当日所受之谤,也实在太厉害了一点,就连慈禧太后,在召见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时,也禁不住为他抱一声屈,说他“挨这些人的骂也挨够了”。 郭嵩焘为什么会惹得天下非议?不外两个原因,一是他走在了时代前列。郭氏是对世界认识最深刻的人,能得到后世的无限尊崇,但在当时他却是孤独的;二是幸乎不幸乎,他碰上了“马嘉理案”。
  在晚清史上,湖南湘阴的郭嵩焘是越到后来越凸显其价值的一个人物。可是他当日所受之谤,也实在太厉害了一点,就连慈禧太后,在召见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时,也禁不住为他抱一声屈,说他“挨这些人的骂也挨够了”。 郭嵩焘为什么会惹得天下非议?不外两个原因,一是他走在了时代前列。郭氏是对世界认识最深刻的人,能得到后世的无限尊崇,但在当时他却是孤独的;二是幸乎不幸乎,他碰上了“马嘉理案”。英国翻译官马嘉理在中缅边境被戕,清廷被迫答应派钦差大臣前往英国致歉,而郭嵩焘在朝野中恰有精通洋务的名声,于是郭嵩焘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 那时的外交官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和地位,现代人很难想像,读读大名士李慈铭的一段议论就知道了。李慈铭在日记中谈到派驻外使节时愤愤地说道:“我之使彼,形同寄生,情类质子,供其监策,随其嘲笑,徒重辱国而已。”原来,在李慈铭的眼里,到异国当外交官,简直就等于去做人质!他的话,适足代表当年士大夫舆论之一斑。而郭嵩焘又是一个不为浮议所动的坚毅之士,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写出了后来脍炙人口的《使西纪程》,平实客观记述他眼中的西方世界,这就更给了攻击者口实。

多年以后梁启超回忆说:“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文明。嗳呦!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 攻击郭嵩焘的人很多,最激烈的偏偏是他的乡党。而最值得注意的,在不满郭嵩焘的湘籍士大夫中,又以著名学者、诗人王闿运为特出。 王氏对郭嵩焘的讥诮,《湘绮楼日记》中颇多记载。光绪二年九月十八日记,“闻郭嵩焘刘锡鸿即赴西洋,衔命至英吉利,实以马嘉理之死往彼谢罪,尤志士所不忍言也。”光绪三年六月十八日又记,“阅《使西纪程》,记道里所见极夸饰,大率颂其富强,为中国所不及。嵩焘自前年被召,即大为清议所贱,去年夷人至长沙,将建天主堂,其乡人以嵩焘主之也,群欲焚其家,值湖南乡试,几至罢考,迨此书出,而通商衙门为之刊行,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光绪三年八月三日,近传骂筠仙一联云‘出乎其灯,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筠仙晚出,负此谤名,湖南至羞与为伍。……阅筠仙海外日记,殆已中洋毒矣。”王氏日记中透露了丰富的信息:那副形式上够得上精巧的辱骂郭嵩焘的对联,并非如许多书籍所记载的那样,为王闿运所撰,不过对联所传递的情感,与王氏本人如出一辙;湖南士子甚至几乎为郭嵩焘而罢考,可见郭嵩焘当时的压力之大;…… 为何说王闿运讥诮郭嵩焘最值得注意呢?原因有二。一是他俩同为湖南名人,本来是老朋友,王氏日记中常有他们往还、讨论学术的记录;二是王闿运知识素养之深厚,堪为一国翘楚。可就是这样一个满腹诗书的饱学之士,却在对西学的认识上,“泯乎众人”,原有的深厚知识素养在这里起到的,反而是逆作用。当年王闿运嘲笑郭嵩焘,当然是信心满满,自以为真理在握。他哪会想到,在这个问题上受到历史嘲笑的,反倒是他自己? 王闿运嘲笑郭嵩焘,却终为历史所嘲笑,让我们明白,一个人不妨有文化自信,但如果前进一步,发展为文化自负,那是非常危险的,这样极易导致为成见所囿,对别人的优长之处也嗤之以鼻。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文化自负发展到极端,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