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对丁日昌与曾国藩关系的考察
作者:贾熟村
【摘要】丁日昌,字雨生,亦写作禹生,广东丰顺人。比曾国藩小12岁。出身廪生。咸丰七年,以镇压三合会起义之功,授广东琼州府学训导。升江西万安知县。十年,调庐陵县令。十一年,太平军克吉安,丁日昌被革职。丁日昌至九江,谒见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条陈进军策略,被曾国藩收入幕府,充当卡员。曾多次上书曾国藩,认为太平军已不足平,主张彻底整饬吏治,指出吏治为“民心所系,治乱根本”,提出求实用,久职守,禁文饰,厚民风,留有馀,泯畛域,均肥瘠,正根本,清粮额,奋独断等主张,又指出:“江省吏治之害,尤在于丁漕”,“丁漕之弊在中饱。”并为曾国藩拟具简明清折及丁漕减价与州县摊捐应裁应留办法,均能切中时弊,为曾国藩所采纳。
  丁日昌,字雨生,亦写作禹生,广东丰顺人。比曾国藩小12岁。出身廪生。咸丰七年,以镇压三合会起义之功,授广东琼州府学训导。升江西万安知县。十年,调庐陵县令。十一年,太平军克吉安,丁日昌被革职。丁日昌至九江,谒见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条陈进军策略,被曾国藩收入幕府,充当卡员。曾多次上书曾国藩,认为太平军已不足平,主张彻底整饬吏治,指出吏治为“民心所系,治乱根本”,提出求实用,久职守,禁文饰,厚民风,留有馀,泯畛域,均肥瘠,正根本,清粮额,奋独断等主张,又指出:“江省吏治之害,尤在于丁漕”,“丁漕之弊在中饱。”并为曾国藩拟具简明清折及丁漕减价与州县摊捐应裁应留办法,均能切中时弊,为曾国藩所采纳。

同治元年,李鸿章、曾国荃争相罗致丁日昌入幕,结果,曾国藩将丁日昌派往广东办理厘金,称丁日昌等“廉正明干,熟悉厘务”。“才识闳远,条理精详。”十月十二日,曾国藩在汇保克复芜湖、太平等处案内奏请将丁日昌开复原官,免缴捐复银两,仍留江西补用。得到了清廷的批准。二年,李鸿章将丁日昌奏调至上海,主持炮局。保升直隶州知州。三年四月,升知府。十一月,曾国藩奏保以道员留江苏遇缺即补。主持上海中外事务。曾国藩写信给他说:“洋泾浜向为盗薮,此次擒斩多名,办理甚好。凡中外交涉之事,总以必诚必信为主。稍涉欺饰,为其所窥,则以后虽千言之实,不能挽回一次之虚。前函所云“渐”、“恒”二义,愿终持之。”四年正月,授江苏苏松太道。八月,升两淮盐运使。曾国藩对丁日昌之才干是称赞的,但对他的资历则嫌其太浅。因此,当清政府欲以丁日昌署理江苏巡抚时,他就很不以为然,在日记中写道:“接奉廷寄,欲以李少泉赴河洛,吴仲仙两江及李雨亭、丁雨生等递升督抚。措置太骤,竞日为之不怡。”于是,他就在奏折中写道:“丁日昌以江西知县因案革职,三年之内,开复原官,洊保府道,擢任两淮运司,虽称熟悉夷务而资格太浅,物望未孚,”不宜署理巡抚。接着,丁日昌也写信给曾国藩,说他资历太浅,不能胜任,请曾国藩代为力辞。曾国藩复信说:来信“与敝疏适相符合,……尤足征器识之宏雅,……勉蓄光辉,终增位业。”五年,丁日昌奉命往广东协助办理潮州英领事进城问题之后,曾国藩写信给他说:“阁下在沪,勒交吴淞炮台之地契,驱逐上海城内之洋兵,拔去浦东之电气线,停止内驶之小轮船,禁绝洋泾浜之赌规、桶租,裁革会防局之夫价、杂费,一切已成之局,奋臂力争,著有明效,此次赴潮,当不难折冲樽俎,立解纠纷。”同治五、六年间,丁日昌自称受业弟子曾多次向曾国藩详细请示工作,报告工作,曾国藩在复信中也循循善诱,高度评价,称赞丁日昌“新政之美,志识之远,心术之厚,均堪佩慰”,“裁革平馀并裁填衙之常规、节寿之门包,举各省数百年之积习一扫而空,……又不详奏立案,以炫己长而形人短,弥见德量之宏,精进不已。”“刑、钱、书启诸幕,俱不可少,腾出精神,以图虚静而谋大事。”“考试各官,……是考官及六部之权,非外省所得为政也。……阁下本有综核之名,属员畏者较多,爱者较少,于考字尤不相宜。以后接见僚属,请专教以善言,不必考以文理,略有师生殷勤气象,使属员乐于亲近,则阁下无孤立无与之叹,而德量益宏矣。”“但愿于众醉独醒之际,仍以‘浑’字出之;于效验迟缓之时,更以‘耐’字贞之,则人皆感其乐育,而于己之养德养身,两有裨益。”五月十七日,又写信说:“考官将遍,有赏无罚,……如此陶成之意多,操切之意少,……虽常考亦自无妨。”“王雪轩虽长于催科,然好用轻锐少年,拜认师生,亦坏苏省风气。阁下当法周、汤诸老,何必取法乎下?”十一月二十九日,又写信说:“尊处所论各国夷情,烛照数计,洞若观火,即当作函,将原折寄总理衙门,以备采择。……十二条俱为自强要策,……轮船造法,……迅速赶办,……吾辈即以此事为最初之功课。”丁日昌给曾国藩写信称:“仰承训诲周详,期望成全之意溢于楮墨,读毕不觉泪零。……今蒙函丈谕以‘浑’字、‘耐’字,真洞见日昌之症结矣。……日昌前年承师训以‘渐’、‘恒’,即以二字篆之石章,今蒙谕迪,当以‘浑’、‘耐’二字颜所居之室,以冀时刻惕、励。”七年正月十八日,曾国藩又写信给丁日昌说:“亩捐踊跃,良由开办得法,经理得人。闻漕务亦极踊跃,深以为慰。”“承示以十字自勖,具见刻意砺行,位愈高而心愈下。……以阁下宏才锐思而如此精进,何不可跻之谊,不可成之功?”此时,丁日昌已由江苏布政使升任江苏巡抚。

但是,曾国藩在私下议论时,则对丁日昌颇有微词,赵烈文在其日记中屡有记载,例如同治六年六月十二日写道:“下午涤师来,久谈。……余以为……而近日吏风之颓,……不勤求本职,而专索细微,如今苏藩丁,下车伊始,禁民间茗钱每碗不得过五文之类,……师闻余言,始甚愕,继而掀髯大乐,曰:渠昨刊圣谕广训与胡詠之书,颁给属员,既属不伦,又特抄通札寄余,以余素服膺胡公,卜度以为必中,其无识可笑类此。”九月初四日写道:“涤师来,……余曰:新徐道高梯,外间言其人难共事,信乎?师日:诈人也,与丁日昌为同类。……继而喟然曰:安得有人乎?勇于事情者,皆有大欲存焉;若辈知好名,犹足为善,吾与李少荃在,若辈鳞甲不致全露,然亦极意笼络之,又不可使见痕迹,甚矣,用人之难也。”九月初七日写道:“周缦云来候,并谒相国。少刻,涤师来,……蒋益澧被劾,……蒋做官,……将一衙门经费裁尽,……周问:丁日昌闻亦厉精为治。师答曰:微有其风,视蒋则中庸多矣。伊如要去尽属员饭碗,我也不依。须知天下人饭碗万不能无,汝去他一饭碗,他别寻一饭碗,于公事无益,不过百姓吃亏而已。“九月十七日写道:“涤师来,久谈。言丁日昌在下游,官场无不忿怨,恐亦做不下去。余曰:欲整吏风,先宜自治。丁以夤刺进,一旦在位,顿欲变所从来,而往时行止,久彰人目,其能尽人而欺之耶?师曰:然。彼须砥砺二十年,或可托于清流。余曰:师以为丁今日情形真能自好乎?以烈观之,志在巡抚一席,欲立声望耳。若以为折节改行,适堕其术中耳。且饬吏宜不畏强御,上游之所贤从而贤之,不顾百姓之唾骂,烈未之前闻也。师恒言求吏治,使若辈在位,吏治不江河日下不已。师盛叹曰:足下亦知吾苦心耶;丁之流皆少荃至好,我与少荃势同一家,渠又暴露于外,方膺艰巨。丁虽宵人,而筹前敌财用无不精速,吾又何忍不少慰其意耶?余曰:然。师苦心不独烈久知之,有识者皆知之。非欲师去之也,师第微示风采,彼自炫其操切则以正论裁之,斯可矣。师曰:吾见亦如此。余曰:李眉生异日到苏臬之任,必不能和衷。李在皖为幕府,丁一革职知县,为卡员,位望相去远甚。丁后随少荃宫保赴苏、沪,每发李眉生信,未尝无侑函,迨丁位日隆,始绝赠遗。四年在秣,列闻眉生亲言之,且斥为市侩。今一旦位出其下,岂能甘心。师曰:此必然之势。李才力却逊于丁,衾度则不可同日而语。”

同治七年,丁日昌与曾国藩共同安排,丁日昌亲自主持用轮船运输米石的试验,丁日昌包给一家叫郭德盛的船商承运,郭德盛雇用美国“满洲号”商船,把3万石大米全部从上海运到了天津。这次用轮船运米的成功,给航运界很大鼓舞,华商吴南记申请创办新式轮船企业,得到了丁日昌的积极支持,丁日昌在信中写道:“海运兼用轮船,言之似骇听闻,然目前沙船日少,势不能不图变法。况现议在沪制造轮船,若不为代筹生计,试问将来养船之费出在何处?杜挚有言曰:利不百不变法,工不十不易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目前,正是穷极而通之时,多办轮船,一可收回利权;一可精习水战,断断不可拘牵时论,致失事机。某昨与缘仲(案:即前任常镇道许道身)熟商,不过借商办以为嚆矢,较无痕迹。”他将事宜急办实情,剀切函达曾国藩,请曾国藩坚持此议,俾获速谐。当时,清政府大员如尚书罗悖衍,仓场侍郎钟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兵部尚书董恂等,均对轮船运漕多方非议,曾国藩拘牵时论,于是对轮船运输也顾虑重重,他批道:“承运海漕,在轮船为创举,非通盘筹画,不能率行定议;在沙船为常业,非万不获已,亦未便遽作改图。……本部堂甚愿各商集资购船,补海运船只之不足,而又恐各商筹画不细,或致亏本。”吴南记等禀复:如准分运漕粮三成,商本即不致亏折,曾国藩又批称:“轮船分装,亦断不能至三成之多。……诚以轮船尚未试运,恐有窒碍也。天津……河势窄浅,十曲九弯,……轮舟船身长大,火力迅直,河面掉转不灵,……而水脚一切,又比沙船多银一钱,剥船、栈租,处处需费。于商既多不便,于官亦殊不便。再三斟酌,目下只可试办,以少为贵。俟将来江西、湖广等省漕米议及海运,该商等再行多购,另议可也。”在私人通信中,他又写道:“商民购造船只,资本既不易筹,又无终年可运之货,商本必致亏折。海漕向用沙船,近则洋船夺利,沙船已形短少。轮船比沙船水脚加增,用轮船则沙船尽革,于官亦未为得计。”丁日昌移《咨》曾国藩,称:“中国试办轮船公司,原为收回利权起见,并非一有轮船,即能与彼族争雄海上也。……然必须商船日盛,方冀饷源渐旺,可为筹备兵船之计。英、法商船遍五大洲,一在垄断利权,一在周习险要,……我之形胜,彼已绘为图说,而我尚梦然不知也。……欲修武备,惟有弃我之短,师彼之长,……非往外国经商,无以制其死命,……轮船公司一举,本属自强嚆矢。尊谕所谓揽载为第一义,运漕为第二义,实已洞见症结,但起办之初,贵在立脚坚定,又似非先办运漕无以为体,继办揽载,无以为用也。总之,邻氛日逼,不能不尝胆卧薪,积习太深,不能不改弦易辙,非蒙中堂坚持定见,登高而呼,则某虽痛哭陈词,恐亦不能挽回万一耳。”因为终于未能得到曾国藩的坚决支持,丁日昌设立轮船公司的建议,未能产生实际效果。

同年,丁日昌与曾国藩面订,由丁日昌拟定内外洋水师章程,丁日昌参酌同治四年曾国藩、彭玉麟所拟奏准之《长江水师章程》,采酌江南提督李朝斌原议,及署江苏布政使杜文澜,苏松太道应宝时等所议,订《海洋水师章程》30条。咨送两江总督曾国藩采择。建议将江南水陆提督改为海洋提督,建衙宝山。福山镇移驻金山卫,改为金山镇。狼山镇通州、海门二营改隶海洋提督,其盐捕、扬州、三江三营划归长江提督。“其现在尚难议办,而将来必须举行乃可以为未雨绸缪之计者计有六条,名为《海洋水师章程别议》”。《海洋水师章程别议》认为:“外洋水师以火轮船为第一利器,尤以大兵轮船为第一利器,……约计一船可装前后门大炮……十馀位,循环叠放,无坚不摧,……一船约可装兵丁、水手二三百人至干余人,……拟先在外国选购此种兵轮船约二三号,……仍多开学堂,选择聪慧结实子弟,延订西人之熟习水师者教以分操、合操之法。其次则购买根钵轮船,以资浅水追剿之用。以上二种轮船,初购购买,继则由厂自制。”建议设北洋提督,驻天津;东洋提督,驻吴淞;南洋提督,驻台湾。如常山之蛇,击首尾应。三洋各设一大制造局,造轮船,枪、炮、火箭、火药、耕织机器。曾国藩复信说:“外洋水师条例,阁下精心结撰,立法周详。惟提督更名、福山镇改金山二条,意主顾名思义,各专责成。查江南提督兼辖水陆,今改日海洋提督,则似偏重水师而遗漏陆师无涉,于通省提督之议未合,不如仍循其旧名。金山一带,提镇尽可更番出巡。狼、福二镇定制未久,不便轻议移驻。其余各条,俟悉心酌定,再行寄商会奏。”又复信说:“江苏水师事宜折,后与李爵相、马谷山帅熟商,亦与阁下所见略同,因改为请旨敕下。李、马及尊处各抒所见,得三公者先后驰奏,此事必可愈推愈广,愈讲愈精。鄙意欲令三江两湖之人狎于水性,可江可诲(海?),多立船厂,自轮舟至各式船只,中国工匠省省皆能成造,庶几渐有可用之器,渐有可用之兵。一旦有良将出焉,则不至豪(毫?)无凭借。与阁下捍御外洋之志,似亦小异而大同也。”于是,迟至同治十三年日本武装侵略台湾之后,丁日昌的《海洋水师章程别议》才请广东巡抚张兆栋代奏清廷,才引起中枢与各省督抚之重视与讨论。

同治九年,发生天津教案,直隶总督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查办。六月初一日,曾国藩写信给江苏巡抚丁日昌说:“中国此时之力,……止有曲求和好之一法,……终不外严办正凶,厚赔巨款二事,深恐求和愈急,要挟愈多。究应如何办理方为持平,如何筹议方能结案,总署来第二函钞呈台览。阁下熟悉夷情,长于抵制,卓见所及,尚望剖晰示知,是为至荷。”六月二十八日,丁日昌奉命赴天津帮助曾国藩办理教案。李兴锐在日记中屡有记载,七月十七日写道:“闻丁雨生中丞初八日自苏州起程北上。有禀议三篇,平正通达,熟悉夷务。”二十五日,丁日昌到达天津。二十六日写道“谒见丁雨生中丞,……其论夷务,专以拿办凶犯为急,与曾侯原禀尚不相背。分派道、府、县、将、镇五衙门,限四日内各获四人,违者括顶。得此一催,案件或可速了。”八月初四日写道:“廷寄至,马谷山制军被刺,因伤出缺,以曾侯调任两江总督,李相调任直隶总督。”九月初三日写道:“送丁雨生中丞回苏。”

丁日昌协助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之措施,均受到曾国藩的赞同。在此期间,丁日昌调容闳至天津担任翻译,容闳请丁日昌向曾国藩陈说派遣留学生计划,于是,丁屡向曾言,“宜博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书院及军政、船政等院,分门学习,优给资斧,宽假岁时,为三年蓄艾之计,行之既久,或有异材出乎其间,精通其法,仿效其意,使西人擅长之事,中国皆能究知,然后可以徐图自强。且谓携带子弟前赴外国者,如该员陈兰彬及江苏同知容闳辈,皆可胜任。”曾国藩完全同意,并于该年九月十六日上奏清廷。

闰十月初四日,丁日昌之母黄氏病逝。该月十八日,曾国藩致唁函称:“国藩于十三日抵袁浦,十六日至扬州,计二十外可达金陵。衰龄多病,全恃阁下综理一切,鄙人坐享其成,稍以藏拙。今台端读礼去职,国藩目疾日深,便若怅怅无相,诸事必致陨越。至如交涉外洋,经营沪厂,更改水师等事,尤赖阁下精心远虑,反复筹商,庶免后咎。兹则茫然失措,恐干大戾。虽大孝哀恸之余,未遑他顾,然此等亦荩筹所素虑者也。”十一月二十二日,丁日昌扶柩路过南京,曾国藩冒雪刺小舟迎至下关,与丁握手痛哭,悲不能已,两人深谈三日夜,始解缆言别。同治十一年,曾国藩病死于两江总督任所。

丁日昌是地主阶级功利主义者,在洋务运动中,是“能见其大”,“能致其精”,“能尽其实”的佼佼者。曾国藩、丁日昌都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变,都认识到了采取对策的紧迫性,而丁之感觉尤为敏锐,态度更为积极。在培养人才方面,丁也比曾突出。在兵工制造方面,丁更具专长。在交通运输方面,建立轮船航业之议,也由丁首先提出。曾国藩是著名的理学家,他对属员的取舍褒贬,即以宋明理学为标准,主张“以义理之学为先”,也就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先。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念天下之人稍有才智者必思有所表现以自旌异于人,好胜者此也,好名者亦此也。……虽才智有大小浅深之不同,其不知足,不安分则一也。能打破此一副庸俗之见,而后可与言道。”他虽然屡次称道丁日昌之才干,在私下议论时,却仍认为丁日昌操切,激进,属于“诈人”、“宵小”之类。从兴办洋务新政的角度来看,丁日昌的功利主义,应该说比曾国藩的宋明理学更符合历史潮流,更适合历史需要。


下载全文:
 
来源:《岭南文史》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