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社会,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一种价值标准。民间有“和气生财”的话,社会上有“政通人和”的说法。人们追求个体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天人关系的和谐。曾国藩对此也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他首先看重家和,把家和上升到是一切幸福根源的高度。
一、睦邻济贫家运必盛
家庭和睦对家庭的发展固然很重要,而家庭人际关系的延伸则是亲属邻里关系。重视亲属邻里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实指尽管血浓于水,但是空间的阻隔往往使得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邻里乡亲的和睦更具有现实意义。民间文学中关于这样的谚语也不胜枚举,像“千金买屋,万金买邻”,“邻居结得好,就如得大宝”,“人到难处邻里亲”等。因为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只要不离群索居,总是要在街坊邻居中同其他人或其他家庭发生邻里关系。好的邻里关系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极其重大。“睦邻”自然就成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特别强调的美德。
和亲睦邻是曾氏“人待人,无价之宝”的“八字”祖训之一,星冈公提出的“宝”字就是要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在教育兄弟姒娣夫妻儿女等家人要“和”的同时,还要求家人对待亲邻他人也要和善相待,不管宗族姻党与自家有无过隙,子弟辈应该做的是一概爱之敬之。他认为亲戚邻居应经常走动,贺喜吊丧,并探问病情,救济危急。曾国藩常写信告诫两个儿子,千万不要因敬重远亲而慢待近邻。他说:“李申夫之母尝有二语云,‘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他认为自家初步富裕,千万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应宽松些,礼貌上应恭敬些。建四爷如果不在我家了,可以另请一人专门款待宾客。除了不管闲事,不帮官司之外,有可行方便的地方,决不要吝啬。在这里,曾国藩实际告诉家人,处理邻里关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还告诫其弟,千万不可有嫌贫爱富的想法,不管“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余每见嫁女贪恋母家富贵而忘其翁姑者,其后必无好处。余家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无重母家而轻夫家,效浇俗小家之陋习也”。在他的家书中多有:“所寄银两,以××为馈赠族戚之用”寄银钱,赈济亲邻的记述。
曾国藩一生生活俭朴文明于世,对后代子孙的生活要求也非常严格,坚决反对积钱私肥一家,但却主张广泛救济周围的贫困者,把救济亲友作为他一贯的生活志向。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月,他给诸弟的信中写到:“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在此前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给六弟、九弟去了一封长信,详细解释了他之所以馈赠各位族戚的原因,并奉劝诸弟要善待散济邻里。
曾国藩做事很具体,尽管咸丰年间他的生活很寒酸,靠借钱过日子,但其“济单”仍照例施行,他认为这些“礼数”是不能丢的。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他写给澄弟、沅弟的信中开有“增亲族银单”,下列到:“王定二舅爹(八两)……陈大瞎子(二两)”。在他看来,睦邻就是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为邻里乡亲们多添一些实惠,因此他企图通过“社仓”之法和“义田”之举此类更广泛的方式来赡救家乡的贫苦农民。如果说这两种方法是“泛爱博施”之举的话,那么曾国藩还认为周济贫苦受灾之人应当“雪中送炭”,帮人于最需要之时。他在给弟弟的家信中说:“周济受害绅民,非泛爱博施之谓,但偶遇一家之中杀害数口者、流转迁徙归来无食者、房屋被焚栖止靡定者,或与之数十金,以周其急。先星冈公云济人须济急时无。”
曾国藩如此重视处理好邻里关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盖有二故。一则吾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助,则他日不知何如。”这里包含了他的济人以越早越好的思想。由此可见,曾国藩救济亲友,从小处而言,他在以真情为前提,出于对他们的生活实际而考虑的情况下,更主要的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能亲和周围的邻里,使之呈现出一派和睦祥瑞的气象,保持曾氏家族的名声和誉望;从大处而言,曾国藩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报负,先要从修身、齐家、睦邻始而后天下平。所以,睦邻可以看作是他实现政治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先做到睦邻,方可谈令天下和!
二、“家和则福自生”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曾多次谈到家庭和睦与家道兴衰的密切关系,坚持“和气致祥”。他说:“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在曾国藩看来,只有家和,他本人在外从政、从军才无后顾之忧;只有家和,才能在人前、在下属面前说得起话;只有家和,才能万事兴,福自生。
在家和中,曾国藩尤其看重兄弟之和,他把“贵兄弟和睦”放在首位,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而弟无不从,弟有请而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并把它提到了家族兴衰的高度,认为:“兄弟和,虽穷之氏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家必败。”为此,他一再向父母表白“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对于兄弟间因不和而遭的厄运,曾国藩告诫道:“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证。嗣后我兄弟当以去年为戒。力求和睦。”家庭要和睦,其成员间必须宽宏大量,才会使许多看似矛盾的事化解。曾国藩除了谆谆教戒其子弟气度开阔,光明正大外,还不忘对夫人和姑嫂的教诲,告诫他们“兄弟姒娣总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他和其妻欧阳夫人同甘共苦,相敬如宾。在曾国藩的一生中,最感困难的是同治五年到六年间。为了解除家庭的后顾之忧,他让在家中的妻子行事要为子孙作出榜样。欧阳夫人无论是教子还是治家都成为曾国藩的贤内助。他在处理家庭内部关系中确实做到了夫妻好和,兄弟友爱,父母其顺。当他“闻妯娌及子侄辈和睦异常”时感到无限欣慰。他认为只有爱敬兼至,和气蒸蒸,方可家道长盛。
三、睦邻和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邻里即邻居,是指相互为邻,同居一地的不同家庭,由于邻里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因此,邻里关系不是一种真正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加之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们观念的变迁,现代的邻里关系总体而言是一种两耳不闻邻里事,一心只管自家事的淡化而松散的邻里关系。这种新的邻里关系有其积极作用,如有利于极大地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等,但这种邻里关系也有它的问题所在。因为,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独门独户的新村、小区、住宅楼等已成为城市住房的主要形式,且这种形式正在向农村发展,出现了相应格局的农民新村。正是这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大楼使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远,加之家庭生活的普遍电气化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健全,人们似乎觉得万事不用求人,也不让人求己,“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相互间虽没有达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景,但一幢楼同住几年,也不知道自己的邻居姓什名谁是常有的事。有时邻居家出了大事,直到从报纸或电视新闻里看到,才知道原来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这种居住形式的变化所带来的邻里关系的淡化和松散,又可以说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反观曾国藩的睦邻和家伦理思想,不能不说它对现代家庭美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家和富自生”,一个音符,一种音调,决不能构成美妙的音乐,这就需要和,家庭同此理。家庭和睦则人人心情舒畅,全家人就能团结一心,相互尊重,相互扶持,每个人都竭力为家庭排忧解难,家运自会昌盛。人们常说的“全家一条心,黄土能变金”就是这个道理。相反,若家庭不和,人人都打自己的“小算盘”,就无心干事业,家业也就不会昌盛。尤其是现代社会,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巨变,逐渐退出生产领域,家庭的文化心理功能被强化,家和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成员在外生活节奏紧张多变,处处充满竞争,人际关系复杂尖锐,家庭作为一个避风港、安乐窝,可以使人疲惫的身体有个喘息的地方,精神有个栖息的场所,从而把更大的创造热情和力量投入到工作中去。
邻里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扩展和延伸,它是隔着一堵墙的家庭间的关系,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共同组成了中国社会两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人作为群居的动物,势必要与相邻的家庭发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对于人的心理健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邻里不和说是非,家庭不和邻里欺”,这分别说明了家和和邻和的重要性。现代社会,随着单元楼的兴起、家庭生活的普遍电气化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健全,似乎可以不与邻居打交道。其实不然,独门独户的居住形式的的阻碍并不能隔断人们心灵的沟通,人总是要和邻居相处的。人们生活中有不少日常琐事如孩子的寄托,老人的照顾,生病、社区生活信息的传递等需要相互帮忙,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就更需要邻里的及时救援。所谓“远水解不了近火”,就是这个意思。
从曾国藩的睦邻济贫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竭其所能帮助自家的宗族姻党,即使经济拮据之时,也不忘馈赠族戚,并谆谆告诫家中诸弟子侄,对宗族姻党应有敬爱之心,还真心诚意地告诉家中主持家务的四弟“济人需济急时无”。当曾国藩得知自家与邻里因修建新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而几乎要打官司到县府时,他写信以康熙文华大学士张英的“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训诫家人与邻为善,以和为贵。这些对我们今天处理邻里关系来说仍可借鉴。邻里之间由于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性格爱好和人际关系,难免会产生摩擦和矛盾。因此,处好邻里关系既要讲道理,又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相互帮助,真心真意去相处。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家有难,四邻帮忙”是良好邻里关系的写照。相反,以邻为壑或者损邻为己,侵扰四邻必会成为“孤家寡人”。与邻相处,以和为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和并不是不分是非、毫无原则的调和,也不是盲从附和,更不是提倡做息事宁人的和事佬,而是包含矛盾斗争,也就是说和是承认差异和多样性的相互配合,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致和之道。
总之,曾国藩对如何处理好与邻里乡亲的关系十分重视,一方面,尽管他每天忙于政务和军务,但还直接关心和调解家人与邻里的矛盾;另一方面,他总是谦恭待人,宽松待人,周济邻里乡亲,即使经济拮据之时,也能一如既往;再一方面,他能在与邻里发生矛盾时,时刻替对方着想,反省和检讨自己,以宽容之心待人。其家和睦邻的思想为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家庭与邻里关系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