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全集》05年出版背后的故事
作者:scwei
【摘要】2005年3月29日,煌煌20卷的《魏源全集》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时候,与会学者都一致称赞:有责任心的出版人就应该出这样有价值的书,岳麓书社在整理文化遗产方面开了一个好头。记者近日采访了刚刚回长的《魏源全集》执行主编夏剑钦,了解这部耗时21年,穷几代学人之功的学术精品背后的故事。
  2005年3月29日,煌煌20卷的《魏源全集》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时候,与会学者都一致称赞:有责任心的出版人就应该出这样有价值的书,岳麓书社在整理文化遗产方面开了一个好头。记者近日采访了刚刚回长的《魏源全集》执行主编夏剑钦,了解这部耗时21年,穷几代学人之功的学术精品背后的故事。 

  一个地名考证逾万字 

从1983年开始的《魏源全集》整理工作,但到1993年,整理工作因故停顿下来。直至2001年,全集整理出版工作又重新提上日程。夏剑钦和编委会的同志一家一家去收集散落在20余位学者家里的书稿。因年代太久,有的学者已故,书稿纸面也已经发黄变脆,要通过其后人翻箱倒柜才能侥幸找到。 

《魏源全集》的校点考订工作的难度非常人所能想象。仅《海国图志》一书,引用的古籍各类著作达135种,书中外国地名(包括古国名)则在1万个以上。而当时翻译用的都是粤语、闽南语的音译,现在需要考订这些外国地名的外文原名及当时何地。单是为了弄清楚百卷本所著的世界地图册源出何书而涉及的“大宪国”三个字的确切含义,两位专家就通信3次,字数逾万。 

  两本著作证明是魏源所作   

不仅是整理校点非常艰难,为尽量收全魏源存世著作,编委们还不畏艰辛奔赴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湖北及本省各地的图书馆调查,在各大图书馆的藏书中大海捞针,竟然颇有收获。除辑录了一些散佚的诗文联语碑刻外,还考证明确有两种著作是魏源所作。 

《圣武记》一书中所附的《夷艘寇海记》,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误的原因,没有署魏源的名字,也没有刻本,但南京博物院有抄本。经学术顾问李瑚考证,是魏源所作,作者因“恐遭时讳”受祸,不敢署名。还有一本《诗比兴笺》,原刻本署名作者是陈沆。从中华书局1983年版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的龚橙跋语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诗比兴笺原稿》中,都明白地显示是清魏源撰,后赠亡友而托名陈沆刊行。 

  南京媒体救了一株腊梅    

在沿着魏源当年求学、宦游的路线走访时,夏剑钦等不仅搜集到了魏源一些散佚的诗文、联语和碑刻,拍摄了故居故土图片200多张,还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南京“小卷阿”故居,魏源在此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影响和开创了一代重视实学、经世致用的文风。原500多平方米的院落,在文革时遭到破坏,但南京市在拓宽马路建设时,又遇到了是否拆除魏源故居的难题。经过南京新闻媒体的报道,市民参与讨论,最后采取了折中方案,拆掉故居第一进房屋,其后两间加以修缮,就地保护。就因为马路稍微弯了一点,魏源当年亲手种植的一株腊梅被保住了。   

  扬州洁园名士风流 

扬州的洁园是魏源一生养亲、居住、读书写作和继续从事幕政活动的重要场所,被太平军所毁。但夏剑钦找到了重要的档案材料,生动地介绍了魏源在扬州与名士交流的风雅生活。 

在这里,魏源曾奔赴京口(今镇江)会晤奉旨流放伊犁的 

挚友林则徐,发出过“万感苍茫泪,相逢一语无”的悲歌;在这里,他多次接待过来此小住的龚自珍、何绍基等名流,并与之一起诗酒唱和,忧国忧民。《江都县志》还专门记载了魏源与龚自珍的交往。说道光年间,杭州人龚自珍到扬州洁园,没有靴子,向魏源借,魏源脚大,而龚自珍脚小。宾客友人相聚,交谈甚欢,龚自珍跳上案头,手舞足蹈。等到送客的时候,突然发现不见了靴子,后来才在蚊帐顶上找到,原来双靴飞去时,客人和主人都浑然不觉。    

  兴化运河西堤叫魏公堤 

在浙江兴化,夏剑钦在县志中发现了多处魏源名宦事迹的记载。魏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六月任兴化县令,正值夏雨连绵,湖水猛涨,魏源组织百姓筑护河堤。但风雨加剧,河官死活要启坝。眼看万亩稻谷将淹没,魏源扑倒在河堤上痛哭,要以身保坝。民众十余万获感动,组成人堤,终于保住了堤坝。这一年秋后,兴化、东台等县获得了特大丰收,人们把收的稻子称为“魏公稻”,把当年未毁的运河西堤称为“魏公堤”。 

  14名专家抱憾而去 

《魏源全集》终于出版了,夏剑钦长舒了一口气,对着自己四年前接手执行主编工作时写的“心无旁骛,宠辱不惊”的座右铭感慨万千。但他更为伤感的是,在长达21年的整理编辑过程中,有14位专家已抱憾而去,临终时,他们没有见到自己的心血结晶《魏源全集》的出版。他们是林增平、杨慎之、陈华、陈新宪、常绍温、黄庆云、袁勖、谢轶、尹旦侯、张友健、曹典礼、李谷秋、王子羲、郭仁诚。 

在这14人中,夏剑钦尤为不能忘怀的有3个人。全集的原常务副主编杨慎之在身患绝症时,还强忍病痛,坚持做了《圣武记》前五卷的校点工作,为魏源诞辰200周年亲自拟订方案、起草报告、筹措经费。暨南大学教授陈华教授担任《海国图志》校点工作的总负责人,为该书的版本和地名考证问题与杨慎之频繁通信探讨,蝇头小字的书信和校释样稿长达10万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李瑚担任全集编委会的学术顾问,21年全程参与,至今80岁了。他学风严谨,考订细密,考证出两种魏源著作,对编校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有求必应。


下载全文:
 
来源:四川魏氏宗亲会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