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长沙西南,逶迤奔驰两小时,遥望路北有韶山,马不停蹄,再跑一小时,离开高速公路,向南分道扬镳,闯进绵延无边湘中丘陵地带,万山丛中的双峰县,能享令名,只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煊赫而又颇具争议的人物,曾国藩诞生于斯地,还留下一座建在故乡山村里的一等毅勇侯府第,博今天一些游人前来探幽访古。
双峰县荷塘镇白杨坪,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坐落于湘乡、衡阳两县之间的高嵋山下,无闹市喧嚣,地势起伏,山青林茂竹长,碧绿的水稻田在山脚呈梯状零星分布,见缝插针,挤得满满当当,此地已近南方五岭一带,七月,多雨潮湿,四面山影透着氤氲水汽,似烟雾笼罩,村子安静的散落在封闭的山凹里,离最近的集市步行还要十里,距今一百九十五年前,清朝嘉庆年代,这里的闭塞与文化贫乏,可以想象得出。
男耕女织,世外桃源,自给自足,黄发垂髫,本应怡然自乐,但读书求功名,荣宗耀祖的热望在曾家四代人的心中蔓延,寒门冷籍,却有半耕半读的家风,勤俭节约小有积蓄的经济基础,加上个人的天资与勤奋,十年寒窗的曾国藩连过三关,乡试、会试、殿试,钦点翰林,做了京官,九年的翰林院,冷清的生活,从庶吉士升到侍讲学士,板凳是冷的,但学问却越积越厚,抛却了八股敲门砖,在京师一些朋友、师长的帮助引导下,直入中华典籍核心,不仅知识太长,而且培养出一股“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志气,也将原名予城改为“国藩”,取国之藩篱之意。 因为组练湘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攻下南京,得清庭重赏,赐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开了清朝汉人不封王侯的先例,就是这位国藩,不温不火,在家乡盖起一座侯爷府。
其故居依山面水,气势佳,非一般小家子气可比,正门前,一整片平坦无际的荷塘,四望渺然,其时盛夏,荷叶密密如麻,清风拂过,送清清的荷香,视野广阔,塘与侯府大门之间一条宽不过丈的村道横亘,将整座侯府连同他背后缓缓上升的大山一起包圆,村道两端,一头通向村外,一头伸进村里,池塘堰坝,大门口垒几块条石,表面溜圆,估计还是晚清时的旧样,因为偏远,保持原汁原味。
正门较宽,门楣上挂一斑驳的木匾,竖写“一等毅勇侯曾文正公府第”,为国藩之子,晚清外交家曾纪泽手书的实物。
整座宅,由三十多栋老式大木、方砖架构的房屋组成,高低错落,把整个山脚众星拱月,分三个层次包满。进大门升阶,是一个比较平坦的大院子,有一个篮球场的四分之三大,主房在正对面,一长排,分别是大厅、厢房,共计十余间,宽阔富裕,起名“富厚堂”,现辟为展示厅,自曾国藩始,其家蜚声中国近代史的读书人不绝,其弟曾国荃封为一等伯,累官至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其子曾纪泽诗文俱秀,还自学英文,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次子曾纪鸿,专攻士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天文,也有可喜成绩,孙子辈,曾约农、曾宝荪、曾昭伦或是著名文学家,或是著名教育家,或是著名科学家,曾昭伦曾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眼睛高度近视,是一位有儒者之风的科学家。
曾国藩,一位山村里走出的王侯,其政治经历我们不必谈,其实支持他一生成就最重要的拐杖还是读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阅,直至撒手人寰的前一天,还手不释卷,开文人带兵的先河,“曾、左、胡、李”,也是兵书读活、渎透的功劳。
所以,“富厚堂”藏书楼不能不看。楼高三层,建在接近半山腰的地方,万壑松影,地势高朗,通风透气,景色宜人,藏书阁全为松柏木结构,一层架空,不放书,为避潮,其他各层高三米,阔一百多平方米,其奇异之处有两点:一是窗户均为双层,一层可以采光,但不透风,二层全关后,严丝合缝,连一滴水都难以漏进。据说曾国藩指定的守藏书阁的老奴,忠实可靠,自己一字不识,却护书如命,几十年没有散失、丟掉、毁弃一本藏书。曾家后人的成就,恐怕与这些书也不无关系吧。
不得不提的另一个重要地方是“思云馆”,是曾国藩政治失意或吃了败仗,归家静思之所,远离院子,在最上一层偏僻的半山腰上部,有文正公的床榻、书桌、椅,全部原版,无赝品,房子宽敞但异常简洁,门口紫檀木匾额“思云馆”特别是左右两边的楹联,颇有深意:“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